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误认帝师 > 第18章 规格有点高

“陛下担心某些丧心病狂的人,会对仙师不利,所以,专门派了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带了一个百户的锦衣卫,来保卫仙师。”

随即,王承恩婉转的,转达了崇祯皇帝的旨意。

“哦……”

徐浪很意外。

他想不到,崇祯竟然对他如此重视。

一个百户的锦衣卫,就是112个人,加上指挥同知李若琏?

这护卫的规格,有点高啊。

看来这一次,自己是有点误会崇祯了。

不是来求教于他,而是派人来保护他的。

“走,回去看看。”

对于崇祯的这番好意,徐浪并没有拒绝。

在封建社会,安身立命的本钱是什么?是权势!

无权无势的人,性命贱如蝼蚁,所以,徐浪才不会矫情的说拒绝。

况且,农投公司和商贸公司被围攻打砸,就很能说明问题。

他这个仙师,已经被有心人惦记上了。

那些“为国为民”的士绅,为达目的,可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

有了这一百多锦衣卫的守卫,徐浪才可以安枕无忧。

这时,徐浪也想见见,传说中的,随着北京城破一起自杀殉国的,气节感天动地的武状元、指挥同知李若琏。

回到自己的庄园。

却发现一百多名锦衣卫官兵,一个个都像是好奇宝宝一般的,在观摩着庄园的物件。

“这……怎会有这么大的玻璃!”

“地面的石块,为什么这么大?”

“这是什么花草?”

“仙师果然是神仙手段啊!”

“……”

徐浪已经习惯了外人对自己庄园的夸张反应。

玻璃,水泥,多肉植物。

这些后世烂大街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属于是稀世之物。

反应夸张一点,也挺正常。

然后,那群官兵终于发现了秉笔太监王承恩,正带着一个衣着服饰都非常怪异的青年,向他们走来。

“整装!列队!”

李若琏连忙约束部下。

随即,李若琏带着一点忐忑,迎向了徐浪。

这个只留了一寸长的头发,穿着蓝色闪亮怪异长衣,泛白的紧身裤的青年。甚至,这青年脚下穿的鞋子,都有几分神仙人物的形状。

这位……就是陛下所尊崇的仙师?

果然和我等凡人大不相同啊。

“李大人,这位就是仙师了。”

“这位是锦衣卫指挥同知李若琏大人。”

王承恩给双方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

当然了,王承恩早就向李若琏交代过了,万万不可泄露他和万岁爷的身份,否则,万岁爷饶不了他。

徐浪微笑着,握住了李若琏的手:

“原来是李大人,久仰久仰!”

在徐浪看来,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历史上的名人呢,心情难免有点激动。

徐浪这种见面的方式,让李若琏有点无所适从。

但是对方既然是仙师,肯定处处都和凡人不一样,所以,李若琏尽力的调整自己的情绪:

“终于得见仙师的仙容!万幸!”

李若琏学着徐浪的样子,握住对方的手,摇了摇。

这应该是仙人的见面礼吧?

语气诚恳道:

“万分感谢仙师的举荐!”

否则他这样的人,根本难以出头。

徐浪松开手,欣赏的看着李若琏。

虎背熊腰,铁塔般的身躯。

武状元出身,可不是盖的。

“李大人忠贞报国,本人敬佩之极。”

李若琏受宠若惊:

“仙师过誉了!”

李若琏确实有捐躯报国的决心,但是他想不到,世上竟然有人能够读透他的内心。

果然是仙人的手段啊。

徐浪明白李若琏的感受,但是有的事情不好解释,所以他并没有在这个话题上深谈。

“感谢李大人过来保护我的安全。”

“但是我有两点要求。”

李若琏许诺:

“仙师请说!卑职一定遵从!”

“第一,不能扰民。第二,要隐藏在暗处,轻易不要让人知道你们的存在。”

徐浪还想继续过安生日子呢。

这要是时时刻刻有一百多号人,明晃晃的在自己的面前晃来晃去,徐浪真的受不了。西峪村民的宁静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李若琏眉头微皱。

第一点好办,只要约束部下就可以了。

但是第二点,似乎有点难办。

不过,李若琏抬头观察了一下周围的环境,最终还是点头:

“没问题!卑职一定遵从!”

