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进入成都。
但见此地虽也是大城,却不似长安、襄阳那般注重工事,反倒是自然之美更加突出。
西岭晴雪、青羊花会……
远山叠翠、修竹喜雨……
“幸亏当年天子执意要趁着刘焉身死后便夺下蜀地啊!不然今日的成都哪有这般盛景?”
但凡天子当时没有力排众议,在关中灾害尚未过去的时候就拿下益州,将来朝廷与益州之间就必有一场恶战!
到时候,成都乃至益州的百姓,大抵都将再度陷入战火,陷入衰败了。
“是极。”
昔日和刘备一同偷渡阴平的王平无疑对此事相当有发言权。
“幸好当时益州动荡……不然即便是皇叔九死一生从阴平走过来,怕是也不能成功!”
当年的侥幸,即便是现在想起来,也依旧让人感到后怕。
诸葛亮认出王平,当即拱手。
“我看过将军对于南蛮的处置,当真称得上一句仁义!”
“只是这抱薪救火之举,却是不能解决根本,也不知如今情况究竟如何?”
王平面有愧色。
“实不相瞒。”
“在拿到粮食后,那南蛮确实是消停了几分。”
“但没过几日,却是变本加厉的索要更多的粮食,还有一些珍贵的药品……现在俨然是大战一触即发啊!”
和平,从来都不是买过来的。
这一点王平知道,诸葛亮知道,这些益州的官吏同样知道。
而且这个时候,去谴责南蛮也没有任何意义。
人家连活都活不下去了,谁还和你谈仁义道德?
所以,绝对不能抱薪救火,而是要直接扑灭火源!
“那疾病之事还没有解决吗?”
疾病,才是此次南蛮入侵的源头。
王平摇头。
“我们之前就用重金招募蜀地还有荆州等地的医者。”
“连那沛国人华佗,华元化,还有南阳人张机,张仲景都受邀前来……却依旧不能根治!”
听到这两人都束手无策,即便是诸葛亮也微微有些发愁。
华佗。
张仲景。
对这两人,诸葛亮早早就听过他们的姓名。
不但医术高超,而且都有一颗医者仁心。
当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还邀请过两人,但两人的回复却仿佛心有灵犀一般一致——
“既无病患,何须医者?”
对于这样的医者而言,去和朝廷高官闲聊,倒真不如多去救治几个病人来的要紧。
诸葛亮摸摸自己的衣襟。
那里,便是诸葛亮磨制出来的“诸葛镜”。
“也不知此物对于两名医者有没有作用。”
“另外,还请王将军与那蛮王孟获取得联系,就说我想与他相约一见。”
“喏。”
……
赤水县。
说是县,但其实却是汉蛮混居,城墙不过丈高,百姓不过千户。
两道身影肩并肩行走着,各自都是愁眉不展。
“仲景,你觉得此病的根子在哪?”
“元化,实不相瞒,我行医多年,虽也见过相似的病症,却没有这次这样来的猛烈。”
两人正是华佗和张仲景。
这病奇怪的很。
刚刚得上的这病的人,会有一阵急症。
比如发热、呕吐、腹泻、腹痛。
但挨过这一阵后,就变得没有任何症状,只是微微有些乏力。
可这并非是病人出现了好转。
长则半年,短则一月。
感染了疾病的病人就会尿血、屙血的病状,之后用不了多久就会一命呜呼!
“怪事!”
两人决定回去后再去研究药方,争取能够尽快将这疾病给解决。
两人的住处都是官府给安排的豪华屋舍。
可这些屋舍内,如今却是堆满了满屋子的药草。
庭院内,也是有着数十个火炉在熬煮着药剂,显然是在不断实验,看哪种草药能有效果。
“师父。”
见华佗回来,弟子吴普上前请示。
“方才官府中来人,留下了一样东西。”
“是何物?”
“乃是孔明镜……据传此物能够看到细蛊,师父您要不要试上一试?”
细蛊!
随着之前刘备入川,“细蛊”之说其实在蜀地相当流行。
但“细蛊”毕竟没有人谁真正见过,不少医者都对“细蛊”一说嗤之以鼻。
典型的便是张仲景。
张仲景传承于《素问》。
所谓“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张仲景的医学脱胎于阴阳之论,故此对于“细蛊”一说并不认同。
而华佗却眼前一亮!
两人虽然都是名医,但走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路子!
相比于张仲景,华佗的医术则脱胎于《黄帝明堂经》,更为偏向针灸与手术这样的外物。
所以对于“细蛊”一说,华佗向来都是十分好奇!
