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武侠 > 历史许愿墙,开局给辛弃疾换皇帝 > 第 25 章 换皇帝07

得到刘裕的首肯,沈复踌躇满志,充满干劲地去执行他「以美食征服金国」的大计去了。

刘裕将计划稍微改了改。

从开设连锁酒楼,变成了开设连锁娱乐山庄,吃喝玩乐全包,一站式消费一应俱全。

大宋的娱乐生活极度发达,繁华如梦,在整个时代都属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金人什么时候见识过这个?

迟早要被腐化在糖衣炮弹中!

刘裕就当是下了一步闲棋,落子之后,便不再管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练兵筹备,以及正面战场上的对抗。

“唉,也不知宣明和幼安在大理那边,情况怎么样了……”

刘裕想到这里,顿觉茶饭不思,充满了牵怀挂念:“宣明还是第一次离开朕这么久呢。”

又开始了。

一旁,暂时接替谢晦接管京城禁卫军的北府小将柳元景,眼观鼻鼻观心,抱刀立在墙角,假装什么也没有听到。

陛下一天要念叨七八回。

吃饭也说,朝会也说,披公文也说,简直恨不得飞到大理亲自去看看。

大理疆域广阔,等于六倍的燕云十六州,人口更是多达三百万之众。

加之地形崎岖,气候多变,民族掺杂,权臣高氏和众多当地土司家族盘根错节。

文化更是与中原地区长久隔离,甚至语言都不是很流通。

攻打下来已是不易,想要顺顺当当接手,纳为己用,更颇有一番难度。

辛弃疾作为主帅,初次进行灭国操作,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好在谢晦十分仗义,表示这种有趣的事怎么能少得了我呢,当然要去给好朋友帮忙了!

他素来智计卓绝,算无遗策,虽然比辛弃疾还小好几岁,之前却已经打过三场灭国战争,这是第四场,经验可谓相当丰富。

然而,这事对于刘裕来说,真是一个晴天霹雳。

自从他认识谢晦以来,谢晦就没有一天离开过他,即便跟随出征在外,也是时刻带在自己身边保护好,形影不离,就怕出事。

刘宋帝国的所有高官,都曾外放到封地担任刺史,只有谢晦,终刘裕一世始终留在中枢。

而且,刘裕还为他修改了典章制度,随便找了个「身为禁卫长官,不得出宿」的借口,让他直接搬进宫里居住。

这也是刘宋一朝,唯一一个没有私宅、整日住在宫中的案例。

要知道,刘裕登基前自己担任禁卫长官的时候,莫说住进宫了,甚至一会儿京口、一会儿四川,天南海北到处溜达呢。

若问刘裕为啥盯得这么紧……

可能就是头疼+过度担忧吧,谁还没个关心则乱了。

在刘裕眼中,谢小玉是文人,弱不禁风金枝玉叶,和那群整天嘎嘎乱杀、嗷嗷直叫的北府其他崽不一样。

所以,当谢晦跑过:“看见外边的钱塘江了吗?”

谢晦茫然点头。

刘裕斩钉截铁地告诉他:“除非钱塘江水断流,否则你别想踏出临安城一步。”

谢晦:???

他不高兴,他要闹了,他在皇宫里折腾了一整天,吃光了所有送过来的点心,在御案上乱涂乱画一气。

刘裕由着他折腾。

孩子爱咋咋滴吧,发泄一下过剩的精力也好,反正别出去搞事。

大理国山长水远的,万一出了什么紧急情况,救都救不回。

第二日,谢晦又和技术骨干沈林子凑在一块嘀嘀咕咕,画了一下午的图纸,终于搞出了一个横断江水的炮台截面图,指给刘裕看:“谁说不能让江水断流呢!”

刘裕:“……”

他大怒,当场就要关谢晦禁闭。

不料,谢晦十分敏捷地往旁边一闪,一面高叫道:“陛下不让我去,我就自己偷偷溜出去,反正总有办法上车的!”

刘裕无语,也知道这种事他真的做得出来。

想举起手拍人,见他眸光明净,清亮如水地望过来,这一掌到底还是没忍心拍下去,长叹一声道:“你就这么想去大理?”

谢晦听出他语气松动,心中暗喜,便是一通天花乱坠:“幼安一个人应付不来,我去帮他嘛。大理区区小邦,只需王钺一挥,卷旆席甲,顷刻而下,能有什么危险,陛下不要再担心了……”

最终,刘裕被他闹得没办法,还是让他当了远征军的军师。

送行那日,他进行了登坛拜将的仪式之后,就把谢晦和辛弃疾二人叫到一边,几番殷切叮嘱,递上了锦囊。

“过金沙江之后拆开,如有不妥,及时求助。有一点切记,无论遇见什么首先保全自己,不计代价。”

他沉声道:“莫要莽撞冒进,千军可易,汝当安然归来。”

辛弃疾听陛下字字语出诚挚,不由眼眶一热,紧握着锦囊点了点头:“陛下放心,我会的。”

谢晦眨眨眼,还沉浸在第一次自己出征的兴奋中,十分敷衍地挥了挥手:“知道了知道了!”

