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人在嘉靖,金榜题名 > 第80章 范凌恒的野心

“倭寇母国有银山?此消息可准?”唐顺之板着脸,严肃问道。

“学生听弗朗机教士所述,不过由于学生救了他性命,且连这等图纸他都能倾囊相授,想必在这等事上他不会蒙骗学生。”范凌恒一本正经,言之凿凿道。

“可这等信息,空口无凭,没办法确认啊……”戚继光摇了摇头,指出其中关键。

唐顺之没说话,不过范凌恒看得出来,他也非常认同戚继光的话。

甚至,他比戚继光更加希望这件事是真的。

大明现在以银为主的货币制度不够完善,即可以用真金白银换纸币但不可逆向而为之,以至于民间市场回到“硬通货”交易方式。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白银逐渐代替了铜钱和纸钞,成为最硬的通货。

朝廷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以货币调控财政的管理手段,这也导致江南一带走私泛滥,只要能赚钱的大户,手上都有大量私藏白银。

这是件好事么?

在某些方面是好事,因为皇权再大也变不出白银,有多少白银,就有多少货币。

但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不见得是好事,因为大明帝国没有多少银矿,当下并不适合以白银作为货币。

唐顺之没记错,去年在京城,和严嵩聊到此事,严嵩告诉他,大明帝国银矿分布于湖广、江西、浙江、云南一带,一半以上的白银产自云南。

但即使在产银大地云南行省,每年产白银不过也就是十万两,全年帝国产银不过也就十八万两。

去年太仓全年岁入不过二百万两白银,而今年半年不到就已经花掉了一百七十万两。

所以,大明缺钱,想铸钱没有银矿,想发行纸币又没有人承认,如果范凌恒所说是真,对大明来说不啻是天降甘露,可以大大完善大明的货币制度。

贵金属的储备,对于一个国家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但大明的白银除了开采外,就只能依靠与弗朗机人的交易获取白银,但朝廷禁海,士绅走私成风,他们用大明的货物换取白银后,再用银子在大明购买廉价货品,充实自家仓库,复又找弗朗机人做生意。

这么一来,银子一点儿没流向朝廷,全都被士绅们揣到自家兜里。

当下朝廷在东南一带已经不可能投入太多布置海防,因为大明的军事开支这一块的绝对重心是在北方,而非南方。

要解决这种局面,必须需要朝廷出面,一方面开海以掌控海上贸易;一方面以白银铸币,重新梳理国家货币体系。

唐顺之去年在浙江、江南一代领兵,知道现在海患说是倭寇入侵,但实际上,入侵者真倭占比顶多有十之一二,剩余的大多是沿海那些过活不下去的民众。

早期倭寇曾冒充渔民登岸,或抓获渔民充作向导,当局就下了禁止渔船出海捕捞的命令。

后来,渔民们知道当海盗能挣钱。

于是,“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即是现在沿海地区的现状,“倭寇”凭两三只船就能随处登岸,攻击城镇,肆意烧杀,这是大明海防薄弱透漏出来的问题。

他认为,不让渔民出海,就断了他们的生计,也影响到军饷的供应,只要管理得法,加强检查督察,完全可以防止倭寇的混入。

渔船在官兵的保护下出海,又可以巡逻海域,击贼于海上,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废除渔船出海的禁令已迫在眉睫,他考虑上书请求复开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市舶司,这几天正与胡宗宪商议此事。

这样一来,民间走私由私转公,市舶司掌控海外贸易,朝廷可以获得大量白银;渔民们也得到安抚,东南海患便可一扫而空。

范凌恒带来的这个消息,对于大明无疑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只要他说的是真,可以用预支银子的形式扩招军队,同时增加海船制造,这两条可以解决部分流民的生计问题,而所有的支出,只要能获取倭寇的银矿,所有支出均不在话下。

他很清楚,对于严嵩来说,只要不花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银子,可解决这世上大部分难题。

他可以拿着银矿这个消息去说服严嵩和皇帝。

前提是,消息一定要准确无误。

范凌恒当然不知道,短短一瞬间,唐顺之便已想了这么多,但既然他说出这个消息,自是知道,现在杭州城内,有一人可以佐证他的话。

“先生,弟子在来的路上听闻胡总督去年把所谓“靖海王”诱捕入狱……”

有时候,说话不用说的太明白,范凌恒只是起了个开头,唐顺之和戚继光立马想到正在狱中关押的此人。

没错,那就是之前的东南海上霸主,趁日本军阀混战之际大发战争财,平户松浦家的坐上席,通过商业与海盗的双重手段建立起了一个海上商业帝国的大明“海贼王”。

这人名叫汪直。

范凌恒认为,大明276年的历史中,有两个人是不该杀的,一个是于谦,一个是汪直。

于谦就不多说了,土木堡之变后的民族英雄。但汪直,一个海盗?何德何能与于太保相提并论?

