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董卓的周公养成计划 > 卷四 第300章 雒阳

周武王元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关东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

周平王元年,周王室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建都于洛阳王城,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因其城小,晋率诸侯扩而大之,称为“成周”。

秦庄襄王元年,秦国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封吕不韦“文信候”,食洛阳10万户。

高祖五年,天下大定,诸侯臣属,刘邦定都于此,并于南宫置酒论诸侯。后因张良劝说,汉高祖遂入都关中,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汉更始三年,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刘秀在洛阳大兴土木,起高庙,建社樱,修官室,立太学、明堂、辟雍、灵台于南郊。

……

凡是关中势力想要掌控中原,就必须要先掌控雒阳。

正是因为其绝佳的地理优势,使得雒阳始终都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除了现在。

留车骑将军牛辅、尚书令贾诩镇守长安。朝廷先以吕布、张辽为先锋,领步骑兵五千抵达雒阳废墟,之后天子也携数百名中枢官员出长安,过函谷,经陕县。

“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过了陕县,其实便是真正到了关东。

“触目惊心啊。”

刘协虽然一直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乱世中。

即便关中前几年遭了天灾,但得益于朝廷的控制,总归是没有发展到暴乱的地步。

但雒阳一带却不同。

此处,已然是完全荒废。

村落、县城早已人迹荒芜。

路上偶尔见到几处人家,也都是远远看着天子龙纛,眼神中透漏着警惕与担忧。

要知道,同样是这面旗帜出现在关中的时候,沿途百姓都是蜂拥而至,挤在道路两侧争相观摩。

不过是走了几十里的道路,竟然就是这样的落差,实在不免令人唏嘘。

如今陕县的官吏早已不知跑到了何处,只有一名乡三老,一面县三老还在此地组织起一部分族人,于此地生息。

刘协面见三老,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对着陕县三老行礼。

“天子刘协,见过三老。”

乡三老姓白,县三老姓鹿,二人都已是到了耳顺之年,面对天子行礼,也是持仗坦然受之。

“天子是要回到雒阳了吗?”

听到对方那苍老又满含希冀的询问,刘协不安的摇头。

“天下尚未平定,关东还有袁绍、曹操那样的汉贼作乱。如今恐怕不能将汉都迁回雒阳。”

两位老人听到刘协的话语,神情中都有些没落。

“吾等不懂国事。只是听闻关中如今富庶,却不知大汉为何要弃雒阳百姓而不顾呢?”

三老的询问好似利刃,直接戳向刘协的心窝。

对这个问题,刘协其实有着太多的正当理由。

比如关东兵乱。

比如关中天灾。

比如……

但一切看似有理有据的答案,与洛阳百姓遭受的苦难相比,都是有些微不足道。

刘协叹息一声,只得再次亲手给对方送上一匹布帛,以求对方的原谅。

现在的刘协,就好像是在外做工的父母,等回到家中后,有些不知道如何弥补对孩子的愧疚,只能是不断用钱财去抚慰对方千疮百孔的心灵。

“朕现在回来了。”

“虽不能将汉都迁回,但已是决定重建雒阳,恢复秩序。”

刘协朝着三老保证:“朕会尽快平定关东的兵祸。”

“只要关东一平,雒阳自然可以安定下来,恢复往日的繁华。”

“朕这一次,便是携百官前往雒阳,以安雒阳民心。”

两位老人听着年轻的天子给予自己保证,开心之余却也有着几分担忧。

刘协还以为两人是在担忧自己话语的真实性,于是再度行礼,保证一定会尽快平定关东,还雒阳一个安宁。

但岂料二人都是摆手:“吾不是不信陛下,而是有些担心已经油尽灯枯的自己,能不能撑到雒阳安宁的那一天了。”

刘协如遭雷击,却也只能是沉默不语。

担任郎官的司马懿一直陪同,见天子神情没落,也是劝谏天子:“陛下春秋鼎盛,迟早能够中兴大汉,使天下安定,大可不必心灰意冷。”

刘协现在,最大的本钱就是年轻。

袁绍、曹操,那都是比刘协大了一辈的人。

只要刘协愿意,完全可以等着将两人熬死,然后再一扫六合。

但刘协担心的,又哪里是自己能否中兴大汉?

“仲达,自黄巾之乱起,大汉的百姓已经于战乱中度过太久了。”

“包括你,包括朕,从年幼时便知道在打仗,打到现在,已经是有十几年了。”

“十几年中,战死的大汉百姓,又岂止是用百万计数?”

