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宁宫。
朱雄英和陈景恪抽空来给二老请安,一进门就看到老朱拿着锄头,在花园里翻弄着土地。
他们也没多说什么,从侍者那里拿过一把锄头,也跟着忙活起来。
这块地不大,种的庄稼是马铃薯(土豆)。
说起来红薯、玉米、殷瓜(南瓜)等作物,早就已经普及开来。
唯独土豆因为产量不行,并不受待见。
后来还是陈景恪说,这东西不吃地,耐寒耐旱。
朱橚就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
丘陵、山区、戈壁,辽东乃至北部苦寒之地,都试了一遍。
结果产量竟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这可把大家给喜坏了。
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能多养活无数人。
尤其是漠北和北海等地,气候是真的寒冷,普通庄稼根本就无法存活。
不能长庄稼,就无法真正实现统治。
土豆却能在那里生长的很好,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
而且土豆这玩意儿和殷薯不同,是能作为主粮食用的。
于是,这个原本不受待见的庄稼,就成了香饽饽。
已经对温寒变深信不疑的老朱等人,更是将其视为瑰宝。
“有了土豆,气候变冷照样能产出粮食,咱们又多了几分渡过危险的希望。”
然后陈景恪提醒他们,土豆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
悉心培育,定然能获得更高产量的良种,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
老朱立即就下令,研究,必须研究。
“别说是几十年,就是一百年两百年,也得去研究。”
“百年内完成改良,正好赶上寒冷期到来,这一切都是天意啊。”
于是,朝廷在辽东、漠北、云贵三个地方,建立了研究室。
专门研究土豆的育种改良工作。
朱橚作为大明最专业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自然也是跑不了的。
他的周王府,也多了一块土豆试验田。
老朱自己也在宫里开了一块田,专门用来种土豆。
这块田被老朱照顾的很好,陈景恪和朱雄英顺着垄走了两趟,硬是一根草芽都没看到。
老朱一脸嫌弃的道:“行了行了,草没除一棵,还给咱把地踩实了。”
朱雄英无辜的道:“这您可怪不得我们,谁让您把地收拾那么干净的。”
陈景恪附和道:“是啊,我们要是发现很多草,岂不显得您地种的不好吗。”
老朱瞪了他们一眼:“你俩干活的技术,有嘴皮子一半利索,也不至于一点忙都帮不上。”
“行了,咱们去那边歇会儿吧。”
说着提起锄头走出田地,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跟了上去。
三人来到一处凉亭坐下,朱雄英左顾右盼的道:
“皇祖母和圆圆呢?怎么没见到。”
老朱说道:“看你爹去了,刚走没一会儿。”
朱雄英很是失望,早知道先去未央宫了。
未央宫是仿造汉朝未央宫修建。
当然了,规模肯定比不上汉朝未央宫,只是形制相似。
朱标逊位后就生活在那里,也算是和他的建章年号照应了。
三人闲聊了一会儿,老朱忽然说道:
“解缙是怎么回事儿?”
陈景恪并不意外他知道此事,老朱虽然不插手政务,却依然时刻关注着外面的情况。
锦衣卫百户沈剑星,就是直接对他负责的。
对于解缙的事情,陈景恪也不想多说什么,毕竟朋友一场。
所以他就简而化之的回了一句:“谢缙绅志在立言。”
老朱冷哼一声,道:“不知好歹的东西,换成咱早就赐他三尺白绫了。”
朱雄英劝道:“好不容易才形成的大好局面,咱们应该悉心维护才是。”
“为他杀他一个人而坏了人心,太划不来了。”
“况且人各有志,只要他不违法乱纪,就随他去吧。”
老朱自然也知道,杀人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
现在革新大势已成,应该稳步巩固变革成果。
继续用杀伐手段,反而会造成混乱,导致革新进展不下去。
所以他也只是说说气话,并不是真的要杀人。
“解缙的事情也算是一次教训,不要轻易的对某些人寄予厚望。”
“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想培养人,就多培养几个,一个出问题了还有另一个顶替。”
“景恪这几年发掘的那几个人才就不错,咱觉得都有宰辅之能。”
换成别人,听到这话估计都要吓尿了。
作为臣子,你举荐的十来个人都有宰辅之才。
还都弄进了内阁当行走,你想干啥?
