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董卓的周公养成计划 > 第105章 均田!府兵!

将赏钱,换成其他的东西!

换成其他,朝廷手里有的东西!

比如……田地!

如此,可称为——均田!

“文和,汝之前是否说过,关中有大量百姓逃难,致使大片土地荒芜?”

“回陛下,臣确实说过。”

这何止是关中的景象?

河北、中原,其实都是如此。

天灾人祸连连,逼的大量百姓携家带口纷纷抛弃故土,前往了诸如荆州、蜀地、江东这些较为封闭,也较为安全的地界。

大量的土地荒芜下去,致使北方、中原的财富逐渐朝着南方转移,户籍接近减半,难复昔日盛景。

“陛下是想要赏赐田地,进行……军功授田吗?”

贾诩的眼神逐渐诡异起来。

陛下莫不是要恢复暴秦制度?

“均田,并非军功授田。”

刘协强调两者间的区别。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

“昔日商君之法,乃是以军功大小区分分给士卒田地。但今日之授田,却不以军功高低予以不同军功,而是均分田地,士卒与士卒之间并无差别。”

钟繇:“既不以军功区分,平均授田,那士卒如何能够心服?”

赏赐,就是要有区别,要有高下。

一股脑全部赏赐一样的东西,那是赏赐啊还是过家家?

“这是朕要说的第二个东西——”

“府兵!”

均田,贾诩、钟繇、荀攸三人还能够理解。

但府兵是什么东西,他们就全然不清楚了。

“所谓府兵,便是免去分到田地的士卒的部分赋税、劳役,守农隙教试阅,将兵仗衣驮牛驴及糗粮旨蓄,六家共蓄,抚养训导,有如子弟!”

简单来说,就是军农合一!

后汉兵制,大都是募兵制。士卒不事生产,而是专心演武,受人雇佣。

也正是因为如此,诸如“丹阳兵”、“乌桓兵”这样的专业兵源之地才能够天下闻名。

若是在大汉强盛之时,募兵制自然没什么问题。

朝廷只需战时出钱,负担极小,不用耗费大量的钱财供养大军。

但当大汉衰弱,没有钱募兵,那立刻就会被这样的制度反噬!

袁绍、袁术等世家子弟为何能够突然拉起无数规模庞大的军队前来攻打朝廷?

正是因为这样的募兵制,让他们能够迅速招揽来精锐,进而与董卓抗衡!

府兵制,则完全是另外一种东西。

返璞归真,它不似后汉的募兵制,反而有点像是先汉时期武帝施行的屯田制、边兵制。

士卒闲时农耕,战时带上自备的甲胄、武器、骏马前往军队报到。

一个军府,可以设置规模千人。

将这些士卒分散出去,在军府系统内构筑另外一层官僚体系,比如掌管军府的校尉、都尉……如此就令士卒有了高下之分,可以按照其军功赏赐职位。

朝廷现在没钱。

但是朝廷有什么?

有田。

有名。

钱掏不出来,但是田地收拾收拾还是有大量无主土地的。

至于名……不过是铸造一些勋章、符印,又能花多少钱?

如此,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事情……解决了吗?

三人都从彼此眼中看到了震惊。

这哪里是什么赏赐士卒?

这分明是要改变大汉的军制、税制!

这是要将后汉传承了两百年的制度彻底砸的粉碎,重新在均田、府兵制度上建立一套全新的体系!

赏赐士卒说的好好的,怎么突然就变成了这种更换国本的大事?

……

“诸位怎么不说话?是朕这主意不好吗?”

“不是不好……”

便是荀攸这个刚来尚书台没几天的人也能听出刘协计划中的复杂与困难。

“这可是变更祖宗之法的大事……陛下不可轻易决定啊!”

祖宗之法?

刘协发出冷笑:“若祖宗之法真的好,真的完美无瑕,那朕,那大汉,如何会被逼到今天这个地步?”

“正是因为祖宗之法的缺陷,所以才要锐意进取,一扫昔日弊端!”

