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武侠 > 历史许愿墙,开局给辛弃疾换皇帝 > 第 19 章 换皇帝01

这一刻,万朝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虽然大家经常把“让张巡出手发卖庶皇帝”挂在嘴边,但现在真有一个皇帝要被替换掉,还是令人颇感震惊。

第一次许愿的张巡,是睢阳将破,生死存亡。

第二次许愿的秦良玉,是浑河血战,急于救人。

以此类推的话,辛弃疾位面的君主究竟有多么荒谬,行事多么乖张,才会被许愿墙选中,欲除之而后快?

该不会又是一个李隆基、赵佶吧。

观众对「辛弃疾」这个名字印象很深刻。

之前出现名将排行榜的时候,有一张「壮志未酬榜」,辛弃疾位列榜首。

【咏絮才女谢道韫:这个榜单就连郭崇韬都没上,辛弃疾却排名第一,该位面的皇帝想来是天怒人怨,理应速死。】

【章献明肃太后刘娥:郭崇韬虽然死得惨,却没有壮志未酬,观其一生,兼任将相,位极人臣,古今誉耀少有堪匹敌者。】

【后唐庄宗李存勖:各位放心,安时现在过得很好,绝不会重蹈历史上的覆辙。】

【宋太宗赵光义:朕觉得这就不合理,李存勖那样的君主都能给第二次机会,为什么不能给辛弃疾的君主第二次机会。】

【成华大帝朱见深:什么叫「李存勖那样的君主」,李存勖的战绩已经打败了九成九的皇帝。除了本朝太.祖、太宗,还有刘裕、李世民,谁敢说自己一定能胜过李存勖?就凭你赵二驰骋高梁河?】

【承天太后萧绰:赵二当时在高梁河逃窜的英姿,朕至今还记忆犹新,驾驶驴车之速,虽腾云驾雾、风驰电掣不能比也,更是让我大辽将士望尘莫及,追都追不上。】

【宋太宗赵光义:你们……哼,朕不与你们一般计较!】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

什么“那是审时度势”,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一时间,万朝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周世宗柴荣:壮志未酬榜单上一共只有十个人,除了辛弃疾,还有羊侃,姜维,陈玉成,文天祥,平阳公主,兰陵王,祖逖,姚襄,萧摩诃。】

【里边朕知道的,除了平阳公主是正常死亡,其他无一善终,要么惨死,要么被害,就算平阳公主也是早逝。】

【辛弃疾能排在他们前面,可见不但特别强,而且还特别命途凄凉。】

【老帅宗泽:竟然没有狄青吗?】

【咏絮才女谢道韫:老将军,这是壮志未酬榜,仅包含落选武庙的名将,狄青在武庙正榜上。】

【北魏钜平侯羊侃:狄青是谁,没听说过呢。】

好家伙,居然有个在榜之人出现了,观众赶忙问道:“小羊将军,你现在还在北魏为官吗,没有去南方?”

泰山城,少年羊侃正在带着自己的数万部众镇守于此。

天风吹急雨,满山松树随之摇动,寒碧凛然,他像一柄利剑伫立在风前,眸光悠悠,望断山河万里。

见到这条消息,眉峰不由微微蹙起。

这个问题,就比较棘手了。

他爷爷羊规是宋武帝刘裕的部下,后来因为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大败,失陷于北方,被迫为鲜卑人效命。

羊规别无选择,表面上和胡虏虚与委蛇,心里的不满却积蓄已深。

他生前,经常带着幼小的羊侃登上城楼,隔江眺望,久久叹息:“人生岂可久淹留于异域,汝来日定要举家回归南朝!”

羊家三代以来,都在筹谋着渡江回归南方政权,不曾有一日忘却。

但此刻,谋划毕竟尚未完成,还不宜公开拿到台面上来讲。

羊侃不动声色地说:“当然没有,我从未打算到南方去。我在本朝青云直上,深沐皇恩,已经凭借平定羌人叛乱的战功而封了侯,又怎会舍近求远呢。”

万朝观众:“……”

从未打算到南方去?

我们信了你的邪!

你后来为了南归,不惜单骑冲阵,血战出重围,以两万人大破北魏大军数十万。

整个鲜卑的高层将领都被你犁了一遍好吗!

观众也知道羊侃心中的顾忌,于是给了一个忠告:“莫要去南方,那里是你一生悲剧的开始。”

本以为羊侃已经是名将命途多舛的极限了,结果居然还排在辛弃疾后面。

辛弃疾这一生,究竟得惨到什么程度啊。

……

“我也很想知道,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事人辛弃疾一脸懵逼,“我甚至都不认识这个谢枋得。”

一旁,陆游摇摇头:“我也不认识,真不知是哪里来的好事者。”

他作为一名狂热的猫咪爱好者,养了一大群猫猫,於菟、雪儿、粉鼻,本来在给它们喂食,结果现在发生了大事,只能暂时中断。

猫猫们没有小鱼干可吃,索性到屋里子跑来跑去,毫不客气地霸占了毛毯和地板。

有一只猫格外轻盈,一下跳到辛弃疾膝上,喵呜几声,歪头瞅着他。

辛弃疾伸出手,小猫便慢吞吞凑过来,蹭了蹭他的指尖。

它两只毛爪子似乎不一样大,其中一只肿成了另一只的数倍,宛如一朵盛开的胖梅花,不由惊奇道:“这是怎么啦?”

陆游告诉他:“昨天把蜜蜂当成毛线球玩,被蜇了。”

辛弃疾:“……”

有的小猫咪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可爱吧,但是拿脑子换的。

他轻抚着猫头,沉思道:“按照前两轮的情况,倘若这个愿望无法完成,我或许要和谢枋得、还有揭榜人三方一起受罚。”

“谢枋得欺人太甚!”

陆游大怒,挽起袖口就要冲出去,“等下传送门开放,定要穿越过去把他打一顿泄愤!”

“使不得,务观冷静”,辛弃疾忙把他按回头,“先看看评论区怎么说。”

陆游身为打虎英雄,亲手打死过两只老虎的大狠人,谢枋得如果真的挨上这么几记铁拳,还能有命在?

“我们可是文化人,讲究先礼后兵,不能一上。

陆游:“.行吧。”

这一年,是乾道三年。

辛弃疾初回江南没有多久,在建康府当通判。

朝廷笼罩在「隆兴和议」的阴云中,主和派彻底占据上风,苟安之念横行。

他满怀热忱地写出了《美芹十论》,洋洋洒洒一万六千字的宏篇巨作,字字出于肺腑,却被随手丢弃,束之高阁。

辛弃疾一度深受打击。

但他毕竟还很年轻,未曾经历过后半生的那些风刀霜剑、雨雪摧折。

所以,也不懂得满腔炽血被世道浇凉,一次次希望破灭、理想成灰,唯有空望北国怅然流泪……

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他对宋孝宗和这个朝廷,还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指望,觉得宋孝宗会成为一位英主,最终一定可以金戈铁马,打回中原去。

所以,谢枋得到底为什么要给他换皇帝?

他不知道,谢枋得正是因为看见了他的评论区名称,建康府通判,判断他身处于乾道三年这个时间节点。

所以,才许下了这个愿望。

这个少年是他未来的徒孙,文武兼资,才华横溢,各方面都和他很像,甚至被后世史家认为是最能理解他之人。

谢枋得并没有见过他,但半生都在为了他的身后事而奔走。

只因不愿让他“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决心披肝沥胆以雪其冤。

为他修祠,祭墓,著文,请谥号,加赠少师。

据说他墓前常有疾呼之声,自昏暮至三鼓不绝,似鸣不平,日复一日,苍天也知其枉。

直到谢枋得到来之后,焚稿相祭,这声音便再也没出现过。

所以,《宋史.辛弃疾传》的故事,始于辛弃疾的杀敌渡江,终于谢枋得的秉烛夜祭。

那个少年用半生的岁月向他奔赴,终于将自己的名字和他一同刻进了史书里。

…..

此刻,许愿墙上传出一道声音。

“由于王朝易主事关重大,本次许愿将进行万朝公投,每名观众一票。”

“唯有原皇帝的反对率高于百分之九十九,才会进行更换。”

观众一头雾水。

我们甚至不认识这个皇帝是谁,怎么投反对还是赞成票?!

遇到这种问题,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问欧阳修,让他快发一些相关的史书章节过来。

欧阳修无语。

他是文豪,但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在我之后,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很快,元惠宗的宰相脱脱,也是《宋史》的作者,将本位面最近编好的《宋史.辛弃疾传》发了上来。

【大元宰相脱脱:这是我写的传记,大家可以先看看。】

【大元宰相脱脱:还有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的其他资料,比如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许多的奏折文书、地方公文存档,辛弃疾本人的文集,《美芹十论》、《九议》……对了,稼轩先生,这些可以发上来吗?】

辛弃疾见到这个称呼,微微一怔,觉得没什么好隐藏的,于是点点头:“发吧。”

脱脱得到许可,指挥几十名下属将大长篇《美芹十论》输入。

还顺带上传了八卷完颜构本纪,三卷《宋孝宗本纪》,三卷《金世宗本纪》,《虞允文传》,《李显忠传》等一些辅助阅读材料。

众人不由竖起大拇指。

欧阳修,你瞧人家脱脱多敬业,发几十个新章节不带喘气的。

再看看你,文章到现在还没更新一个字!

【周世宗柴荣:朕见了《美芹十论》的十条军事战略,字字珠玑,不禁想起了王朴给朕的《平边策》,也是同样的高水准。】

【北魏文明冯太后:朕看辛弃疾言辞犀利,淋漓如刀,将宋孝宗迎头一顿痛批,可谓毫不容情。李冲提议立三长制的时候,也是如此雷厉风行,当朝怒斥守旧派众臣。】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尤其是《美芹十论》里的这一句「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沉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一针见血,颇有狄仁杰平时劝谏朕,匡正得失的风范。】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巧了,辛弃疾的文章也让孤想起了苏绰的《六条诏书》,虽然并非一个领域,但贤才们高瞻远瞩,通察时局,忧心国家大政,思想上都有相通之处。】

【咏絮才女谢道韫:请问四位君主,王朴、李冲、狄仁杰、苏绰给你们上书之后,现在都如何了?】

【周世宗柴荣: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北魏文明冯太后: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哦不对,孤才是丞相,苏绰是孤的谋主。】

观众:“……”

合着你们是专门跑这儿炫耀丞相来了?!

