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万物霜天竟自由 > 第十章 佛渡有缘人

“常老师,你看那寺墙上露出的高高的佛塔塔尖,一定是著名的鸠摩罗陀寺,大家人困马乏的,不如在这里歇个脚,讨碗斋饭充饥如何?”

听了龚祥礼的话,常书鸿将视线挪了过去,心中的犹豫却不愿意挪动,对于一个像是急于要见久别重逢妻子一般心情的人,尽快赶到敦煌肯定是不容变更的。他回头看了看几个外形像逃难难民似的同僚,虽然他们没有出声迎合龚祥礼,但那一双双酸楚的眼神却是在一个挨着一个地撞击自己的视网膜,直插到他内心的深处,他有一点不忍心拒绝他们的请求,转念一想,或许远古的寺庙当中留有古代的绘画遗迹,进去看一看倒也不妨。

“好吧,我们就去那里看看,顺便歇个脚吃口东西。”

一行六人下了卡车,缓步向寺里走去。

天将黄昏,斜阳渐变成金色的光海,在寒风中抵挡着一切,大雄宝殿前十三层砖石宝塔似被一层金箔覆盖着,熠熠生辉。殿中僧侣敲响的木鱼声声、殿内殿外袅绕的檀香缥缈的青烟,全在烘托着圣灵古塔神秘与高洁的风格。

“鸠摩罗什寺是唯一一座1600年前建成后从未更改过寺名的古刹,你们眼前的这座宝塔,就是存放佛教著名的鸠摩罗什大师舌舍利的舍利塔。”

热心的老方丈听说一行人风尘仆仆从兰州赶来,要去敦煌石窟建研究所,甚是感动,特意为他们做起了向导。

“方丈,请问为什么只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葬于此处呢?”

常书鸿有点不解的问道,他一边问,一边欣赏着朴素的浅灰色的古塔,让自己的内心沉浸在些许的安宁中。恰是雪后不久,访客不多的庭院也未待清扫,然洁白遍地、松柏蓬松、路径无痕,颇得洁净。

“这个话说起来可就太长了,让我慢慢讲给你们听吧。”

老方丈开始娓娓道来。

“鸠摩罗什是生于**库车的印度人,出身在世代相国之家,母亲是龟兹王妹,三岁识文断字、五岁博览群书、七岁随母出家,日读千偈,后来到今克什米尔等地师从诸多名师,一时道流西域,名播东国,被龟兹王奉为国师。西域诸王每次听罗什讲经,都是长跪座侧,让罗什踩背而登。称雄关中的前秦王苻坚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令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七万进军西域。临走时苻坚对吕光说:我伐龟兹,不是为了贪他的地方,而是为了得到鸠摩罗什。”

方丈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

“吕光破龟兹征服西域三十余国,得珍宝文物和二万多峰骆驼,当然还有鸠摩罗什。第二年,吕光回到凉州,听说苻坚经‘淝水之战’战败被部将姚苌所杀,便不再东进,在凉州建立了后凉国,定都姑臧(今武威),从此,鸠摩罗什就住在武威,讲经说法,传播佛教达十七、八年之久。”

“鸠摩罗什的大名我倒是有所耳闻,他所处的年代和敦煌开创是在同一个时期,他在佛教里所处的是开创宗师的地位,应该是举足轻重的。佛家倡导慈悲为怀,自身以苦行为准则,是吾辈前行之明灯!”

常书鸿侃侃而谈道。

“施主的前世、今生都与佛注定了因缘!”

老方丈的一席话说的常书鸿有点纳闷儿:

“方丈何出此言?”

“施主眉心高起,两眉间宽阔,易接触到修行的功课,本身与佛教缘份很深啊!”

方丈说罢,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佛渡有缘人,与佛无缘的人,如同无根之草,难以得到法水滋养。从外在来看,佛缘深厚的人,尽管没有接触佛法,但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暗合佛理。佛缘深厚的人,有这样三个特征:心中有佛、深信因果、慈眉善目温和平静。

“方丈,我听说这样一个故事:佛祖涅槃前弟子阿难问,佛在世时,大家以佛为师,佛灭度之后,要以什么为师呢?佛陀答,以戒为师。像我们这等俗人,该以何为戒呢?”

常书鸿的问话让方丈眼睛一亮,果然是个与佛祖颇有因缘之人。

“一个‘戒’字,虽传承着佛陀的慧命,但一个‘戒’,也让赫赫有名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没能成为第二个佛陀。他是中国佛教八宗之祖,他是最接近佛陀的智者。”

方丈并没有直接回答常书鸿的问话,或许是有意在磨炼他的意志,或许在他的世界里有一些隐晦,常书鸿感觉方丈是故意没有说得太详细,也不好细问,接着说道:

“那么鸠摩罗什圆寂之后,他的舌舍利就保存在这里了是吗?可是为什么单单只有舌舍利呢?”

“舍利是修行高僧火化时留下的以骨骼为多的结晶,而舌头是人身体最软组织之一,不可能留下什么,只有鸠摩罗什大师的被称为“金刚舌”的舌舍利,流芳百世。他晚年时期,被后秦文桓帝接到长安拜为国师,主持长安的逍遥园道场。从那时,鸠摩罗什开始译经,耗时十年翻译了70余部、近400卷的佛教经典,身旁聚集了3000余名弟子,他圆寂时留下一句话:如果我翻译的经文有一个字的错误,我死之后焚毁时,舌头就会消失不见。他享年70岁,火化时弟子们发现其口腔中常常发出光亮,时而如‘自性(self,特点是统一、完整、自足、**)’的白色彼岸之花曼陀罗华(花),时而如红色彼岸花曼珠沙华(花),时而又似红白相间的莲花。火化结束,弟子们惊奇的发现,鸠摩罗什的肉身均化为灰烬,只留下‘金刚舌’舌舍利成为世界上唯一公认的‘舌舍利’”。

鸠摩罗什大师一生没有妄言,这让常书鸿由衷的赞叹,他想到了他自己,他意识到不管前路漫漫有多少荆棘和苦难,他都要在思想上反求诸己,以身作则,不断升华自己的品行,因为这是天道!

塞外的黄昏,残阳西照,苍茫的戈壁滩上,只有几株干枯的红柳在风中抖动,金黄色的光线使出浑身力气也没有挣脱土灰色沙漠戈壁的吞噬,一切都是阴冷暗淡的化身。王昌龄诗句“边日少光辉,塞云多断续”正是此景的逼真写照。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