刘裕依旧放心不下,忽而利落地翻身上马:“朕送你们一程。”

说来也怪,他自己每次征战,从来都是飒沓扬鞭,一往无前,生死无惧。

怎么到了送家里的小朋友出征,就觉得哪哪都担忧得不得了,恨不能亲身上阵,直接为他们扫平一切。

嘿呀,真是操碎了心。

他毕竟是千古一帝,很快就压下了这一丝复杂的心绪,转而说起了本次覆灭大理的种种注意事项。

“大理势必凭借金沙江、大渡河两道天堑,布下重兵,据险而守。”

“朕已下旨让虞允文出兵配合,自晏当路出理塘、中甸,乘隙捣虚,则沿线的三赕等地闻有大兵陈境,势必心思浮动,庶几弹指而下。”

“汝将主力留在金沙江边与夷军对峙,典一支奇兵绕开龙首、龙尾二关,直入羊苴咩城。国都既定,滇东乌蛮三十七部即可传檄招抚。”

“这样,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快速的闪击,一剑封喉。”

谢晦一开始还在认真听着。

一路打马出城,驾临长风,在江边飞奔疾驰。

浙江亭的轮廓已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刘裕仍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在抓着他唠唠叨叨。

他终于不高兴地说:“陛下快留步吧,再送就到澜沧江了!”

这小没良心的,刘裕直接被气笑了,抬手捏捏他的脸,转头盯住辛弃疾:“你好好照顾宣明,莫让他受伤。”

“喂”,谢晦不满地嘀咕道,“我不需要人照顾,你干嘛不让我照顾幼安?”

刘裕:“……”

人家什么武力值,你什么武力值,心里就没点数吗!

辛弃疾也觉好笑,点头应下:“陛下放心。”

刘裕又道:“打仗稳健一点,别没事就莽莽撞撞,单骑冲阵敌营,这种行为很危险。”

辛弃疾眉心不禁一跳,全天下最莽的人分明就是陛下你吧。

谁家皇帝打仗的时候,一个人挥舞长刀,反过来追着五千个敌兵跑啊。

然而,面对刘裕核善的眸光,他终究还是从心地说:“好的,陛下,我记住了。”

刘裕满意地点点头,目送他和谢晦并肩策马绝尘而去,直到身影再也看不到,才慢慢转身回了宫。

……

次日,刘裕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金世宗完颜雍听闻江南换了皇帝,想要试探一下新帝的态度,派使者来催今年的岁币了!

使者来了,使者又走了,走得很痛苦。

刚在朝堂上说出了“岁币”两个字,就被一名文官突然暴起,重重一拳轰在了脸上。

众人惊讶地目视动手之人,竟是右相魏杞。

几位御史当即就抽出了笏板,准备弹劾他。

成何体统,竟然在朝堂重地大打出手,真是有辱斯文!

魏杞却指着金使,满腔悲愤溢于言表:“此人化成灰我都认得,当初我出使金廷的时候,便是他对我百般羞辱,毫无底线!”

御史支吾道:“就算这样,也不能如那乡野村夫般直接打人吧。”

魏杞怒喝:“你说得倒轻巧,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如今本朝与金国,早已经局势倒转,攻守易形了!”

御史还待再说。

刘穆之早听得不耐烦,挽起袖口,上去就给了使者一个大嘴巴子。

北府众人见家长都动手了,自然是一拥而上。

期间,更掺杂着魏杞的门生、各路义愤填膺的官员,见缝插针,浑水摸鱼,对金人使者施以拳打脚踢。

正义的铁拳如擂鼓般密集落下,很快就送他上了西天。

期间,刘裕就坐在上首,支颐笑看着这一幕,一点阻止的意思也没有,冕旒下,他的目光清澈温和,仿佛还带着一丝怀念。

穆之还是一如既往的能动手,就绝不废话。

当年面对桓玄贼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文人一怒,看起来可凶了呢。

天幕前,朱祁钰目光从直播上移开,对着于谦看了又看。

于谦被看得一阵莫名其妙。

就见朱祁钰拍着心口,仿佛松了一口气,喃喃道:“原来诸天万朝,不是只有我家朝堂会发生这种事”

宋祖家的臣子也是一样的武德充沛,那他就放心了!

于谦:???

待金使没了最后一口气,刘穆之正准备退回原位,敛衽告罪。

忽见刘裕一扬手,向自家宰相微微含笑道:“打累了吧,来人,给丞相赐座。”

百官绝倒。

陛下啊,你心偏得没边了!

刘裕微笑着冲那名御史点点头:“爱卿还有什么话想说吗?”

