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靖难没我造反快 > 第123章 给你个警告

为了不节外生枝,陈江亲自上门协商。

最终将货物换上了赵家的招牌,张辅押着车队出钱塘,一路来到宁波。

抵达宁波后,车队并未进城,径直来到海边的清河镇。

镇子上人烟稀少,里长听说是钱塘赵家的商队,赶忙寻地方给安置下来。

当晚没事做,张辅吩咐人买了酒肉,拉着里长喝起来。

酒过三巡,人的话就容易多,这个里长名叫王五一,是当地缴纳税粮最多的一户,税粮多就代表家里男丁多,见多识广,大大小小的事都经历过。

张辅眼看对方喝到尽兴,便问道:“听说南边又开始闹倭寇了,你们这里有没有倭寇?”

王五一举着酒杯说道:“老弟,你别担心,就算来了倭寇,也不劫你!”

张辅感觉对方话里有话,赶忙问道:“这是为何?”

“你们不是赵举人府上的人吗?”

“赵举人……和倭寇有什么关系?”

王五一诧异道:“老弟,你是新来的?”

张辅点点头,说道:“不瞒你讲,我们是吉祥布庄陈老爷的人,这批货是挂在赵家名下,我对赵举人不熟悉……”

“原来是这样!”

王五一将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说道:“倭寇上岸劫掠也是分人的,赵举人家的货就不劫!”

“哦?”

张辅顿时来了兴致,又问道:“莫非这赵举人……”

王五一醉醺醺的,说道:“老弟,有些话不能说的太清楚,你心里知道就好!”

“懂了,懂了,喝酒!”

张辅心中暗暗盘算,出来一趟,收获颇多。

当晚,他将沿途所见所闻写成密奏,交给随行的锦衣卫暗探,连夜送回京师。

朱允熥拿到密信,顿时大开眼界。

一个小小的举子乡绅,就能精准躲避倭寇的劫掠。

很难想象,偌大的江南,究竟有多少人和倭寇暗通款曲?

“陛下,铁尚书急奏!”

王忠又拿着一份奏疏进宫,是铁铉的六百里加急。

朱允熥打开后,只看了一眼,竟然笑了。

原来是四叔绕过铁铉部,悄悄抵达大宁,并且整顿大宁的兵马,开始向朵颜三卫的地盘发起攻势,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北平城中的燕世子朱高炽直接放弃北平,携家眷护卫前往大宁,与燕王汇合。

铁铉不敢大意,当即派出六百里加急,将情况说明。

如果让燕王在大宁站住脚跟,重新扩张势力,很可能会卷土重来。

朱允熥却丝毫不在意,说道:“四叔去了草原,暂时不会给朕添麻烦,现在轮到朕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王伴伴,传朕口谕!”

王忠赶忙道:“奴婢遵旨。”

“擢兵部尚书铁铉进驻北平,加固城防,切记不可贸然出击。”

“擢户部、礼部及有司,即刻下发新钞制度和贸易制度!”

“是!”

两个制度一经下发,立刻引发全城轰动。

新钞替代旧钞,面值从一贯改为一两,另有五两、十两、五十两、一百两,共五个面额,一贯旧钞兑换一百六十文铜钱,或者用六贯旧钞兑换一两新钞。

新钞按照面额大小,可以在朝廷开设的大明钱庄兑换足量白银。

然而,相比于这个消息,更多人关心的是贸易制度。

新的贸易制度规定,全面取消勘合贸易,不仅仅是扶桑国,而是所有。

从诏令发出开始,所有海外诸国都可以来大明贸易,大明的商户也可以出海,只需要按规定缴纳关税即可。

这哪里是放开贸易,分明是直接解除海禁了啊!

