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四章:外儒内法
“到了前朝时期,北方采取的是租庸调制,包括税粮、丁税和地税等,合计每年要上交将近一亩地产出百分之八十的粮食,南方地区采取两税法,除了缴纳粮食以外,还需要缴纳木棉、绢布、丝锦等物。”
朱标深吸一口气说道:“依着上面历朝历代的田赋制度,咱们大明的赋税其实较之前朝、秦时期等低一点,较之宋时期则基本持平。”
洪武大帝叹了一口气说道:“前朝的赋税的确是太高了,咱爹娘辛苦一年所收的粮食,一半多都交给了朝廷,就这样当地官府还会以其他莫须有的理由前来征收赋税,这才导致元朝分崩离析,百姓纷纷揭竿起义。”
朱标说道:“其实目前的田赋已经差不多很低了,加之朝廷近些年不断的兴修水渠和其他的水利工程,如若减少百姓的赋税以后,那么兴修水利等这部分钱就要从其他地方想办法,所以我的意思是田赋方面暂且不作任何改变了,可以颁布一条,额外垦田,永不起课的政策。”
朱雄英沉思说道:“我觉得可行。”
洪武大帝轻声说道:“如今在大孙的指引下,大明的经济发展迅猛,这从商税的逐步增长就可以看得到,所以朝廷要鼓励百姓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且不征税,为手工业发展提供大量的原料。手工业发展起来以后,那些商人们就出海行商了,到时候朝廷的税也就更高了。”
“爷爷您这一招高明之极呀。”
洪武大帝轻轻一笑说道:“方孝孺也说了嘛,咱们大明的茶叶、绢布、丝绸、瓷器、玻璃饰品等东西在其他番邦可是能买上好价钱的,既然如此,为何不刺激百姓种植桑麻棉等作物,赚取其他番邦的钱呢。”
朱标说道:“如今玉米,土豆和番薯也都逐步推广之天下了,百姓手里有钱了,自然要买东西,这也就刺激了咱大明国内的经济,到时候国内经济和出海的经济都会呈现繁荣的景象。”
洪武大帝脱口说道:“成吧,那就暂且这样执行下去吧。”
话落下以后,洪武大帝又看着朱雄英问道:“倭国如今成为了老五和老六的封地了,明年拿下高丽以后,你觉得该让何人去驻守?”
朱雄英轻声说道:“七皇叔如今也长大了,可以让他去往高丽,另外还可以从武将中挑选一人去镇守。”
朱标一愣随即说道:“你的意思是挑选一个武将执掌高丽的军政权?”
洪武大帝摇头说道:“此计不妥。”
“如若高丽要划分成为两块地方的话,就由着老七和老八去吧。”
“如若将来拿下东南半岛的时候,该让那个皇叔去。”
洪武大帝笑道:“别操心,咱有二十几个儿子呢,还怕封不过来吗?”
朱雄英撇撇嘴说道:“爷爷您真能生。”
洪武大帝瞪了朱雄英一眼说道:“臭小子,皮有痒痒了。”
朱雄英咧嘴一笑说道:“嘿嘿,我就是说说而已嘛。”
经过三人的商议以后,决定过了元宵节以后,就让齐王朱榑和谭王朱杞去往高丽。
两人封地的分界线就是朱雄英所建议的三八线,驻守的将军为马关和许司马,至于王府的属官配置问题,会从国子监调拨一部分,另外就是从高丽征召一部分。
另外就是为了彻底的治理高丽,依旧会从大明境内挑选一些读书人去往高丽传授中原文化,所有的程序与治理倭国是一样的,采取的是法家治国,儒家治民。
洪武大帝不解地问道:“为何要采取法家治国,儒家治民的政策呢。”
朱雄英说道:“古往今来法家和儒家在治国的思想上,形成了一个特别重要的互补,贯彻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叫做外儒内法。”
“秦始皇当年兼并六国靠的是法家的思想,但是秦国严刑峻法又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让大秦帝国轰然倒塌,连带着法家也受后人批判,甚至后来的历代王朝,再也没有人敢宣城自己靠法家立国,但是法家的思想并没有消失,它一直是中原朝廷治国思想的重要一环。”
“其实治国理政的思想基本有两个,其一是合法性,如何让百姓自愿服从朝廷的统治。其二就是治理术,也就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国家。儒家的强项在与,可以解决这个王朝的合法性,但说道具体的治理术,法家的方法就更有效果了。”
“皇爷爷,爹,你们应该知道,儒家的中重心在于希望统治者施仁政,但法家的重心则是帮助君王树立绝对的权威,实行富国强兵的霸道,法家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归结起来也就是八个字,君势为体,法术为用。”
“那么问题来了,作为君王最大的敌人是谁呢,是百姓吗?”
洪武大帝略一沉思说道:“咱觉得是朝廷那些勋贵。”
“皇爷爷您说的有道理,的确是贵族,西周时期讲究什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也就是说贵族有特权,不收法令的限制,只需要遵守周礼的规矩,可这也就导致了一些贵族对于王位产生了想法,法家则打破了这个法则,不管是庶民或者是贵族,都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令,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打破了贵族和平民百姓的等级界限。”
“也就是咱们日常说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道理。”
朱雄英的话落下以后,朱标问道:“那依着你的意思,法家是如何治理贵族呢?”
“其实法家治理贵族的方法有两个,其一就是拉拢百姓,具体来说就是鼓励百姓耕战,只要百姓勤恳耕田、拼命打仗,那么朝廷就可以奖励、提拔百姓,这样百姓才更有积极性,为了君王的称霸大业出力卖命。第二个办法就是权谋,在操弄权利的技术上做大文章,韩非子就说了嘛,除了君王自己,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相信的,要将所有人都看做是自己潜在的敌人,把握好三条原则,深藏不露、独自决断和独揽大权,这一点皇爷爷就做的很好。”
洪武大帝注视着朱雄英脱口说道:“朝廷的制度本应当就是儒家和法家掺和在一起,也就是所谓的霸道和王道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