御史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没有没有。”

再给他十倍的胆子,他也不敢当着刘裕的面得罪刘穆之,真的会死的。

“拖下去,尸体送还江北”,刘裕冷冷地扫了一眼地上那团不成人形的东西,“我大宋不收垃圾。”

“至于这隆兴和议割让出来的土地,自然要尽数收回——”

他话锋微微一顿,果见老相公魏杞满脸紧张,下意识越众而出,一句“陛下万金之躯,切不可亲征冒险”,已然到了嘴边。

没办法,他也是看过《宋书》的人,被刘裕那一串战绩亮瞎了眼。

生怕自家天子一冲动,又要上前线。

咦,为什么说又?

魏杞心中浮现出一丝不详的预感,难道自己已经提前为未来感到心累了吗?

不成想,刘裕这次压根不按常理出牌,手指在剑锋上轻轻一扣,淡然道:“殿前都指挥使李显忠将军,自符离之溃,心中常怀介介,本次正是一战扬威、雪彻前耻的良机,就由你走上一遭,将商州之地收回来吧。”

此言一出,魏杞长舒一口气,由衷道:“陛下圣明!”

李显忠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愿肝脑涂地以报,绝不辜负陛下期许。

唯独刘穆之总觉得哪里不对。

思来想去,还是在晚上单独去找了刘裕。

他进宫不需通报,自由来去。

彼时,刘裕正在吃晚膳,很简朴的清粥小菜,一边阅读公文,抬眸望见人,灿然一笑:“穆之你来啦,一起吃点。”

“都当皇帝的人了,就不能吃点好的”,刘穆之叹气,从身后拿出食盒,“看,我给你带了烧鸡。”

刘裕顿时眼前一亮,握住他的手使劲晃了晃,充满了感动:“就知道你惦念着我……啊,这人间有你是多么美好!”

刘穆之顿时被逗笑了,眉眼微弯,依稀流动着一层温润的水泽:“莫贫嘴了,吃你的吧。”

但那缕笑意亦是转瞬即逝,只因他忽然想起《宋书》所载,自己死后刘裕是如何的悲恸欲绝,万般怀念。

“帝每感事怀人,实深凄悼。”

“瞻其茔域,九原之想,情深悼叹。”

“契阔屯泰,旋观始终,金兰之分,义深情密,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

刘穆之在《宋书》列传第一章,史书里离刘裕最近的位置。

他想起自己的死亡事件,倏然感到了一股异常的紧迫感。

时不我待,天命将终啊……

以他的权限,调动几个本朝太医来看病还是没问题的。

但就连这个时代最好的医者也束手无策,只说是,丞相鞠躬尽瘁,油尽灯枯,静养或可延寿。

可是,刘穆之轻轻闭了闭眼。

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偌大的帝国命悬一线,岂能再停下静养?

刘裕正在啃鸡骨头,蓦见他如此神色,不由眉峰紧蹙,坐直了身子,正色道:“怎么了?是谁欺负你?孤找他算账去。”

刘穆之无语了片刻:“你说这话的时候,如果不把沾满油光的手搁在我衣袖上,我还是很感动的。”

刘裕讪讪放开手,赶忙拿毛巾给他擦了擦:“到底怎么了?是朝中的谁又在搞事?”

刘穆之摇头:“我无事,只是有点困,你莫要乱猜。”

“噢,那你快去休息”,刘裕近来那么多事要忙,压根没来得及看《宋书》,哪能猜到缘由。

当即不疑有他,开始赶人。

刘穆之不想回去一个人待着,索性叫人把公文送来,就地批阅。

他状似不经意地问:“这次收复失地,你不打算亲征?”

刘裕面上一派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李显忠乃是不世之将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穆之感叹道:“很久没见到明公单骑冲阵的模样了,我很有些怀念。”

刘裕面不改色,一拂衣袖:“是啊,可惜那都是我年轻时候做的事,我现在已经成熟了许多。你看,我前几日还在教幼安要稳健一点呢。”

刘穆之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真的?”

刘裕眼神坚定:“真的。”

自己怎么就这么不信呢,刘穆之对他看了半晌,一时也没发觉什么异常。

再质疑就比较伤感情了,只得暂且按下不表。

回头找到人在军中的陆游,再三叮嘱。

他本想找王镇恶,但转念一想,刘裕如果要亲征,这家伙不仅不会劝阻,反而还会在旁边殷勤递刀,摇旗呐喊。

陆游才是全军最忠实可靠的老实人!

“穆之先生放心”,他听刘穆之说明来意,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陛下真的打算去前线冒险,我一定会劝阻他的!除非踏着我的尸体过去!”

刘穆之见他语气坚决,端的是掷地有声,不禁放下心来。

陆务观,大约就是北府最后的良心了吧。

结果万万没想到……

第二天,他一整天都没看见刘裕,第三日准备找对方议事,却发现殿中早已人去楼空!

北府精锐都跟着走了数千人,全部轻装简行,只携带了极少量干粮辎重。

这也是刘裕常规的操作了,以战养战,在新占领区获取资源补充军队,以避免后勤补给线过长带来的困扰。

刘穆之见到这一幕,当即便是眼前一黑。

他拉住唯一留下的北府精英沈林子,颤声问道:“陛下人呢?”