众官员气势汹汹来到奉天殿,势必要讨个说法。

朱允熥早就准备好了,召夏原吉、韩颓之、杨荣等人上殿,召开临时朝会。

大殿之上,气氛紧张而庄重。

众人自动分成两派,黄观身后是监察御史刘言、刑科给事中叶福,户科给事中陈继之等人。

他们的对手则是户部尚书夏原吉,礼部尚书韩颓之,左都御史杨荣等重量级人物。

不过,黄观并不担心,虽然自己这边看似都是阿猫阿狗,但是,背后还有庞大的江南士绅集团,就算硬刚,尚不足惧。

朱允熥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审视着蓄势待发的群臣。

礼部左侍郎黄观深吸一口气,跨步而出,拱手道:“启奏陛下,祖制乃国家之根本,历来治国皆以祖制为鉴。如今朝廷下发新的贸易制度,取消了勘合限制,解除海禁,此举有违祖制,恐引起朝野动荡,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朱允熥微微颔首,目光转向众人:“诸位卿家都是这般看法?”

监察御史刘言随后道:“启奏陛下,臣以为黄侍郎所言极是。倭寇猖獗,若解除海禁,恐其趁机侵扰我沿海百姓,到时生灵涂炭,朝廷将难以应对,望陛下三思!”

紧接着,刑科给事中叶福说道:“臣附议,祖制乃是先皇们历经千辛万苦,为我朝奠定的基石,岂能因一时之利而轻易更改?”

“太祖皇帝规定,民间片板不得下水,皆是为了朝廷和百姓的安全考虑。今日若开放海贸,明日又当如何保证百姓之安宁?”

面对众臣的质疑,朱允熥并未急着回应,而是看向韩颓之等人。

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吵架这种事我不擅长,但是有人擅长啊!

夏原吉率先站了出来,沉声道:“启奏陛下,臣认为时局已变,朝堂应当顺势而为。海禁已久,百姓生活困苦,解除海禁,加强贸易,不仅能促进国家繁荣,还能增强我朝实力。”

韩颓之随后道:“臣以为夏尚书所言极是,祖制并非一成不变,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终成桎梏。”

杨荣也站了出来:“臣亦认为此举利国利民,只要加强海防,倭寇之患便可防患于未然,若是因为小小的倭患就停滞不前,岂不成了本末倒置?”

黄观听到这里,眉头紧锁,反驳道:“夏尚书、韩尚书、杨御史,汝等可知倭寇之狡猾?他们来去无踪,若真有变,朝廷将如何应对?如果沿海出现大宗贸易,一旦让被倭寇得逞,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不能为了短暂的繁荣,而置整个大明朝廷和百姓的安危于不顾!”

刘言随后说道:“我朝海防尚不完备,此时解除海禁,实为冒险之举。”

户科给事中陈继之补充道:“陛下,臣等并非顽固不化,但此举实在太过冒进,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以安朝野之心。”

夏原吉不疾不徐地回道:“倭寇之患自然不能掉以轻心,正因如此,我等才更应该加强海防,同时借助贸易之兴起,进一步增强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威胁。”

黄观黑着脸,说道:“夏尚书此言差矣,祖制不可违,此等冒进之举,必将动摇国之根基。”

朱允熥见双方争论不休,始终没有定论,这才开口。

“朕知道诸位卿家都是为了朝廷着想,然而,时局已变,我们必须做出改变。朕相信,只要诸卿齐心协力,加强海防,倭寇之患必可防范。”

黄观顿时急了,赶忙道:“陛下岂不闻倭患猛于虎也,沿海百姓深受荼毒,苦不堪言,我等身为朝廷命官,怎能坐视不理?”

朱允熥说道:“卿家的心意朕能理解,朕已经下旨,命泉州备倭卫主动出击,务必将那伙倭寇歼灭!”

“臣只是担心,倭寇来去无踪,不知何时何地登岸,备倭卫太被动了。”

“卿家放心,小小倭寇,不足为患,只要他们敢上岸,朕定叫他们有来无回!”

黄观心中暗道,泉州备倭卫赶到的时候,人家已经到宁波了。

既然你这个皇帝不识相,那就休怪我等无情无义!

想到这里,他便不再坚持,躬身道:“臣等遵旨!”

-----------------

-----------------

本想着五一爆更,结果反复发烧,要难受死了……

昨天躺了一天,今天情况才好了点,先把昨天的补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