可怜的辛弃疾,别人家的良臣都得到了重用,视如珍宝,只有他一直被埋没。

观众本来还在嘻嘻哈哈,但随着继续往下阅读,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忧郁。

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拼凑出辛弃疾的一生,当真是寂寞如雪,长歌当哭,万种凄凉。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还意气风发。

少年鲜衣怒马,聚兵山东,旌旗拥万夫,挥剑裂浮云,以五十骑驰入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张安国。

祖父羁留在北方沦陷之地许多年,常怀南归之意,携他一道“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谋划未成,却已郁郁而终。

他怀着祖父的遗志,南渡归宋,授官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茫茫世路沉浮。

从建康,到滁州,湖南,再到上饶,铅山,绍兴。

当年南下之时,数十日就走完的路,却终此一生都没能再北上返回。

这一路上,他亦有过许许多多的尝试,欲以一人之力,弥补百年帝国残山剩水之局。

创办飞虎军,镇压茶商起事,整顿地方乡社,又一次次上书朝廷制敌之策,备战之略。

可庙堂太高,纵然用尽四十年的岁月,也不能让那些血泪与疾呼穿透云霄,上达天听;

江湖又太远,他心有牵念,不能就此放下一切,归去寄情山水,隐逸林泉。

这世上最悲哀的事啊,莫过于让人亲眼见证一场毁灭。

你见过理想最炽热的绽放,以为可以照亮万顷长空、亘古永夜,从此再深的坚冰都会因为心头热血而消融。

却没想到,那并不是开端,而是最后的终结。

从此整个余生,都在看着风中摇曳的星火一点点熄灭,残烛灯烬,伴随着□□,都终将无可挽回地殁于风雪。

午夜挑灯梦回,尚思边疆烽火,征战心依然。

到最后,却都化作了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了解过辛弃疾的生平,再看他的诗文,就会觉得每一行每一句都写满了遗憾。

那是生不逢时,倾尽一生却仍旧不能补天裂的长恨。

千百年过去了,仍在风中传唱不休。

然而,很快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魏文帝曹丕:辛弃疾的作品很好,可见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位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付诸笔墨,声名自可传于后世。】

【魏文帝曹丕:但朕有一个疑虑,辛弃疾目前才二十出头,脱脱就将他未来创作的所有诗文发上来,那他以后写什么?如此大面积的作品披露,似乎不甚妥当。】

【梁朝中书令沈约:我也早就想指出太不公平。】

【诗鬼李贺:八百首……这得呕心沥血写下多少锦囊佳句,才能凑齐八百之数啊。】

【彭城才女刘令娴:问题不大,辛弃疾看起来很有才,以后即兴再创作新东西就是了。】

【宣城太守谢脁:我倒觉得让辛弃疾的诗文提前流传出来,是一件好事,并且对他未来的创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长安少年王勃:请问小谢,何以见得呢?】

【宣城太守谢脁:因为辛弃疾这些作品,特别是中晚期作品,几乎都是基调沉郁之作,是命运不平的悲诉,坎坷人生的见证。等一下给他换了皇帝,他不必再经历这些痛苦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再写这种风格的诗文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观众恍然大悟。

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又说「文章憎命达」。

似乎一个文人总要熬尽心血、历经波折,才能以血泪打磨出一篇绝世佳作。

蔡文姬半生辗转北境,尝尽辛酸,方有《胡笳十八拍》的天地同悲;

庾信历遍国破家亡,流亡千万里,终于捧出声声泣血的《哀江南赋》绝唱。

但观众们还是觉得,宁可让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变一变,也不想再看见他吃那种苦头了。

再说了,他那么才华横溢的人,写什么不是写,我们都爱看!

“幼安,你看——”

陆游从评论区收回目光,握住了朋友的手,无比关切地说:“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你,一直在支持你,莫要难过了。”

辛弃疾默然,垂下的眼睫轻轻颤动。

任谁得知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此凄惨,都冷静不了,他需要一点时间缓缓。

最让他痛心的,其实并非个人的遭遇。

而是直到四十多年后,中原土地都没有被收复回来,神州陆沉,满目疮痍,何时能够止歇。

陆游本想安慰他几句,表示自己与他同在,但转瞬想到了自己,尚未开口,就变成了一声轻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唉,他心想,我们都一样。

……

【后唐庄宗李存勖:诸君有没有觉得,辛弃疾的故事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齐武帝萧赜:怎么,你是又想起郭崇韬了,觉得心有戚戚?】

李亚子:???

这家伙真是白长了一张嘴!

“安时,来合个影”,他反手拉过一旁的郭相公,咔嚓一张发到评论区。

本朝现在好着呢,不劳你瞎操心啦!

郭崇韬无奈,但还是配合了自家陛下的动作,怀中抱剑,露出了一个冷漠端庄的营业式假笑。

“亚子所言,朕也有同感”,李世民若有所思,很快找来姚思廉,发了一篇文章上去。

《梁书.羊侃传》。

姚思廉是从秦王时期就归顺他的老臣,十八学士之一,近来,李世民指派他去主修《梁书》。

羊侃的年代比较靠后,本来没那么快写到他对应的卷数。

但因为之前他上了「壮志未酬榜」的缘故,就先把那一篇传记单独拎出来撰写。

梁末看似距离他们很远,足足七八十年,其实,也就是两三代人的岁月。

姚思廉就出生在梁朝覆灭的那一年。

他父亲姚察也是史官,历仕梁、陈、隋三朝,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资料,故而,本次写作十分顺利。

姚思廉虽然不是什么大文豪,论文采,可能远远不如欧阳修,但也足以让万朝观众从中了解羊侃的一生。

沉默。

读完书后,万朝都是如死一般的沉默。

羊侃和辛弃疾之间相隔了六百年,命运轨迹却无比相似,让人痛彻心扉。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曾被迫栖身于北方沦丧之地,所以亲自教导孩子,欲匡济江山、一雪国耻。

羊侃的身世也颇为类似。

他爷爷羊规,是刘裕培养出的北府核心将领之一,在刘裕去世后,作为主力参与了宋文帝的元嘉北伐。

这场北伐以惨败告终,让刘宋从此丢失了江淮之地。

羊规也滞留在北境,无奈为鲜卑人的北魏政权效力,然而内心凄怆,常怀南归之意。

羊侃自小就被爷爷带在身边,学习各种武艺兵法,诗书文学。

他是个天才,容貌瑰伟,文武双全,学什么都又快又好。

不仅精通文史,而且天生神力,能在飞驰的马背上拉开六石强弓,计七百二十斤。

羊侃的武艺冠绝当世,被称作第一神箭手,即便放在万朝也是毫无疑问的猛将天花板。

他不愿将兵锋对准汉人,就去杀羌人胡虏,率军剿灭了造反的羌人皇帝。

一箭将羌人主将莫折天生钉死在阵前,因功封侯,也是当朝最年轻的汉人王侯。

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正少年意气,春风飒沓,前途本是一片光明。

但他还记得爷爷南归的遗愿,所以毅然起兵,反抗北魏。

孝庄帝闻讯大骇,派使者加封他为司徒、泰山国公,甚至允许他永为兖州刺史,半独立地设置「国中国」。

但羊侃果断斩杀了使者,率军南下,并修书给梁武帝表明归顺之意。

南方政权几经更迭,南齐代宋,萧衍又代齐,梁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年。

梁武帝收到羊侃的来信,怀疑有诈,故而迟迟不曾派出援军接应。

于是,在南下渡江的这一路上,强敌如云,险象环生,羊侃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

北魏派出了高欢、慕容绍宗为将,率军数十万,将羊侃围了十余重,却被他屡次击败反杀。

直至箭矢用尽,羊侃趁夜突围,血战一日一夜后终于离开了北魏边境,准备渡江。

他的两个手下败将,后来一个成了北齐的高祖神武帝,御极河山,光芒万丈,一个进了武庙,旌旗蔽空,扬威万里。

只有他,当时分明是最惊艳的一个,来到南方后却一直名剑蒙尘,以最凄凉的结局落幕。

若早知如此,悔否?

……

羊侃是一个生性温柔宽厚的人,总会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

渡江南下的前夜,他的部众多是北方人,故土难离,迎着夜风唱起了凄凉的悲歌。

他深深懂得,独自一人飘零在异国,茕茕孑立,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故而不愿让这些人再经受一次。

于是,拜谢戍卒,凡有流连故土、不愿离去者,都放他们归乡。

抵达的那一日,建康城为了迎接他,万人空巷,士女百姓都在奔走相告,欢呼道:“我们有羊将军了!”

他在校场中骑马如风,练习马槊,往往观者如睹。甚至争相爬到树上,将树枝折断。

后来,大家都将这种马槊叫做“折树槊”。

梁武帝对他很是优待,早就建好了奢华的府邸,赏赐也冠绝当时,更是千里迢迢从西域找来骏马「紫骝」相赠,道是「名马配名将」。

羊侃秉性刚直,不容于世,与当时的宰相何敬容、宠臣朱异都不合。

梁武帝对他极力回护,丝毫不在意这些谗言中伤,故而,他一生始终青云顺遂,官居高位,从未经历过宦海风波的席卷摧折。

可是,这并非羊侃真正想要的。

梁武帝对他再好,也只是像对待吉祥物一样捧着他,从不让他掌兵,也不给他兵权。

宁可任用才能低劣的亲侄子萧渊明、亲弟弟萧宏为主帅,输得一败涂地,也不愿派羊侃率军北伐。

羊侃一次又一次地给朝廷上书,提出军事策略。

他说「时机已至,当击徐州」,说「侯景必叛,不可不防」,又说「采石乃重镇,切不可失」。

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无比正确,但梁武帝永远只是一笑置之,并不采纳,然后带他去夜宴。

梁宫热热闹闹,永远有参加不完的宴会,唱不完的笙歌。

这是江南最好的时代,是三百年来文化最璀璨的时刻。

梁武帝是爱书之人,聚天下之藏书数十万卷,故而整个梁朝上行下效,文学之风盛行。

这个时代集中诞生了整个中古年间最出色的诗人与文豪,几乎人人都会吟诗,更有数量众多的才女名姝。

梁朝崇尚佛法,鄙弃儒学,抛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桎梏,成为世俗的反叛者,风气极其开放。

才女们走出了闺阁与宫阙,参与文学沙龙,任意传播她们的作品。

皇次子萧纲,即后来的梁简文帝,和他的幕僚徐陵一道为所有女性读者编撰了诗选《玉台新咏》。

在这个年代,没有人愿意用兵。

像现在这样,难道不好吗?

天下已经分隔南北超过两百年了,为什么还要统一?

台城烟柳,秦淮风流,江南之地如此富饶美丽,何不就此沉醉?

梁人欣赏羊侃的英秀貌美,爱他的书法与谱曲的才华,静听他在宴会上的低眉抚琴,他坐在小舟里弹琴唱歌,围观的人浩浩荡荡围满了两岸十余里。

可他们,永远不会支持羊侃北伐。

漫漫二十年间,羊侃的北伐之梦屡次碰壁,从满腔热血到心字成灰,只能流连于宴会,聊作消遣。

就这样,一个本该枕戈待旦、春风万里的少年将军,在梁宫宴会的众星捧月间,壮志凋零,金戈消沉,蹉跎了光阴,青丝换白发。

多少次中宵寒夜,独立城头,泪湿薄衫,梦里依稀得见北国风雪,苍茫乡关。

却再也回不去了。

当羊侃时隔半生,再一次拿起刀剑杀敌的时候,已经是梁朝覆灭之日。

羯人侯景叛乱,茫茫铁蹄踏碎了南梁盛世,南人久不知兵,被他一路摧枯拉朽,屠城灭地,直接打到了建康城下,进入了内城台城。

天倾地覆之际,羊侃站了出来,主持所有的城中防务,安定人心。

他战不旋踵,数夜不卸甲,屡次击退叛军的合围和进攻,坚守了一百多日,最后战死。

死后不久,台城陷落,昔日光辉灿烂的南梁帝国灰飞烟灭,尽数为他做了陪葬。

……

观众读完这个故事,不觉心中怆然。

辛弃疾与羊侃,都是文武双全之才,都曾年少意气风发,都选择了过江南渡,最后在无限苍凉中落幕了这一生。

他们的身后,各自有一片残破飘零的北方山河。

虽然相隔了六百年,但命运的轮转却没有停止,依旧是偏安一隅,让英雄们徒然流血又流泪。

或许这便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大唐平阳公主:那么问题来了,辛弃疾和羊侃都是整个历史排得上号的猛将,他们如果打一架,谁能赢?】

观众一怔,好问题啊。

【武安君白起:各有千秋,看临场发挥。】

【从纸面数据来看,辛弃疾以五十人冲击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羊侃马背上拉开六石弓,两万大军破数十万敌军重围,对手当中甚至还有两个武庙,这一局算是不相上下。】

【征南将军杜预:他俩谁赢我不知道,反正随便伸一只手,就能把我打飞出去。】

【宁州刺史李秀:本以为自己可以走斩将搴旗、所向披靡的猛将路线,直到今天知道了这两人,我已经决定改走智将路线了(笑)。】

【刘宋龙骧将军王镇恶:如果我和辛弃疾对决,仅用一招,我就会选一个最优雅端庄的姿态认输。】

【江州刺史温峤:我不一样,我会当场撮土为香,拜辛弃疾当大哥,从此,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

【平北将军姚襄:我和辛弃疾同在榜上,我名次比他低几名,四舍五入我就是他素未谋面的亲弟弟。】

【芝兰玉树谢玄:我家兄弟姐妹比较多,有丰富的认亲经验,你让我先拜。】

【陈朝司空吴明彻:我有钱,你让我先拜。】

【锦帆侠甘宁:我不仅有钱还有航海大船,已经快到吕宋岛了,等会就给大家分享图片,你让我先拜。】

万朝观众:???

