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穿越时空 > 第202章 一群井底之蛙

朱海军一听,就感觉这永乐位面好像有点事多。

不过回过头来想想,好像也正常。

就说这个科举吧,在洪武位面那边,朱元璋是开国皇帝,并且时间点是洪武十五年,刚好是在朱元璋确定科举之前。

因此,在这个时间点,替换原本历史上的科举内容,使得科学和儒学并重,没有遇到任何难题,也并不奇怪。

但是在这永乐位面,那就不一样了。

首先,在这个时候,朱元璋定下的科举已经实施了十九年左右,明朝上下都已经习惯了科举内容。

你要说这个时候,朝廷突然宣布他们学的那些知识,只是占分数的很小一部分,又要让他们重新去学过新的学问,那大部分人肯定是不愿意的。

就算是朝堂上已经通过科举杀出来的这些官员,他们作为已经实施科举的受益者,当然也不愿意再变。就算他们已经科举过关,但是他们还有子孙辈,对他们来说,当然是熟悉的学问是最好的。

其次,朱元璋定下了他修改后的四书五经,作为他的统治思想。大力推崇孔子,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恩宠有加,这些措施都一下子把元朝时候不得志的儒学,提到了最高等,重现了宋朝时候儒学的辉煌。

而科学类似于格物学,甚至不少古人把它归结为杂学,要让他们接受科学和儒学并重,改变他们原本的观念,确实是有困难的。

不过阻碍科举革新的这些因素,其实在朱海军看来,都是纸老虎!

只要让这些古人看看科学所取得的成就,就能震碎他们的世界观,把他们的顽固趴得底裤都没有。

他之前为洪武位面剪辑的视频,刚好可以给永乐位面的这些人看看。

所以,这件事情对他来说,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事情。反正永乐位面那边,已经有投影仪了,他只需要传个u盘过去就行。

朱海军心中这么想着,正要说话时,却听到方孝儒又对他说道:“恩师可否再出一些题,能彰显科学学问的厉害。如此,学生这些同僚也就无话可说了。”

朱海军刚听到这话时,心中想着,费那么多劲干啥,直接传视频就行了!

但是,他忽然又发现方孝儒的表情好像有点怪,稍微一琢磨,他就回过神来了。

敢情方孝儒自己被他用那十个题难住,其实心中也还是有不服的。所以,他就接着其他文官的质问,想看看自己有多少学问?

朱海军这么想着,便在心中呵呵一笑,暗道:“也罢,就让你们瞧瞧,后世键盘侠们的厉害!”

于是,他稍微一想,便对方孝儒说道:“那成,我就再问几个实在的问题,你或者你的同僚能答出来,就算你们赢!”

方孝儒听到这话,便知道自己的小心思被朱海军看穿了,不过此时,他的注意力都在接下来的问题上,便也不管了,直接回答道:“还请恩师赐教!”

说完之后,他又对他的同僚们说道:“我已恳请恩师重新出题,恩师说了,他出得题,都是实在的,看我们能不能答出来?”

这就是科学和儒学之争了,算是正面交锋!

景清、练子宁等人一听,立刻斗志昂扬,甚至都忘记了向皇帝请示,当场就答应了下来。

朱棣也乐得看热闹,对他来说,不管是儒学也好,还是科学也罢,他并不会偏重于哪个,只要好用就行。

朱海军当然是把他们所有人的表情神态都看在眼里,他也不怯战。当然了,如果不是他问,而是对面那些人问,他来回答的话,那就可能有点心虚了。

此时,就见朱海军稍微一想之后,便开口说道:“如果明朝的疆域不变,人口增多,就算开荒到了极致,粮田的上限,也终归是有的。那么请问,在这个前提下,该用什么办法提高粮食产量,养活更多的人口?”

朱棣一听方孝儒转述的话,当即非常感兴趣。便立刻看向他的那些手下文官,看他们怎么回答。

他或许是怕他这些手下官员不正面回答这个问题,因此在方孝儒说完之后,他就特意开口说道:“朕以为此问题非常好,诸卿谁能答之?”

大殿内的这些文官互相看看,感觉这个问题并不难,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回答,就听方孝儒自己说道:“回恩师,学生以为,可除草施肥,以提高粮食产量,便能养活更多的人。”

其他文官听了,都是点点头,感觉这个回答就是正确的答案,不愧是公认有学问的读书种子。

朱海军听到这话,便接着追问道:“那是怎么除草,怎么施肥?”

方孝儒听到这话有点奇怪,这也算问题?

