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 > 第14章 私授课

范凌恒会不由自主的用后世的思想去解读《孟子》!

比如“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按照他的思路,这句话意思是上天还没有平定天下,如果想平定天下,当今这个世界,除了我还有谁呢!

但现在肯定不能这么理解,即便他之前并不是历史爱好者,但也曾听说过“存天理,灭人欲”和“三纲五常”这些所谓的封建思想糟粕。

不巧的是,这些“思想糟粕”是从程朱理学中演变而成,程朱理学则又是这个时代的主流学说。

现在的皇帝使用程朱理学来治理国家,统一读书人的思想,不可能出现“平定天下,舍我其谁”这种解读,否则怕不是当大明锦衣卫的诏狱是摆设。

范凌恒放下笔,伸了个懒腰,内心无比期待孟教谕的私授课业。

***********************************************************

酉时中,一轮太阳将要落下,西天的晚霞挥动着绚丽的纱巾,透过门扉和窗户,给书桌镀上了一片金黄色,学生们纷纷起身把文具摆放整齐,书籍收到桌斗内。

“凌孟,麻烦一会儿你通知我家人,今日可能会晚归。”范凌恒交代道。

范凌孟满口应下,接着凑到他耳边坏笑道:“盛若海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除秀才外第一个让先生留堂教授的学生,你看他那脸,啧啧,我一年让他吃的憋都没你这几天让他吃得多。”

说完还特意高声道:“好的!没问题!放心!我会给伯父说教谕大人认为你有进士之资,所以把你留下单独授课!”

边说边用眼瞄着盛若海一行人。

出头鸟朱照啐了一口恨恨道:“什么狗屁进士,先考过秀才再说吧。”

盛若海铁青着脸,他来学宫一年,跟随教谕苦研四书五经,至今四书已修完《论语》《中庸》《大学》,即将研习《孟子》,在学堂除秀才外的众人外当属第一人。

原本教谕大人说待他学完四书后,单独授课给他讲习八股文,可没想到新来那小子竟然首日就入教谕法眼。

这甚至比那首《咏针》带给他的耻辱更大!

盛若海用眼横了两人一眼,没有吱声,沉着脸快速离开学屋。

后面传来范凌孟夸张的哈哈大笑,盛若海的脚步更是加快几分,脑子里深深印下范凌恒这个名字。

范凌恒摇了摇头,范凌孟这种做法是典型的一朝得意,仇恨拉满。

他拍了拍满面春风的范凌孟问道:“教谕的书屋在哪?”

“盛若海脸拉的像个驴一样,你看到没?”

范凌孟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用胳膊勾着范凌恒的肩膀:“教谕的书房不在学宫,我带你去。”

刚出门范凌孟就拉着范凌恒上了马车,一刻钟后,马车行驶到远离学宫的一处街道,又缓缓停在一个青砖红瓦、绿柳周垂的院落前。

“这里就是教谕的院子,一会儿我把马车留给你,省的你晚上走夜路回家不安全。”范凌孟跳下马车,给马夫交代道。

“那你怎么回家?”

范凌孟嘿嘿一笑,指着街道远处的二层小楼道:“那是咱家的酒楼,我让他们再给安排辆马车。”

范凌恒见状也不再多说,谢过之后目送他远去,接着便敲响了大门。

“谁啊?”门内沉闷的男声传来。

“范氏范凌恒,孟教谕的学生,先生让我来书房学习。”范凌恒沉稳道。

大门缓缓开启,身着麻衣的门房迎过来:“先生已交代,若范凌恒找他,便直接领去书房,跟我来。”

孟教谕的院子是个三进院落,范凌恒跟着走到内院,眼前是一片宽敞的庭院铺满青石板,两边种满了繁茂的竹子和柳树,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到了院落的东厢房。

“老爷,范氏范凌恒已带到。”

“让他进来。”

进书房,孟教谕已脱去官服,身着青色常服坐在一张大案后读书,身后悬挂一副水墨画,聊聊数笔就勾勒出山水之美。

案上梓香袅袅,铜制的三脚香炉里燃着幽香四溢的檀香,香炉旁放置两根白蜡,烛火荧荧闪烁,房间两侧有两幅书架,上面摆满各种古籍善本。

范凌恒进屋后房间就陷入沉静,他眼观鼻鼻观心,站立原地,纹丝不动,只听得教谕的翻页声和蜡烛时而爆出的脆响。

良久,蜡烛已燃至三分之二处,范凌恒觉得自己脚酸背痛,满身大汗之际,终于听到孟教谕的声音悠悠传来。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处齐难,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

“范凌恒,你可知何意?”

“学生不知。”范凌恒老实回答道。

“儒者的衣帽穿戴周正,行为从容谨慎,推让大事时好像很傲慢,推让小事时好像很虚伪。做大事时神态慎重像心怀畏惧,做小事时小心谨慎像不敢去做。难于进取而易于退让,柔弱谦恭像是很无能的样子。

儒者的起居庄重谨慎,坐立行走恭敬,言语讲求诚信,行为必定中正。

在道路上不与行人争夺平坦之路,冬夏之季不与人争冬暖夏凉的地方。

不轻易赴死以等待值得牺牲生命的事情,修身养性以期待有所作为,儒者就是这样为未来做准备的。”

“这是《礼记》中儒者,在你心中,儒者是什么样子的?”孟教谕淡淡的问道。

范凌恒本想回答什么“君要臣死,不得不死;父要子亡,不得不亡”。

但转念一想,虽然明朝的读书人不像宋朝一样,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大多数已被程朱理学教化成了皇帝的工具人,但有风骨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

他读书本意是为了过上更得体的生活,因为读书人在这个时代的前途远比商人等更光明,虽然为了五斗米可以稍微折下腰,但这并不代表他要抛弃自我,完全违背自己的内心去讲话做事。

于是范凌恒顺应自己内心改口道:“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儒者,修身养性、慷慨赴死这些离学生也很远。”

“但学生认为,人要成就一件大事,就得从小事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不以事小而忽略,不以事大而轻浮,这应该也是儒者的行为吧。”

孟教谕抬眼看了他一眼,没有点评,接着问道:“你读书是为了什么?”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