草,一下子就卷起来了。

辛弃疾本来心情低落,转头就看见一群好事者已经给他安排了十几号小弟,横跨上下五千年,不禁哑然。

可真是……令人意外呢。

吃瓜观众乃是评论区独有的一种特殊生物,他们的特点就是喜欢看热闹和拌嘴,无孔不入,而且毫无畏惧。

反正隔着位面,对方又不能杀上门,怕什么!

大家因为敬佩辛弃疾,言论还算比较克制。

否则,就不是给他找小弟,而是直接让他喜当爹(?)了。

【后周魏王符彦卿:我很好奇,既然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如此相似,为何「壮志未酬榜」的排名,羊侃在辛弃疾后面?】

【大唐宰相房玄龄:可能是因为,梁武帝对羊侃的态度,远远优于宋孝宗对辛弃疾的态度,所以相比之下,辛弃疾要更加「壮志未酬」一些。】

【观音皇后沈婺华:同样是臣子性情峻直,被人诬告,梁武帝对羊侃信任有加,严厉斥责了谗言中伤者,逼迫其向羊侃道歉,兰钦以大将军之尊,两次折节下拜。宋孝宗直接把辛弃疾贬官多级,打发到外地,所作所为,高下立判。】

【陈州知州狄青:因为羊侃是战死,而辛弃疾是病死。】

【陈州知州狄青:一位战士若能埋骨沙场,至少还算死得其所。反之,死于病榻、惑于宵小,刚方竭忠之士为奸臣权焰所害,志向未展却已含恨而终……这让人意如何能平。】

万朝观众望见这句话,尽皆沉默。

也许,狄青说这句话时想到了自己,也许只是随口一言。

古往今来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辛弃疾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世间,在观众们看到、看不到的地方。

有太多的丹心碎裂,傲骨摧折,理想破灭,信仰坠落,经受斧钺之诛,冤屈之狱。

欲以身报国的人,终死于庙堂之下,为万世开太平者,血溅于黎明之前。

良臣名将能遇明主,善始善终,不负相逢一场——

这,才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万里挑一的小概率事件。

就在此时,却有一条画风奇怪的评论出现:

【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枉叹时乖命蹇并非强者所为,强者应当主动出击,改变命运。】

辛弃疾一愣,虚心请教道:“如何改变命运?”

尔朱荣不愧是名垂青史的头号乱臣贼子,当即指点说:“你不应该换皇帝,而是应该起兵造反,自立一方!”

辛弃疾:???

……

北魏孝庄帝位面,尔朱荣正把持朝政,驱策天子如傀儡。

他看着辛弃疾,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啊。

怎么就不开窍呢。

恨不得让对方往后稍稍,挽起袖口自己上,迅速来一套行云流水的篡位操作,推翻软弱无能的赵宋政权,当几天皇帝爽爽。

他热情洋溢地劝说道:

“谁家的天下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正当大乱之世,此刻不起兵,更待何时!”

“君既英姿盖世,名绝当时,何不潜往江北,振臂高呼,登坛拜盟,传檄北方之英豪,广集义军,控弦带甲,聚众十万起兵!”

“届时,进可以驰骋河洛,收复中原,退可以据保江淮,守江南基业,成一方霸主。”

“倘天时不顺,大业难济,亦无非横剑一刎,战死沙场,总好过在病榻上郁郁而终!”

辛弃疾:“……”

这是万万没有想过的道路!

尔朱荣这厮,莫非是看南宋登基不用铸金人,觉得自己又行了?

不得不说,尔朱荣这一套理论颇能蛊惑人心,还挺有市场的。

观众们响应如潮。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观众,正逢王纲解纽,诸侯割据,可不像大一统时期的臣子,讲究什么忠君之心。

你能当皇帝,难道我就当不得?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东晋大司马桓温:我看此事确然可行,关键是辛弃疾必须重新回到北方,召集义军,不能在江东起兵,否则四面受敌,难以施展,稍有举动就会立遭官兵镇压。】

【唐代宗李豫:你们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家伙,辛弃疾无兵无权,怎能进行割据呢?】

【梨花女枪神杨妙真:有名声就行,我起义的时候也是一穷二白,数年过去,已然坐拥整个山东。】

【后唐庄宗李存勖:现如今,辛弃疾的事迹已经被天幕传播在了他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人不晓,檄文一旦发出,必定云集景从,山归海附,不消数日就可聚起一支大军。】

【康献太后褚蒜子:想想昭烈帝是如何崛起的,刘渊、石勒是如何建国称帝的?名声在乱世可太管用了。】

【陈武帝陈霸先:那可不,只要声名鹊起,哪怕寄身草莽身无长物,也会有各路世家豪杰上赶着效命,奉送资源。】

【后秦武昭帝姚苌:李豫,一看你就不是经常造反的人,这问题问得毫无水平。】

辛弃疾:“……”

观众们:“……”

居然还有经常造反的人,有几个九族够噶啊?

转头一看,哦豁,评论人姚苌。

果然是造反界的权威,历史上,很难再找到这么抽象的开国之君了。

姚苌一生叛乱数次,亲手缢死对他恩义如山、信任有加的秦王苻坚,甚至还鞭尸掘坟。

结果因为打仗不顺,又把苻坚尸体挖出来,做成神像日夜叩拜,祈求保佑,后来发现不奏效,一口气烧得干干净净。

坏事做尽,当然心虚。

最后梦见苻坚来讨伐他,惊悸之下一通拔剑乱砍,结果把自己砍成了太监,鲜血流尽而死,死得老惨了。

【山谷道人黄庭坚:哼,休要信口雌黄,辛弃疾是大宋的臣子,不是你们这些诸侯王,怎能叛乱背国!】

【武悼天王冉闵:臣子又如何,就连北方的金人蛮夷都敢僭越称帝,辛弃疾堂堂汉家英杰,气吞山河,岂坐不得这天子之位?】

【北魏文明冯太后:区区一个弱宋,版图北未达幽燕,南不至宁交,何以在国号前面加一个「大」字,尔等不觉得羞耻吗!】

【咏絮才女谢道韫:辛弃疾快点决定,机会只有一次,万朝公投一旦开始,只能给你换皇帝,不能让你自行起兵了。】

【大顺皇帝李自成:建议去山东故土起兵,那里时局还在动荡,有充分的纵横捭阖空间,如蛟龙出云雨,不受掣肘。】

【燕武成帝慕容垂:反吧反吧,朕看好你,此事大有可为。】

【后汉高祖刘知远:天子,兵强马壮者自为之,阁下当断则断,莫要坐失良机!】

【凤雏庞统:辛弃疾赶紧造反,评论区人才如林,谋士如雨,都可以帮你出主意!】

评论区一连刷了许多条,都是劝说起兵的话。

辛弃疾却直截了当地告诉众人:“多谢好意,但我不会自立的。”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无尽的动荡和鲜血。

非但让南北百姓深罹其祸,陷入浩劫,而且还会进行大量无谓的消耗,让天下一统、乱世终结的进度大大被推迟。

这显然与他的志向不符。

观众见辛弃疾心意已定,只得叹息一声,随他去了。

……

更换皇帝的万朝公投即将开始。

观众们为了避免冤枉宋孝宗,还是耐心读完了他的本纪,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资料,发现……

这家伙确实拉垮。

赵昚就是那种银样镴枪头的君主,乍一看还行,实际上,哪哪都是漏洞。

脱脱算是文笔比较委婉的了,极力给他打补丁,甚至称他「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结果观众看完之后,心里全是疑问三连:

所谓的南宋第一英主,就这?

我与阁下无冤无仇,阁下缘何把我当傻子?

这都能称为「第一英主」,那么,南宋的其他帝王得有多拉垮啊?

根据脱脱的记录,孝宗在刚登基的隆兴元年,就进行了北伐。

本次北伐,统共出动了六万人马,“合殿前、江淮兵八万人,实可用者六万,分隶诸将,号二十万。”

而渡江的李显忠部下,仅有“所将一万九千八百六人行赏有差”。

区区一万多人就想灭金,这梦未免做得太美。

就是换成霍去病在此,都得仔细掂量一下,和他舅打个配合,何况区区李显忠。

更离奇的,还属宋孝宗的奖惩策略。

攻占宿州之后,立刻就给李显忠升职,让邵宏渊居副,导致二将爆发内讧。

古往今来,大军出征兵分数路,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几路主将之间出现龃龉。

但这种情况却很少真正发生过。

为什么?

因为,君王作为那个坐镇中枢、临机万方、统筹一切的人,需要对此进行调控,抚平纷争,凝聚人心,抹除一切潜在隐患。

这样,才能让将士们能够毫无掣肘地在沙场上冲锋,不必担心来自背后的冷箭。

是以,刘裕北伐,兵分三路,同时与北魏、胡夏、后秦三国交兵作战,却能够配合无间,直捣长安。

萧绰攻宋,同样选择了兵分多路,形成合围之势,集中力量专破宋朝东路军,诱敌深入,在岐沟关一举大捷。

宇文邕灭齐,六路大军齐出,攻城掠地纹丝不乱,入晋州,破邺都,灭北齐,一统北方。

耶律大石卡万特之战,也是三路同时发动,共击塞尔柱帝国,一战奠定威名,西辽帝国称霸中亚。

与这些成功案例相比,宋孝宗在隆兴北伐中的操作明显是不合格的。

隆兴北伐大败,表面看是因为李显忠、邵宏渊二将争功,导致功亏一篑。

实质上,却是宋孝宗作为帝王的严重失职,对军队毫无掌控力,导致属下怨声载道,离心离德。

评论区集中了万朝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杰,大家目光如炬,心似明镜,立刻就看出问题所在。

然而,赵昚本人看见这些评论,却异常气闷,大声怒斥道:“朕无错!此二人犯下的罪愆与朕何干,你们休要裹挟众意,不讲道理!”

观众们:“……”

你小子是真没挨过评论区的毒打啊。

上一位被围着骂的李隆基,吐血到现在还没醒呢。

【陈文帝陈蒨:赵昚,既然你不服气,那就一条条给你掰扯清楚,免得你总认为大家在欺凌你。】

【前面有人用羊侃来对比辛弃疾,朕就以羊侃的君主梁武帝,与你做个对比。】

陈蒨本人亲历过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江山沥血,满目疮痍,是平定战乱的主将之一,父亲陈道谭更是在台城保卫战中和羊侃一道战死。

他对梁武帝绝无好感。

但也不得不承认,梁武帝无论哪一方面,都是稳稳吊打宋孝宗的。

他道:

“梁武帝的钟离北伐,与你的隆兴北伐,采用了相似的策略,都是两军齐发,两将并举,结果却截然不同。”

“因为曹景宗生性高傲,韦睿一向冲淡谦退,梁武帝任命曹景宗为主将,节制另一路的韦睿,又传了数封密诏,让曹景宗务必尊重韦睿,出兵前定要咨询他意见。”

“同时,将自己的佩刀赠予韦睿,赋予他先斩后奏之权。”

“曹、韦二将会面,彼此敬重,同心协力,遂成钟离大捷。”

“反观你的操作,对待李显忠、邵宏渊两个人的操作,如堕梦中,视行兵为儿戏,朝令夕改,锋矢未举而军心先散,焉能不败?”

赵昚咬牙切齿。

踏马的,每一个字都完全无法反驳呢。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着满腔怒火道:“朕知道,当年之事做得确有不对,但先人创下的积弱局势,朝野文恬武嬉,对外怯懦,朕当时不过登基之初,未谙军旅,执政经验全无,金人又是百战雄兵,朕有什么法子!”

观众:“……”

你老实交代,是不是收了萧衍的钱帮他洗白?