“朕记得昔日与太师有约定,务必要让万胜,还有朕的孩子,都脱离战乱之苦……可惜太师终究还是没有看到那一天啊。”

司马懿这才知道,天子是急于速定天下。

但正是为了将来的速胜,所以现在才急不得。

司马懿只好继续劝谏:“待经营雒阳之后,让朝廷有了进攻中原的前垒,必然就可以一举击败袁绍与曹操,彻底光复北方!”

“至于现在,还请天子收拾心情,专心经营眼前,不要因急于求成而导致功亏一篑!”

慢,是为了快。

守,是为了胜。

经历了荆州战事的司马懿,对于兵法显然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司马懿才特意恳求天子,不要因为心急而坏了大事。

至少……司马懿不希望天子这个时候一时上头,直接领着雒阳的五千步骑冲到中原去……

“仲达放心,朕还没有到那般昏聩的地步。”

刘协看着周遭破败的环境:“只是听三老教诲,想起了太师罢了。”

“再想到朕的孩子即将也要出世,故此多少有些神伤。”

……

刘协收拾心情,给陕县三老留下了大量粮食、布匹后,依次又途经了渑池、义马、新安等县。

每途经一县,天子都效仿陕县的做法,给其留下粮食布匹,尽可能补偿这些雒阳百姓。

这些补偿加起来也已经是一笔巨款,但刘协却知道,这些对于已经完全失控的雒阳而言,基本就是杯水车薪。

现在的雒阳,就好像是一个破洞的陶罐。

无论刘协往里面加多少水,永远也填不满这个陶罐。

想要填满陶罐的唯一方式,就是将那个破洞给修补住。

也就是说,朝廷现在,至少要将雒阳的秩序恢复。

刘协来到雒阳后,随便在曾经的宫室中住下,便找来先行抵达此处的杨修、吕布等询问情况。

“情况不容乐观。”

杨修在洛阳的这段日子,竟显得憔悴了许多。

他朝着天子拱手:“据记载,洛阳一带的百姓本来是有二十万户,一百万人。”

“但现在,却是不足万户,顶多也就五万口人。而且大都已经遁入山林,落草为寇。”

从二十万户到不足万户。

从一百万人到五万口人。

仅仅从户籍来看,便知道雒阳的情况是怎样的触目惊心。

刘协听到这个数字后,也是一人枯坐了许久。

良久后,刘协才询问杨修:“德祖可有什么治理雒阳的思绪?”

太乱了。

雒阳现在,实在是太乱了。

官府组织,几乎为零。

周边县乡那几个零零散散的三老,显然也不足以将雒阳恢复稳定。

现在的雒阳,完全就是一块白地。便是朝廷想要去扶持,也不敢去触碰其的身子。害怕稍稍用力之后,就会将这残破不堪的雒阳彻底摔的粉碎。

“陛下。”

好在杨修在洛阳待了些时日,也算是有了些想法。

“还请陛下先从河东、关中调来大量钱粮,至少先救济那些自身困顿,却又不愿落草为寇的百姓。”

这世上,总有在危难之中还恪守操守的人。

总是有一些宁可饿死都不愿去当盗匪的百姓。

朝廷的当务之急,便是救济这些人。

因为无论如何,朝廷都不能让好人饿死。

“嗯,朕知道了。”

其实不用杨修提议,从刘协一路赶来雒阳的路上,他就已经发现了雒阳的物资极其匮乏,已经是让关中的贾诩和河东的钟繇迅速往洛阳方向调动钱粮。

“其次,还是要尽快设立官府,恢复秩序……”

说到这,杨修似是有些难堪,竟然直接跪倒在地。

“德祖这是做什么?”

杨修俯首垂地,恳求天子道:“朝廷要恢复秩序,必然要铲除雒阳周边群山中的盗匪。”

“但这些人,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不得不落草为寇。”

“还望天子恩准,对这些盗匪以安抚为主,不要直接用上刀兵!”

杨修在雒阳待的时间最久,也最清楚雒阳的内情。

就比如他一开始前来碰上的那名百姓。

若非实在没了活路,又怎会前往邙山当中劫掠百姓呢?

虽然现在直接让吕布、张辽领兵前去剿匪对朝廷而言最为方便快捷。但杨修还是想为那些百姓求得一条活路,请求天子不要直接动用大军剿匪!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