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董卓的周公养成计划 > 卷七 第500章 朕……义不容辞!

“臣可没有说过不支持陛下。”

刘协笑了几下:“若文和真的支持朕,那些信件就不该到朕的手里。”

“安邑之战、河北之战的时候,后方有天大的事情文和都能管住,杀也好,埋也好,朕从来都不过问,怎么如今却专门将封邦建国的事写下来给朕送到青州去?”

刘协态度尽量和蔼。

“文和,在朕面前,难道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吗?”

贾诩深吸一口气,半晌后,却是一个字都没有说出来。

刘协也不逼迫贾诩,转而是给贾诩送上了些东海的珍珠、珊瑚、玉石。

看着这些奇珍异物,贾诩终于忍不住开口:“陛下,臣有三件事不明白,陛下能否为臣解惑?”

“文和放心说就是。莫说三件,便是三十件,三百件,朕都一一回答出来。”

贾诩神色凝重:“陛下要迁都回到雒阳吗?”

刘协并未回应,反倒是问:“文和为何会这样想?”

“后汉根基,本就是在雒阳。陛下虽然光复大汉,但与世祖皇帝家传世系毕竟不同,总要对后汉礼法有个交代。”

“而且陛下说要在青州开辟海运,使幽州、辽东、江东全部联系一处,以雒阳为枢纽,沟通南北。”

“历朝历代,值得天子如此大动干辄的,除了要兴建帝都之外,没有其他理由。”

“这不光是臣在猜测,便是其余群臣也在猜测,甚至……”

贾诩停顿了少许。

“甚至当时都有人猜测,陛下从辽东回来之后,就会直接停在雒阳不回长安!”

天子不回长安……

这已经不是发出政治信号,而是发动政治地震了!

以至于刘协都自嘲道:“在文和眼中,朕就这般任性不成?”

“陛下任性,不是这一两天了。”

“……”

刘协微微错愕。

贾诩还从未和自己这般说过话。

眼下,贾诩显然是要认真了!

刘协哑然失笑。

“朕若是真的想迁都雒阳,耗费这么大代价修长安新城做什么?”

“大汉的心脏,只能在长安,文和可知道为何?”

“臣愚钝,还请陛下解惑。”

“因为关东实在太富饶了。”

“?”

“没错,文和,你没有听错,关东实在太富饶了。”

刘协苦笑,讲起自己在关东的见闻——

“朕几年前到雒阳的时候,那里还是一片荒芜。”

“但是不过数年过去,雒阳的繁华已经不逊色于天下任何一座大城。”

“还有邺城、邯郸、荥阳、彭城、临淄……”

“无论关中再怎么发展,都不可能胜过关东。”

“关中之地,四塞之所,也就是乱世的时候能够保存几分元气……可一旦回归到盛世,关东必然远胜关中!”

这个比较,从来都是不公平的。

关中才多大点地方,才多少人口?

关东之地,何止数倍于关中?关东之民,何止数倍于关中?

随着和平逐渐到来,关东的繁华必然会胜过关中。

所以……

“所以朕不想让后人以为,我大汉,只有半个大汉!”

正因为关东将来注定要超过关中,有着远胜关中的繁华,所以大汉的心脏必须在关中!必须在长安!

若是大汉的都城被定到雒阳,那如今的大汉必然重蹈后汉覆辙!

一开始,是丢掉西域。

再然后,是羌人大规模在凉州繁衍生息。

到了最后,甚至是要连整个关中都要舍弃!

只有将大汉的都城牢牢钉在关中,这样大汉才能始终拥有凉州,拥有西域!

除此之外,便是政治因素。

大汉政权如今的复兴,底子终究还是董卓留下的西凉班底还有关中府兵。

一旦将大汉都城移到关东,那大汉的基本盘便会消失。

到时候,这些西凉班底和关中府兵肯定是要来找刘协拼命的!

这种给自己挖坟的行为,刘协以前不会做,现在不会做,将来更不会做!

而贾诩听到刘协的言论后,莫名松了口气。

天子虽然征战数次,但此次离开之后,关中内部其实最为浮躁!

关东毕竟繁华。

一众西凉、关中元老都担心天子迷恋关东的繁华,想要迁都雒阳。

为了保留自己的政治成果,即便贾诩再不情愿,也要来和天子对质,让天子将这话讲明白。

如今听到天子心中反倒是比谁都清楚,贾诩反倒是有些羞愧……

“臣明白了,陛下这些话,臣会和百官讲清楚的。”

“第二点,臣想问陛下,为何非要实施海运?”