本来《羊侃传》一出,萧衍口碑直线下跌,结果被宋孝宗这么一衬托,反而显得宛如一位圣君。

【大周女官上官婉儿:借口找得稀烂,什么叫做「初次登基执政经验不丰富」,梁武帝和你同龄登基,也是刚当上皇帝就遇见战争,怎么人家在钟离就能打赢,到你这里就变成了惨败?】

【岭南圣母冼英:虽然宋孝宗的祖宗确实很差劲,但萧衍接手的是南齐东昏侯乱局,万里江山满目凋零,比你只有更难。】

【唐代宗李豫:朕还以为宋孝宗登基的时候多么年幼,结果一查,三十六,朕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平定了安史之乱。】

【竟陵王萧子良:即便是大家公认的最不成器继承人郑经,这个岁数,也已经第二次把荷兰人赶出台湾。】

【并州刺史刘琨: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有一天郑经都能变成正面典型。】

【金陵女史王贞仪:赵宋真的很弱小,萧衍的梁朝虽然是南方国家,却比北宋大多数时候的疆域面积都要宽广。北宋仅在宋徽宗短暂赎回幽云十六州时,才超过了梁朝微弱一线。至于南宋,更不必再提。】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是啊,梁朝全盛时,在整个亚洲都是很强大的国家,什么高丽百济林邑扶南诸国,都称藩称臣、连年朝贡。反观南宋,一年来不了一个。】

【承天太后萧绰:呵,朕就知道宋朝君主一贯混账,梁武帝前明后昏,至少还当了大半辈子明君,宋孝宗不一样,他是从头昏到尾。】

也有人为赵昚鸣不平:

【船山先生王夫之:宋孝宗的败亡,因其缺乏良将贤才,非他之过。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观众:???

你在放什么厥词?!

【南齐女博士韩兰英:无恢复之臣?辛弃疾不是吗?】

【大唐宰相房玄龄:按照赵昚这样低劣的执政才能,就是把武庙名将全送到面前,他也不会用。】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我可不相信真有哪个时代缺乏良将,无非是缺少慧眼识才的帝王罢了。】

【大多数王朝甚至只需要一个州郡的人才,就足以撑起开国功臣阵容,如汉高祖的沛县、明太.祖的淮西、高欢的六镇、陈霸先的岭南。南宋偌大江南之地,怎么可能找不出几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名将。】

【魏文帝曹丕:朕一向认为,文章乃不朽之盛事,辛弃疾因为有诗文流传下来,幸而为后世所熟知。却不知道宋孝宗朝,有多少与他类似的仁人志士默默无闻,悄然被埋没,终老黄土。】

【梨洲先生黄宗羲:昏君昏君昏君,留着也是害人!死死死!】

赵昚气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待看到黄宗羲的最后一句话,终于忍不住吐出一口血。

他正想说什么,却见柴荣在评论区发出了畅快的笑声:“哈哈哈,各位先别纠结隆兴北伐了,快去看绍兴三十一年采石矶之战,太好笑了!”

观众跟着一起翻书。

柴荣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现在真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叫「大捷」了!”

“钟离之战击溃北魏军队百万,斩杀十余万,俘虏五万,军粮器械,称一声「大捷」还算恰如其分。”

“采石矶一共杀敌二千七百余人,居然也称「大捷」!宋人的眼界何其浅薄,该不会之前从来没打过胜仗吧?”

万朝观众:笑死。

太犀利了,世宗陛下您是会点评的!

……

后周位面,柴荣正在和符皇后一起吃瓜。

脱脱分享的是《宋孝宗本纪》,又不是宋太.祖本纪。

帝后二人到现在都不知道宋朝跟自己有啥关系,纯当成后世的乐子看,心情还怪好的嘞。

重臣们此刻都聚在藻德殿中,一起收看直播。

王朴在不远处写着史料阅读笔记,李重进到廊下舞剑,身影利落,符彦卿坐在一边支颐出神,遥望向窗外的蓝天。

这是显德二年,一个十分温柔平静的春日。

柴荣以己度人,思索一番,倒也明白了宋孝宗为什么那么急切想要发动隆兴北伐。

无非是以养子身份即位,地位不稳,想要通过对外战争获取政治资本,提高声望。

柴荣登基之后,力排众议,第一时间御驾亲征北汉皇帝刘崇,也是基于这个思路。

只不过,他将刘崇一通摧枯拉朽地打败,高歌猛进,直逼太原城下。

而宋孝宗却输得一塌糊涂,还签了隆兴协议。

这个隆兴协议的内容,更是让万朝观众惊呆了——割让海、泗、唐、邓四州!补交税币!与金人以叔侄相称!

我们什么没见过.jpg

对不起,这个真没见过。

虽说缴纳岁币、俯首称臣这种事,对赵宋来说很正常,宋孝宗也只是走一遍前人走过的路罢了。

但对宋以前的观众来说,属实是瞠目结舌。

即便是之前那些比较弱小的汉人王朝,比如东晋,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正统政权,被北方五胡认为是天下正朔。

东晋甚至十分硬气地斩杀了胡人使者,不与匈奴刘渊、羯人石勒通使,更不可能向五胡政权低头称臣。

就算是知名败家子刘义隆,元嘉北伐大败,也没有向拓跋焘赔过一个铜板。

唯一能和宋孝宗共情的观众,可能也就是后晋的石敬瑭了吧。

毕竟一个儿皇帝,一个侄皇帝,辈份都被压制得死死的。

一个割让幽云十六州,一个返还四州,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观众谈论完宋孝宗糟糕的军事能力,该说说文治了。

评价一个帝王不能太单一,要多维度综合来看嘛。

结果发现……

宋孝宗的文治,居然比武略还要差劲。

符离一败,他立刻就生出了议和之心,将张浚降职,李显忠免官,将汤思退升入高位。

其决心之不坚定,意志之软弱,态度之墙头草,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被升职的汤思退是个大奸臣,仅凭害死老将刘锜这一件事,就足够将他千秋万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时金人使者至京,刘锜好端端在家中养病,反被汤思退逼走,勒令将房子让给金人。

刘锜为顾全大局,决定照作。

不料汤思退存心羞辱,将重病的他扔到了一处堆满垃圾的房子里,气得刘锜吐血而亡。

一位威震北方、声名赫赫的英杰,为国洒尽热血,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憋屈地死于自己人的暗箭。

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要受到万夫所指。

北齐时,祖珽谗杀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国士身死,天下冤之。

后此人就是杀斛律明月之人的儿子,勃然大怒,将他赶了出去,终身不用。

彼时人间已经三易其主,从高氏、到宇文氏、再到杨氏,但公道始终自在人心,杀害忠良的贼子永远会受到唾弃。

汤思退的行为和祖珽一样恶劣,居然还能高官厚禄,过得舒舒服服。

这真让万朝观众气闷至极,恨不得穿越过去,把赏罚不明的宋孝宗打一顿。

赵昚,你看看你。

能力不行,态度还不好,要你何用?

【咏絮才女谢道韫:从宋孝宗歧视北方归正人这件事上来看,他就注定要失败。北人既了解北方形势,又有坚定的作战决心,历朝历代每一次北伐,都以北人为先锋主力。】

【武元皇后杨艳:哪里看出宋孝宗歧视归正人,莫非本宫看漏了一节?】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确实是你看漏了。】

【宋孝宗本纪第一卷二十四段,在隆兴北伐期间,「诏知光州皇甫倜毋招纳归正人」,以及「诏吴璘毋招纳归正人」。】

【还有列传一百四十九《王自中传》: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

观众们惊叹不已。

武皇陛下是神仙吗,这么快就看完了这么多材料!

顺着她的指示,咔咔一阵翻书,发现——

北伐期间,赵昚下令吴璘、皇甫倜二将,拒绝接纳从北方前往南方的归正人百姓,全部遣返,完全不顾这些子民的死活。

北伐过后,王自中建议他妥善安置归正人,招募北方豪杰,结果赵昚反手就给人家贬官下狱。

仅从这两件小事中,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推断出归正人这一群体在宋孝宗时期的艰难处境。

辛弃疾的一生悲剧根源,正是来源于「归正人」这三个字。

赵昚对此,难辞其咎。

他虽然开创了乾淳之治,在某些方面做得还行,但也绝非什么英主。

他的才能,可以在太平盛世混个和平终老,但远远不足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平定天下,为世人重开一片朗朗青天。

期间,亦有零星几句评论飘过,说宋孝宗——

“虽然犯了很多错,但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他长期受太上皇压制,形同傀儡,卒不得志,一番恢复山河的雄心不得施展,令人嗟叹。”

观众:“……”

别太荒谬了,我们观众的立场是辛弃疾,谁关心宋孝宗什么处境啊。

宋孝宗有苦衷,辛弃疾难道就该一生都被埋没?!

再说了,哪个帝王没点苦衷,阿斗幼年丧父,在风雨中登基,全靠诸葛丞相维持飘摇的大汉国运,观众还觉得他苦呢。

正因为有太上皇赵构在当搅屎棍,所以才更应该把赵昚换掉。

赵构在历史上还要苟活好多年,赵昚又碍于孝道,不能对他动手。

不如换个更强的皇帝上位,直接将赵构嘎了,这样对辛弃疾、对天下百姓都好。

此时此刻,金人居然成了宋孝宗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所有位面都投了赞成,根本不想让宋孝宗离开。

等会换一个狠人过来,我大金就要亡国了,你还是继续待着吧!

然而民意滔滔,众人你一票我一票,坚决要送赵昚回老家,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

赵构在德寿宫里看着,顿时急了。

这怎么可以!

要是换了新皇帝,他还怎么继续遥制朝政,做地位超然的太上皇?

赵构来回踱步几下,蓦地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许愿人谢枋得。

按照许愿墙的规则,许愿人可以直接撤回愿望。

赵构点开评论区,疾言厉色地训斥道:“谢枋得,汝为后世宋人,岂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还不速速将愿望撤回!”

【信州少年谢枋得:呵呵,恕难从命。】

【信州少年谢枋得:本人虽生于宋,但向来不仕宋,一贯是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既然这个君王不行,那当然要换一个更好的来了。】

至于你完颜构,给爷爬!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支持,评论区照例掉落红包嗷!

*

谢枋得是个很叛逆的人,一身反骨,“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合则就,不合则去”是他的原话,当然也超厉害,下一章会介绍他。

他是幼安的徒孙,而且和幼安的后人关系超好。他在给幼安的祭文中说,“枋得先伯父尝登公(辛弃疾)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这个伯父是幼安的学生,也是谢枋得的监护人兼老师,其生父早逝,他在伯父身边长大。

摘一段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先生墓记》,很感人的:“.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

关于采石矶之战,我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本想找点证据夸夸虞允文,结果越看越迷糊,发现他这战绩水分挺大。

最后筛选出了一个我认为最可信的数据来源,那就是,斩杀金兵二千七百人,出自虞允文自己给朝廷的上书:“允文进札曰:“蒙圣恩,令从江上,今月六日抵建康,次日,准叶义问差臣前来采石会李显忠.至夜师旋,计其岸上之尸,凡二千七百人,射杀万户一人,服紫茸绵甲、注丝战袍,生擒千户二人,女真三十馀人,馀皆伉健者。“(《三朝北盟会编》)

这个战绩无论如何都和“大捷”沾不上边,尤其是比起钟离、赤壁、淝水,这几个经常被拿来和采石矶相提并论的大规模杀伤战。

虽然但是,完全无损于虞允文的光辉啦,他还是一个很好很出众的名将!

这一刻,万朝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虽然大家经常把“让张巡出手发卖庶皇帝”挂在嘴边,但现在真有一个皇帝要被替换掉,还是令人颇感震惊。

第一次许愿的张巡,是睢阳将破,生死存亡。

第二次许愿的秦良玉,是浑河血战,急于救人。

以此类推的话,辛弃疾位面的君主究竟有多么荒谬,行事多么乖张,才会被许愿墙选中,欲除之而后快?

