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董卓的周公养成计划 > 卷四 第319章 出剑!

可现在的朝廷,又确实不能将精力过分放在北方,分散了并州和中原的布局。

刘协见贾诩、荀彧各自摆了张苦瓜脸,也是主动甩开了愁绪:“是朕多虑了。兴许到时候轲比能根本不会出兵相助。而且就算他真的攻来,只要能够在河北速胜袁绍,轲比能也不大患。”

对于这场战事的庙算,刘协其实有些太过注重完美。

实在是因为一想到此战是决定汉民族未来十年甚至百年的命运之时,刘协便不免开始焦虑,想要顾及到战事的方方面面。

即便刘协也知道,庙算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也不可能将一切突发事件全都考虑在内。

特别是这种涉及整个北方乃至中原的超级战役,庙算的效用更是被各种意外减弱了数倍。

这个时候担忧的,将来可能并不会发生大的问题。

这个时候信心满满的,反而有可能会在将来掉链子。

真到了战时,即便他这个天子能够做的事情其实依旧有限。

但刘协还是忍不住的去想,去琢磨。

如今眼看着贾诩和荀彧二人都似乎是被自己的焦躁所感染,刘协便知道,自己有些太急了。

从诸葛连弩上下来,刘协挥手:“来,现在开始朕不谈国事,只是与你们随便聊聊。”

回到宫室中,将堆积成山的舆图公文全都放在一边清理开台面,刘协真的便随便聊起了家常。

“奉先的正妻严氏前阵子刚给他诞下一子,那小子朕去看过,虎头虎脑的,将来必然又是一员大将。”

近日没有战事,一众武将都是闲出鸟来了。

不光是吕布诞下一子,就连荆州那边都传来消息,说是刘备之妻吴氏也怀上了身孕。

贾诩、荀彧都曾拜访过吕布,自然是见过吕布新生的子嗣,所以也都夸赞起来。

“人家奉先得子,尚且知道摆下宴席宴请八方。文和你倒好,那么大的事都不说一声,嗯?”

半年前贾诩的女儿出嫁,却没有半点声张。

还是有人在尚书台看到贾诩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才知道了内情。

贾诩尴尬道:“不过儿女婚嫁,不敢惊动他人。”

贾诩当真是低调到了极致。

其嫁女选中的女婿,一非高门望族,二非权贵之家,不过是京兆郡一寒门郡吏。

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那女婿也是个嘴严的。明明是娶了当朝尚书令之女,却从不借用贾诩的名声来为自己谋取便利,只是继续老老实实本分工作,还真的有几分贾诩的风范。

“文和挑中的女婿,必然不同凡响,不如朕将他召到身边做个郎官如何?”

刘协的一番话吓的贾诩连连摇头:“臣那小婿哪有那样的才能?陛下还是不要折煞他了。”

听到贾诩居然难得的“抗命”,刘协便知道贾诩对于自己女婿的期盼还真不在仕途。

估计只是寻个忠厚老实,能够照顾自己女儿的男子嫁了,让自己女儿安度一生便可足矣。

不然的话,以贾诩现在的身份,便是捉来个司马懿或者杨修级别的俊才当女婿都丝毫不是难事。

“女儿的事暂且不论,但是儿子的事怎也做的那般不近人情?”

刘协对贾诩的“炮轰”显然没完。

“朕也是前不久才知道,你的两个儿子都参加了建安三年的科举,但是你把他们都给弄到哪里去了?嗯?”

