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 > 第55章 拜七姐

范凌恒把刚刚想好的计划告诉先生,杨知县先是不解,再是吃惊,紧接着皱眉沉思,最后终究是点了点头。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你有这种心劲儿自然是好,不过你要先跟我学习一个月的《尚书》,否则你到了浙江,见了你师公考校学问,若你回答的磕磕绊绊,岂不是丢了我的脸面!”

“一个月后,按照考试标准,我给你出题两道,若你能完成,我便准了你的想法。”

杨知县似笑非笑的看着范凌恒,向他提出要求。

“好,先生一言为定。”范凌恒没有半分犹豫,一口答应下来。

说来简单,刚才范凌恒主动提出外出游学,目的地不是其他地方,就是浙江。

他借着送盖伦船图纸的由头,说如果等杨知县上书朝廷,再由朝廷讨论造还是不造,确定好了再把图纸发向东南船厂安排制船,没个几年工夫都下不来。

不如自己直接去往浙江,由杨知县修书一封,直接把图纸带给师公——唐顺之。

师公肯定能意识到新式船只对平定倭寇海患带来的巨大作用,到时候无论是直接交由船厂制造还是递交给直浙总督胡宗宪大人,他都可以给出详解。

而且他还可以顺势呆在师公身前跟随学习科举一道。

至于徐渭,对于这种有些神经质的天才,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他遇到同类,天才之间总是惺惺相惜。

而论博闻强识、见多识广,乃至博古通今,范凌恒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甚至要强于徐渭。

是的,他要以天才之名出现在徐渭面前,解决他的精神问题。

天才的孤独是因为周围没有与他一般无二的人,也没有去欣赏了解他的人,因为思想过于超前,轻易就能解决别人的难题,收获赞美与嫉妒,在不成熟的人群中,可能因不合群而受到排挤,如若合群,也可能因其才智而导致请求其帮忙的人络绎不绝,帮也不好,不帮也不好而烦恼。

但从某种意义来讲,范凌恒也是天才,说不定他能靠才华开导徐渭呢!

呃……虽然他的天才来自于未来四百多年后无数后人的研究、总结出来的成果,但放在当下,没人能拆穿他,那就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最后,范凌恒成功说服了杨知县,只要在一个月后他成功完成先生给他出的两道八股文,他就可以顺利去往浙江。

见一见他心心念念的戚继光;拜一拜“大明第一文武全才”唐顺之;会一会“大明三才子”之一的徐渭。

**********************************

范凌恒再次从县衙出来时已是深夜。

他怀中抱着一沓子快有他半身高的书册,嘴里小声嘟囔着:“不就是有感而发,做了首诗嘛!至于这样么……先生心眼真小。”

在与杨知县确定一个月之约后,两人便开始了师徒间正常的授课。

由于《尚书》范凌恒已然可以全文背诵,所以杨知县直接从科举的角度给他讲解一句一句话如何破题,之前的八股文如何承接“圣人之言”。

就这样,两人花了一下午时间,范凌恒学习了总量的十分之一,六篇《尚书》——总计五十八篇。

简单用了晚膳后,两人又就如何在潮阳县实施均平里甲法做了讨论。

范凌恒前世虽然没有特意研究过税法,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

那毕竟是一个在各个方面都已趋于完备的社会体系和制度,制定这些制度的人更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所以,只需要把后世的皮毛拿到现在也称得上是降维打击。

就是得把握好度,别“出师未捷身先死”,打击没打好,把自己打到天牢去。

均平里甲法和“一条鞭法”已经极其类似,再加上后世税法带来的启迪。

范凌恒首当其冲提出的便是“统计”。

统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现在大明的土地兼并尤为严重,普通农民为了躲避徭役和杂役,甚至愿意把名下土地投献给当地士绅。

这样一来,地主隐瞒自家名下的土地和田丁,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他们往兜里揣的多了,国家就挣得少了。

第二便是“统一”。

把田赋、里甲役、地方杂役全部简并为一体。将田赋归于地,计亩征收;把各种赋役改为雇役,由政府雇人代役。

赋役统一后,基础官吏自然就难以巧以名目,讹诈百姓。

范凌恒一番建议听得杨知县叹为观止,同时也把今日收他为弟子这件事引以为荣。

就在两人谈兴正酣时,范凌恒听到杨知县书屋外有人敲门,随后便见到了初进县衙看到那位清新淡雅,神情恬淡的姑娘。

当时他嘴上一个没把门,来了句:“人生若只如初见……”

后面的诗还没说完,就见姑娘以袖掩面,红着脸快步返回院中。

他意识到不妙,但为时已晚,僵硬着把脖子扭过去回头看,杨知县的脸已经黑的比锅底还黑了。

范凌恒把书册小心翼翼的搬上马车,擦了擦头上的汗,悻悻想道:“算了算了,好歹杨知县也是我先生……给我这么多书是为了我好,不过他怎么就不能让家丁帮我一把呢!”

***************************************

夏风炎炎,树影窈窕,宽广的练江有如一面硕大而光滑的镜子,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辉。

河两岸平日里便有许多商贩汇聚于此,贩卖东西,糊口营生。

今日又恰逢七夕,市场上更是比肩接踵,熙熙攘攘,叫卖声、吆喝声、笑骂声、小孩儿哭闹声,嘈嘈切切,嗡嗡不绝于耳。

宽敞的水面上波光鳞鳞,游船如梭,船上不断的有嬉笑声传来,情景甚是热闹。

七月七的七夕,潮汕这边又叫“拜七姐”。

在这一天,无论贫富之家,姑娘们都会梳妆打扮,点上香烛,提前备办种种奇巧玩品,并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共聚练江两岸,向“七姐”供奉。

“七姐”就是织女,姑娘们“拜七姐”,就是想要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给到自己。

潮阳县有钱人家的小姐还会扎花艇,在练江泛舟,在江中心沉香浦。

在大明男女之防尤为严重的大明,这是姑娘们为数不多可以在大街上光明正大行走、玩耍的节日。

更重要的是,在这一天的拜仙,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参加,最多是新婚后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

范凌恒和范凌孟兄弟二人凛立岸边,范凌孟伸着脖子,使劲儿朝江面望去,露出狼一般的渴望神情。

当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的花船临近两人时,范凌孟就收起那幅色眯眯的表情,顿时来了个大变脸,装出一副正直清高模样,目不斜视,折扇轻摇,吟诗作赋,尽显读书人的风流。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