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董卓的周公养成计划 > 卷三 第151章 岂曰无衣

“臣说,暂时还是不要出兵。朝廷此时应当休养生息,不应强行出征,使得民生凋零。”

董卓又重复了一遍。

不过在说完这句话后,他深深叹了口气,好似瞬间苍老了许多。

“太师……何意?”

刘协做梦都没有想到,“休养生息”这四个字会从董卓口中说出。

所以,刘协以为一定是自己听错了!

“陛下,臣也知晓关中如今的情况,根本没有余力前去平定羌乱。若是贸然出兵,不但不能制敌,说不定反而还会拖垮朝廷。”

“如今关中四面皆敌,宁保根本,不能意气用事啊!”

刘协现在愈发不能理解董卓。

不过在看到董卓眼中的没落后,刘协就知道——

此乃谎言!

董卓怎么可能不想着给董旻报仇?

方才听到董旻遇难后的愤恨与杀意,那绝对不是虚假的。

之所以不愿出兵,必然是考虑到了更多的东西。

比如,今日在生祠中见到的那些不能果腹的百姓。

以及,渭阳君董白明年的婚礼与及笄之礼。

说的定,还有那个即将出世的孩子。

再或者,是董卓这一次自己的病情,让董卓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老了……

“太师!”

刘协想清楚一切,并未顺从董卓的心意。

“太师难道忘记了董旻最后的遗言吗?”

“他在临死时都坚信太师会为他报仇,太师又怎能够无动于衷呢?”

“难道太师就真的不想将那些羌人犁庭扫穴,用他们的鲜血,来祭奠鄠侯吗?”

想!

怎么不想?

董卓恨不得现在就提刀上阵,往陇右而去,催动麾下铁骑搜山检海,将所有的羌人全都抓出来,一个一个排队腰斩!

但是……

“还望陛下以大局为重!不要轻言兵事!”

倒反天罡!

还是刘协和董卓。

还是关于要不要出兵。

二人此刻的观点,却全然颠倒。

唯一有所不同的便是,昔日董卓可能不大能理解刘协的隐忍,但现在刘协却能够理解董卓。

轻轻叹气。

刘协上前握住董卓的手。

“太师能够如此体恤百姓,朕十分欣慰。”

“如今的太师,果真与昔日的周公一般,能够仁物爱民。”

“但这一仗,打也得打!不打也得打!”

“一旦凉州丢失,让南北胡人联通到一起,那才是真的心腹大患啊!”

不光是为了保证关中后方的安稳。

凉州一旦丢失,不但意味着羌人胡兵可以直接威胁关中,更意味着隔绝了几百年的东西胡人会再次联通到一起。

常人提起河西四郡构成的凉州,往往只能想到它是连接中原与西域的通道,有着进取西方的作用。

可实则,这条大汉伸出去的臂掖,还将河湟一带的胡人与河套一带的胡人彻底分开,防止他们重新整合,成为西面的一个巨无霸。

朝廷本就式微。

若是丢弃凉州,此消彼长之下,只怕大汉与异族的力量会愈发失衡。

万一羌人、氐人中提前涌现出一位苻坚那样的霸主,那对于现在的大汉朝廷而言,完全就是一场灾难!

所以刘协才说,一定要打!

对待袁绍,刘协可以忍耐。

虽然袁绍那家伙纯属不当人子……但毕竟还是大汉的士子,是诸夏的一员。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虽然同样是战争,但是对羌族用兵和对袁绍用兵,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董卓此刻好像有些被天子说服——

“可是陛下,如今关中天灾不断,哪还有余力征讨外国?”

昔日,刘协用来阻止董卓的原因,被现在的董卓拿来阻止刘协。

打?好!

那粮呢?

刘协深吸一口气:“朕现在想召来一人询问。”

“若是他说确实不能出兵,那朕便不再言语。”

“但他倘若说能够挤出粮食,那朕一定要去打这一仗!”

董卓神色古怪:“陛下总不能是要学良弼,在战前先询问筮人,令筮人占卜吧?”