贾诩有两名成年的子嗣,在建安三年的时候都参与了科举。

身为贾诩子嗣,他们都是如愿考上了科举。

但离谱的事情来了。

他们的父亲,现任大汉尚书令的贾诩,竟然“公器私用”,将两人一个调到了凉州最西面的敦煌郡,一个调到益州最南面的永昌郡……

那两个地方,都是盗贼横行,稍不注意便是天人永隔。

凭借他们两人考取的名次,哪怕不能留在关中,最起码也会调往陇右、荆州这样富庶的地方担任官吏。可贾诩倒好,真是哪里艰苦往哪丢。等到刘协知道的时候,人家估计都已经走马上任了……

贾诩依旧苦笑:“犬子不过中人之才,前往苦寒之地磨练一番,方才能懂得些许人间的道理。”

“你啊你……”

刘协翻了个白眼。

其实刘协又何尝不知道贾诩的苦心。

刘协敢肯定,在科举结束后,有不少权贵都上门拜访过贾诩,请求继续给自家子嗣安排个好去处。

但建安三年士子的分配总归是十分公正。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都要归功到贾诩对自己儿子的“心狠手辣”。

连对待自己亲儿子都如此,更何况是其他人?

“文和在,朕的心便安了。”

天子的真情流露让贾诩一时间有些意外。

而荀彧却也在旁边赞同的点头:“贾令君自当为朝廷肱股之臣。”

虽然贾诩经常是将政务丢给荀彧之后就不管不顾,但日子久了之后,荀彧却是知道朝廷少了贾诩还真的不行。

不单单是因为贾诩出身西凉,出身寒门,从某种意义上贾诩本身就代表了大汉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贾诩本身的性子,也注定了他能够将大汉新的政策推行下去。

至少……

若是由荀彧担任尚书令,荀彧也不晓得自己能不能像贾诩那般“冷血”,把自己的儿子丢到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寻常的一个寒门郡吏。

贾诩微微欠身,谢过天子。

“所以文和,你得好好在后方帮朕把朝廷给支棱起来。”

“太师已经不在了,没有人替朕去前面冲锋陷阵,那就只有朕亲自去冲锋陷阵。”

“你可不能再像以前一样随手给朕撂担子,朕现在实在没有将两头都给担起来的本事。”

“……”

听到天子的话,贾诩神色一变,然后默默将自己袖口里的一封书信往里稍微塞了塞。

……

刘协这次很守信用,之后果真没有再提及国事。

与贾诩、荀攸聊了一阵近来发生的趣事后,便从北宫走出。

此刻的未央宫中,已经遍布了月华。

或许是月色没有日光刺眼,在这皎月之下,看的反倒是比白日里更为清楚些。

望着依旧破败的未央宫,刘协这才想起前段日子刚刚被提拔为京兆尹的张既好像是上书请求朝廷出资修缮长安。

起初刘协还以为此人是什么阿谀奉承之徒,是想变着法子讨好自己。

后来才知道,张既之所以这般上书,乃是因为长安如今太过繁华,已经是超出了其能承载的人口上限。

不光是街道市肆的扩容还是城市布局的改善,都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但刘协考虑到如今还要积蓄钱粮,终究是没有同意此事。

眼下好好看着这未央宫,刘协也确实觉得,长安真的是要好好修缮一番。

“啪挞。”

就在靠近一处宫室的时候,刘协猛然觉得脚下似乎是被什么绊了一下。

回头看。

有点眼熟。

是一块从地板砖石上脱落的小石块。

……

刘协想起来了。

这石块,曾经绊过自己。

但是当时自己明明是将这石块塞回洞中了,怎么现在却再次跑出来了?

刘协还记得当时自己为何非要将这块石头放回去。

自己当时是想着,若是太师在这宫中跑步的时候,若是一不不小心在这里摔上一跤,那可了不得!

所以,刘协才将这块努力的抚平。

但现在看来,当时做的,怕不只是无用之功?

一股深深的寂寞和孤独突然涌上刘协的心头。

不自觉间,刘协往前走去,走到了一处以前常来,但之后却再没看过一眼的宫室。

昔日,董卓居住的宫室。

刘协走到宫室前,缓缓推开大门。

得益于宫人每日的打扫,里面倒还算是干净。

点上烛火,更是焕然一新,就仿佛其中还有人在里面居住。

但宫室越新,刘协胸膛中的那股寂寞就愈发的悸动。

自己不愿意拨出钱财去修缮长安,修缮未央宫,真的只是因为要积蓄钱粮吗?