不过既然朱海军已经问了,他先转述了问题给殿内的其他官员听了,然后自己就回答道:“自然是用锄头或者手去掉杂草,至于施肥,则是农家肥便可。”

练子宁听到这话,在方孝儒说完之后,便补充说道:“也可以烧稻草至田中掩埋,也能给土地增肥,提高粮食产量。”

朱海军听到他们的话,便问道:“还有补充的吗?”

方孝儒自己想不起来了,便把话转告给他的同僚,看谁是否还有补充?

还真有!

就见景清站了出来,开口说道:“也可轮种,土地肥力不减,粮食产量便有保证。”

朱海军又等了一会儿,没见还有人补充,便问他们道:“好,那我的问题来了,请问为什么要这么做?能不能还有其他手段来提高亩产?”

方孝儒一听,真是有点傻眼,没想到这个才是朱海军的第一个问题。最为关键的是,这个问题是问题吗?不是就这么做的吗?

他自己想了一下,回答不出来,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他的那些同僚了。

大殿内的这些文官,本来的话都是一脸轻松,觉得朱海军所问的这些问题,虽然关系民生,确实重要,但是根本难不住他们。

结果没想到,这些只是开场白,后面的问题才是他明确的第一个问题。

于是,他们互相看看,也有点傻眼。

为什么这么做?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啊!

朱海军看到他们一时半会没人回答,就再开口说道:“你们应该知道一句话,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对不对?那你们知道怎么样提高粮食产量,为什么就不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方孝儒无言以对,其他文官也是无言以对。但是,还是有人不甘心,反问道:“知道了又能如何,还不是要这样做?”

朱棣听到这话,也是不自觉的点头,赞同这个官员的观点:知道这么做就行了,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又有什么用处?

朱海军看到他们没人再说话了,便开口说道:“知道了为什么这么做,当然就可以根据这个原理去改进这些提高粮食产量的措施!比如说除草,我是不是喷洒一些药,就能毒死那些杂草,但是粮食不会受到影响,这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提高粮食产量了?”

“还有,我要是知道了,种植粮食缺的是哪些东西?然后我针对这些东西去制造出对应的肥料,是不是以后施肥就不会再局限于农家肥的限制,而让更多的农田得到施肥的机会,从而提高粮食产量?”

“还有一点,你们都没有考虑到,粮食品种的不同,就比如说水稻品种的不同,产量就可能不一样。为什么品种不同,它们的产量会不一样?这取决于哪些因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这些因素搞清楚,从而得到一种更好的水稻品种?”

说到这里,朱海军便总结说道:“这种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再加以利用的学问就叫做科学,你们说科学重要吗?”

方孝儒听得非常震惊,当他把话都转述出来之后,大殿内的其他官员,甚至包括朱棣也都非常震惊。

他们从来没想过,竟然还能这么做!

至少从道理上来说,似乎是可以这么做的。

大殿内,不由的安静了下来。这些文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谁也没有说话。

倒是朱棣听了之后,非常感兴趣的问道:“请问国师,真有这样的学问吗?”

一听到这话,有文官马上回过神来了,便马上说道:“说的倒是轻巧,我不信真有这样的学问。”

农家肥里面就是坨大便,谁会去研究这大便里面还有什么,然后再去制造类似大便的肥料?想想都不可能!

朱海军听到这话,有点鄙视的说道:“井底之蛙,自然不知道科学的厉害!”

方孝儒一听他骂人了,便有点踌躇,不知道要不要把这话转述出来。

朱棣却是很有兴趣,一看他在犹豫,便连忙问道:“国师怎么说?”

方孝儒听了,便只能如实回答道:“恩师说,井底之蛙,自然不知道科学的厉害!”

这话一出口,其他文官也炸了,竟然说他们是井底之蛙!这辈子都没人说过他们是井底之蛙的!

朱海军看他们这个样子,觉得好玩,便再说道:“你们要不服气的,那我就再问个问题,如何?”

当方孝儒转述这个话之后,练子宁却马上说道:“就刚才提高亩产这事,你说的科学,就提高了亩产了?”

很显然,他们都不服气。

朱海军听到这话,便对方孝儒说道:“那是当然,要不然我怎么可能会说这些话呢!你等一下,我查一下我们现在这个时候的亩产!”

很快他就查出了想要的答案,然后便对方孝儒再说道:“就拿水稻举例,通常情况下,水稻的平均亩产量在400至800公斤之间。这个范围是基于一般种植条件和正常管理实践下的平均值,最高亩产1444.3公斤。”

说到这里,他想起什么,便又补充说道:“对了,一公斤是等于两斤。算了,我给你换算一下你们熟悉的单位吧!”

