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董卓的周公养成计划 > 卷六 第397章 三省六部!

“有些事情现在就要定下个章程,等到建安六年的大朝会颁布。”

宣室殿内。

天子经过几日的休养精神了几分。

在其下方,便是贾诩、荀彧、荀攸、钟繇等的朝廷重臣。

“其中最要紧的,就是改革官制。”

天子桌案上堆积着大量的公文。

“尚书台如今已经臃肿到了极致,而且职权不明,光摆在这里的就有好几起险些酿成大祸的“蠢事”,所以现在务必就要开始个章程,争取让新的官制在建安六年内运转妥当。”

贾诩、荀彧两名尚书台主事的官员无比赞同!

如果说之前仅有雍、凉、益、荆之地,尚书台还能凭借着他二人超强的个人能力运转。那现在尚书台的复杂情况,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他们的掌控范围。

现在的尚书台,已经远远不是塞进去几个天才进去就能维护运转的。

想要让尚书台不崩溃,建立体制已经是成为了当下朝廷最要紧的事情。

“朕之前就和尚书台通过书信,告知你们大概的章程。今日便是将这章程公之于众的时候。”

刘协将一份公文传递到贾诩、荀彧二人面前。

“这便是,朕想出来改革官制的法子!”

二人接过公文,只见其开头便是四个大字——

“三省六部?”

省,与“眚”字同源,意为用眼睛视察草木的生长。

之后,又引申为“察视”之意,代表着皇宫中的禁地。

所以二人一看,便知道这“三省”大致就是权力中枢的三个部门。

【尚书省】

【中书省】

【门下省】

“中书”之名,首诞生于先汉。乃是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负责在皇帝书房整理宫内文库档案,与皇帝有频繁接触的机会,其主官称中书令……而鼎鼎大名的太史公司马迁便是历史上第一位担任中书令的人。

“门下”之名,虽没有听过,但一想到“黄门侍郎”、“侍中”之职便知道,这必然是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的职务。

如此,单单通过名讳,便知晓了这“三省”具体的职责——

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

门下省审核复奏,谏言查漏。

尚书省颁发执行,落实六部。

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如此一来,其实就是将决策、审核和执行的三种权力分散开来,起到职责分明并且互相监督的作用。

至于六部,则无外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各设尚书、侍郎,执行政令。

“嘶,这制度……”

明确!

简洁!

合理!

虽然看上去十分新颖,但其实还是能够看到后汉两百年传承的影子,并非是无水之萍,没有依据。

无论是三省的设立还是六部的划分,其实统统都是有迹可循,并没有直接天马行空的脱离现有的框架!

这样的传承,毫无疑问会让朝廷的官吏对于这套制度接受起来更为容易,同时也会让改革官制的影响变到最小。

贾诩、荀彧看完之后,又传阅给其他人去看天子这公文。

“如此制度,确实要比尚书台和三公九卿挤在一起搅成一团乱麻来的强。”

如今宣室殿的几人,都是自己亲自干过活、执过政的。

面对这般条理清楚的制度,他们完全没有进行反驳的必要。

但是……

改革官制,从来没有嘴上说说那么容易。

“改革”的本质,其实就是权力的重新分配。

即便是一个所有人都知道的好制度,那它也绝对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尤其是三省六部一出,那大汉传承了四百年的三公九卿制度,怕是要彻底作古!

荀彧当即担心的上奏:“陛下,其实九卿之前还是有不少的实权职责,若是将其全部废除,恐怕不是什么好事吧?”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三公九卿制度即便已经被尚书台欺负的挤到角落里边了,但不可否认,三公九卿制度依然是大汉帝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可能直接拿刀子将它们一刀切掉了事。

若是不能解决妥当,只怕三公九卿中,还是会有事端发生。

“文若说的,朕都想到了。”

刘协再度将一份公文拿出交给荀彧。

“除了三公九卿之外,朕还打算设立九司五监。”

“九司,即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

“五监,即国子、少府、将作、都水、军器。”

“九司便是由九卿演化,但从此不再参与政务,只是行其职务而已。”

九卿,天子并不打算裁撤,而是将其下沉为事务部门。

这样一来,虽然是将其权柄大削,但却保留了其的“编制”,让其继续运行自己的职责。

荀彧没想到天子已经将九卿的位置安置妥当,当即点头。

不过还有最麻烦的一件事——

三公!