刘协本来有些不确定。

但在看到这间宫室后,刘协终于是长叹一声。

坐在那熟悉的床榻上,刘协伸个懒腰,便放松的躺了下去。

“太师,你说这仗,朕究竟该怎么打?”

“以前朕与你演练兵事,常常都是你攻朕守。所以这防守的战法朕多的很,但是进攻的法子属实是有些欠缺。”

“金城之战后,太师便说朕出师了……可朕为何觉得,终究还是差的远呢?”

再次将手臂搭在自己额头上,刘协的面目已然是有些扭曲痛苦。

“太师你估计不知道,袁绍现在联络了东鲜卑和乌桓,似乎是想要从北面分散正面战场的压力。”

“草原诸部一向来无影去无踪,朕是真的不知道如何防范……倒是太师你常与那些人作战,估计会有办法对付他们。”

“……”

刘协一个人喃喃自语了许久,直到最后,脑袋都有些发涨,视线更是变得模糊不清。

“朕之前还与太师你说,草原上骑兵作战的法子不适合现在的作战方式,没想到袁绍反手就给朕上了一课。早知如此,朕应该再多有一些耐心,多询问一些关于鲜卑部落的战法……”

“现在,即便是朕熟读兵法,却也不知道如何能够破局了。”

刘协现在,几乎是有些油尽灯枯的感觉。

每日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在脑海中将战事全盘梳理一遍,生怕有任何遗漏的地方,导致大汉在战场上的失利。

之后,便是澄清吏治、梳理钱粮,计算钱粮是否够用……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协才会因为轲比能这个变数感到烦恼。

现在的刘协,是真的已经将脑力运转到了极处,全然没有半点多余的地方去应对多余的一点事情。

他现在急需哪里出现一份参考答案,能够直接照搬过来就使用。

但现在,显然无人能够直接给一份现成的答案让刘协照抄。

因为历代的兵书,历代的战役,都远远没有即将发生的河北之战这般庞大,这般复杂。

即便这场战争必须是由刘协来发动,但刘协现在依旧没底。

……

……

在此处躺了不知多久,刘协才撑起身子朝外走去。

可就在即将出门的时候,刘协又仿佛突然听到了什么声音。

疑惑的回头看去,虽然空空如也,但刘协敢肯定,自己好像真的听到了什么声音——

“两军相当,两将相望,皆坚而固,莫敢先举,为之奈何?”

答曰:以轻卒尝之,贱而勇者将之,期於北,毋期於得。为之微陈以触其厕。是胃大得!

……

这是昔日在这宫室中,董卓校考刘协兵法时的题目。

刘协记得自己当时自以为给出了标准答案,却惹得董卓十分不满。

当时董卓是如何教诲来着?

对了……

刘协记得当时董卓对自己照本宣科的解释十分生气,并且说道:兵书不可不读,但说到底,研习兵法不过是让自己更加知兵。若知兵,自不需要兵书。若不知兵,自然也不再需要兵书了……

刘协倚在门口,错愕又欣喜的看向宫室里面。

是了。

当时的董卓,便已经教给刘协应当怎么去打仗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存在什么答案!什么庙算!

狭路相逢,唯勇者胜!

刘协朝着宫室内会心一笑,随即便走到了自己的宫室当中,缓缓抬头。

在墙上,挂着一柄没有入鞘的汉剑。

刘协将其取下握在手中后才发现,随着长时间的暴露在外,这看似锋利的汉剑上,其实还是多了不少锈迹。

将长剑握在手中,重新坐下,取了清水和磨石。

一下,

两下。

……

直到天明,这柄汉剑上新锈的锈迹已经被全部磨尽。

刘协手腕一抖,手中重新焕发光芒的汉剑竟直接发出龙吟之声!

而这一次,刘协没有再将这汉剑挂在墙上,反而是将其收入腰间的剑鞘当中。

“朕知道如何打赢这一仗了。”

“袁绍敢放手一搏,朕亦敢放手一搏!”

“太师,等着朕的好消息。这一次,朕至少要争得天下半个太平!”

——————

卷四《东出》完。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