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叹气,都是他的儿子,他也不想他们的下场又跟木槿姝说的一般,至于老四,他倒要看看做出了什么功绩。
木槿姝静静的撑着下巴,思索要用什么样的言语来介绍四大爷的出场才算别具一格。
脑海中一闪而过,哎有了“雍正帝,他是韬光养晦的亲王,也是从权利斗争漩涡稳坐龙椅的帝王,更是大清王朝历史画卷中最浓烈的一笔。
提起雍正帝,我愿称之为大清唯一顶梁柱,因为康乾盛世有三分之二的功劳我认为在雍正帝这里。
政治上实行耗羡归公和官吏养廉银制度;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全国实行绅民一体当差原则;推行推丁入亩,豁除贱籍;并实行秘密立储制度。
我想可能是九子夺嫡在雍正帝心里造成了影响,为了避免他的儿子们手足相残,才制定这样一个规则,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猜测罢了。
军事上依然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平定西北的任务一直深深驻扎在雍正帝心中。
例如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征讨噶尓丹之侄,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还有平定XZ阿尔布巴判乱。
雍正帝继位后,最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清理钱粮亏空。他继位不到一个月,就将此事提上了议程,雷厉风行地进行了钱粮大清查,从上到下的大清查有比开始。
专门成立了审查钱粮奏销的机构—会考府,雍正帝对十三阿哥委以重任,所以怡亲王胤祥不仅要总理事务,还要管理户部三库,以整顿财政。
鉴于相关案件处罚过轻,雍正帝命人对钱粮亏空者加重惩罚。经过多年的努力,康熙时期亏空基本追缴完毕,官员们更不敢以身试法,达成了震慑的作用,吏治清明。
我最佩服的一点就是雍正帝实行的士绅一体纳粮、推丁入亩,稍有不慎,说是粉身碎骨也不为过。
按照农民的实力耕作能力重新进行分配,同时也取消了丁银制度的人头税,史称“推丁入亩”
为什么雍正帝会实施打破地主阶级垄断土地的政策,原因就有以下两点:
1当时很多农民因为天灾人祸,再加上地主的打压等各种原因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并且每个农民都要背负相当沉重的人头税。对于失去土地又要缴纳沉重税收的农民农民来说,不亚于火中取栗。
2这样的情况已经极大阻碍了清朝社会和人口的经济发展,土地流转困难,全都堆在地主阶级的手中。地主阶级本就人口少,又要按照人头税缴税,可想而知这其中的税收到清朝国库上的能有多少。
随着正式推广推丁入亩开始,雍正帝和朝堂中一部分文武官的关系逐渐变得紧张起来。面对朝堂上重臣的联合反对,雍正帝表现出的手段极其强硬,地主利益集团也不是吃素的,双方过招你来我往丝毫不退让。
在此期间来自地主利益集团的猛烈反扑,再加让外部势力的不断干扰,甚至还有特务集团就掺和其中。
朝堂上被罢官夺爵、查抄家产,甚至是下令处死的官员比比皆是,可以说的上是血流成河。雍正帝镇压来自内部的判乱仍然游刃有余,甚至还能腾出手来打击各种外部势力,对特务集团实施暴力手段。作为九子夺嫡最终的胜利者,在这方面简直就是佼佼者的存在。
这一时期,雍正帝甚至被叫做:抄家皇帝。
推丁入亩能顺利的实施,除了雍正帝个人能力所在,还有一点就是长时间大力向农民宣传推丁入亩对于无地的农民来说是巨大的利好,所以自然而然就占到了雍正帝这边,高层和底臣两大阶级的共同推动下,面对极大的赋税压力也只能被破同意这项国策。
推丁入亩的实施,直接导致了人口爆炸性增长,更是奠定了华国人口大国的基础。国家库存银两从康熙末年八百万银两增加到雍正末年六千多万银两。”
木槿姝的话音刚落,四阿哥胤禛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打量甚至是提防。
康熙帝也没找到老四这招这么狠,简直就是拿自己的根基开玩笑,完全在雷点上不停地蹦跶,治理能力倒是有了。
现在他正直壮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不过老四是个好的继承者,以后也该让他历练一番。
眼眸微敛,将思绪藏在眼中,心里不由得叫苦“木姑娘,你真害苦了现在的我啊,万一自己登基后所要推行的政策受到的阻力肯定会更难,不,可能他登不上皇位…”
四阿哥越想越悲凉,手指头握紧泛白,父皇本就不喜他,以后他的处境只会更糟糕。
雍正皇帝此时已登基十几年,对于木槿姝的夸奖他心甚慰啊,没想到后人对他评价如此之高。
不过还在登基的他估计要惨喽,雍正帝思绪不由得发散着,希望他能好过一点吧,不由得重重的叹气。
二阿哥和八阿哥没想到这四弟(哥)对自己狠,对他人更狠,难怪能在他们之中胜出,是个强劲的对手。
其他阿哥一听四阿哥登基后所做出来桩桩件件都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心里纷纷都打起了退堂鼓,跟老四作为不亚于自讨苦吃啊。
木姑娘不是说了嘛,他们只是不适合当皇帝,别的什么闯一闯总比在斗争的漩涡中挣扎当炮灰好吧。
各位大臣们只有一个念头:将来让四阿哥登基,他们还有活路嘛?