但陈景恪却丝毫不担心,反而笑道:
“您说的杨荣、韩克忠他们吧?确实都是大才。
“这两年就会陆续外放去地方锻炼,希望他们能对得起朝廷的期望,干出成绩。”
老朱提醒道:“记住解缙的教训,就算再器重他们,也要多留几个心眼。”
朱雄英和陈景恪点一起点头道:
“是,我们记下了。”
接着老朱又问起了人权部的事情:
“听说很多人都对人权部有意见,需不需要咱帮你们一把?”
朱雄英连忙说道:“别,这点小事儿要是都摆不平,我这皇帝不是白当了吗。”
“而且景恪早就有了全盘计划……”
然后他将两人借助大分封,劳动力不足的机会,组建人权部的计划说了一遍。
老朱思索片刻,说道:“办法是好办法,但不会那么顺利的,必然会有人做手脚。”
朱雄英眼神里闪过一抹冷意,道:
“我已经将贾思义召回京,由他亲自负责监察此事。”
“为了大局着想,我自登基以来从未轻易杀过人,以至于有些人忘了我是您的孙子。”
“正好借此机会杀伤一批,让他们知道什么叫天子之怒。”
陈景恪说道:“其实现在是推行新政的最佳时期,这也是历史交给大明的任务。”
“之前我常说,大明处在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也是源于此。”
朱元璋好奇的问道:“有个问题我一直想问,你是怎么判断出这个结论的?”
“还是说你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认为自己能开启这个大变局?”
最开始他并不觉得这是个问题,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就是大变局啊。
后来察觉到貌似不对,这个变局来的有那么一点点点点大啊。
然后一个疑惑就产生了,陈景恪是怎么得知大变局到来的?
当时他认为,陈景恪是特别自信想要亲自开启一个大时代,所以才会这么说的。
可是后来随着唯物论的出现,尤其是大同思想的定稿,他发现不对。
按照陈景恪自己的理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那这个大时代就不应该由他个人来开启。
而是天下人共同开启的。
可是不由他开启,他又是如何判断出大时代到来的?
难道真的仅仅因为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
答案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他并没有直接询问陈景恪,而是试图自己分析。
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
今天陈景恪重提大变局,他就顺势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您太看得起我了,我可没这个能力开启一个大时代。”
“历史是由万民创造的,我们最多就是在关键节点推一把。”
“我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推导出来的。”
老朱坐直身子,说道:“和咱说说,你是怎么推导的。”
朱雄英也同样非常好奇,这个问题之前确实忽视了。
他倒是想听听,陈景恪是怎么推导的。
换成以前,陈景恪需要思考、斟酌语言,才能进行回答。
这次他只是略微沉吟,就直接给出了答案:
“夏商周是华夏文明的探索期和奠基期,他们有各自的优点,也有各自的缺点。”
“夏政忠,忠之弊野;商政敬,敬之弊鬼;周政文,文之弊薄。”
这里的忠,指的是朴素、简单。
夏朝政治朴素无华,缺点是制度不健全有些不讲规矩。
商朝重视祭祀以威服人,缺点是过于重视鬼神而轻视了人,以鬼神事迷惑欺诈百姓的事情也多。
周朝注重礼法,但繁文缛节带来太多不便,且缺少人情味儿。
“但不管怎么说,夏商周开启了华夏文明,并且在思想上完成了高度统一。”
“这为秦朝地理上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秦汉是对夏商周的总结与再发展,他们奠定了华夏接下来两千年的制度模式。”
“但有些遗留问题,秦汉依然未能解决,其中一个就是贵族政治。”
“虽然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蛛丝马迹可以推断,始皇帝也有过退功臣的举动。”
朱雄英恍然大悟,插话道:“读史的时候我就在疑惑,秦灭六国时的那些军功贵族都到哪里去了?”