后汉的制度,在世祖皇帝重建大汉时,或许真的是最符合那个时代的制度。

但如今已经过去两百年。

整整两百年!

再完美的制度,都会变得漏洞百出。

别的不说。

光是“募兵制”付钱这一项,就要把现在的朝廷给逼死了。

所以改革并非是刘协临时起意,而是因为它本来就迫在眉睫!

此外。

大汉如今所控,不过关中一地。

这相对于强盛时期的大汉朝,自然是衰弱的可怜。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

地盘小,就意味着情况没那么复杂。

若是真的尝试均田制、府兵制,船小好掉头,可以改革的彻底,扫清关中二百年积攒的弊端。

倘若现在真的给刘协一个三都一十三州,恐怕刘协反而没办法将变革进行下去。

如今关中世家衰弱,以往的秩序已失去力量,正是朝廷发力,正式浴火重生的时候!

三人虽然依旧头皮发麻。

但在看到刘协宛若骄阳一般为他们规划着蓝图,他们又莫名有些心安。

要改变大汉朝两百年的制度,这份压力远远不是常人能够背负的。

可倘若他们背后站着的是天子,那似乎也并不是那么彷徨。

“汝等身后站着的,不光是朕。”

刘协为三人加油打气。

“你们身后站着的,是太师,是士卒,是关中百姓,是千千万万,想要恢复太平盛世的大汉百姓!”

“有这些人在,破旧立新之法,必然可以成功!”

变革,不是刘协一张嘴就能变成的。

任何一项变革,需要的从来不是上位者的决心或者官僚们的努力。

它需要的,是民意,是民心。

恰好!

均田、府兵制度,就是真正终结了汉末之后数百年纷争的正确变革。

使士卒有家产。

使百姓有武德。

使国家有盈余。

使天下有公平。

这样的变革,不是空中楼阁,不是水月镜花,而是真正经历过实践,能够终结乱世、中兴帝国的一剂良方!

可贾诩还有犹疑。

“陛下,太师真的会同意此事吗?此事毕竟改变了军制,恐怕太师不会轻易变革。”

均田、府兵制度,如今最大的阻碍其实并不是世家。

关中世家,早就被董卓杀了一批又一批。

之前因为私铸小钱一事又杀了一批。

现在经过王允的牵连,马上必然又会杀掉一批。

若是还有不长眼想来和朝廷掰手腕的,便是刘协都要夸赞对方一声勇气可嘉。

反而是董卓。

因为要进行均田、府兵,其实是变相的将士卒分散到关中各地,有削弱董卓权威之嫌。

所以贾诩才问——

董卓,会同意吗?

“会的。”

“一定会的。”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营成周、制礼乐。

曾几何时,打死董卓他都不信自己能做到和周公一样的政绩。

但现在的均田、府兵制度就摆在了董卓眼前。

这两项制度若是真的由董卓推行,继而在史书上记上一笔……其功绩,便是不能比肩周公,恐怕也能顶半个周公了吧?

“不过这般粗略的计划让太师去看,太师肯定看的一头雾水,是不会同意这两项政令的。”

还是要精细。

比如均田制。

每人赐多少亩田、赐的田允不允许买卖、就算能允许买卖的话,需要满足什么条件、要不要报备官府?丁牛怎样分配、农田里要种植什么东西才能满足朝廷所需、各级官员要分多少亩田地……这些种种,都要讲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像是府兵制。

要给士卒免去多少田租、赋税、府兵平日要怎样训练、管理府兵的具体制度、现在将领与之相匹配的地位待遇、府兵设置的具体位置……这些框架,也必须要在一开始就讲清楚,不要有模糊不清的地方。

好在贾诩之前到关中各地看过一遍,对各地具体细都了如指掌,不用再去探查。

加上贾诩也在行伍中待过,对于董卓麾下的军制也很清楚,不用再去询问……如此,自然就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从黑夜到白天。

从月桂到金乌。

从群星到晴云。

刘协与三人始终在这尚书台中争论不休!