沈林子倒不是不想跟着去打仗,而是火.器研究到了最要紧处,根本抽不开身。

他因为没能赶上这趟热闹,一脸遗憾:“应该已经到抗金前线了吧,唉,真倒霉,我怎么就只能在这里干看着呢。”

刘穆之倒吸一口凉气:“不是说让李显忠收复商州吗?”

沈林子奇怪地看着他:“是啊,李显忠收复商州,陛下自己收复唐州、海州、泗州、鄧州、秦州,顺便再看看其他地方能不能一起打下来——有什么问题吗?”

刘穆之:“……”

有什么问题?

分明处处都是问题!

他扶住额头,艰难地问道:“陆游何在,我不是让他拦着点吗?”

“哦,你说他啊!”沈林子一拍手,“他确实拦了,但陛下说,素闻务观是打虎英雄,难道就不想驰骋江北,驱策豺狼虎豹,捉几只回来玩玩?”

这句话一出来,围观群众眼睁睁看着陆游他变色了,变成了激动的粉红。

“他冲得可快啦,要去给陛下当先锋呢,多少人横刀跃马都赶不上!”沈林子笑着说。

刘穆之撑着最后一口气,艰难地问道:“陆游不是承诺说,陛下出征,除非踏着他的尸体过去吗?”

“是这样的,他连夜雕刻出了一个木偶人代死”,沈林子一阵翻找,“啊哈,在这里了……穆之先生,你怎么了,莫昏啊!”

刘穆之:他迟早会被刘裕气死!

说好的稳健一点呢,寄奴的嘴,骗人的鬼!

……

另一边。

刘裕背着自家谋主,悄悄溜到了前线,略微有一丝心虚。

但他转念一想,不对啊,自己这也是为了穆之好。

一方出征在外,另一方在家里干等着多担心啊,就像他为谢晦和辛弃疾送行一样。

瞒住不告诉,不就没事了!

而且他就是小小地打一下,保证见好就收,很快就回来……有什么可担心的。

刘裕这样想着,于是便毫无负担地率军冲锋了起来。

北府兵带着各种火.器新玩具,宛如猛虎出山窜入羊群,锐意拼杀,一路将敌人砍翻。

哎嘿,这边是海州,防守很薄弱,赶快占领。

那边的秦州看起来也很容易打的样子,快点快点。

渡淮水啦,还是熟悉的感觉,熟悉的快乐!

不久后,刘裕望着远处高大巍峨的开封城,城墙已历历在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就是本朝的旧都吗?如此轻易就打过来了,进展好像有点太快了。”

身后的陆游:“……”

何止有点快,咱们这一路和飞过来有什么区别!

……

大理国。

滇中天气炎热,阳光灿烂,辛弃疾举着紫竹伞,和谢晦一道坐在城头的长阶上吃冰雪丸子。

“年轻真好啊。”

虞允文率军和他们汇合,远远地望见这一幕,清肃面容上微微露出一丝笑意。

蜀军气势强盛,令行禁止,谢晦不由为之侧目:“这还是我看见的第一支能打的赵宋正规军。”

当然,他在心底补充道,也是唯一一支。

虞允文出镇蜀地,担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

长期修兵缮甲,刷新军政,积蓄粮草,赈济数十万流民,备战练兵都颇有成果。

都说他是书生拜将,谢晦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小爷爷谢玄,或者伯祖爷谢安,那种温润修雅、芝兰玉树的风格。

结果等人走到了面前,才发现……

夭寿啦,虞允文怎么长这么高!

他一步步靠近,简直就像一根巨型萝卜拔地而起,遮天蔽日!

足足得有两米吧,看着就有安全感,一拳下去可以把敌将的血量全部打崩!

“这属于文官的基本操作”,辛弃疾很淡定地说,“孔子身高也有九尺六。”

谢小玉闻言闷闷不乐。

世上那么多高个子的人,怎么就不能多他一个了?

“我感觉,他甚至可以用一只手把我提起来……”

“不妨自信一点”,辛弃疾拍拍他,“把「我感觉」去掉。”

谢晦没什么力气地瞪了他一眼,复又缩回了伞下。

“举好”,他咬着冰雪丸子,声音慵懒地说,“我的头脑仿佛都被炎炎烈日晒得融化了。”

辛弃疾也觉得这南疆天气,委实晒得叫人扛不住,只得把伞往他那边倾斜了些许,遮住阳光,温声安慰道:“莫担心,我们已经成功会师,等会加紧进兵,打进国都,就可以去宫中避暑了。“

这时候,和高个子一起同行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

虞允文往面前一站,顿时投落下一大块阴影,仿佛整个世界都清凉了。

他正要说话,忽觉身后有异。

一回头,什么都没看见,几疑是自己的错觉。

虞允文面色平静,向二人拱手行礼:“征北将军,谢司马,有劳久候……”

征北将军,就是刘裕给辛弃疾的封号。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南西北四征将军,并不常设,而是作为战争爆发期间,出兵灭亡他国主将的最高称号。

如杜预献计灭吴,为征南将军;邓艾灭蜀,为征西将军;桓温覆灭割据蜀地的成汉李氏政权,也是征西将军。

所以,辛弃疾这个「征北」,自然不是为了大理国这种小角色设立的,而是为了日后北伐灭金。

虞允文话说到半截,猛然一转头,这回终于被他逮住了人。

只见一名英武不凡的少年将军,站在他身后的阴影里,正在亦步亦趋,躲避烈日。

他每动一下,少年也紧跟着他的影子动一下,见他回头,还满面笑容地举起手挥了挥:“嗨?”