后汉三公,贵不可言!

不光是因为其本身就拥有开府的权柄,更是因为三公率领九卿,其本身的地位就和天子将要设置的“三省”制度相差无几,乃是中央中枢的代言人!

加上后汉“谶纬之说”还有“天人感应”的流行,三公自身其实还带有一部分的神权职责,恐怕不该如九卿这样的部门一并草率处理。

“这其实就是朕真正想与你们商议的。”

三公九卿,问题常常不在九卿,而在三公。

三公之位的罢黜,已经远远超越了政治层面,转而是来到了学术,甚至是思想的方面。

若是官方不给一套合理的说辞,只怕会在民间掀起暴动甚至于是暴乱!

宣室殿中众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是不知道如何开口。

三公就好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若是不好好解决,背后的反噬足以将他们中任意一人的名声彻底臭掉。

名声臭掉是小,若是阻挠了三省六部的改制却是大。

眼见宣室殿中陷入寂静,刘协习惯性的喊了一句:“德祖。”

“陛下莫不是忘记了?德祖自回来之后便得了重疾,一直告假在家。”

司马懿此刻上前来提醒刘协,刘协这才想到似乎是有这么一回事。

听杨修说,是自己那日返回长安时冲撞了什么东西,出了一身冷汗,所以才得了重病……

“那算了。”

“刚好仲达你与宗伯还算熟悉,你在散会之后,便将消息带给他,问问他是什么看。”

如今的三公。

太尉杨彪、司空刘表、司徒田丰。

关中代表、荆州(中原)代表、河北代表。

田丰那里刘协是不会去的,如此便只有杨彪和刘表适合询问此事。

“宗伯一向学究惊人,又曾在荆州主政一方,他的学识应当能够为朕解惑,为朝廷寻个法子。”

“不过杨彪那里你也要去一趟,告诉他不要装死。朕之前记得他提过一嘴,说是关西经学被关东经学压制久矣!他若是继续这样不作为,关西经学怕是真的要被关东经学给弄死了!”

“喏。”

如今有以诸葛亮、庞统为首的荆州士子在大汉朝廷上逐渐活跃,又有文聘、黄忠这样的荆州将领锋芒毕露,都展示了朝廷对荆州官吏的信任,所以刘表大可不用再为那些荆州官吏站台。

况且刘表本身就志不在此,三公官制修改与否,对他其实没有任何影响。

让刘表出面在舆论上去解决此事,大概便是最合理的事情。

“距离大朝会还有一阵子。”

“可以将三省六部制度的消息透露出去些,让官吏也好,百姓也好,全都是心里有个底。一方面要让他们在真正施行的时候不会太过慌乱,另一方面也是方便有人能够上书陈述利弊,经过多方考虑之后再去调整、修改。”

改革官制,不是天子在宣室殿中召开个会议,和那么几个人商议一番就能决定的事情。

官府机构的运转,职权的划分,还有民间的舆论、官员在其中的扯皮……这都是朝廷要面对的事情。

今日不过是先商议一个草案,然后去慢慢试探,去慢慢理清大汉官制的细则。

“喏。”

众人应允,便按照天子的意思,将“三省六部制”放出,试探各方反应……

轩然大波!

这套脱胎于尚书台,却又与尚书台制度迥然不同的制度在尚书台官吏中瞬间引爆!

“陛下是当真不让我们过个好年啊!”

“……”

尚书台的几名主曹尚书都是纷纷赶往荀彧处打探消息,希望能够掌握先机。

几名九卿联合上书,以为天子废除九卿制度,改为“九司”实有不妥,请求天子慎重考虑。

即便是军方也被惊动,惹得牛辅、董承上书询问天子此次的改制有没有牵连到军队……

刘协不厌其烦的翻看着这些官吏上书的公文,都一一写上批注留在旁边,全然当做征求的意见。

可在翻到京兆尹张既的公文时,刘协却忍不住停了下来。

“张既,这人朕倒是还算有印象。”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