抄家皇帝这个名头不就是从他们身上得来的,不行,为了自己的未总得拼一把。
朱元璋眼神一亮,他还在忧心土地兼并如此严重该用什么样的制度来取代,没想到雍正的推丁入亩制度不错,借鉴一番。
各朝代眼睛一亮,这个制度不错,借鉴借鉴。
刘彻听完这位雍正帝自掘坟墓的做法,连他听完都后背发凉,改革改到这种程度的少而少之。
讲完雍正帝,木槿姝思考一下,发现后代的清朝皇帝似乎都不如这位皇帝的功绩如此耀眼,大概就略过讲解。
但是有关于雍正帝和怡亲王胤祥的兄弟之情,木槿姝觉得自己有必要提一嘴,光是想着嘴角都抑制不住的上扬。
“最有关于雍正帝,其实我想分享一个有关于他哥十三阿哥的小故事。
在九子夺嫡的斗争中,十三阿哥能始终坚定的站在四阿哥身后,能做到共患难也同富贵。
雍正帝继位以后,对于自己的十三弟更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宠爱和信任,连雍正帝的儿子们都有些吃味:待十三叔要比待儿子好。
继位后,更是迫不及待的十三阿哥总理事物大臣,同时加封为和硕怡亲王,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自清朝开国以,不过也就封了八个铁帽子王而已,现在又加上了十三阿哥。
朝臣们纷纷谏言,但雍正帝依然坚定的执行,在十三阿哥铁帽子王的册封礼上,雍正帝不惜违背祖宗制,要求册封礼正副使必须用一品官员,这还没完,亲王仪仗又被雍正帝翻了一倍,等同于两倍的皇后仪仗队。
在铁帽子王的册封礼上,雍正帝亲自下旨“诚恐万世子孙不知允祥宣勤于朕之善,而淹没之,特降兹手敕,俾亿万世子孙敬谨遵行。”
天啊,自己对弟弟好还不够,还下旨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要对十三叔好。
十三阿哥胤祥也没有辜负雍正的信任,迅速成长起来清朝的台柱子,手段老练的完全不想一个刚接触朝中事物的皇子。
面对这么多年雍正这个哥哥对自己的宠爱,十三阿哥一直进度有度,兢兢业业,丝毫没有持宠而娇。
我们四爷平常难得写诗的,可是有一首就是专门写给十三阿哥《如意歌赐怡亲王》。
尤其是最后两句让我印象深刻“煌煌带砺眷便便,子孙永保福且绵。予因仙语嘉喜骈,为尔歌双如意篇。”
光是读出这些诗,扑面而来的都是雍正帝和十三阿哥珍贵兄弟情谊。
常言道,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这一句话始终没有应验在雍正帝和十三阿哥的身上,这纯粹的情谊真的很难不让人感动。
十三阿哥这一生,前后担任的职位有十个只多,都是集行政权、兵权、财权于一身,雍正帝也可以说的上是把自己的家性命放在十三阿哥手上也不为过。
两个都是实打实的工作狂,大清王朝有他们治理真是有福气。可能是因为过度劳累,十三阿哥在雍正帝七年(1729)年积劳成疾病逝了,英年早逝啊。
十三阿哥病逝后,雍正帝悲痛欲绝,竟然说“怡亲王建祠后,或怨朕之人,不得逞其志而迁怨于王……若朕万年之后,吾弟之隆盛功德,百世流芳。”
我们四爷是一个多要面子的人,竟然能说出你们要怪就怪我吧,跟我弟弟没关系,我弟弟是要流芳百世的。
没了亲爱的弟弟,雍正帝后半生都在兢兢业业的治理清朝,如果十三阿哥能好好保重身体,劳逸结合,那么大清的实力可能还会更上一层楼。
