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误认帝师 > 第05章 赈灾义演

“一场赈灾义演,就可以解决。”

崇祯不是很理解:

“是叫别人捐款吧?能筹到钱粮?”

为了赈灾,崇祯不是没试过号召王公大臣们捐款。

但是王公大臣们一个个都是抠抠搜搜的,根本筹不到几个钱。

所以,崇祯对徐浪的说法很困惑。

徐浪知道,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新名词,解释道:

“常规的捐献活动,当然不行。”

“但是如果请京城各大青楼的头牌出来义演呢?再搞一个‘花魁之首’、‘慈善之星’的活动,还愁筹不到钱粮?”

崇祯还是有点不知所以:

“徒弟不明白,还请师父教我。”

“榆木脑袋!你进过青楼吧?”

王承恩和方正化恨不得把头埋进裤裆里。

没听到,他们什么都没听到!

对万岁爷说出如此粗暴下流的言语,换做是别人,恐怕早就被砍了脑袋了!

崇祯入戏已深,并没有感觉不妥,摇头道:

“没有。”

徐浪无语了。

孺子不可教也。

在古代,有钱人文人骚客逛青楼不是家常便饭吗?

自己这个徒弟,有点不开窍呀。

“千金买笑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吧?”

饱读诗书的崇祯,这回总算是听明白了:

“师父是说,为了博取那些花魁的欢心,达官贵人们是不惜一掷千金的。”

徐浪点头:

“还不算太蠢。”

“加上‘花魁之首慈善之星’的称号,为了满足虚荣心,那些达官贵人还不得玩命的砸银子。”

“妙极!”

崇祯难掩激动,抚掌叫好。

他现在最头疼的,就是钱的问题。

现在徐浪给他出的这个主意,可以预见,将可以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王承恩和方正化对视一眼,都是赞叹不已。

这位仙师,看来真的有两把刷子啊。

无中生有,点石成金。

这一趟,没白来,这个孙子,没白装。

“师父,难道你还能有更好的法子,解决陕西问题?”

想到徐浪还有更好的上策,崇祯更加的期待了。

徐浪喝了一口小酒,摇摇头:

“法子是有,但是注定无法实施,不说也罢。”

崇祯的胃口,早已经被吊了起来:

“为何?”

“官僚士绅不会允许,皇帝也不会答应。不说了不说了。”

徐浪一边吃菜,一边招呼:

“来来来,吃吃吃,尽扯那些有的没有,有什么用?吃菜!”

不管能不能实施,崇祯此时最想听到的,就是徐浪说出上策。

“师父,咱们就随便聊聊。也让徒弟长长见识嘛!”

虽然喝了点酒,有点上头,但是徐浪并没有迷糊:

“那会触碰到太多的禁忌,我还想多活几天呢!不提也罢!”

徐浪心中的上策,会涉及到体制的改革。

但凡是涉及到体制的改革,别说是明末这种摇摇欲坠的大环境了,即使是在王朝统治稳定的和平年代,也是千难万难。

因为,改革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远的不说,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改革了解一下。

没有强有力的支撑,即使改革成功也是昙花一现,死后还落得个被抄家鞭尸的下场。

看到徐浪不愿意再说。

崇祯也只能作罢。

反正这一趟,他是赚大了。

一口酒下肚,徐浪又想到了一点,补充道:

“筹到的钱粮,不要直接的发送,那样只会养懒汉。”

“哦?”

对于这样的说法,崇祯觉得挺逗的。

但是一细想,发觉又是极有道理。

“可以仿照前宋,搞一个以工代赈。”

“陕西往后的十几年,旱灾不断。可以利用赈灾之机,利用灾民的力量,修建水利,以应对接下来的天灾。”

崇祯大为震动。

以工代赈,这样的做法,到了这个时代,已经不算新鲜。

北宋就有大量以工代赈的历史记录。

但是让崇祯感到震惊的是。

徐浪竟然说,接下来的十几年,陕西都是旱灾不断。

现在这还只是旱灾了一年,陕西就已经乱的不可收拾。

这要是真的连续旱灾十几年,那大明江山岂不是摇摇欲坠?

如果真的发生那样的情况,大明十几年后亡国,好像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

崇祯突然无比的庆幸,自己遇上了徐浪。

这或许就是上天赐给他的逆天改命的机会!