这里四周都是山林,要隐藏一百多号人,也不是难事。

只是要委屈一下弟兄们了。

徐浪露出满意的笑容:

“大家都辛苦了,今天的午饭我请客!”

……

这一天,对于所有文官来说,注定是难以平静的。

崇祯皇帝以雷霆之势,一举处决了两位礼部侍郎,罢免流放了一位内阁次辅。

这是大明朝,自立国以来,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尤其是,这三位都是东林党的头面人物。

这让一众东林党人,惶惶不可终日。

恰逢奉召回京,出任阁臣的韩爌,这日抵达京城。

孙居相,魏光绪,曹于汴……

一众东林党人,以接风洗尘之名,齐聚怡红院。

众人一阵寒暄。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户部侍郎孙居相进入正题:

“现在的皇帝,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再是以前那个循规蹈矩,听得进劝的崇祯皇帝,往后我等该如何自处?”

其实他们都心知肚明,大家来这里的主要目的,就是商议应对崇祯之策。

“韩大人,以后我们就唯你马首是瞻了,你意下如何?”

韩爌抿了一口酒,沉默半晌,方道:

“我主张静观其变。”

韩爌属于是东林党元老,同时也是经历过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的老臣了。

而且在明末三大案中,扮演过重要角色。

韩爌这个人一贯的风格就是:老成持重。

他刚刚抵达京城,就听闻朝中巨变。

六部尚书几乎换了一个遍,袁可立,孙承宗这两位肱骨老臣,也被召唤出山。

他韩爌这个时候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

征召之初,按照资历,本应是他韩爌担任内阁首辅。

但是以今日之形势,他就职后,内阁首辅的位子,应该是不保了。

袁可立,孙承宗,这两位老臣的资历能力影响力,都稳稳胜他半筹。

尤其是以今日崇祯皇帝之行事风格,韩爌拿不准,明天崇祯皇帝又会搞出什么动作来。

所以在没有把握之前,韩爌不赞成轻举妄动。

“咳咳……”

“清白如水”左都御史曹于汴干咳了两声。

“陛下以前体恤官绅,从善如流,但是近日性情大变,老夫听闻,陛下是受了某某仙师的蛊惑。”

“咳咳……陛下的逆鳞,我们不该去硬碰,但是那位仙师,妖言蛊惑陛下,败坏朝纲,其罪当诛!”

此言,顿时获得了现场一众东林党人的赞同。

“没错!以前陛下不是这样子的!”

“那个妖人兴风作浪,害死了钱侍郎和周侍郎,应该受到惩处!”

“……”

京兆少尹魏光绪,捏着颔下一缕胡须:

“如果是妖人作祟,我等自当匡扶社稷!”

孙居相点头:

“回去我就派人去查查那个仙师,必定可以找到那妖人的罪证。”

韩爌这时再次强调:

“查查可以,但是此时万万不可轻举妄动!”

……

三天之后。

经过制作,晾晒的蜂窝煤,正式上市。

当然了,蜂窝煤配料配比环节,由西峪村民单独完成。

制煤的配料配比这一核心工艺,徐浪只传授给了西峪村的村民。并要求他们严格保密。

村民们一个个当即赌咒发誓:没有仙师的允许,绝不外传配方。

其实没有徐浪的郑重交代,村民们也不会外传手艺的。

因为这年头,保密意识本来就极强。

手艺就是工匠的不传之秘,是赖以生存的根本,只会传给自己的嫡系子孙。

这一点,让徐浪很满意。

这天早上,徐浪端坐在大明皇家商贸公司的后堂。

指挥徐进秋等人,在店门的另一侧,再挂上一个“大明煤业”的招牌。

然后,在店门外搭起帐篷,把一批蜂窝煤和专门赶制的一批小煤炉,展示了出去。

在徐浪的示意下。

徐进秋开始吆喝:

“瞧一瞧看一看!”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蜂窝煤五文钱一斤!一次性买一百斤以上的,免费赠送多功能小煤炉,包送货上门!”

“煤炉数量有限,手慢则无啦!”