呜呜,真的在皇家这样的兄弟情太难得了,简直犹如大海捞针。所以本人在这请求四爷和十四阿哥好好保重身体啊,千万不要留四爷一个人在清朝,本来前半生就艰苦了,后半生怎么着也得让我们四爷吃点甜了吧。”
木槿姝眼睛眨巴眨巴的在请求呢,谁懂四爷和十三阿哥相互扶持的兄弟情,就好像和堂哥华鸿溯一样。
雍正帝也没想到自己老四竟然继位后是这个样子,作为皇帝将自己的身家都交于他们身上不是一个明智的行为。
其他阿哥们都惊诧的看着满脸通红的四阿哥,没想到冷心冷情,私底下能肉麻成这个样子。
为尔……呕,这段诗真的难以直视啊,众位阿哥觉得自己都念不出来,他还能写出来。
十三阿哥眼泪汪汪的扯着四阿哥的衣角,自己怎么能先四哥一步而去独留四哥一个人在原地“四哥,我……”
胤祥一开口说话,四阿哥的耳朵都快红的滴血了,但还是轻轻拍了十三弟的肩膀安慰着。
众位大臣们都懵了,这木姑娘说的是谁?这肉麻的诗怎么可能是从四阿哥嘴里说出来的,一定是魔怔了。
四阿哥正要向康熙行礼,却被制止“快回木姑娘的话吧。”
四阿哥胤禛:“多谢木姑娘的善意提醒,我和十三弟会好好的。”
十三阿哥胤祥:“多谢木姑娘说出这则小故事,我们会好好保重身体,绝不重蹈覆辙。”
木槿姝听到了两人的承诺,终于放心了,清朝中最喜欢这兄弟两人了。
雍正帝看着弹幕上飘着“自己“的回复,和应该还年轻的十三弟,心里有些难以言喻的心绪涌上心来。
罢了,木姑娘说的对劳逸结合,现在大清已经安定下来了,就是不知道十三弟你还好吗。
木槿姝讲完了雍正帝篇章,翻到乾隆帝的那一页ppt,喝了好几口奶茶便继续了。
“如果雍正帝是九子夺嫡,那么乾隆帝就是直升。
我个人对于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他老爱下江南,与他爹雍正帝不同,乾隆帝生活上很奢靡,沿途造的行宫数不胜数,大部分的都是空宅院,因为乾隆帝时常居住。
让我们将视线放在这ppt中,跟随我一步步走进乾隆帝在位时期功绩。
在康熙、雍正两朝基础上,到乾隆时期可谓是有钱有钱,要人有人,丝毫不缺。
但乾隆帝还是非常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这两样举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经过边境一系列战事中,逐渐完善对XZ的统治,XJ正式并入清朝的版图,清朝的领土成为历代华国王朝中最大的,近代华国版图也有此奠定,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展。
汉书在这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比如修《四库全书》,我国著名的京剧也行程于乾隆年间。
但乾隆帝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也加剧了。
我发现啊,大部分的皇帝们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刚上位时,励精图治欣欣向荣,可是一到后期便开始没有斗志了。
既然想享受了,不如趁早退休给下一个继承人?”
木槿姝双手撑着下巴,似乎对自己的建议有些看好。
可是,谁会放弃这唾手可得的权利,拱手让与他人,就算是自己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