“陛下,良弼就这个毛病最为烦人,可千万不要学他啊!”

董卓还以为刘协是要不问苍生问鬼神,赶紧阻止。

刘协自然不会将大汉的命运,百姓的生存交给什么鬼神。

他仰仗的,始终都是大汉的百姓,大汉的忠臣。

“召尚书郎荀彧入宫,朕有话要问他。”

……

荀彧此刻正在尚书台晕头转向的。

现在荀彧终于理解了荀攸之前为何要让自己小心防范贾诩。

自从那日天子走后,贾诩基本上就将政务全部丢给荀彧,自己倒是整日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找不到踪迹。

故此,尚书台中还有人打趣,以后还是不要加贾诩为“贾令君”了,但不如改称荀彧为“荀令君”算了。

忙的脚不沾地时,荀彧忽闻天子召见,也是有些招架不住。

特别是在得知董卓也在时,更是令荀彧捏了一把汗,不知今日是有什么劫数等着自己。

不过在得知天子仅仅是询问自己能够出兵后,荀彧总算松了一口气。

当然,也仅仅是一口气。

这些天随着荀彧全面接手尚书台的政务,他对于关中此次的灾情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虽然贾诩在政务处理的细节中还存在不少瑕疵(在荀彧眼中),可在粮食储备这方面,却也能称得上一声尽善尽美了。

不但及时抢种蜀粟、菽这类作物,还与关东各方势力积极展开贸易,运来粮食填补朝廷的赤字。

在这样的天灾前,努力维持关中稳定,不至于让朝廷崩溃,已然是极为不易,哪还有多余的粮食让朝廷出去用兵?

……

不过就在荀彧想要开口回绝时,他却发现天子正用极其希冀的眼神注视着他。

“文若,凉州对朝廷极为重要!乃朝廷腰腹所在,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也一定要保住凉州啊!”

刘协当真是对荀彧充满了满满的期待!

王佐之才!

荀彧虽常常被后人比作“萧何”,可在史书上的荀彧,那在后勤保障方面,那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丞相萧何为高祖刘邦筹措兵粮,好歹是有整个蜀地和汉中作为支撑,让高祖能够从关中一路席卷天下。

荀彧辅佐曹操时可没这么好的条件。

兖州、豫州。

真正意义上的四战之地!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全部都是敌人!

而曹操更是每年都会去打一场较大的战役,来维持自己的威名,让自己不至于被四方的敌人包了饺子。

在这背后默默付出的,自然就是荀彧。

无论曹操怎么打,荀彧好像都能像变戏法一样从兜里掏出一些粮食供给前线的曹操,让他前去打仗。

刘协自己不会变戏法。

但他此刻无比希望荀彧能在他面前变一次戏法,变出能够维持此次大军征伐的粮草!

荀彧低下头,嘴中不断念叨着什么数字,仿佛是在计算着什么。

“三个月!”

良久,荀彧说出了一个期限——

“三个月!而且要必胜!”

“关中如今确实没有余粮供应大军出征。”

“想要筹措到足够的粮食,只有继续从荆州刘表处购买!”

荀彧缓慢道出自己的策略——

“布匹一类的食货其实价值不高,不能在短时间内购得大量粮食。”

“臣想请求太师,以大量战马、铁器一次性从刘表手中换取足够的粮食!”

“凉州产马,尤其是大马营草滩一代,早在武帝时期,就有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此处设立军马场。故此只要拿下凉州,失去的战马其实随时可以补充回来。”

“可即便如此,因为荆州自关中运粮艰难,所购得的粮食只怕依旧不够。”

荀彧咬牙:“臣希望,能够先行打开太仓,取粮供应大军!”

“荀彧!”

一直侯在旁边的贾诩听到荀彧又在打太仓的主意,突然发出一声厉喝!

太仓之粮,乃是朝廷用来救命用的!

上一次被徐晃烧去部分军粮,贾诩已经不得已动用了一次太仓的粮食。现在若是还要动用,只怕太仓马上就要见底了!

