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抗战:我毒士,吓哭鬼子天蝗 > 第40章 抹黑龙国军队?人类轻步兵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战期间,成熟于国内战争时期,大量运用于抗鹰战争,是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抗战时期,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掩护,经常以密集队形冲击小鬼子的坚固阵地,从而产生严重的伤亡。

有人针对这个情况,提出了在中高级指挥官战略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即著名的“一点两面”)原则,低级指挥官要注意适当分散兵力密度,避免敌方密集火力的杀伤,强调以密切的协同,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通常情况下,是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一般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队形,每名士兵分工明确,进攻-掩护-支援。班长、副班长、组长,各带一个战斗小组行动。

战斗小组进攻时,两名士兵在前,组长在后,呈三角阵型,三个战斗小组组成一个战斗班,三个战斗班组成一个战斗群,进攻时呈散兵线队形展开。

战斗班展开时士兵根据组长或班长指令随时变换战斗队形,战斗群展开后用口语、手语、军号或无线电来传达战术指令。

战斗小组的实际间隔依战场情况而定。

组组相隔通常是20至40米,人人间隔是7米。

一个27人(三个班)的战斗群呈散兵线排开,可以将一条800米的战线牢牢覆盖。

每人间隔7米以,这是为了防手榴弹;每组间隔15米以,这是为了防迫击炮;每班间隔20米以,因为这是榴弹炮的杀伤半径。

保持这种合理距离,就能在枪林弹雨中把伤亡降至最低。

敌人一发杀伤半径20到30米的105毫米榴弹打过来,一次最多也只能带走两个小组,甚至更少。

部队虽然很散,但是很快速,目标很明确。

随时可以给敌人短促且迅猛的一击。

当敌军反应过来,并使用机枪或者其他速射武器进行拦截、阻击的时候,就会被这散而有序的阵列整到崩溃,因为他们把枪口对准哪个目标都没有意义。

可见,三三制战术降低了各种武器的杀伤效益,同时大大提高了步兵的生还几率!

毫不夸张的说,三三制战术,是八路军在经历过多次战斗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

具备非常强的实用性。

在抗鹰战争期间,当时的鹰酱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中将是典型的优势火力学说拥护者。

在他看来,鹰酱国的工业水平已经达到世界顶流,打仗不再需要复杂的战术,往死里炸就行。

有一次,范佛里特问他的参谋:打赢那一场战役需要多少弹药。

参谋告诉他一个数字,范佛里特就以五倍回之。

这就是“范佛里特弹药量”的由来。

鹰酱国也是财大气粗,完全不惜这点炮弹钱。

在战役第二年8月的夏季攻势中,鹰酱国军队炮轰983高地,仅九天就打了36万发炮弹。

一个炮兵营20分钟内发射3000发炮弹,呼啸而来的重炮如同一张铺天盖地的火网,即使躲在坚固的工事底下也难逃一劫。

可见,龙国军队苦战三年,将鹰酱国军队赶回三八线以南,靠的绝不可能是人海战术。

但是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却对龙国军队进行污蔑,说什么龙国军队,打赢了抗鹰战役,完全是利用人海战术,甚至于有人,拍摄电影,完全抹黑我们龙国军队的形象。

这些都是极其愚蠢,和可笑的!

要知道,抗鹰战争时期,鹰酱国军队的火力密度,已经是堪称恐怖,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龙国军队,只知道利用人海战术冲锋的话,这和送死,几乎是没有两样!

当时龙国军队之所以,能在各种劣势之下,顽强的击败鹰酱国军队,靠的就是钢铁一般的意志,以及灵活多变的作战方式!

在其此间,还创造出,不少光辉战绩!

在雪马里围歼战中,以刘光子为首的三人战斗小组巧妙配合,仅用简陋的武器就俘虏了63名大不列颠国士兵。

次年,刘光子被总部记一等功,并授予“孤胆英雄”的称号。

同样是三人小组。

在甘岭战役中,12军31师91团5连的班长李峰带着两个新兵坚守甘岭左侧597.9高地的第3号阵地。

这两个新兵,一个叫胡休道,一个叫腾士生。

他们先后击退了鹰酱国,棒子国联军的41次进攻。

无一不证明了,龙国军队三三制战术的实用性,以及高超性!

根本不是其他人,所描述的那样。

现在唐海生拥有了系统奖励的,三三制步兵战术宝典,面详细记载了,关于三三制步兵战术的要领。

接下来,唐海生只要将其在全团推广下去,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772团的整体战斗力,都会有很大提升!

到时候,必然会在战场,取得巨大优势!

…………

小萌新求一波鲜花评价票!

诸位读者老爷喜欢看的话,麻烦在评论区里面评价一下,或者能有一朵鲜花,一张评价票,或者一个打赏都可以!

小萌新感激不尽!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