该不会又是一个李隆基、赵佶吧。

观众对「辛弃疾」这个名字印象很深刻。

之前出现名将排行榜的时候,有一张「壮志未酬榜」,辛弃疾位列榜首。

【咏絮才女谢道韫:这个榜单就连郭崇韬都没上,辛弃疾却排名第一,该位面的皇帝想来是天怒人怨,理应速死。】

【章献明肃太后刘娥:郭崇韬虽然死得惨,却没有壮志未酬,观其一生,兼任将相,位极人臣,古今誉耀少有堪匹敌者。】

【后唐庄宗李存勖:各位放心,安时现在过得很好,绝不会重蹈历史上的覆辙。】

【宋太宗赵光义:朕觉得这就不合理,李存勖那样的君主都能给第二次机会,为什么不能给辛弃疾的君主第二次机会。】

【成华大帝朱见深:什么叫「李存勖那样的君主」,李存勖的战绩已经打败了九成九的皇帝。除了本朝太.祖、太宗,还有刘裕、李世民,谁敢说自己一定能胜过李存勖?就凭你赵二驰骋高梁河?】

【承天太后萧绰:赵二当时在高梁河逃窜的英姿,朕至今还记忆犹新,驾驶驴车之速,虽腾云驾雾、风驰电掣不能比也,更是让我大辽将士望尘莫及,追都追不上。】

【宋太宗赵光义:你们……哼,朕不与你们一般计较!】

接着便是难懂的话。

什么“那是审时度势”,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之类。

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一时间,万朝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周世宗柴荣:壮志未酬榜单上一共只有十个人,除了辛弃疾,还有羊侃,姜维,陈玉成,文天祥,平阳公主,兰陵王,祖逖,姚襄,萧摩诃。】

【里边朕知道的,除了平阳公主是正常死亡,其他无一善终,要么惨死,要么被害,就算平阳公主也是早逝。】

【辛弃疾能排在他们前面,可见不但特别强,而且还特别命途凄凉。】

【老帅宗泽:竟然没有狄青吗?】

【咏絮才女谢道韫:老将军,这是壮志未酬榜,仅包含落选武庙的名将,狄青在武庙正榜上。】

【北魏钜平侯羊侃:狄青是谁,没听说过呢。】

好家伙,居然有个在榜之人出现了,观众赶忙问道:“小羊将军,你现在还在北魏为官吗,没有去南方?”

泰山城,少年羊侃正在带着自己的数万部众镇守于此。

天风吹急雨,满山松树随之摇动,寒碧凛然,他像一柄利剑伫立在风前,眸光悠悠,望断山河万里。

见到这条消息,眉峰不由微微蹙起。

这个问题,就比较棘手了。

他爷爷羊规是宋武帝刘裕的部下,后来因为宋文帝刘义隆元嘉北伐大败,失陷于北方,被迫为鲜卑人效命。

羊规别无选择,表面上和胡虏虚与委蛇,心里的不满却积蓄已深。

他生前,经常带着幼小的羊侃登上城楼,隔江眺望,久久叹息:“人生岂可久淹留于异域,汝来日定要举家回归南朝!”

羊家三代以来,都在筹谋着渡江回归南方政权,不曾有一日忘却。

但此刻,谋划毕竟尚未完成,还不宜公开拿到台面上来讲。

羊侃不动声色地说:“当然没有,我从未打算到南方去。我在本朝青云直上,深沐皇恩,已经凭借平定羌人叛乱的战功而封了侯,又怎会舍近求远呢。”

万朝观众:“……”

从未打算到南方去?

我们信了你的邪!

你后来为了南归,不惜单骑冲阵,血战出重围,以两万人大破北魏大军数十万。

整个鲜卑的高层将领都被你犁了一遍好吗!

观众也知道羊侃心中的顾忌,于是给了一个忠告:“莫要去南方,那里是你一生悲剧的开始。”

本以为羊侃已经是名将命途多舛的极限了,结果居然还排在辛弃疾后面。

辛弃疾这一生,究竟得惨到什么程度啊。

……

“我也很想知道,后来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事人辛弃疾一脸懵逼,“我甚至都不认识这个谢枋得。”

一旁,陆游摇摇头:“我也不认识,真不知是哪里来的好事者。”

他作为一名狂热的猫咪爱好者,养了一大群猫猫,於菟、雪儿、粉鼻,本来在给它们喂食,结果现在发生了大事,只能暂时中断。

猫猫们没有小鱼干可吃,索性到屋里子跑来跑去,毫不客气地霸占了毛毯和地板。

有一只猫格外轻盈,一下跳到辛弃疾膝上,喵呜几声,歪头瞅着他。

辛弃疾伸出手,小猫便慢吞吞凑过来,蹭了蹭他的指尖。

它两只毛爪子似乎不一样大,其中一只肿成了另一只的数倍,宛如一朵盛开的胖梅花,不由惊奇道:“这是怎么啦?”

陆游告诉他:“昨天把蜜蜂当成毛线球玩,被蜇了。”

辛弃疾:“……”

有的小猫咪看起来不太聪明的样子。

可爱吧,但是拿脑子换的。

他轻抚着猫头,沉思道:“按照前两轮的情况,倘若这个愿望无法完成,我或许要和谢枋得、还有揭榜人三方一起受罚。”

“谢枋得欺人太甚!”

陆游大怒,挽起袖口就要冲出去,“等下传送门开放,定要穿越过去把他打一顿泄愤!”

“使不得,务观冷静”,辛弃疾忙把他按回头,“先看看评论区怎么说。”

陆游身为打虎英雄,亲手打死过两只老虎的大狠人,谢枋得如果真的挨上这么几记铁拳,还能有命在?

“我们可是文化人,讲究先礼后兵,不能一上。

陆游:“.行吧。”

这一年,是乾道三年。

辛弃疾初回江南没有多久,在建康府当通判。

朝廷笼罩在「隆兴和议」的阴云中,主和派彻底占据上风,苟安之念横行。

他满怀热忱地写出了《美芹十论》,洋洋洒洒一万六千字的宏篇巨作,字字出于肺腑,却被随手丢弃,束之高阁。

辛弃疾一度深受打击。

但他毕竟还很年轻,未曾经历过后半生的那些风刀霜剑、雨雪摧折。

所以,也不懂得满腔炽血被世道浇凉,一次次希望破灭、理想成灰,唯有空望北国怅然流泪……

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他对宋孝宗和这个朝廷,还抱着不切合实际的指望,觉得宋孝宗会成为一位英主,最终一定可以金戈铁马,打回中原去。

所以,谢枋得到底为什么要给他换皇帝?

他不知道,谢枋得正是因为看见了他的评论区名称,建康府通判,判断他身处于乾道三年这个时间节点。

所以,才许下了这个愿望。

这个少年是他未来的徒孙,文武兼资,才华横溢,各方面都和他很像,甚至被后世史家认为是最能理解他之人。

谢枋得并没有见过他,但半生都在为了他的身后事而奔走。

只因不愿让他“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决心披肝沥胆以雪其冤。

为他修祠,祭墓,著文,请谥号,加赠少师。

据说他墓前常有疾呼之声,自昏暮至三鼓不绝,似鸣不平,日复一日,苍天也知其枉。

直到谢枋得到来之后,焚稿相祭,这声音便再也没出现过。

所以,《宋史.辛弃疾传》的故事,始于辛弃疾的杀敌渡江,终于谢枋得的秉烛夜祭。

那个少年用半生的岁月向他奔赴,终于将自己的名字和他一同刻进了史书里。

…..

此刻,许愿墙上传出一道声音。

“由于王朝易主事关重大,本次许愿将进行万朝公投,每名观众一票。”

“唯有原皇帝的反对率高于百分之九十九,才会进行更换。”

观众一头雾水。

我们甚至不认识这个皇帝是谁,怎么投反对还是赞成票?!

遇到这种问题,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去问欧阳修,让他快发一些相关的史书章节过来。

欧阳修无语。

他是文豪,但不是许愿池里的王八!

“辛弃疾生活的年代在我之后,我也不知道他是谁。”

很快,元惠宗的宰相脱脱,也是《宋史》的作者,将本位面最近编好的《宋史.辛弃疾传》发了上来。

【大元宰相脱脱:这是我写的传记,大家可以先看看。】

【大元宰相脱脱:还有在写作过程中搜集的其他资料,比如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墓记》,许多的奏折文书、地方公文存档,辛弃疾本人的文集,《美芹十论》、《九议》……对了,稼轩先生,这些可以发上来吗?】

辛弃疾见到这个称呼,微微一怔,觉得没什么好隐藏的,于是点点头:“发吧。”

脱脱得到许可,指挥几十名下属将大长篇《美芹十论》输入。

还顺带上传了八卷完颜构本纪,三卷《宋孝宗本纪》,三卷《金世宗本纪》,《虞允文传》,《李显忠传》等一些辅助阅读材料。

众人不由竖起大拇指。

欧阳修,你瞧人家脱脱多敬业,发几十个新章节不带喘气的。

再看看你,文章到现在还没更新一个字!

【周世宗柴荣:朕见了《美芹十论》的十条军事战略,字字珠玑,不禁想起了王朴给朕的《平边策》,也是同样的高水准。】

【北魏文明冯太后:朕看辛弃疾言辞犀利,淋漓如刀,将宋孝宗迎头一顿痛批,可谓毫不容情。李冲提议立三长制的时候,也是如此雷厉风行,当朝怒斥守旧派众臣。】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尤其是《美芹十论》里的这一句「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沉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一针见血,颇有狄仁杰平时劝谏朕,匡正得失的风范。】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巧了,辛弃疾的文章也让孤想起了苏绰的《六条诏书》,虽然并非一个领域,但贤才们高瞻远瞩,通察时局,忧心国家大政,思想上都有相通之处。】

【咏絮才女谢道韫:请问四位君主,王朴、李冲、狄仁杰、苏绰给你们上书之后,现在都如何了?】

【周世宗柴荣: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北魏文明冯太后: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了。】

【西魏大丞相宇文泰:当然是从善如流,让他当丞相……哦不对,孤才是丞相,苏绰是孤的谋主。】

观众:“……”

合着你们是专门跑这儿炫耀丞相来了?!

可怜的辛弃疾,别人家的良臣都得到了重用,视如珍宝,只有他一直被埋没。

观众本来还在嘻嘻哈哈,但随着继续往下阅读,不禁陷入了深深的忧郁。

从史料的字里行间,拼凑出辛弃疾的一生,当真是寂寞如雪,长歌当哭,万种凄凉。

故事的开头,一切都还意气风发。

少年鲜衣怒马,聚兵山东,旌旗拥万夫,挥剑裂浮云,以五十骑驰入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张安国。

祖父羁留在北方沦陷之地许多年,常怀南归之意,携他一道“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谋划未成,却已郁郁而终。

他怀着祖父的遗志,南渡归宋,授官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茫茫世路沉浮。

从建康,到滁州,湖南,再到上饶,铅山,绍兴。

当年南下之时,数十日就走完的路,却终此一生都没能再北上返回。

这一路上,他亦有过许许多多的尝试,欲以一人之力,弥补百年帝国残山剩水之局。

创办飞虎军,镇压茶商起事,整顿地方乡社,又一次次上书朝廷制敌之策,备战之略。

可庙堂太高,纵然用尽四十年的岁月,也不能让那些血泪与疾呼穿透云霄,上达天听;

江湖又太远,他心有牵念,不能就此放下一切,归去寄情山水,隐逸林泉。

这世上最悲哀的事啊,莫过于让人亲眼见证一场毁灭。

你见过理想最炽热的绽放,以为可以照亮万顷长空、亘古永夜,从此再深的坚冰都会因为心头热血而消融。

却没想到,那并不是开端,而是最后的终结。

从此整个余生,都在看着风中摇曳的星火一点点熄灭,残烛灯烬,伴随着□□,都终将无可挽回地殁于风雪。

午夜挑灯梦回,尚思边疆烽火,征战心依然。

到最后,却都化作了一句,“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了解过辛弃疾的生平,再看他的诗文,就会觉得每一行每一句都写满了遗憾。

那是生不逢时,倾尽一生却仍旧不能补天裂的长恨。

千百年过去了,仍在风中传唱不休。

然而,很快也有人提出了疑问:

【魏文帝曹丕:辛弃疾的作品很好,可见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一位作者将自己的生平付诸笔墨,声名自可传于后世。】

【魏文帝曹丕:但朕有一个疑虑,辛弃疾目前才二十出头,脱脱就将他未来创作的所有诗文发上来,那他以后写什么?如此大面积的作品披露,似乎不甚妥当。】

【梁朝中书令沈约:我也早就想指出太不公平。】

【诗鬼李贺:八百首……这得呕心沥血写下多少锦囊佳句,才能凑齐八百之数啊。】

【彭城才女刘令娴:问题不大,辛弃疾看起来很有才,以后即兴再创作新东西就是了。】

【宣城太守谢脁:我倒觉得让辛弃疾的诗文提前流传出来,是一件好事,并且对他未来的创作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

【长安少年王勃:请问小谢,何以见得呢?】

【宣城太守谢脁:因为辛弃疾这些作品,特别是中晚期作品,几乎都是基调沉郁之作,是命运不平的悲诉,坎坷人生的见证。等一下给他换了皇帝,他不必再经历这些痛苦的事,自然也就不会再写这种风格的诗文了。】

一语惊醒梦中人,观众恍然大悟。

虽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又说「文章憎命达」。

似乎一个文人总要熬尽心血、历经波折,才能以血泪打磨出一篇绝世佳作。

蔡文姬半生辗转北境,尝尽辛酸,方有《胡笳十八拍》的天地同悲;

庾信历遍国破家亡,流亡千万里,终于捧出声声泣血的《哀江南赋》绝唱。

但观众们还是觉得,宁可让辛弃疾的作品风格变一变,也不想再看见他吃那种苦头了。

再说了,他那么才华横溢的人,写什么不是写,我们都爱看!