说完之后,朱海军又在电脑里操作了一下,然后才对方孝儒说道:“我们的水稻亩产大概是四石到八石之间,最高记录是十四石左右。”

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换算,明朝的粮食计量单位是石,这是容积,换算的话,大概是后世的92到94公斤左右。因此,朱海军就毛咕咕给出了答案。

方孝儒一听这话,顿时大吃一惊,因为明朝初年的亩产,大概也就是两石不到而已。这其中的差距,能多养活多少人,可想而知。

于是,当方孝儒把这个答案转述出去之后,大殿内顿时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声音。

“不可能!”

“这绝对不可能!”

“怎么可能有那么高的亩产?”

“……”

朱海军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心中就有一种快感,开口说道:“一群井底之蛙!”

说完之后,他看到方孝儒好像有点尴尬,便直接对方孝儒说道:“把我的话转述出去,就要让他们知道,一群井底之蛙!”

方孝儒知道后世的神奇,因此,他是相信朱海军所说的。而且他也看到朱海军并不是信口就来,而是去一个什么东西上动了一下,然后看着那个东西说的,这肯定是有依据的。

此时,朱海军要求了,他也只能照办,便开口说道:“恩师说,一群井底之蛙!”

这话一说出口之后,他自己的脸也有点辣辣的,因为他觉得,他自己也是井底之蛙中的一员。

不用说,大殿内的文官自然是又炸了:真是岂有此理,竟然又被人骂井底之蛙了!

于是,有的官员说,这是瞎编乱造;有的官员说,眼见为实才行!

甚至还有的官员说,就算如此又怎么样,也不能说明科学能比得上圣学,毕竟圣学是教人做人的道理,岂是其他学问能比的?

大殿之内,一时之间有点闹哄哄的。

朱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当即咳嗽一声,让他们闭了嘴,然后说道:“国师所言,定然是有依据的,诸卿就不用质疑了。”

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就觉得这科学不错,能多搞点吃的,比什么都强。

但是文官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在他们眼里,就算能搞吃的,那肯定也抵不上圣人之道。

于是,他们就一个个上奏,阐明他们的观点立场。

朱海军看到,便对方孝儒说道:“你告诉这群井底之蛙,就说我会让他们看到事实的。至于圣人之道最重要,那我倒是想问第二个问题。”

等方孝儒把这句话转述出去之后,毫无疑问,大殿内的这些文官不甘心被打击,自然是问第二个问题是什么了?

于是,朱海军就再问他们道:“你们已经得到了火器改良之法,那么我问你们,有没有想过火器的原理是什么?怎么样做才能让火器变得更厉害?来告诉我,用你们的圣人之道解决这个问题!”

大殿内的文官听到方孝儒转述的这个问题之后,场面安静了一下,他们互相看看,一时之间谁也没有说话。

用圣人之道来解决这个问题,那是不可能的。或许是用格物学,但是格物学也格不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至少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没办法之下,这些文官就开始无赖了。

于是,他们一个个都开始发言,从做人的角度开始说起圣人之道的重要性,总之就是一句话,圣人之道最重要。

从某种角度来说,做人是根本,这句话是没错的。

但是,他们的问题在于,只强调了圣人之道,而抵制科学之道,或者可以说,是独尊儒术,抵制其他学说。

这大殿内的争吵,就是因为科举革新所引发的,他们不愿意把科学加到科举之中,这就是朱海军准备抨击的点。

于是,在这些官员叽里呱啦的说了一通之后,朱海军才开口说道:“那请你们假设一下,你们坚持你们的儒学,但有其他国却兴科学之道,然后他们就根据火器的原理发明出了更厉害的火器,打了进来,你们拿什么抵抗?用你们的圣人之道吗?就和他们讲理,你们不能这样子,要和平,要讲理,呱啦呱啦的,他们会听吗?”

包括方孝儒在内的官员听了这话之后,顿时都是无语。

一个最眼前的例子,蒙古人就不讲儒学,但是他们最终占领了中原长达百年之久。

朱棣听到这里,心中已经有了决定,那就是他大哥建议的这个科学,确实很重要。

但是,这些文官却是不甘心的,还想垂死挣扎,就有人说道:“你这话说的也忒夸张,这科学学问就能打造出更厉害的火器了?我们大明朝几万万人,就算有更厉害的火器又如何?”

朱海军听到这里,感觉也差不多了,便对他们说道:“为了让你们知道,你们其实真的是井底之蛙,也为了让你们能够认识到,如果因为你们的顽固而不接受科学的话,在将来的某一天,你们的子孙后代会有多凄惨的下场!我就让你们见识一下科学的厉害!”

说这话的同时,他决定了,重新剪辑一个视频给他们看。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