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代写答案 > 第六十五章:捷报

“看来,可能是因为王保保的袭扰,截断了徐达的快奏,他应该已十分深入大漠了。”朱元璋皱眉起来,不由得陷入苦思。

这个时候,朱元璋是不愿意和王公大臣们商议的,因为没有必要!

很多时候,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看上去都好像颇有道理,可实际上,只有朱元璋明白,此等真正关系到了社稷的军国大事,只有自己进行判断,这天下没有人可以协助自己。所谓孤家寡人,可能就是如此吧。

“是否可能是……伪帝的诱敌之策,利用伪帝在大漠之中吸引徐达,而后王保保在后截击?若如此,大军危矣。”

他沉吟着,很快这个念头一闪即逝。

这种想法,不是没有可能,可前线的主帅,乃是徐达,徐达绝不会贪功冒进,他是个稳如磐石的人。

于是朱元璋阖目,想着一切可能,只是这一次,确实事出非常,教他无法预料。

…………

江宁县衙。

刘吉提心吊胆了几日,原以为偷印的事,会惹来邓健的报复,这令他不安了几日,以至于他开始暗中活动起来。

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多虑了。

这位新县令,非但没有进行报复,反而对他更客气了许多。

刘吉大抵就明白,这应该是邓健在被偷了印,不禁后怕,虽然用手段将印给找回,却也知晓他刘吉绝不是好惹的。

当初能偷印,明天能干出什么事来,那邓健不敢想象。

因而,这位秉持着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县令,不得不展示软弱的姿态。

甚至连清查府库的事,居然也交到了刘吉的手里。

刘吉心里不禁得意,他领着县中主簿张海,清查了府库,随即回了县衙。

人一到达,便有文吏过来,对刘吉道:“刘县丞,县尊请刘县丞去廨舍喝茶。”

“好。”刘吉笑了笑,面上不无得意。

虽说这一次盗印,没有将邓健置之死地,可至少……也让这个家伙收敛起来,开始懂得如何做人了。

哼,只是可惜,刘某人要的是取而代之,你在任上呆一日,刘某便无一日不是寝食难安。岂能容你?

他心里想着,此时又想着该如何请托上头应天府,甚至……将关系打到各部堂,甚至是中书省去。

他虽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可毕竟也是淮西人,而且当初,一直曾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的胡惟庸所用,虽说和胡惟庸的关系并不熟,可脸熟却还是有的。

胡惟庸好义,对下头人尤其的好,当初跟着他的人,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文吏,现在也早已鸡犬升天了。

只是如何请托,又怎么想办法表达自己的心思,却还需费一番功夫。

他心里想着,径往后衙的廨舍去。

“刘县丞,你来啦。来,坐下,我这儿有一事要求教。”

刘吉一到,邓健便拉着刘吉,满面春风的样子。

刘吉皮则是笑肉不笑地道:“使君,下官岂敢当使君求教二字。万死,万死。”

邓健道:“你我同在一个屋檐之下,造福一方百姓,本为一体。何况圣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刘县丞久在江宁县,对县里的情况熟悉,邓某求教,也是理所当然。”

刘吉笑了起来,道:“请使君示下。”

邓健亲自给刘吉斟了一副茶,方才转过身端坐,道:“清查府库的事,关系重大,现在清查了这么久,前几日的邸报,你是看了的。陛下对各县清查府库的事,也十分急促。我还见那邸报,陛下处死了几个县中的官吏,都是因为府库的账目不清楚的事。原本本官打算亲力亲为,可毕竟才上任不久,对县中的事不甚熟稔,库里有一些账目对不上,本县思来想去,此事还是刘县丞全权处置吧,一切都由你,何如?”

刘吉听了只是想笑,这邓健看来是彻底怂了,清查府库的事虎头蛇尾,现在将这大权交给他刘吉,其实就是给一个台阶下而已。

于是他心头得意,含笑道:“若如此,那么下官敢不尽力。”

“甚好。”邓健动情地道:“有刘县丞资助,邓某可无忧,只是这些日子,刘县丞有劳了。”

“使君切不可如此,折煞下官。”

双方亲切友好地进行了交谈。

很快,这县里便传出了消息,这县里的人,都是再聪明不过的人,且耳目灵通,此时都嗅到了一股风向。

因而在主簿房里,书吏绘声绘色地说到了县里发生的变化。

而那主簿张海,不由用他浓厚的江西口音道:“介样说来,噶不是这清查的事,都操持刘县丞之手?好端端的,县尊亲自主持的清查,怎的就虎头蛇尾了呢?”