因为范凌恒认为,当下,能把整个明东南沿海到日本南部再到马六甲吕宋等庞大的海路贸易系统摸清楚的人,唯有此人。

而只要后世学过地理的人就应该知道,整个地球有两条海上生命线。

一是被西方国家誉为海上生命线的霍尔木兹海峡;另一个就是整个东南亚的海上生命线马六甲海峡。

作为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也是西亚到东亚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对于整个东南亚国家的海上贸易起到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

只可惜的是,在15世纪初的明朝永乐年,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穿过马六甲海峡,破万顷碧浪,驶过浩瀚的印度洋后。

未来五百年的时间里,堂堂中华却再也没有一支以国家为代表的舰队穿越过此海峡。

所以,1559年的汪直代表什么?

在范凌恒眼里,汪直是华夏走向大航海时代,不,甚至是成为大航海时代赢家的门票。

虽然不是唯一的门票,但却是最便利的。

可有个前提,那就是他还活着。

范凌恒可以确定,现在的汪直还活得好好的,可他没记错的话,在今年十二月汪直就要被斩于浙江省杭州府宫港口。

而同一年,在东北,一个叫努尔哈赤的人降生了;在欧洲,伊丽莎白一世加冕为英国女王,因为纵容和扶持海盗集团的扩张,她后来被称为“海盗女王”。

范凌恒作为后知四百年事的现代人,他非常清楚在中西方历史发展的分岔口,两个至关重要的年代很快到来,而大明和大清一个也没有把握住,这就是17世纪40年代和18世纪50年代。

17世纪40年代,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西方社会进入资产阶级世界革命阶段。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完成了新一轮朝代更替,明亡清兴。

一百年后,18世纪50年代,英国开始爆发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几乎与此同时,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下令关闭了沿海3个口岸,仅留广州一口通商。

清朝在被船舰利炮打开国门前,海禁政策甚至比明后期开海后更加严苛。

而不开海,仅靠华夏国内这种自足自给的小农经济,怎么着都不可能跟上欧洲的发展脚步。

华夏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版图辽阔,可以说得上是什么都不缺,可那时没有进入科技时代,再加上信息闭塞,朝堂不知道外面有啥。

比如大明一直认为倭国那里就是穷乡僻壤,漂洋过海远征这么个在大明看来寸草不生的野蛮人之地,对大明没有任何好处。

往南缅甸、安南、占城、真腊、暹罗、苏门答腊、瓜哇等地,又是士大夫口中的不毛之地,人民比大明穷上数百倍,天气又极其炎热,大明现在又不知道那里可以生产出一种生产橡胶的东西,哦,不对,是没人知道橡胶的妙用,所以也没有对外扩张的意愿。

如果真是为了某项资源向外扩张,实质上不仅是大明,河西走廊不一直是每朝每代兵家必争之地嘛。

为什么?除了战略意义外,河西走廊地区产马啊!而华夏本土除了大清和元,一直是个缺马的国家。

所以,范凌恒认为,华夏之所以不向海外扩张,是因为不清楚、不了解、没有足够的动机,而不是真就不想。

现在是1559年,离华夏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徐光启出生还有3年,但范凌恒哪能等到他出生再做开眼看世界这件事儿。

现在,立刻,马上他就要给整个大明上点眼药,让大明知道,或者最起码让大明那些想银子想疯了的士绅们知道,外面的世界多么美好,外面的银子多么好赚,外面的军事有多么孱弱。

毫不客气的说,以现在大明的武装,如果戚继光未来带着戚家军,带着虎蹲炮和弗朗机炮远征,西方本土不敢说,最起码打遍东南亚一点儿问题没有,甚至远征美洲也不是不可能。

欧洲嘛,不着急,守着马六甲海峡和德雷克海峡就能让整个西方吃不到好果子。

当然,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远的先不说,就从小鬼子那先开刀。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