“几文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一块蜂窝煤两斤重十文钱!三块蜂窝煤三十文钱就可以顶一天!一天至少省二十文钱以上!”

“瞧一瞧看一看啦!”

徐浪就坐在后堂,静静地看着。

一方面外边冷,咳咳……更主要的是,徐浪的衣着打扮,太辣这个时代的人的眼睛,徐浪可不想出去被人像看猴儿一样的围观。

在徐进秋的吆喝下,顿时就吸引了一群京城百姓过来围观。

无他,价格太吸引人了!

这个时期,市面上的煤块,质量一般的售价也要3文钱一斤。

而且这个时期的煤块,没经过任何优化处理,就是一些原煤,燃烧的很快,一个三口之家,一天烧二十斤煤才勉强够用。

也就是说,烧煤块的话,一般人家一天至少要支出六十文钱。

这要是真的三十文钱就可以顶一天,那岂不是可以省下一半的支出?

“是不是真的呀?”

“这怎么可能!”

“……”

当然了,对于这个新鲜事物,此时的京城老百姓都是不敢相信的。

他们围观在那一壁蜂窝煤和煤炉的跟前,好奇的打量着,指指点点的议论着。

但是就没有人愿意掏钱购买。

徐进秋也不着急:

“怎么,不信?”

“不信我给你们示范一下!”

一边说,徐进秋一边拿起几块柴火放进煤炉底部,又拿起一块蜂窝煤,架在柴火上面。

点火。

这当然也是徐浪教授的。

广告吆喝的再响亮,也不如用事实来说话更加有效。

片刻之后。

蜂窝煤被烧着了。

徐进秋起开,把两个烧废了蜂窝煤垫在下面,然后再把已经烧着的那个蜂窝煤放在最上面。

在小煤炉上面放上铁锅。

顿时,铁锅被烧的滋滋作响。

徐进秋干脆给大家来了一个现场炒菜。

看着这样的场景,围观的百姓们赞叹不已。

“哎,这个煤几乎没有烟啊!”

“气味一点儿也不呛!比煤块好太多了!”

“火很旺!就是不知道到底耐不耐烧?”

“……”

百姓们发觉,这个蜂窝煤竟然没有煤块那种难闻的呛鼻的气味。

而且火苗也很旺,烧饭,烧水,烧菜,都是足够啊。

几分钟之后。

徐进秋将炒好的酸辣土豆丝,摆在了大家的面前。

“大家可以尝尝!”

这个时候,百姓们才注意到,店家炒的这个菜,也不同寻常。

徐进秋适时的,做起了介绍:

“大家可能还不知道,这个叫做土豆。从泰西传来。不仅美味,而且高产,可以作为主粮!之前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机会品尝,现在我们陛下联合仙师,大力推广土豆种植。”

“往后,平民百姓也有机会吃到土豆了!”

这一切,当然都是徐浪安排好的。

抓住一切机会,推广土豆嘛!

“哦,这就是土豆啊!”

围观的百姓,其实基本上都已经听说过土豆了。

毕竟,前几天大明皇家农投集团公司被砸,皇帝亲自现身惩处闹事者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稀罕物呀!”

“种土豆的好事没碰上,想不到尝土豆的好事被我碰上了!”

“……”

这个时代的老百姓,可没那么多讲究,手快的人已经拿起了桌上的筷子,夹起土豆丝放进了嘴里。

“嗯,太好吃了!”

“我还没吃过这么美味的东西!”

“亏死了!竟然没抢到种植土豆的名额!”

“……”

然后,下一息现在就响起了阵阵的赞叹声。

徐进秋适时的,做着介绍:

“大家不用担心,以后机会多多。有田地的可以和农投公司签约,没田地的可以来陛下的公司打工。总能过上好日子!”

“陛下一心为了百姓,煤炉和蜂窝煤也是陛下三令五申要求推广的!”

好名声,当然要留给皇帝。

“我告诉你们,这种蜂窝煤,五口之家一天只要烧三块,就足够用。烧火多一点的,一天顶多烧四块。”

“十文钱一块蜂窝煤,一天顶多花四十文钱!一个冬天下来,你们算算能省多少钱?”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