文吏压低声音:“张主簿,怕不是……”

他声音越来越低。

而主簿张海,脸色却变得越来越糟糕起来,他似乎开始有些惊魂不定,已没心思去理会那文吏的话了。

…………

南京城的南门,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雨花台。

为了传递快奏,在这里,朝廷专设了一处急递铺。

所有快马和急奏,几乎都从这里中转。

而此时,有人飞马至雨花台急递铺。

此人面色惨然,似乎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他的身后,背负了一个密封的竹筒,人马刚到雨花台,这马似乎已不行了。

马上的人火速跃下马,也不管这马的死活,只大呼道:“寻马来,寻马来,前营大军急奏,大元帅急奏……”

这驿卒们听罢,哪里敢怠慢,火速预备了新马。

而此人也不停歇,只咕咚咕咚地喝了一口驿卒们递来的冷茶,随即便翻身上去。

“老兄,前营那儿,发生了什么事?”

有好事之人,忍不住询问。

马上的人已是坐定,他一脸疲惫,不过此时,眼里却是放光:“大捷!”

丢下这两个字,他驾的一声,已勒马,绝尘而去。

…………

“陛下,江宁县急奏。”

也该先微微垂着腰,小心翼翼地捏着一份奏报,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

朱元璋打开奏报,前些日子,他命人关注江宁县的动向,尤其是那个刘吉,因而,这县里的动静,三不五时都会传递过来。

低头看了奏报之后,朱元璋目光幽幽,脸上带着似笑非笑。

“呵……倒是有趣。”朱元璋慢悠悠地道。

说着,他随手将这密奏搁下。

也该先便又躬身上前,给朱元璋收拾御案。

朱元璋却是背着手,他漫不经心地道:“这邓健,倒是和他儿子很像,很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果然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也该先听罢,不知自己该不该回应,斟酌着,才小心翼翼地道:“父子,父子,可不是一脉相承吗?”

朱元璋道:“是啊,一脉相承,都他娘的擅长将人当枪使。”

也该先听的一头雾水,此时他谨慎起来,却不敢再多嘴了。

收拾了一番之后,也该先才道:“陛下,参知政事胡惟庸,兵部侍郎乐邵凤求见。”

朱元璋听罢,神色微微一变,胡惟庸在中书省,虽是第五号的人物,可实际上,他主要管理的就是军队和粮草的事宜,而兵部侍郎乐邵凤,负责的也是粮草的调度。

这二人突然求见,莫不是……前头出了什么事?

此番出征,徐达所率领的,乃是大明的精锐。

别看只有十数万人,却都属于百战精兵,乃是大明野战之中,能拿出来的绝大部分力量。

一旦有失,那么……想要再进行北伐,只怕至少需要休养十年,方可重新积蓄力量。

朱元璋道:“传。”

似乎连宦官也听出了朱元璋声音中的急躁,于是火速出殿,一会儿功夫,便将胡惟庸与户部侍郎乐邵凤二人领了来。

二人行了大礼。

朱元璋喝道:“何事觐见?”

胡惟庸叩首,却没有吭声,他等这乐邵凤来奏报。

乐邵凤只好道:“陛下,安定县传来急奏,户部的粮队,已被王保保的军马拦腰截断,七万石粮,为贼军付之一炬,如今不但粮道断了,大军的消息,也已……”

朱元璋压压手,示意乐邵凤不必说下去。

这乐邵凤惴惴不安,本以为会龙颜震怒。

可谁晓得,此时的朱元璋居然表现出了出奇的冷静,他甚至神色平和地道:“现在传回了消息,那么就说明,这粮道断绝,应该是四五日之前,王保保抄了徐达的后路,王保保此人,果然厉害,只是徐达……”

他起身踱步,沉吟着,继续慢悠悠地道:“徐达从来不是一个急功近利之人,那么,他的谋划是什么呢?如今深入了大漠,他不会想不到抄了粮道的危险,现在还没有前营大军的动向和消息吗?”

胡惟庸这时才道:“陛下,没有。”

朱元璋呼了一口长气,显然,在他冷静的外表之下,依旧还是有着躁动的心。只是,他出奇的克制:“事有反常即为妖,中书省和兵部不必慌张,想尽办法继续给朕调粮,无论如何也要将这粮草接续上。至于……”

顿了顿,他才接着道:“至于大军的动向……现在虚虚实实,既然战情不明,也不必细细打探了,有徐达在,即便情势如何的糟糕,他也能力挽狂澜。”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