“海运一开,距离长安最为遥远的东方理所应当的便会富饶起来。”

“这样,难道真的对吗?”

刘协默然。

“文和,将第三个问题一并问出吧,朕一起回答。”

“好。”

贾诩终于忍不住问:“陛下为何非要封邦建国?”

“陛下难道不知道,天高路远,朝廷掌控不易吗?”

“弱干强枝,向来都是大汉国策!昔日高祖皇帝分封刘氏诸王,到头来都有一个七国之乱!惹得孝景皇帝费尽心思才能平定,陛下为何就非要如此行事?难道当年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刘协猜的没错。

贾诩的两个问题……甚至是三个问题,其实归根到底,都是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仅仅是贾诩想问的,还是所有中枢官员,一起想要质问他这个天子的——

为什么,不强干弱枝?

为什么,不收拢权柄?

为什么,不约束武将?

中枢官员之前都猜测天子是想要迁都雒阳。

但贾诩如今得到天子的答案后,便知道所谓的迁都都是自己这些人瞎想。

但同时这也让贾诩更加奇怪。

天子如今,为何不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是倒行逆施,要行周礼呢?

若不是贾诩明白天子的本性,怕是真的会以为天子被齐鲁那帮吹捧三代之治的儒生给忽悠了!

“哈。”

刘协并未作出回答,而是拉着贾诩,与他一起来到禁苑当中。

“文和,你且看那里。”

刘协指着不远处的池塘。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君臣二人走近,果然看到池塘清亮,水中有鲤鱼游荡。

“但文和,你是否知道……即便是有水渠每日将这池水流通,还是避免不了湖底沉沙,动辄就需要让匠人前来搬运淤泥。”

“若是有朝一日不搬了,现在这些看似清澈的池塘,也迟早会变得浑浊,并且将源头的水槽堵塞,成为一滩烂泥。”

贾诩静静听天子讲述。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秦、先汉、后汉……”

“不算春秋战国,而今已历三朝,历时四百余年。”

“文和难道还看不出,越是强干弱枝,便越会无计可施吗?”

贾诩此刻终于忍不住开口——

“陛下!可自古以来,不都是如此吗?”

但刚刚说完,贾诩就有些愕然。

因为他总觉得这些话,他曾经听过。

曾经听世家说过。

曾经听虾蟆之儒说过。

到今天,却是听到自己口中也说出这话……

“看来文和也想到了。”

刘协看着贾诩:“但自古以来,便一定是对的吗?”

“强干弱枝没有错,但重点不应该放在“弱枝”,而应该放在“强干”上。”

“仅仅为了“强干”而“弱枝”……那必然会是死路一条!”

强干弱枝的重点,应该是在前者,而不是后者!

这才是刘协的观点!

一颗矮小的灌木,若是有太多侧枝伸出,确实是需要修建,避免其抢走主干的养分,反客为主。

但一颗高大的苍天巨树,周身却能长满无数的枝丫!

“而且,文和……”

“汝熟读史书,应当知晓,昔日周王室分封诸侯时,九州大地是怎样的一番景象。”

“北狄、西戎、东夷、南蛮……”

“朕若是生活在春秋时期,一出长安就能碰到犬戎,一到河东就能碰到白狄,一去雒阳就能碰到陆浑戎……”

“若非周王室分封诸侯,后有诸夏先烈尊王攘夷,华夏衣冠尚能存焉?”

“有的地方朕今日不去占了,明日就被他人占了……若是让子孙后代知道,他们是会怪朕的,你明白吗?”

贾诩不明白!

……

“陛下!大汉的疆土,已经足够大了!”

“那为何有些百姓只能依靠朝廷的均田才能获得几十亩田地?”

刘协的反问让贾诩陷入茫然。

大汉的疆土已经足够大,大到连舆图都画不下,大到有人穷极一生都走不完。

但大汉的疆土也足够的小,小到有些百姓到现在都没有自己的房屋,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仰人鼻息的过活……

“辽东那块土地,朕看过了,几十年之后,养活几百万人不成问题。”

“安南都护府同样如此,那些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样足够养活几十万百姓。”

“还有西域,还有大夏,这些地方加起来,同样能养活大汉成百上千万的人口。”

“文和,现在的大汉实在太小了,朕每每看到有百姓还蜗居在土房瓦屋中时,便忍不住心疼。”

“效仿宗周之事,封邦建国,已经是迫在眉睫!”

“朕……义不容辞!”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