这就嗨起来了,虞允文无语,很快认出了对方是谁:“檀将军这次竟也随军出征了?”

陛下在诏书里没告诉他啊。

檀道济挠了挠头,嘿嘿憨笑道:“本来倒也没有打算出征,我就是练兵累了,随意找了个库房睡觉。谁知一觉醒来,已经夹在一堆粮草中被运出了临安城外。”

虞允文:“……”

谢晦倒是感慨了一番:“早知道还能这样瞒天过海,我也混在库房里过来算了,何必当初在宫中如此大费周章。”

辛弃疾微笑道:“那你过不了多久,就能看见陛下御驾亲征滇南了。”

谢晦:“……”

非得来这么揭穿他吗!

彼时,当檀道济从粮草堆里,摇摇晃晃挣扎爬起来的时候,众人惊呆了。

还以为屯田用的稻草人成精了!

他们能怎样,都出发了好一段距离,总不能把人强行送回去吧,只得将檀道济一起带上。

好在檀道济不是什么拖后腿之人,而是实打实的强援。

他是刘裕培养出来的军事接班人,未来注定要继承北府兵,成为帝国的万里长城。

从他的封号“冠军将军”,就知道刘裕对他抱有多高的期望了。

现在是冠军将军,未来北伐立功,他就是冠军侯。

完全成长起来的檀道济,在武庙都是第一流的神级存在,也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现在这个虽然是少年版本,各方面稍差点意思,但也足够大理国喝一壶了。

谢晦缓慢整理了一下衣袖,道:“阿和,这样待虞相公太失礼了,快过来。”

“好热,我不去”,檀道济吐了吐舌头,不情不愿地说,“现在虞相公话了吧。”

北府众人早在阴凉处歇下了,谢晦二人是为迎接虞允文,才在此处硬扛着太阳。

将部众安顿好,纷纷进了城去。

沿途所见,人来人往,一片声息繁华,丝毫不见乱象,更有一位大胆的百姓跑到近处,手提一篮水果,要塞给谢晦。

谢晦显然已经习惯如此场面,伸手接了一枚果子,微微含笑谢过:“多谢卿。”

那人呆呆地瞅着他笑颜皎洁,眉眼如画,忽然扭头大喝道:“谢郎君今天收下我的果子了!”

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从哪里哗啦啦涌出一大群人,男女老少皆有。

手中拿着各种瓜果小吃,霎时一阵噼里啪啦,宛如雨点般飞来,全部往谢晦的方向抛:“啊啊啊谢郎快看我!”

谢晦抬眸一笑,众人又是一阵捂着心口,倒吸凉气。

甚至还有人拉住身边人,语气急切地说:“他真的看我了!你快掐我一下,如此美梦,可曾还在人间?”

如此场景,看得虞允文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跟不上时代:“原中的掷果盈车……不对,盈人吗。”

辛弃疾本在一旁为谢晦撑伞,都被热情的人群挤到了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道:“滇南民风彪悍,素来与中原大异。”

虞允文倒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

征服新地盘之后,最怕的就是出现叛乱与动荡。

谢晦的战后安抚工作无疑做得很好,百姓安居如常,并无一丝一毫的抗拒心理。

辛弃疾一面随着汹涌的人潮,被裹挟向前,一面向虞允文介绍。

“宣明每到一处,都重廉吏,除贪酷,明察暗访。”

“得知各地知府、土司有贪暴者,寻即问斩。又将田租从半数减为一成,劝课农桑,各济资粮,由是民情大悦。”

虞允文闻言,心中好生钦佩:“谢司马治理有方,与民同乐,实乃英才。”

辛弃疾欣然同意:“是啊,这一次出行,我只负责作战交兵,余下一概诸事尽皆交予宣明。”

这就是坐拥ssr辅助的快乐,谁有谁知道!