“为什么他们没有站出来守护秦朝?”
“好像除了章邯、王离,就在没有拿得出手的名将了。”
“你这么一说,好像都说的通了。”
“始皇帝怕军功贵族掣肘皇权,于是就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这些军功贵族自然心怀怨愤,再加上秦二世胡作非为,他们就坐视秦朝覆灭。”
朱元璋补充道:“早就离开权力中心的他们,就算想站出来保护秦朝,也没用了。”
“哎,秦始皇太急于求成了,谁对朝廷最忠心?肯定是军功勋贵啊。”
“国家才刚刚建立,民心尚未归附,正需要勋贵们帮忙稳固统治。”
“他早早的就把勋贵罢黜,别人一造反,可不就没人站出来帮忙了吗。”
陈景恪心里别提多怪异了,你老朱比始皇帝也好不到哪去。
最后让朱老四捡了个便宜。
不过还好,肉最后还是烂在朱家锅里了,没有改朝换代。
“秦朝灭亡还有个原因,那就是夏商周两千历史形成的惯性。”
“六国贵族虽然失去了权势,但人心犹在。”
“等秦朝露出破绽,六国贵族迅速崛起分而食之。”
“汉朝在这一点做的就很好,承认了贵族群体的存在,给了他们一定的社会地位。”
“有效的安抚了旧贵族群体。”
“而且还重用军功集团,西汉军功集团掌权七十余年,直到景帝武帝时期才结束。”
“也正是因为核心框架的牢固,汉朝经历了几次大动荡,都坚持了下来。”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大汉民心归附,才有了后续汉武帝故事,才有了两汉四百年国祚。”
“但事情都有两面性,旧贵族也会把旧的风气带入新朝,造成一些遗留问题无法解决。”
“勋贵集团在前期确实能帮助国家稳固国祚,可到了中后期就会掣肘皇权。”
“非但如此,他们还会截断上升渠道,最终形成士族门阀。”
“士族门阀生而富贵,他们认为自己在血统、人格上都是高贵的,和普通百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群体。”
“如果在那个时候,想要推行人权思想,必然会遭到他们的毁灭性打击。”
“就算当时的朝廷采用分封制也没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承认百姓和他们人格平等。”
“这是根本认知问题。”
“隋唐两朝都在致力于解决士族门阀问题。”
“经过数百年的探索和发展,五代十国时期士族门阀的时代被终结。”
“宋朝算是平民时代的开端。”
“虽然我经常贬低宋朝,但也要承认,在文化制度上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制度上,他们很好的收拾了五代十国留下的烂摊子。”
“文化上,完成了对佛教的吸收。”
“全面普及了教育制度,使平民也有了读书的机会。”
“完善了科举制度,使更多普通人也有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社会、经济、生产力等等,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为了解决五代十国武人乱政的问题,对军方过于打压。”
“最终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果。”
“因为无法消灭外敌,他也没有发展人权的土壤。”
“否则那些士绅地主、富商阶层,马上就能背叛大宋,向北方的辽金称臣。”
“元朝对华夏最大的贡献,是他将宋朝时期形成的文教集团,清扫一空。”
“等大明驱逐鞑虏恢复华夏,所接管的就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平民世界。”
“大明的开国集团,几乎都是普通人出身。”
“他们很清楚自己从何而来,不会认为自己在人格上就比普通百姓高贵。”
“大明解决了所有外敌,营造了一个和平的内外环境。”
“再加上几千年发展,生产力也达到了一定高度。”
“这总总条件结合在一起,一个全新的大时代呼之欲出。”
“历史已经搭建好了舞台,而大明就站在这个舞台的正中央。”
“唱好这出戏,就是大明的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