有了这位仙师的未卜先知和提点,如果他还治不好大明,那真的就是一头猪了!

就在此时。

有点喝高了的徐浪,话风一变:

“但是咱们在这里吹牛打屁有什么用?又拯救不了大明!”

“当今皇帝耳根子软,摇摆不定,即使有好的方略,也不可能得到贯彻实施。唉,空有兴国安邦之策,又有可用!大明快要亡了!没救了!”

深陷其中,无能为力,徐浪只觉悲从中来,大声疾呼。

这让崇祯的感觉,非常的不好。

在师父的眼里,自己这个皇帝,就那么的不堪吗?

崇祯这时恨不得立即返回皇宫,将徐浪的点子,付诸实施。

以证明自己的英明神武。

但是他知道,做戏必须做全套,否则很容易就会露馅。

要是让徐浪知道,他这个冒牌徒弟,就是当今崇祯皇帝,那以后肯定听不到如此金玉良言了。

崇祯拿起酒杯,敬了徐浪一杯:

“师父也不要太过悲观。我正在走内廷司礼监太监王承恩的路子,如果成了,或许能够在皇帝那里说上话。”

闻言,一旁的王承恩猛的打了一个激灵。

这……他哪儿敢做万岁爷的主啊!

万岁爷也真是的,越来越没谱儿了。

怎么竟然拿他这个随堂太监来开涮了呢。

徐浪不可思议的打量了崇祯一眼:

“你小子倒是挺有眼光。竟然选中了王承恩。这可是崇祯朝最忠心的太监。”

这一下,崇祯和王承恩都非常的意外。

崇祯好奇道:

“此话怎讲?”

徐浪感叹道: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在一众王公大臣,纷纷打开北京城门,投降李自成的时候,只有王承恩一人,陪在崇祯皇帝的身旁,并与之一同自缢殉国。”

崇祯之前听徐浪说,他会在十几年后自缢殉国,很愤怒很抗拒。

但是当验证了徐浪所说的,都会一一应验,崇祯此时的心中,更多的是警醒。

有了师父的提点,朕一定要避免悲剧的发生!

同时,崇祯看向王承恩的眼神,已经不一样了。

原来身边的这个太监,才是最值得信赖的人。

崇祯意味深长的看着王承恩,道:

“那徒弟一定要好好的笼络王承恩。”

这让王承恩不禁心花怒放。

哈哈,简直是走大运了!

有了这样的预言,有了万岁爷这个眼神。

王承恩知道,他往后的前程,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想到这一点,不由对徐浪心生感激。

没料到,给仙师装孙子,可以换来万岁爷的赏识。

这个孙子装的,太值了!

徐浪轻拍了一下桌面:

“我劝你还是悠着点。”

“崇祯是一个多疑嗜杀之人。一个搞不好,你的小命要丢掉的。”

崇祯直接无语了。

看来他在徐浪这儿的形象,已经没救了,一时半会儿肯定改变不了。

“徒弟会小心的。”

最终,崇祯只能有一搭没一搭的敷衍着。

一刻钟之后。

眼看火候差不多了。

崇祯才辞别离开。

徐浪此时已经喝得有点迷糊了。

哪里还管得了,这徒弟到底听不听话?

回到皇宫。

崇祯连夜召集内阁。

君臣礼毕。

崇祯抛出了他的议题:

“朕欲启用四朝元老袁可立,担任钦差大臣,负责陕西民变赈灾事宜。”

“同时擢升陕西督粮道参政洪承畴,暂领陕西三边总督,协助袁可立镇压民变。诸位意下如何?”

一番琢磨之下。

崇祯决定将徐浪所说的下策和中策综合起来。

既然仙师都说了,洪承畴是栋梁之材,也可趁着这个机会,先提上来历练一下。能行就好,不行的话,还有四朝元老袁可立兜底,准不会出事。

一众内阁辅臣闻言,都是面露喜色。

这份可能掉脑袋的差事,终于不会落到他们的头上了。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韩爌作揖:“陛下英明!臣附议!”

钱龙锡俯首:“袁可立四朝元老,功勋卓著,国之栋梁,正可当此重任!”

李标:“臣附议!”