他们一路行来,势如破竹,避开金沙江天险,将数个重镇连根拔起。

每到一地,旋即收缴官印,封锁消息,佯若无事状。

故前线各城,往往毫无防备间,即被北府兵雷霆攻击,驰入攻克。

过了中甸之后,局势为之一改。

盖因再往前的白蛮土司,与大理朝廷不过关系羁縻,遥示笼络,绝非死忠,亦无为国赴死决战之心。

谢晦搞了一套心理战术,兵锋所向,往往提前传檄招降,「我宋大兵将至,诸宜奉表来归,各安天命」云云。

各地土司本无战意,遥见北府千乘万骑,一片联云蔽日浩浩荡荡,更觉闻风丧胆。

既然打不过,那就只有加入。

北府入滇,秋毫无犯,庐舍稼穑俱全,当地居民心中感佩,更加卖力地倒戈荷戟,为王前驱。

区区三月时间,就如秋风扫落叶,荡平滇中、滇西全境,仅剩首都一座孤城,以及还在观望的乌蒙三十七部。

临近的吐蕃康区首领收到大理国求救文书,朝廷中扯皮一番,终于决定出兵救援。

结果刚进入大理境内,就被早有准备的谢晦,派檀道济伏兵将其一锅端了。

在这个即将灭亡大理的节骨眼上,谢晦本不欲节外生枝,想着先将吐蕃被俘的几名大将加以厚礼,遣送回去,来日再图。

却不料,吐蕃俘虏是个没骨气的,没扛住压力,直接就将吐蕃国内的情况如倒豆子般尽数说出。

当然,这和谢晦手段的强硬,大概也有那么亿点点关系。

总之一句话,吐蕃现在大分裂,几十个首领各自为政,这回来援的是多康部落,与宋朝毗邻,实力却不算最强。

谢晦心念如电转,心说这能不趁他病要他命?已然想出了一道鲸吞全局的计划。

遂将吐蕃俘虏先关押在一旁,暂且按下不表。

……

大理国都羊苴咩城,傍依苍山与龙首、龙尾二关,是实打实的天堑雄城,易守难攻,难以攀登。

辛弃疾提议:“不如效邓士载暗渡阴平之事,携一支飞军,翻山越岭,从无人区径趋城下。”

“我亦如此认为”,虞允文赞许地点点头,“蜀军备战多年,早已习惯山地作战,白蛮首领新降立功心切,又熟悉地势情形,正可助一臂之力。”

谢晦凝眉思索一阵,则是补充了一点:“按照路线规划,不应径直兵临城下,而是要停在大理城的背部,以地道挖掘法填塞火药,迅速轰倒东面城墙,即可长驱直入,占领全城。”

这种打法,突出一个“奇”字。

趁大理国王还没反应过来,迅速将城池拿下,免得他跑路。

否则的话,大理又没有什么“君王死社稷”的说法。

正康帝一旦意识到大势已去,妄图逃窜,带着残余小朝廷,流亡在云南的茫茫群山野水之间,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工作量!

几人都同意了谢晦的意见。

正想问问檀道济,转头一看,大宋战无不胜的冠军将军正趴在桌边,拿小木枝戳弄着一群蚂蚁,兴致勃勃地说:“快爬快爬,我给你们引路!”

几人:“……”

算了,问这个憨憨也问不出什么来,就这样吧。

辛弃疾倒是忽然想起一事:“陛下的第二个锦囊我们还没看,是否要翻阅一下?”

第一个锦囊在渡金沙江的时候就已经翻阅过了,里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安抚百姓、建设民生的指点。

现在这个锦囊,应该对应的就是攻打国都之事。

谢晦打开一看,只见纸张上赫然写着:“宣明亲启:遇见困难不要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解决,你智计卓绝,无往而不利,生命中有多少艰难险阻都闯过来了,何况大理荒僻小邦!先做个深呼吸,吃一颗粽子糖,闭目休息一会,再重新回来看待这个问题……”

洋洋洒洒一长串。

刘裕在这张纸上,赫然抄了满满一纸的心灵鸡汤。

辛弃疾:“……”

观众们:“……”

这和我们设想中的锦囊妙计根本不一样!

刘裕:拜托拜托,你们懂不懂“北伐十策,晦有其九”的含金量啊!

朕平日行军打仗,有时还要依靠小玉出谋划策,根本没有写锦囊妙计的必要!

将他夸一顿,多多提供情绪价值就完事了!

谢晦本人倒是丝毫不觉得意外,勾起唇角,微微笑了,明眸中闪烁着愉快的光芒,从锦囊中倒出几颗粽子糖,分给众人。

“挺甜的”,他含笑道。

辛弃疾点点头,表示同意:“看来陛下也是算准了我们行军至此,正好遇上端午。”

“那还等什么”,檀道济顿时两眼放光,握住刀柄,就要冲出去典兵,“快点打完仗,进城吃粽子吧!”

“且慢”,谢晦忽然制止道,“我想到一法,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国都。”

众人:“……”

真的吗,我不信!

谢晦在军中威望甚高,倒也无人直接提出质疑,他环视一圈,缓缓吐出三个字:“崇圣寺。”

辛弃疾思索半晌,不得要领,懵逼地抬头看向对面,见虞允文同样满脸问号,顿时放下心来。

嗯,看来掉线的不止他一个。

谢晦告诉众人:“听闻大理崇尚佛法,有九位皇帝先后在崇圣寺出家,其中就包括正康帝的父亲、太上皇宪宗皇帝,如今居于寺中,法号广弘。”

辛弃疾心一跳,隐约觉察到了什么,身子前倾,迫切地询问:“然后呢?”

