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靖难没我造反快 > 第98章 我就是永乐大帝

徐辉祖带着一腔怒火出城,却发现,找不到人了!

就像是蓄力已久的一拳,打到了棉花上,力道根本无处释放。

如果贸然追出去,又担心对方再玩阴的,为了稳妥起见,暂时将兵马撤回城郊营地,然后派出探马,同时在水源地等处加强戒备。

金陵城中,在太医院的带领下,全城军民百姓井然有序,疫病已经有所缓解,没有产生大规模骚乱。

饶是如此,突然出现这么大的事,难免有些人心惶惶。

韩颓之再次上殿,带着每天一次的劝进奏疏。

今日却不同,来的人不止他一人,周王、齐王、都察院右都御史杨荣、太常寺少卿杨士奇,还有长兴侯耿炳文,驸马都尉梅殷,以及重伤未愈的盛庸。

“启禀殿下,礼部会同宗人府、都察院、太常寺共同草拟一份登基诏书,还请殿下早登大位,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不等朱允熥说话,周王便说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殿下民心所向,不可再推辞!”

杨荣随后道:“先帝驾崩之时,曾留下退位遗诏,要求臣等推戴贤良,继续承守祖宗遗德,放眼宇内四海,舍殿下其谁?”

“臣等恭迎殿下登基!”

众人皆跪拜,齐声劝进。

朱允熥打眼看过去,周王、齐王曾被建文帝圈禁,是自己亲手放出来的。韩颓之本已辞官,也是自己请出山。杨荣上蹿下跳,一直表现的很忠心。杨士奇更不必说,从吴王府带出来的。

这些人要么是跟着自己一路闯出来,要么是受了自己恩惠,当然希望自己更进一步,因为大家的利益早已绑在一起,谁也不希望自己跟的领导不争气。

相较这些人而言,梅殷和盛庸的出现,意义则更为重要。

这两人都是建文皇帝的铁杆支持者,如果他们能和自己一条心,足以说明时机已经成熟。

话虽如此,还是不能直接答应,否则岂不显得自己太看重皇位了?

“皇兄尸骨未寒,本王只想着如何收拾这个烂摊子,诸位所言之大事……”

“殿下!”

这时候,韩颓之突然出言打断。

朱允熥稍稍蹙眉,此人向来稳重,怎会如此不耐烦。

韩颓之继续说道:“如今大位空虚,天下臣民心中不安,特别是金陵城受到疫病影响,百姓萎靡不振,需要一桩大喜事来提振人心!”

闻听此言,朱允熥认真想了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这种事就跟冲喜一样,谁家有人久病不起,就会想到办一场喜事,用来冲散霉运。

新皇登基,对于天下百姓也是一桩喜事,就算是冲喜了。

怪不得今天来这么多人劝进,看来,时机真的已经成熟,而且是熟透了!

眼见朱允熥还在犹豫,周王朱橚痛心疾首,说道:“如今燕王自降身份,尽使些下三滥的勾当,丢尽了朱家的脸面。殿下早日登基,是为正统,便可下诏,命天下臣民讨伐之,方能正本清源,挽回祖宗颜面!”

梅殷和盛庸齐声道:“臣等望殿下早日登基,肃清叛逆,以正朝纲!”

两人说完,齐王等人再次劝进,而且,大有你不答应我们就不走的意思。

朱允熥思索良久,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了。

天时、地利、人和都在,那就……从了吧!

“既然天命如此,本王义不容辞……”

朱允熥正琢磨怎么说的委婉一些,众人却纷纷喜上眉梢。

韩颓之迫不及待地拿出一份名单,说道:“臣等草拟了五个年号,还请殿下过目!”

朱允熥接过名单,上面有五个年号,分别是绍武、继文、乾圣、兴福、嘉良。

大明以武开国,朱元璋年号洪武,宣扬其伟大功绩。

文治武功相辅相成,有了武在前,那么第二任皇帝就该是文,因此,朱允炆年号建文,即建立文治,与洪武朝的威武之治相对应。

绍武,顾名思义,就是延续洪武朝的辉煌。

继文则有两层含义,第一个是继承建文皇帝遗志,继续建立文治,第二层含义是建文皇帝做的并不够好,没有成为文皇帝的资格,希望朱允熥来做真正的文皇帝。

朱允熥对这两个都不满意,因为他不想拾人牙慧。

无论太祖爷爷朱元璋,还是好兄长朱允炆,其功绩如何,自有后世评论。

我要做天下共主,而不是活在别人的影子里!

继续往下看,乾圣、兴福、嘉良。

乾圣二字,“乾”是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天,“圣”就是圣人之意,“乾圣”就是天生的圣人,彰显着高傲和自大,或许只有满清鞑子才喜欢这样的年号。

兴福比较好理解,经过靖难之役,战祸不断,朝堂上乌烟瘴气,兴福之意,就是希望新皇帝能够力挽狂澜,解决内忧外患,中兴大明。

嘉良的意思也差不多,优秀、贤良、美好……

寓意还可以,就是太俗,俗不可耐!

朱允熥抬起头,问道:“还有其他备选吗?”

韩颓之顿时犯了愁,说道:“暂时拟定了五个,如果殿下不满意,臣等下去再议。”

杨荣反应比较快,赶忙道:“不知殿下心中可有合适的年号?”

韩颓之瞥了他一眼,心中暗暗感慨,真的是老了啊,还是年轻人反应快。

刚刚自己一直想着劝进,倒忽略了年号这东西,要人家本人满意才对。

或许吴王心中早就已经想好了呢?

朱允熥略微沉吟,然后说道:“本王有两个方案,永昌,永乐!”

众人闻言,顿时议论起来,相比之下,这两个年号简单大气,比礼部定的五个更合适。

其寓意不言自明,永世昌乐,国泰民安。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永昌这两个字足以看出吴王的野心。

韩颓之说道:“臣建议使用永乐。”

朱允熥问道:“你的理由呢?”

“永昌二字,意义深远,但是,这个年号曾被东晋元帝司马睿和唐睿宗李旦使用过,永昌元年,司马睿病逝,晋明帝即位沿用,永昌二年改元太宁。唐睿宗时期,军政大权实际上被武则天操纵,睿宗皇帝毫无作为。”

“综上,臣以为永昌二字隐隐有不祥之兆,不如永乐,百姓富足,自会安乐,殿下登基后,定会开创大明盛世。”

朱允熥点了点头:“那好,就叫永乐!”

四叔啊四叔,没想到吧,我连你的年号都抢!

以后我就是永乐大帝,伐漠北、征安南、下西洋、修大典,你能做的事,我都能做,而且要比你做的更好。

紧接着,他又看向众人:“诸位可有什么意见?”

周王等人互相对视一番,各自点了点头,表示赞许。

“年号永乐,我大明永世昌乐,臣等没有意见。”

在众人身后,只有杨士奇皱着眉头,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

朱允熥并未注意到人群中的杨士奇,便说道:“礼部下去选个吉时,开始准备吧!”

韩颓之立刻回道:“回殿下,臣已经和钦天监算过了,明日便是吉时!”

朱允熥诧异道:“明天,这么快?”

“举国同庆之大事,宜早不宜迟。”

韩颓之心中暗道,都什么时候了,还选吉时呢!

反正你随便选一天出来,钦天监都能给你说成是百年难遇的良辰吉日。

“本王没有经验啊,不熟悉礼法和流程……”

“请殿下放心,礼部自有安排!”

-----------------

-----------------

吃饭吃饭,吃完继续……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