周道登大喜:“袁太保文武为宪于万邦,正是钦差的不二之选!”

实际上,周道登一直以来,都非常的敬佩袁可立。

这时推袁可立出任钦差,一方面可以甩锅,另一方面,心底也是真的信服。

至于洪承畴?

毕竟不是他们的人,内阁辅臣们心里确实有点不爽。

但是说到底那是一份要命的差事,而且,洪承畴也只是暂领陕西三边总督。总督这个职位,本身没有品秩,皇帝也没有给洪承畴委任其他官职。

也就是说,洪承畴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一个从三品的官。

想到这一点,辅臣们的心理,也就平衡了。

崇祯看着辅臣们的态度,心中无比的舒坦:

“既然如此,即刻拟旨吧!”

师父的主意,果然好使。

自打他登基以来,好像还没有一道旨意,可以如此不受阻难的通过。

礼部尚书李标这时奏道:

“人选已定,但是钱粮军饷,从何处筹集?”

一开始,李标就主张赈灾,但是现在国库空虚,又哪里来的钱粮赈灾?

其他几位辅臣,都是意味深长的看向崇祯。

国库空虚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国库要是有钱,有哪里会有此起彼伏的民变和兵变?

崇祯露出得意的微笑:

“钱粮的事情,朕自有办法。诸位爱卿静候佳音即可。”

在辅臣们的困惑之中,崇祯结束了这场短暂的会议。

“大伴,立即安排可靠的人手,将圣旨用八百里加急,送到袁太保的手里。”

看着盖上了玉玺的圣旨,崇祯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以往一道圣旨,七天能走完流程,都算是快的,但是,这一次,竟然顷刻之间,就不受阻隔的完成了票拟、披红、掌印等程序。

也可以看出来,师父所言,果然是人心所向啊。

“遵旨!”

王承恩领命。

下一刻,崇祯开始考虑“赈灾义演”的事情。

如果是常规的捐献活动,朝廷可以出面,但是,现在这个赈灾义演,要遍请京城青楼的花魁,朝廷出面就显得有失体统了。

所以思来想去,崇祯决定,让私人来主持这个活动。

“大伴,你知不知道,京城有哪些重信义的商人?”

王承恩一听,就知道崇祯想要干什么。

想了想,说道:

“我和芜湖巨店少东家阮康文,打过几次交道。此人乐善好施,重信义,应该可以帮万岁爷张罗好赈灾义演的事情。”

崇祯问道:

“此人是什么背景?”

王承恩答道:

“万岁爷可曾听过浆染业第一人阮弼的名字?”

这个崇祯倒是有点印象:

“就是以一己之力,让芜湖迅速跃入大明五大手工业中心的阮弼吗?”

崇祯在一些资料中,看到过此人的名字及事迹。

王承恩点头:

“正是。阮康文正是阮弼的孙子。”

“万历二年,倭寇进犯芜湖,当时芜湖没有城池防御,阮弼带头捐出重金,修建城墙,并且独自出资建筑了芜湖西城门楼。”

“阮康文虽然比不上其爷爷,但是在京城也是多有善举。”

“嗯,那就这个人了。”

崇祯当即做出了决定。

来到龙案上,奋笔疾书。

片刻之后。

崇祯将写好的书信,交到了方正化的手里:

“你亲自跑一趟。绝对要保密!”

“遵旨。”

方正化不敢懈怠,立即领命而去。

他由于身手出众,被皇帝带在身边伺候,但是时日尚短。

方正化知道,此时正是他表现的机会。

这一次如果能够帮皇帝办好事情,以后他的路,就好走了。

安排完这一切。

畅想前景,崇祯不禁露出笑容。

想不到赈灾的巨款,竟然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

仙师这手段,简直是点石成金啊!

……

芜湖巨店的后堂。

此时的阮康文,正在品着饭后茶。

忽然听仆人来报,宫里王承恩的信使求见。

连忙起身,亲自迎了出去。

以前王承恩的主子是信王的时候,阮康文和王承恩打过几次交道。

但是现在,信王已经登基成了崇祯皇帝,王承恩也成了皇帝身边的红人。

他这个商贾之人,得蒙王承恩待见,那是天大的荣幸啊。

才走两步。

迎面就碰上了,已经进入内堂的方正化。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