谢晦一抚掌,扬眉微笑道:“当然是将他掳来,命其招降大理朝廷,料想正康帝也不敢当众射杀亲父。”

辛弃疾:“……”

观众们:“……”

谢小玉,你这一招好特么邪性啊!

挟太上皇以令帝都,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叫门天子」,不费一兵一卒,即可赚开城门?

谢晦又道:“当然,就算正康帝真的狠下心来,斩杀宪宗,我们也不亏。”

“崇圣寺中,还有不少段氏的皇亲国戚、以及相国高家的人,足有数十人之多。”

“届时,将这一群人尽数驱赶到国都城外,正康帝能杀爹,难道别人也都愿意杀爹死战吗?不出数日,城中必定人心浮动,我们在营地里坐等那些二五仔上门投靠,就可以了。”

辛弃疾:“……”

观众们:“……”

他可真是个天才,他的思路难道就没有瓶颈吗?

天幕前,朱祁钰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缓缓将目光投向了于谦,对他看了又看。

于谦一回生,二回熟,也已对他的间歇性发作习以为常,报以一个疑问的目光。

朱祁钰充满疑惑地说:“宣明真的不是有意为之吗?”

明明从头到尾没他的事,明明谢晦根本不知道后世的大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总感觉本朝的故事好像频频被cue呢?

只能说.

这就是赶巧撞上了吧。

辛弃疾虽觉大理宪宗皇帝应该不至于这么荒谬,主动当带路党。

都已经出家了,佛家不都讲究看淡生死,四大皆空嘛。

但出于对谢晦的信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这个计划。

结果发现……

真对不起,太上皇就是有这么离谱。

辛弃疾刚一拔出剑,拿性命威胁了两句,宪宗就麻溜地举起双手,表示愿意配合。

不仅在羊苴咩城下帮忙叫门,招呼亲儿子快点投降。

甚至还现身说法,表明朕归顺大宋之后,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你们一个个都不要再负隅顽抗啦!

正康帝:“……”

大理官员:“……”

好想给他一箭啊,不带这么阵前动摇军心的!

本来就打不过,被太上皇喊了这么几嗓子,顿时更加人心动摇,入夜后,就有文武公卿缒城而出,前往北府大营乞降。

又过了数日,相国高量成派人来接洽。

也不知谢晦同他们交流了什么,许下怎么样的条件。

他们回去之后,就把正康帝绑缚到城头上,肉袒衔璧,牵羊出降。

辛弃疾直到率领大军进入大理帝宫,内心都充满了恍惚,不是吧,就这样灭国了?节奏这么快的吗?

只能说,太上皇这个群体,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不管是李隆基、赵佶,还是今日的宪宗皇帝,都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倒也不必如此震惊”,谢晦见辛弃疾一脸迷茫,伸手在他眼前挥挥,“这只是本位面覆灭的第一个国家而已,未来还有很多,你可以等灭金的时候再震惊。”

他的神色很是云淡风轻,“灭金”两个字也轻飘飘的。

正因其平静,更让人觉得心神动摇。

从前看起来高不可攀、犹如万里关山难越的那个目标,如今也在一步步靠近。

前路云开雾散,旭日朗朗,似是一片光明。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你说得对,这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次谢晦给他当军师,处处心有灵犀,合拍至极,世上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搭档了。

于是微微躬身,伸出手,朗然笑道:“往后千里万里,还望小玉和我同行。”

谢晦轻笑,乌衣轻轻一掠,翩然走到了伞下:“你还真是有事叫小玉,无事谢宣明。”

啊这,辛弃疾茫然道:“我哪有?”

“你哪里没有”,谢晦眨眨眼,眸中一池流光浮动,寒玉生烟,绮色的冰雪映着天边云霞。

忽而握住了他的手,“行啦,别愣着了,我答应你——快去翻阅卷宗!”

辛弃疾想起那一堆要做的事,顿觉头大如斗:“好。”

“还有我,还有我!”

檀道济宛如一个大憨包,从远处咚咚咚飞奔过来,把自己的爪子也搭在了上面,“我也要加入你们的作战小队!”

和谢晦一起打仗实在是太快乐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陛下一直不肯放宣明出来了!

辛弃疾无语了片刻,语气温和地问他:“阿和,你来就来了,为何还拖着一大蛇皮口袋的翡翠?”

“哦”,檀道济一拍脑门,“瞧我这记性,这是故相国高量成方才送什么……以后同朝为官,请多关照。我猜他也给你们府上送了。”

辛弃疾也想起这一茬,问谢晦:“你当初许给高家什么条件,才让他们同意把正康帝绑了,开城出降?”

谢晦神色淡然:“我答应给他封大宋国公,赠王礼,食邑五千户,世袭罔替。”

辛弃疾为这个优厚的条件吃了一惊:“难怪……由不得高量成不心动。”

他颇有些忧心忡忡:“只是如此一来,高家愈发位高权重,恐怕不利于我们宋廷对大理的掌控。”

“想什么呢”,谢晦惊奇地看了他一眼,“我只说封国公,又没说死的活的。死后赠的国公不是国公吗,给他王礼下葬,庙庭配飨五千户,还不够荣光无限?”