“贾令君稍安勿躁。”

荀彧也知道太仓里面的粮食是救命粮。

“所以臣才说,只有三个月的时间!”

“三个月,拿下凉州,就可以用凉州之粮来填补关中的空缺!”

“若是能拿下保护凉州,那自然是满盘皆输的局面!”

荀彧已将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尽数告知天子。

后勤这种事情,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想要让他荀彧变个戏法,直接将粮食变出来这种事,他显然做不到。

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提前预支未来的粮食,来维持关中的稳定。

除此之外,并无他法!

……

刘协喃喃道:“三个月吗?”

三个月,足够做些什么?

即便是无双吕布,怕是也不能在这么简单的时间内平定羌患吧?

昔日段颎自延熹二年(159年)前往边境,到建宁二年(169年),才算是将凉州的羌患全然平定。

整整十年!

十年,才将羌患打压!

现在荀彧只给朝廷三个月的事情,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

“陛下……”

本来董卓在听到荀彧能够凑齐兵粮后,还是十分兴奋。

可在听到只有三个月的时间时,董卓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想要继续劝说刘协不要再坚持。

“太师是凉州人吗?”

刘协突然的发难让董卓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下意识回答:“自然是。”

“那太师应当知道,凉州人这百年来的处境。”

“现在关中的百姓确实遇到了难题,但那些凉州百姓,难道就不是大汉的子民吗?”

“关中的百姓是朕的子民,凉州的百姓同样是朕的子民!”

“多少年了,凉州百姓、士人一直都是自救。”

“若非段颎、傅燮,还有太师这样的人一直在保全自己的家乡,怕是凉州早就成为异族乐土了吧?”

“怎么如今太师成为了中枢大员,反而是学起了昔日的崔烈,想要放弃凉州呢?”

董卓面有羞愧:“可如今朝廷毕竟有难……”

刘协再次打断董卓:“难道当时的朝廷就是太平的吗?”

“朕若是没记错的话,太师出征平定羌祸的时候,关东可是正在爆发太平教起义呢!”

“连那个时候灵帝都能下令出兵,怎么到了现在却不行了呢?”

没错。

出兵与出兵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大汉朝廷亏欠凉州人太多了。

刘协害怕。

害怕一旦这一次不去管凉州,以后的凉州人就会彻底和朝廷离心离德了。

何况……

“朕乃大汉天子!”

“当日大汉微弱之时,匈奴单于冒顿曾写信侮辱过吕后,之后更是火烧甘泉宫,令长安都能看的见烽火狼烟!可即便是那个时候,大汉又何曾退却过一步?”

“朕若在此时对着一群羌氐蛮夷退让,即便是中兴汉室,日后又有何面目去见高皇帝?去见孝武皇帝?乃至去见朕的皇考孝灵皇帝?”

“此战,太师若同意,自然皆大欢喜!太师若是不同意,那休怪朕任性一回了!”

刘协看向宫室的墙壁。

那里,挂着一柄宝剑。

昔日,他曾磨砺了一夜的汉剑!

虽然现在这柄汉剑还不到它应当出鞘的时候,但若是迫不得已,这柄还未养足神韵的利剑一样能够杀人!一样能够发出剑鸣!

“太师!”

刘协的声音犹如钟鸣,一下敲散了董卓头顶上的乌云,令日光重新普照!

“好!”

董卓的理智告诉他,不应该在此刻跟着天子胡闹,自己口中说出的不应该是这个“好”字。

倘若自己极力阻止,便是天子想要“任性”,想要御驾亲征,也不能调动西凉大军。

但董卓就是忍不住啊!

人活一世,岂能循规滔距?

“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主父偃在说出这句话时,其实后面还有一句——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我现在已经垂垂老矣,日薄西山,所以即便倒行逆施,也要完成毕生的理想!

若是明知不可为便不可为,那这世上,该有多么无趣?

董卓重新焕发光彩!

便是困扰其身的病情,此刻仿佛也瞬间烟消云散!

“既如此,自当出兵!征讨羌祸!”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连天子都要去打这一仗,自己这个太师,又岂有退缩的道理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