他接过弟子手中的“孔明镜”,而与之配套的,还有诸葛亮专门写出来的“说明书”。
华佗很快便知晓孔明镜的用法,当即让自家弟子吴普去取一点病人血液,用作观察。
吴普用薄木片取来一滴鲜血,而华佗也在阳光下对着这滴血液观察起来。
张仲景见状,随意摇摇头,便继续去用阴阳之道去解这个疾病。
……
就在张仲景坐下没一会,庭院外突然传来一声尖叫!
“什么事?”
张仲景急匆匆跑到院子外,却发现发出惊叫的正是华佗!
“元化,怎么了?”
只见华佗此刻手舞足蹈,嘴角不知是哭还是笑……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
“师父,你看到什么了?”
吴普见到自家师父如此,自然也是大骇!
“我看到细蛊了!真的有细蛊!!!”
什么?
细蛊!!!
张仲景如遭雷击!
下一刻,一个念头便在脑海中闪现——
不可能!
怎么可能有细蛊?
若是真的有细蛊,那岂不是说……阴阳之说,乃是错误的?
华佗如今迫不及待的朝着张仲景分享:“仲景!快来!你来看!快来!”
张仲景半是慌乱半是紧张的拿过孔明镜,有些忐忑的往那滴血液看去。
“往下一点……再往上一点!往左!往左一点点!好!好!就是这里!仲景你看到了吗?”
……
随着华佗的指挥,张仲景心头巨震!
他看到了!
一条好似蚯蚓一样,有着细长尾巴的成虫!(注1)
不……可能不是细蛊……
本来张仲景还在心里安慰着自己。
但随着那条成虫的尾巴轻轻一动,张仲景就好似被人扼住喉咙一般无法喘息!
活的!
真的是活的!
这就是细蛊!
“细蛊”之论,没有错!
一时间,张仲景不知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
是庆幸,可以对症下药,解决这种疾病。
还是伤心,因为自己半辈子所坚持的“伤寒之说”变得一文不值?
可若是一文不值,那自己之前治好的那些病人又是怎么回事?
华佗毕竟是医者,很快便让自己的情绪平复下来。
见到张仲景愣在原地,华佗立刻猜到了对方的心思。
“仲景,你岂能现在就荒废下去?”
华佗摇头:“医者一道,博大精深!”
“即便现在证明了细蛊确实存在,却也不能证明伤寒之说就一定错误。”
“世人皆以为我二人医术高朝,能够生死人而肉白骨……但其实你我心中都知道,这医术中的奥秘,即便是你我,也不过是管中窥豹,甚至不能算是初入门径。”
“如今既然证明了“细蛊之说”,好歹也算是揭开了医术的几层面纱,你我合该欣喜才对,如何能够因此沉沦呢?”
华佗之言,对张仲景来说犹如醍醐灌顶!
也是!
医者一道,博大精深!
如今虽然证明了细蛊确实存在,但谁又能证明伤寒之论就一定是错的?
张仲景身为杏林圣手,最为明白这世上之事,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道理!
如今自己连初入门径都算不上,怎么就想着轻易放弃呢?
“多谢元化!是我着相了!”
张仲景朝着华佗道歉。
“如今既然知道细蛊真的存在,其实便是能够对症下药。”
“比如先用槟榔、南瓜子等药物排出细蛊……”
华佗也点头,跟着一同研究药方:“再用黄连、黄芩等清热解火的药物抑制虫毒。”
“当归、赤芍也可以加进去,用以消除淤血。”
“还有茯苓!泽泻!能够促进排泄!说不定能够将体内的细蛊给排出来!”
两名当世最顶级的医者在确认了“细蛊”真实存在后,当即便一起研制出了一剂药方!
“此外,要让百姓服用煮开的热水。”
“不错!最好是能够将贴身衣物也一并用热水煮开后再穿。”
“还有还有,最近一定要禁止百姓下河游泳……对!应该就是河水中有细蛊的卵!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看来要去和那诸葛亮见上一面了!”
……
伴随着“细蛊”被证实,两人立刻对症下药,飞速制订了一系列防御措施,上交给了官府。
正如天子昔日所言——
“孔明镜的发明,绝对不是让世界越来越模糊了,而是让世界越来越清晰了。”
华佗、张仲景可不管“细蛊”被发现后对“天人感应”的冲击。
他们只知道,这玩意,是真的能够救命!救苍生!
————
注1:
图片就是大名鼎鼎的“血吸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