“幼安,你看——”

陆游从评论区收回目光,握住了朋友的手,无比关切地说:“那么多人都很喜欢你,一直在支持你,莫要难过了。”

辛弃疾默然,垂下的眼睫轻轻颤动。

任谁得知自己未来的人生轨迹如此凄惨,都冷静不了,他需要一点时间缓缓。

最让他痛心的,其实并非个人的遭遇。

而是直到四十多年后,中原土地都没有被收复回来,神州陆沉,满目疮痍,何时能够止歇。

陆游本想安慰他几句,表示自己与他同在,但转瞬想到了自己,尚未开口,就变成了一声轻叹。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唉,他心想,我们都一样。

……

【后唐庄宗李存勖:诸君有没有觉得,辛弃疾的故事很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

【齐武帝萧赜:怎么,你是又想起郭崇韬了,觉得心有戚戚?】

李亚子:???

这家伙真是白长了一张嘴!

“安时,来合个影”,他反手拉过一旁的郭相公,咔嚓一张发到评论区。

本朝现在好着呢,不劳你瞎操心啦!

郭崇韬无奈,但还是配合了自家陛下的动作,怀中抱剑,露出了一个冷漠端庄的营业式假笑。

“亚子所言,朕也有同感”,李世民若有所思,很快找来姚思廉,发了一篇文章上去。

《梁书.羊侃传》。

姚思廉是从秦王时期就归顺他的老臣,十八学士之一,近来,李世民指派他去主修《梁书》。

羊侃的年代比较靠后,本来没那么快写到他对应的卷数。

但因为之前他上了「壮志未酬榜」的缘故,就先把那一篇传记单独拎出来撰写。

梁末看似距离他们很远,足足七八十年,其实,也就是两三代人的岁月。

姚思廉就出生在梁朝覆灭的那一年。

他父亲姚察也是史官,历仕梁、陈、隋三朝,留下了无比丰厚的资料,故而,本次写作十分顺利。

姚思廉虽然不是什么大文豪,论文采,可能远远不如欧阳修,但也足以让万朝观众从中了解羊侃的一生。

沉默。

读完书后,万朝都是如死一般的沉默。

羊侃和辛弃疾之间相隔了六百年,命运轨迹却无比相似,让人痛彻心扉。

辛弃疾的爷爷辛赞,曾被迫栖身于北方沦丧之地,所以亲自教导孩子,欲匡济江山、一雪国耻。

羊侃的身世也颇为类似。

他爷爷羊规,是刘裕培养出的北府核心将领之一,在刘裕去世后,作为主力参与了宋文帝的元嘉北伐。

这场北伐以惨败告终,让刘宋从此丢失了江淮之地。

羊规也滞留在北境,无奈为鲜卑人的北魏政权效力,然而内心凄怆,常怀南归之意。

羊侃自小就被爷爷带在身边,学习各种武艺兵法,诗书文学。

他是个天才,容貌瑰伟,文武双全,学什么都又快又好。

不仅精通文史,而且天生神力,能在飞驰的马背上拉开六石强弓,计七百二十斤。

羊侃的武艺冠绝当世,被称作第一神箭手,即便放在万朝也是毫无疑问的猛将天花板。

他不愿将兵锋对准汉人,就去杀羌人胡虏,率军剿灭了造反的羌人皇帝。

一箭将羌人主将莫折天生钉死在阵前,因功封侯,也是当朝最年轻的汉人王侯。

这一年,他只有二十六岁,正少年意气,春风飒沓,前途本是一片光明。

但他还记得爷爷南归的遗愿,所以毅然起兵,反抗北魏。

孝庄帝闻讯大骇,派使者加封他为司徒、泰山国公,甚至允许他永为兖州刺史,半独立地设置「国中国」。

但羊侃果断斩杀了使者,率军南下,并修书给梁武帝表明归顺之意。

南方政权几经更迭,南齐代宋,萧衍又代齐,梁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年。

梁武帝收到羊侃的来信,怀疑有诈,故而迟迟不曾派出援军接应。

于是,在南下渡江的这一路上,强敌如云,险象环生,羊侃唯一能依赖的只有自己。

北魏派出了高欢、慕容绍宗为将,率军数十万,将羊侃围了十余重,却被他屡次击败反杀。

直至箭矢用尽,羊侃趁夜突围,血战一日一夜后终于离开了北魏边境,准备渡江。

他的两个手下败将,后来一个成了北齐的高祖神武帝,御极河山,光芒万丈,一个进了武庙,旌旗蔽空,扬威万里。

只有他,当时分明是最惊艳的一个,来到南方后却一直名剑蒙尘,以最凄凉的结局落幕。

若早知如此,悔否?

……

羊侃是一个生性温柔宽厚的人,总会对他人的境遇感同身受。

渡江南下的前夜,他的部众多是北方人,故土难离,迎着夜风唱起了凄凉的悲歌。

他深深懂得,独自一人飘零在异国,茕茕孑立,是一种怎样的滋味,故而不愿让这些人再经受一次。

于是,拜谢戍卒,凡有流连故土、不愿离去者,都放他们归乡。

抵达的那一日,建康城为了迎接他,万人空巷,士女百姓都在奔走相告,欢呼道:“我们有羊将军了!”

他在校场中骑马如风,练习马槊,往往观者如睹。甚至争相爬到树上,将树枝折断。

后来,大家都将这种马槊叫做“折树槊”。

梁武帝对他很是优待,早就建好了奢华的府邸,赏赐也冠绝当时,更是千里迢迢从西域找来骏马「紫骝」相赠,道是「名马配名将」。

羊侃秉性刚直,不容于世,与当时的宰相何敬容、宠臣朱异都不合。

梁武帝对他极力回护,丝毫不在意这些谗言中伤,故而,他一生始终青云顺遂,官居高位,从未经历过宦海风波的席卷摧折。

可是,这并非羊侃真正想要的。

梁武帝对他再好,也只是像对待吉祥物一样捧着他,从不让他掌兵,也不给他兵权。

宁可任用才能低劣的亲侄子萧渊明、亲弟弟萧宏为主帅,输得一败涂地,也不愿派羊侃率军北伐。

羊侃一次又一次地给朝廷上书,提出军事策略。

他说「时机已至,当击徐州」,说「侯景必叛,不可不防」,又说「采石乃重镇,切不可失」。

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他的每一条建议都无比正确,但梁武帝永远只是一笑置之,并不采纳,然后带他去夜宴。

梁宫热热闹闹,永远有参加不完的宴会,唱不完的笙歌。

这是江南最好的时代,是三百年来文化最璀璨的时刻。

梁武帝是爱书之人,聚天下之藏书数十万卷,故而整个梁朝上行下效,文学之风盛行。

这个时代集中诞生了整个中古年间最出色的诗人与文豪,几乎人人都会吟诗,更有数量众多的才女名姝。

梁朝崇尚佛法,鄙弃儒学,抛弃了儒家三纲五常的桎梏,成为世俗的反叛者,风气极其开放。

才女们走出了闺阁与宫阙,参与文学沙龙,任意传播她们的作品。

皇次子萧纲,即后来的梁简文帝,和他的幕僚徐陵一道为所有女性读者编撰了诗选《玉台新咏》。

在这个年代,没有人愿意用兵。

像现在这样,难道不好吗?

天下已经分隔南北超过两百年了,为什么还要统一?

台城烟柳,秦淮风流,江南之地如此富饶美丽,何不就此沉醉?

梁人欣赏羊侃的英秀貌美,爱他的书法与谱曲的才华,静听他在宴会上的低眉抚琴,他坐在小舟里弹琴唱歌,围观的人浩浩荡荡围满了两岸十余里。

可他们,永远不会支持羊侃北伐。

漫漫二十年间,羊侃的北伐之梦屡次碰壁,从满腔热血到心字成灰,只能流连于宴会,聊作消遣。

就这样,一个本该枕戈待旦、春风万里的少年将军,在梁宫宴会的众星捧月间,壮志凋零,金戈消沉,蹉跎了光阴,青丝换白发。

多少次中宵寒夜,独立城头,泪湿薄衫,梦里依稀得见北国风雪,苍茫乡关。

却再也回不去了。

当羊侃时隔半生,再一次拿起刀剑杀敌的时候,已经是梁朝覆灭之日。

羯人侯景叛乱,茫茫铁蹄踏碎了南梁盛世,南人久不知兵,被他一路摧枯拉朽,屠城灭地,直接打到了建康城下,进入了内城台城。

天倾地覆之际,羊侃站了出来,主持所有的城中防务,安定人心。

他战不旋踵,数夜不卸甲,屡次击退叛军的合围和进攻,坚守了一百多日,最后战死。

死后不久,台城陷落,昔日光辉灿烂的南梁帝国灰飞烟灭,尽数为他做了陪葬。

……

观众读完这个故事,不觉心中怆然。

辛弃疾与羊侃,都是文武双全之才,都曾年少意气风发,都选择了过江南渡,最后在无限苍凉中落幕了这一生。

他们的身后,各自有一片残破飘零的北方山河。

虽然相隔了六百年,但命运的轮转却没有停止,依旧是偏安一隅,让英雄们徒然流血又流泪。

或许这便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

【大唐平阳公主:那么问题来了,辛弃疾和羊侃都是整个历史排得上号的猛将,他们如果打一架,谁能赢?】

观众一怔,好问题啊。

【武安君白起:各有千秋,看临场发挥。】

【从纸面数据来看,辛弃疾以五十人冲击五万人营地,生擒叛贼首领;羊侃马背上拉开六石弓,两万大军破数十万敌军重围,对手当中甚至还有两个武庙,这一局算是不相上下。】

【征南将军杜预:他俩谁赢我不知道,反正随便伸一只手,就能把我打飞出去。】

【宁州刺史李秀:本以为自己可以走斩将搴旗、所向披靡的猛将路线,直到今天知道了这两人,我已经决定改走智将路线了(笑)。】

【刘宋龙骧将军王镇恶:如果我和辛弃疾对决,仅用一招,我就会选一个最优雅端庄的姿态认输。】

【江州刺史温峤:我不一样,我会当场撮土为香,拜辛弃疾当大哥,从此,我们就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了。】

【平北将军姚襄:我和辛弃疾同在榜上,我名次比他低几名,四舍五入我就是他素未谋面的亲弟弟。】

【芝兰玉树谢玄:我家兄弟姐妹比较多,有丰富的认亲经验,你让我先拜。】

【陈朝司空吴明彻:我有钱,你让我先拜。】

【锦帆侠甘宁:我不仅有钱还有航海大船,已经快到吕宋岛了,等会就给大家分享图片,你让我先拜。】

万朝观众:???

草,一下子就卷起来了。

辛弃疾本来心情低落,转头就看见一群好事者已经给他安排了十几号小弟,横跨上下五千年,不禁哑然。

可真是……令人意外呢。

吃瓜观众乃是评论区独有的一种特殊生物,他们的特点就是喜欢看热闹和拌嘴,无孔不入,而且毫无畏惧。

反正隔着位面,对方又不能杀上门,怕什么!

