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星火大燎原 > 一百二十五章 连锁变(四)

上次要不是有莫雄和项与年两位同志的拼死相告,

红军主力提前从于都开始战略转移,

否则就彻底葬送在蒋盖思的“高参”,

冯.赛克特制定的“毕其功于一役”的“铁桶”计划下了。

要知道蒋盖思那可是足足调集了:

150多万军队,

200多门重炮,

270多架飞机,

苏区外围碉堡总数更是达到近乎“滴水不漏”的14294座……

现在遵义休整后红军主力恢复发展很多,

却因为刘湘部的川南剿匪大军的重磅参与,

敌我兵力对比形势再度变得极为严峻。

红军总部当即决定:

果断放弃黎平会议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计划,

尽快化被动为主动,

撕破敌人妄想剿杀我红军主力在黔北的空前大网。

而此时王家烈被刘峙赶下台,

黔军被刘峙部贪婪地一口吞掉正整编中,

桂军、滇军、湘军、晋绥军等等众多通电中,

夹枪带棒传达出来的无数军情信息,

顿时让红军总部首长们极为高兴。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趁着敌人内讧军心动荡无法形成合力的时候,

红军总部决定断然出击:

除留少数兵力在乌江一线监视敌人外,

出动两个团打起所有旗帜,

从桐梓、绥阳向川军最敏感的重庆方向发起佯攻,

集中包括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和

总部纵队(原军委一、二纵队合编)的所有兵力,

采用高度机动的运动战,

重创在赤水河一线兵力部署薄弱的川军。

果然在川军集中防御黔东北綦江方向,

而在赤水河方向完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

红军向黔西北势如破竹般重创赤水河一线的川军四个旅,

并在抓狂的敌川南大军总指挥潘文华反应过来之前,

我红军主力各部一渡赤水赶到云南威信县的扎西区域休整隐蔽待机。

——————

遵义,海龙屯。

别称龙岩囤,龙崖屯。

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

毁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平播之役”。

它完整地见证了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地区,

从羁縻之治到土司制度,

再从土司制度到改土归流的政治制度变化。

海龙屯的设计极具匠心

浑然天成般充分发挥了龙岩山

四围斩绝、悬崖陡峭、路通一线、

峡谷幽深、山顶宽平向阳,

山上多处井泉涌流不绝,

山崖周边森林苍蔚等等天然地理优势,

所以建成后的海龙屯雄居群山之巅,

北、东、南绝壁之下即为湘江河,

仅东南方向的一条小道通往山顶。

龙岩山的山腰部是其第一道关隘:

南面是铜柱关,北面是铁柱关。

两关间连接着长400米的高大城墙。

再往上,

三十六步高大的踏步组成的天梯般台阶,

是铜柱关往上接飞虎关的必经通道;

龙岩山的山胸部是第二道关隘飞虎关:

飞虎关亦称吊桥关,

利用半崖上的天然石壕凿为城门。

再往上,

在悬崖上开凿出来的登屯古道,

是连接着飞虎关和飞龙关的唯一通道。

龙岩山的山肩部是第三道关隘飞龙关:

飞龙关为三开间,

顶上有三座大拱,

两道精巧的月亮门,

前后都有巨大的城门,

这也是东面进入屯顶的第一关。

海龙屯屯顶前部是朝天关,

由一组石构建筑群组成,

雄厚的石城墙高达14米。

作为海龙屯东大门,

它北望飞龙关南接飞凤关;

鼎盛时的海龙屯:

中部即为老王宫,

以正中踏步为其中轴线,

两侧有石墙围合。

围合后的新王宫面积达1.8万平方米:

新王宫中部是土司处理政务的场所,

自前而后依次为:

大门、仪门、庭院、大堂、二堂。

大门左右各三根立柱,

两侧为八字挡墙,

外围为围墙。

最中间为天井,

天井的正中有凸起的甬道,

两端有踏步相连。

其后为后宫建筑群,

和可供几千人用水的古井;

海龙屯中后部有:

点将台、校场坝、兵营、海潮寺等建筑设施。

海龙屯最后面:

设有后关、西关、万安关三关,

两两围合的空间分别称瓮城:土城、月城。

整个海龙屯的城防设施,

包括城墙、关隘、城楼、敌楼、

角楼、敌台、瓮城、壕沟、瞭望阁楼、

炮台、吊桥、水门、城中城等等,

完全是古代防御性战争设施堡垒的标准典范型杰作。

在达成让川军反复调动、各种猜疑等目的后,

张佑斌率领特战团、警卫团、烈火机枪团及两个新兵团。

带着出击正安等地的大量缴获,

又起出沿路的浮财收获,

留下足够的小分队接应挺进纵队大部队,

现在就隐藏在海龙屯遗址。

两个新兵团是将俘虏的蒋在珍部四个团,

和俘虏的川军侦查部队官兵们转化整编后组建的。

现在的海龙屯虽然在废弃后已经很是破败,

但张佑斌带的部队各种给养比较充足,

选在在这个险要且荒废很久无人关注的地方隐蔽休整倒是非常合适。

休整时很多指战员对这里的荒废表示惋惜,

张佑斌安慰战士们道:

来这里休整就要大家看到,

除了用正义的革命战争,

消灭反动派、消灭侵略者外,

我们以后还要担负起恢复建设美丽家园的历史使命。

等我们建立起强大的新中国,

这些见证过中华民族兴盛的人文历史建筑等,

都会成为后世子孙们参观、学习、实践的好去处,

中华文明会再度崛起再度复兴更加辉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