不知疲倦,不知困乏!

越聊越兴奋,越聊越激烈!

因为几人知道,此刻他们身上背负的,是能撑起大汉的柱石!

他们今天的随口一字,可能就会改变大汉朝无数百姓的一生!

兴存恤,修政教!

谁能在这种事情上掉以轻心?

别管贾诩是不是善于谋身。

别管钟繇是不是八面玲珑。

别管荀攸是不是寡言藏拙。

三人此刻,全都争论的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谁管你是天子还是尚书令?

只要说错了,那就是开喷!然后在激烈碰撞中寻求能够统一的答案!

一连十日,尚书台灯火不休!

而“战争”的规模,也从君臣四人延伸到尚书台中几乎所有的尚书、曹官!

尚书台本就是处理天下政务的地方,若是论及对民生的了解,这些人就是当今天下最顶尖的那一小泼人!

一开始他们兴许还顾忌天子等人的身份。

但在气氛炒热后,便是这群品级并不高的尚书曹官也敢硬怼刘协、贾诩。

“这事是天子说的那样的吗?啊?纸上谈兵嘛这不是!”

“来来来!不服的话我们现在就去旁边的华阴县看看!看看那里的农田和长安周围的农田能不能种出一样的粮食!这田和人一样!都有高低之分你懂不懂?”

“啥?每户两头牛?缺的你补!”

“你大爷的!出去决斗!”

……

……

争吵中,逐渐露出真相。

混乱中,逐渐透出秩序。

感性中,逐渐浮出理性。

两篇足以支撑起大汉根基的公文,正逐渐在尚书台成型。

唯一让人有些担忧的,就是尚书台中众人的心智……

当董卓听到刘协自那日进入尚书台后已有十日没有出来时,也是有些担忧。

“孤该不会将陛下逼疯了吧?”

不至于吧?

董卓并不是想为难刘协。

他的思路,其实和钟繇的思路差不多。

再加那么一点税赋,苦一苦百姓,这日子不就能过下去了?

可别就因为这么点事,把天子逼出个好歹来……那可就真出了大事!

“白,郿坞中还有多少钱财?”

“好多。”

“好多是多少?”

“用不完的那种!”

董白此刻正拿着硝石,往水盆里挨个丢进去。

最后剩下一点,她干脆悄咪咪的放入自己口中,想看看此物能不能让自己也凉快一点。

“怎么热热的?一点也不冰!”

……

董卓已经开始心软,想着要不要自己将这钱出了。

可这一次的钱他出了,下一次的怎么办?

郿坞中的钱财,董卓那可都是想留着给董白当嫁妆的!

便是委屈了谁,也不能够委屈自己的孙女啊!

就在这时。

忽然有宫人来报——

“太师!陛下还有贾令君出了尚书台,正在过来的路上。”

陛下出来了?

董卓这才放下心来。

“出来就好!还不让陛下前去休息,就说孤自己想办法,不用陛下那般为难!”

宫人刚刚离开,可很快又折返回来。

“太师,陛下执意现在就要过来。并且陛下身后还有两辆载满竹简的马车,也已经开始让宫人帮忙搬运,说是要呈递给太师!”

两马车的竹简?

董卓愈发无法猜透刘协想要做什么了。

而刘协此刻见宫人络绎不绝的帮忙搬运竹简还没有搬完,也是取了一摞扛在自己肩膀上:“这竹简真不方便。不过区区十几万字而已,竟然要两辆马车前来拉运?还是尽快将纸张搞出来的好,不然日后光是传递政令都是一件麻烦事。”

后面也扛着竹简的贾诩一脸幽怨。

虽然他不知道刘协口中的“纸张”为何能够方便政令的传递。

但他知道,刘协这是马上又准备给自己找活干了!

“担任陛下的尚书令,当真操劳。”

不过这份操劳,还当真令人喜悦!

刘协在董卓目瞪口呆中将身上的竹简重重落在案几——

“太师!朕有犒赏士卒之法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