大家因为敬佩辛弃疾,言论还算比较克制。

否则,就不是给他找小弟,而是直接让他喜当爹(?)了。

【后周魏王符彦卿:我很好奇,既然他们两个人的故事如此相似,为何「壮志未酬榜」的排名,羊侃在辛弃疾后面?】

【大唐宰相房玄龄:可能是因为,梁武帝对羊侃的态度,远远优于宋孝宗对辛弃疾的态度,所以相比之下,辛弃疾要更加「壮志未酬」一些。】

【观音皇后沈婺华:同样是臣子性情峻直,被人诬告,梁武帝对羊侃信任有加,严厉斥责了谗言中伤者,逼迫其向羊侃道歉,兰钦以大将军之尊,两次折节下拜。宋孝宗直接把辛弃疾贬官多级,打发到外地,所作所为,高下立判。】

【陈州知州狄青:因为羊侃是战死,而辛弃疾是病死。】

【陈州知州狄青:一位战士若能埋骨沙场,至少还算死得其所。反之,死于病榻、惑于宵小,刚方竭忠之士为奸臣权焰所害,志向未展却已含恨而终……这让人意如何能平。】

万朝观众望见这句话,尽皆沉默。

也许,狄青说这句话时想到了自己,也许只是随口一言。

古往今来这样的案例实在太多,辛弃疾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这世间,在观众们看到、看不到的地方。

有太多的丹心碎裂,傲骨摧折,理想破灭,信仰坠落,经受斧钺之诛,冤屈之狱。

欲以身报国的人,终死于庙堂之下,为万世开太平者,血溅于黎明之前。

良臣名将能遇明主,善始善终,不负相逢一场——

这,才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万里挑一的小概率事件。

就在此时,却有一条画风奇怪的评论出现:

【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枉叹时乖命蹇并非强者所为,强者应当主动出击,改变命运。】

辛弃疾一愣,虚心请教道:“如何改变命运?”

尔朱荣不愧是名垂青史的头号乱臣贼子,当即指点说:“你不应该换皇帝,而是应该起兵造反,自立一方!”

辛弃疾:???

……

北魏孝庄帝位面,尔朱荣正把持朝政,驱策天子如傀儡。

他看着辛弃疾,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啊。

怎么就不开窍呢。

恨不得让对方往后稍稍,挽起袖口自己上,迅速来一套行云流水的篡位操作,推翻软弱无能的赵宋政权,当几天皇帝爽爽。

他热情洋溢地劝说道:

“谁家的天下是靠温良恭俭让得来的,正当大乱之世,此刻不起兵,更待何时!”

“君既英姿盖世,名绝当时,何不潜往江北,振臂高呼,登坛拜盟,传檄北方之英豪,广集义军,控弦带甲,聚众十万起兵!”

“届时,进可以驰骋河洛,收复中原,退可以据保江淮,守江南基业,成一方霸主。”

“倘天时不顺,大业难济,亦无非横剑一刎,战死沙场,总好过在病榻上郁郁而终!”

辛弃疾:“……”

这是万万没有想过的道路!

尔朱荣这厮,莫非是看南宋登基不用铸金人,觉得自己又行了?

不得不说,尔朱荣这一套理论颇能蛊惑人心,还挺有市场的。

观众们响应如潮。

特别是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的观众,正逢王纲解纽,诸侯割据,可不像大一统时期的臣子,讲究什么忠君之心。

你能当皇帝,难道我就当不得?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东晋大司马桓温:我看此事确然可行,关键是辛弃疾必须重新回到北方,召集义军,不能在江东起兵,否则四面受敌,难以施展,稍有举动就会立遭官兵镇压。】

【唐代宗李豫:你们这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家伙,辛弃疾无兵无权,怎能进行割据呢?】

【梨花女枪神杨妙真:有名声就行,我起义的时候也是一穷二白,数年过去,已然坐拥整个山东。】

【后唐庄宗李存勖:现如今,辛弃疾的事迹已经被天幕传播在了他们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无人不晓,檄文一旦发出,必定云集景从,山归海附,不消数日就可聚起一支大军。】

【康献太后褚蒜子:想想昭烈帝是如何崛起的,刘渊、石勒是如何建国称帝的?名声在乱世可太管用了。】

【陈武帝陈霸先:那可不,只要声名鹊起,哪怕寄身草莽身无长物,也会有各路世家豪杰上赶着效命,奉送资源。】

【后秦武昭帝姚苌:李豫,一看你就不是经常造反的人,这问题问得毫无水平。】

辛弃疾:“……”

观众们:“……”

居然还有经常造反的人,有几个九族够噶啊?

转头一看,哦豁,评论人姚苌。

果然是造反界的权威,历史上,很难再找到这么抽象的开国之君了。

姚苌一生叛乱数次,亲手缢死对他恩义如山、信任有加的秦王苻坚,甚至还鞭尸掘坟。

结果因为打仗不顺,又把苻坚尸体挖出来,做成神像日夜叩拜,祈求保佑,后来发现不奏效,一口气烧得干干净净。

坏事做尽,当然心虚。

最后梦见苻坚来讨伐他,惊悸之下一通拔剑乱砍,结果把自己砍成了太监,鲜血流尽而死,死得老惨了。

【山谷道人黄庭坚:哼,休要信口雌黄,辛弃疾是大宋的臣子,不是你们这些诸侯王,怎能叛乱背国!】

【武悼天王冉闵:臣子又如何,就连北方的金人蛮夷都敢僭越称帝,辛弃疾堂堂汉家英杰,气吞山河,岂坐不得这天子之位?】

【北魏文明冯太后:区区一个弱宋,版图北未达幽燕,南不至宁交,何以在国号前面加一个「大」字,尔等不觉得羞耻吗!】

【咏絮才女谢道韫:辛弃疾快点决定,机会只有一次,万朝公投一旦开始,只能给你换皇帝,不能让你自行起兵了。】

【大顺皇帝李自成:建议去山东故土起兵,那里时局还在动荡,有充分的纵横捭阖空间,如蛟龙出云雨,不受掣肘。】

【燕武成帝慕容垂:反吧反吧,朕看好你,此事大有可为。】

【后汉高祖刘知远:天子,兵强马壮者自为之,阁下当断则断,莫要坐失良机!】

【凤雏庞统:辛弃疾赶紧造反,评论区人才如林,谋士如雨,都可以帮你出主意!】

评论区一连刷了许多条,都是劝说起兵的话。

辛弃疾却直截了当地告诉众人:“多谢好意,但我不会自立的。”

一个新政权的建立,往往伴随着无尽的动荡和鲜血。

非但让南北百姓深罹其祸,陷入浩劫,而且还会进行大量无谓的消耗,让天下一统、乱世终结的进度大大被推迟。

这显然与他的志向不符。

观众见辛弃疾心意已定,只得叹息一声,随他去了。

……

更换皇帝的万朝公投即将开始。

观众们为了避免冤枉宋孝宗,还是耐心读完了他的本纪,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资料,发现……

这家伙确实拉垮。

赵昚就是那种银样镴枪头的君主,乍一看还行,实际上,哪哪都是漏洞。

脱脱算是文笔比较委婉的了,极力给他打补丁,甚至称他「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结果观众看完之后,心里全是疑问三连:

所谓的南宋第一英主,就这?

我与阁下无冤无仇,阁下缘何把我当傻子?

这都能称为「第一英主」,那么,南宋的其他帝王得有多拉垮啊?

根据脱脱的记录,孝宗在刚登基的隆兴元年,就进行了北伐。

本次北伐,统共出动了六万人马,“合殿前、江淮兵八万人,实可用者六万,分隶诸将,号二十万。”

而渡江的李显忠部下,仅有“所将一万九千八百六人行赏有差”。

区区一万多人就想灭金,这梦未免做得太美。

就是换成霍去病在此,都得仔细掂量一下,和他舅打个配合,何况区区李显忠。

更离奇的,还属宋孝宗的奖惩策略。

攻占宿州之后,立刻就给李显忠升职,让邵宏渊居副,导致二将爆发内讧。

古往今来,大军出征兵分数路,最怕的就是人心不齐,几路主将之间出现龃龉。

但这种情况却很少真正发生过。

为什么?

因为,君王作为那个坐镇中枢、临机万方、统筹一切的人,需要对此进行调控,抚平纷争,凝聚人心,抹除一切潜在隐患。

这样,才能让将士们能够毫无掣肘地在沙场上冲锋,不必担心来自背后的冷箭。

是以,刘裕北伐,兵分三路,同时与北魏、胡夏、后秦三国交兵作战,却能够配合无间,直捣长安。

萧绰攻宋,同样选择了兵分多路,形成合围之势,集中力量专破宋朝东路军,诱敌深入,在岐沟关一举大捷。

宇文邕灭齐,六路大军齐出,攻城掠地纹丝不乱,入晋州,破邺都,灭北齐,一统北方。

耶律大石卡万特之战,也是三路同时发动,共击塞尔柱帝国,一战奠定威名,西辽帝国称霸中亚。

与这些成功案例相比,宋孝宗在隆兴北伐中的操作明显是不合格的。

隆兴北伐大败,表面看是因为李显忠、邵宏渊二将争功,导致功亏一篑。

实质上,却是宋孝宗作为帝王的严重失职,对军队毫无掌控力,导致属下怨声载道,离心离德。

评论区集中了万朝古往今来的所有人杰,大家目光如炬,心似明镜,立刻就看出问题所在。

然而,赵昚本人看见这些评论,却异常气闷,大声怒斥道:“朕无错!此二人犯下的罪愆与朕何干,你们休要裹挟众意,不讲道理!”

观众们:“……”

你小子是真没挨过评论区的毒打啊。

上一位被围着骂的李隆基,吐血到现在还没醒呢。

【陈文帝陈蒨:赵昚,既然你不服气,那就一条条给你掰扯清楚,免得你总认为大家在欺凌你。】

【前面有人用羊侃来对比辛弃疾,朕就以羊侃的君主梁武帝,与你做个对比。】

陈蒨本人亲历过梁武帝晚年的侯景之乱,江山沥血,满目疮痍,是平定战乱的主将之一,父亲陈道谭更是在台城保卫战中和羊侃一道战死。

他对梁武帝绝无好感。

但也不得不承认,梁武帝无论哪一方面,都是稳稳吊打宋孝宗的。

他道:

“梁武帝的钟离北伐,与你的隆兴北伐,采用了相似的策略,都是两军齐发,两将并举,结果却截然不同。”

“因为曹景宗生性高傲,韦睿一向冲淡谦退,梁武帝任命曹景宗为主将,节制另一路的韦睿,又传了数封密诏,让曹景宗务必尊重韦睿,出兵前定要咨询他意见。”

“同时,将自己的佩刀赠予韦睿,赋予他先斩后奏之权。”

“曹、韦二将会面,彼此敬重,同心协力,遂成钟离大捷。”

“反观你的操作,对待李显忠、邵宏渊两个人的操作,如堕梦中,视行兵为儿戏,朝令夕改,锋矢未举而军心先散,焉能不败?”

赵昚咬牙切齿。

踏马的,每一个字都完全无法反驳呢。

他深吸一口气,强压着满腔怒火道:“朕知道,当年之事做得确有不对,但先人创下的积弱局势,朝野文恬武嬉,对外怯懦,朕当时不过登基之初,未谙军旅,执政经验全无,金人又是百战雄兵,朕有什么法子!”

观众:“……”

你老实交代,是不是收了萧衍的钱帮他洗白?

本来《羊侃传》一出,萧衍口碑直线下跌,结果被宋孝宗这么一衬托,反而显得宛如一位圣君。

【大周女官上官婉儿:借口找得稀烂,什么叫做「初次登基执政经验不丰富」,梁武帝和你同龄登基,也是刚当上皇帝就遇见战争,怎么人家在钟离就能打赢,到你这里就变成了惨败?】

【岭南圣母冼英:虽然宋孝宗的祖宗确实很差劲,但萧衍接手的是南齐东昏侯乱局,万里江山满目凋零,比你只有更难。】

【唐代宗李豫:朕还以为宋孝宗登基的时候多么年幼,结果一查,三十六,朕在他这个年龄已经平定了安史之乱。】

【竟陵王萧子良:即便是大家公认的最不成器继承人郑经,这个岁数,也已经第二次把荷兰人赶出台湾。】

【并州刺史刘琨:谁能想到,风水轮流转,有一天郑经都能变成正面典型。】

【金陵女史王贞仪:赵宋真的很弱小,萧衍的梁朝虽然是南方国家,却比北宋大多数时候的疆域面积都要宽广。北宋仅在宋徽宗短暂赎回幽云十六州时,才超过了梁朝微弱一线。至于南宋,更不必再提。】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是啊,梁朝全盛时,在整个亚洲都是很强大的国家,什么高丽百济林邑扶南诸国,都称藩称臣、连年朝贡。反观南宋,一年来不了一个。】

【承天太后萧绰:呵,朕就知道宋朝君主一贯混账,梁武帝前明后昏,至少还当了大半辈子明君,宋孝宗不一样,他是从头昏到尾。】

也有人为赵昚鸣不平:

【船山先生王夫之:宋孝宗的败亡,因其缺乏良将贤才,非他之过。高宗之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之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观众:???

你在放什么厥词?!

【南齐女博士韩兰英:无恢复之臣?辛弃疾不是吗?】

【大唐宰相房玄龄:按照赵昚这样低劣的执政才能,就是把武庙名将全送到面前,他也不会用。】

【太平天国英王陈玉成:我可不相信真有哪个时代缺乏良将,无非是缺少慧眼识才的帝王罢了。】

【大多数王朝甚至只需要一个州郡的人才,就足以撑起开国功臣阵容,如汉高祖的沛县、明太.祖的淮西、高欢的六镇、陈霸先的岭南。南宋偌大江南之地,怎么可能找不出几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名将。】

【魏文帝曹丕:朕一向认为,文章乃不朽之盛事,辛弃疾因为有诗文流传下来,幸而为后世所熟知。却不知道宋孝宗朝,有多少与他类似的仁人志士默默无闻,悄然被埋没,终老黄土。】

【梨洲先生黄宗羲:昏君昏君昏君,留着也是害人!死死死!】

赵昚气得眼前一阵阵发黑,待看到黄宗羲的最后一句话,终于忍不住吐出一口血。

他正想说什么,却见柴荣在评论区发出了畅快的笑声:“哈哈哈,各位先别纠结隆兴北伐了,快去看绍兴三十一年采石矶之战,太好笑了!”

观众跟着一起翻书。

柴荣发自肺腑地感叹道:“现在真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叫「大捷」了!”

“钟离之战击溃北魏军队百万,斩杀十余万,俘虏五万,军粮器械,称一声「大捷」还算恰如其分。”

“采石矶一共杀敌二千七百余人,居然也称「大捷」!宋人的眼界何其浅薄,该不会之前从来没打过胜仗吧?”

万朝观众:笑死。

太犀利了,世宗陛下您是会点评的!

……

后周位面,柴荣正在和符皇后一起吃瓜。

脱脱分享的是《宋孝宗本纪》,又不是宋太.祖本纪。

帝后二人到现在都不知道宋朝跟自己有啥关系,纯当成后世的乐子看,心情还怪好的嘞。

重臣们此刻都聚在藻德殿中,一起收看直播。

王朴在不远处写着史料阅读笔记,李重进到廊下舞剑,身影利落,符彦卿坐在一边支颐出神,遥望向窗外的蓝天。

这是显德二年,一个十分温柔平静的春日。

柴荣以己度人,思索一番,倒也明白了宋孝宗为什么那么急切想要发动隆兴北伐。

无非是以养子身份即位,地位不稳,想要通过对外战争获取政治资本,提高声望。

柴荣登基之后,力排众议,第一时间御驾亲征北汉皇帝刘崇,也是基于这个思路。

只不过,他将刘崇一通摧枯拉朽地打败,高歌猛进,直逼太原城下。

而宋孝宗却输得一塌糊涂,还签了隆兴协议。

这个隆兴协议的内容,更是让万朝观众惊呆了——割让海、泗、唐、邓四州!补交税币!与金人以叔侄相称!

我们什么没见过.jpg

对不起,这个真没见过。

虽说缴纳岁币、俯首称臣这种事,对赵宋来说很正常,宋孝宗也只是走一遍前人走过的路罢了。

但对宋以前的观众来说,属实是瞠目结舌。

即便是之前那些比较弱小的汉人王朝,比如东晋,他们也是当之无愧的正统政权,被北方五胡认为是天下正朔。

东晋甚至十分硬气地斩杀了胡人使者,不与匈奴刘渊、羯人石勒通使,更不可能向五胡政权低头称臣。

就算是知名败家子刘义隆,元嘉北伐大败,也没有向拓跋焘赔过一个铜板。

唯一能和宋孝宗共情的观众,可能也就是后晋的石敬瑭了吧。

毕竟一个儿皇帝,一个侄皇帝,辈份都被压制得死死的。

一个割让幽云十六州,一个返还四州,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

观众谈论完宋孝宗糟糕的军事能力,该说说文治了。

评价一个帝王不能太单一,要多维度综合来看嘛。

结果发现……

宋孝宗的文治,居然比武略还要差劲。

符离一败,他立刻就生出了议和之心,将张浚降职,李显忠免官,将汤思退升入高位。

其决心之不坚定,意志之软弱,态度之墙头草,令人叹为观止。

这个被升职的汤思退是个大奸臣,仅凭害死老将刘锜这一件事,就足够将他千秋万古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当时金人使者至京,刘锜好端端在家中养病,反被汤思退逼走,勒令将房子让给金人。

刘锜为顾全大局,决定照作。

不料汤思退存心羞辱,将重病的他扔到了一处堆满垃圾的房子里,气得刘锜吐血而亡。

一位威震北方、声名赫赫的英杰,为国洒尽热血,最后没有死在战场上,却憋屈地死于自己人的暗箭。

这事放在任何时代,都要受到万夫所指。

北齐时,祖珽谗杀左丞相、咸阳王斛律光,国士身死,天下冤之。

后此人就是杀斛律明月之人的儿子,勃然大怒,将他赶了出去,终身不用。

彼时人间已经三易其主,从高氏、到宇文氏、再到杨氏,但公道始终自在人心,杀害忠良的贼子永远会受到唾弃。

汤思退的行为和祖珽一样恶劣,居然还能高官厚禄,过得舒舒服服。

这真让万朝观众气闷至极,恨不得穿越过去,把赏罚不明的宋孝宗打一顿。

赵昚,你看看你。

能力不行,态度还不好,要你何用?

【咏絮才女谢道韫:从宋孝宗歧视北方归正人这件事上来看,他就注定要失败。北人既了解北方形势,又有坚定的作战决心,历朝历代每一次北伐,都以北人为先锋主力。】

【武元皇后杨艳:哪里看出宋孝宗歧视归正人,莫非本宫看漏了一节?】

【大周圣神皇帝武则天:确实是你看漏了。】

【宋孝宗本纪第一卷二十四段,在隆兴北伐期间,「诏知光州皇甫倜毋招纳归正人」,以及「诏吴璘毋招纳归正人」。】

【还有列传一百四十九《王自中传》:乾道四年,议遣归正人,自中伏丽正门争论,且言:“今内空无贤,外空无兵,当搜罗豪俊,广募忠力,以图中原。”坐斥徽州,放还。】

观众们惊叹不已。

武皇陛下是神仙吗,这么快就看完了这么多材料!

顺着她的指示,咔咔一阵翻书,发现——

北伐期间,赵昚下令吴璘、皇甫倜二将,拒绝接纳从北方前往南方的归正人百姓,全部遣返,完全不顾这些子民的死活。

北伐过后,王自中建议他妥善安置归正人,招募北方豪杰,结果赵昚反手就给人家贬官下狱。

仅从这两件小事中,便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推断出归正人这一群体在宋孝宗时期的艰难处境。

辛弃疾的一生悲剧根源,正是来源于「归正人」这三个字。

赵昚对此,难辞其咎。

他虽然开创了乾淳之治,在某些方面做得还行,但也绝非什么英主。

他的才能,可以在太平盛世混个和平终老,但远远不足以在沧海横流的乱世平定天下,为世人重开一片朗朗青天。

期间,亦有零星几句评论飘过,说宋孝宗——

“虽然犯了很多错,但不能全部归咎于他,他长期受太上皇压制,形同傀儡,卒不得志,一番恢复山河的雄心不得施展,令人嗟叹。”

观众:“……”

别太荒谬了,我们观众的立场是辛弃疾,谁关心宋孝宗什么处境啊。

宋孝宗有苦衷,辛弃疾难道就该一生都被埋没?!

再说了,哪个帝王没点苦衷,阿斗幼年丧父,在风雨中登基,全靠诸葛丞相维持飘摇的大汉国运,观众还觉得他苦呢。

正因为有太上皇赵构在当搅屎棍,所以才更应该把赵昚换掉。

赵构在历史上还要苟活好多年,赵昚又碍于孝道,不能对他动手。

不如换个更强的皇帝上位,直接将赵构嘎了,这样对辛弃疾、对天下百姓都好。

此时此刻,金人居然成了宋孝宗最铁杆的支持者。

他们所有位面都投了赞成,根本不想让宋孝宗离开。

等会换一个狠人过来,我大金就要亡国了,你还是继续待着吧!

然而民意滔滔,众人你一票我一票,坚决要送赵昚回老家,一下子就飙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七。

赵构在德寿宫里看着,顿时急了。

这怎么可以!

要是换了新皇帝,他还怎么继续遥制朝政,做地位超然的太上皇?

赵构来回踱步几下,蓦地灵机一动,将目光投向了许愿人谢枋得。

按照许愿墙的规则,许愿人可以直接撤回愿望。

赵构点开评论区,疾言厉色地训斥道:“谢枋得,汝为后世宋人,岂可欺君罔上,大逆不道!还不速速将愿望撤回!”

【信州少年谢枋得:呵呵,恕难从命。】

【信州少年谢枋得:本人虽生于宋,但向来不仕宋,一贯是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也,合则就,不合则去。既然这个君王不行,那当然要换一个更好的来了。】

至于你完颜构,给爷爬!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支持,评论区照例掉落红包嗷!

*

谢枋得是个很叛逆的人,一身反骨,“从道不从君”、“君臣以义合者,合则就,不合则去”是他的原话,当然也超厉害,下一章会介绍他。

他是幼安的徒孙,而且和幼安的后人关系超好。他在给幼安的祭文中说,“枋得先伯父尝登公(辛弃疾)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议教之……”这个伯父是幼安的学生,也是谢枋得的监护人兼老师,其生父早逝,他在伯父身边长大。

摘一段谢枋得写的《祭辛稼轩先生先生墓记》,很感人的:“.以此比来忠义第一人,生不得行其志,没无一人明其心,全躯保妻子之臣,乘时抵瞒之辈,乃苟富贵者,资天下之疑,此朝廷一大过,天地间一大冤,志士仁人所深悲至痛也。“

*

关于采石矶之战,我去查了一下相关资料。

本想找点证据夸夸虞允文,结果越看越迷糊,发现他这战绩水分挺大。

最后筛选出了一个我认为最可信的数据来源,那就是,斩杀金兵二千七百人,出自虞允文自己给朝廷的上书:“允文进札曰:“蒙圣恩,令从江上,今月六日抵建康,次日,准叶义问差臣前来采石会李显忠.至夜师旋,计其岸上之尸,凡二千七百人,射杀万户一人,服紫茸绵甲、注丝战袍,生擒千户二人,女真三十馀人,馀皆伉健者。“(《三朝北盟会编》)

这个战绩无论如何都和“大捷”沾不上边,尤其是比起钟离、赤壁、淝水,这几个经常被拿来和采石矶相提并论的大规模杀伤战。

虽然但是,完全无损于虞允文的光辉啦,他还是一个很好很出众的名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