辛弃疾:“……”

他为高量成点蜡,顺带问了一句:“那约定的「世袭罔替」?”

果然,谢晦露出了一抹「你知道的」笑容:“当然是全家上路,再续亲缘。”

这也是北府人的优良传统了,一路灭五国杀六帝,凡是有继位可能、会产生威胁的皇室子孙,向来是一个不留。

高家人从前当过皇帝的,后来才由段氏复辟,自然也属于这个范畴。

谢晦说到这里,由衷地感叹道:“有时,我觉得自己太过仁慈,就算高量成已经必死无疑,我还在认认真真地敷衍他,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死后封王的仪典,这该死的仪式感啊。”

忽见辛弃疾伸出手,在半空中做抓取状,仿佛在摸索着什么,而后指尖按在他心口。

谢晦不由惊讶道:“你做甚?”

辛弃疾微笑着告诉他:“我在帮小玉寻回离家出走的良心。”

谢晦:“……”

胡说,他分明是最正直不过的人,天地可鉴!!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玉和幼安的灭国进度(1/n)

其他国家(瑟瑟发抖中):大魔王!!你们不要过来啊!!!!

得到刘裕的首肯,沈复踌躇满志,充满干劲地去执行他「以美食征服金国」的大计去了。

刘裕将计划稍微改了改。

从开设连锁酒楼,变成了开设连锁娱乐山庄,吃喝玩乐全包,一站式消费一应俱全。

大宋的娱乐生活极度发达,繁华如梦,在整个时代都属于遥遥领先的水平。

金人什么时候见识过这个?

迟早要被腐化在糖衣炮弹中!

刘裕就当是下了一步闲棋,落子之后,便不再管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练兵筹备,以及正面战场上的对抗。

“唉,也不知宣明和幼安在大理那边,情况怎么样了……”

刘裕想到这里,顿觉茶饭不思,充满了牵怀挂念:“宣明还是第一次离开朕这么久呢。”

又开始了。

一旁,暂时接替谢晦接管京城禁卫军的北府小将柳元景,眼观鼻鼻观心,抱刀立在墙角,假装什么也没有听到。

陛下一天要念叨七八回。

吃饭也说,朝会也说,披公文也说,简直恨不得飞到大理亲自去看看。

大理疆域广阔,等于六倍的燕云十六州,人口更是多达三百万之众。

加之地形崎岖,气候多变,民族掺杂,权臣高氏和众多当地土司家族盘根错节。

文化更是与中原地区长久隔离,甚至语言都不是很流通。

攻打下来已是不易,想要顺顺当当接手,纳为己用,更颇有一番难度。

辛弃疾作为主帅,初次进行灭国操作,难免有些手忙脚乱。

好在谢晦十分仗义,表示这种有趣的事怎么能少得了我呢,当然要去给好朋友帮忙了!

他素来智计卓绝,算无遗策,虽然比辛弃疾还小好几岁,之前却已经打过三场灭国战争,这是第四场,经验可谓相当丰富。

然而,这事对于刘裕来说,真是一个晴天霹雳。

自从他认识谢晦以来,谢晦就没有一天离开过他,即便跟随出征在外,也是时刻带在自己身边保护好,形影不离,就怕出事。

刘宋帝国的所有高官,都曾外放到封地担任刺史,只有谢晦,终刘裕一世始终留在中枢。

而且,刘裕还为他修改了典章制度,随便找了个「身为禁卫长官,不得出宿」的借口,让他直接搬进宫里居住。

这也是刘宋一朝,唯一一个没有私宅、整日住在宫中的案例。

要知道,刘裕登基前自己担任禁卫长官的时候,莫说住进宫了,甚至一会儿京口、一会儿四川,天南海北到处溜达呢。

若问刘裕为啥盯得这么紧……

可能就是头疼+过度担忧吧,谁还没个关心则乱了。

在刘裕眼中,谢小玉是文人,弱不禁风金枝玉叶,和那群整天嘎嘎乱杀、嗷嗷直叫的北府其他崽不一样。

所以,当谢晦跑过:“看见外边的钱塘江了吗?”

谢晦茫然点头。

刘裕斩钉截铁地告诉他:“除非钱塘江水断流,否则你别想踏出临安城一步。”

谢晦:???

他不高兴,他要闹了,他在皇宫里折腾了一整天,吃光了所有送过来的点心,在御案上乱涂乱画一气。

刘裕由着他折腾。

孩子爱咋咋滴吧,发泄一下过剩的精力也好,反正别出去搞事。

大理国山长水远的,万一出了什么紧急情况,救都救不回。

第二日,谢晦又和技术骨干沈林子凑在一块嘀嘀咕咕,画了一下午的图纸,终于搞出了一个横断江水的炮台截面图,指给刘裕看:“谁说不能让江水断流呢!”

刘裕:“……”

他大怒,当场就要关谢晦禁闭。

不料,谢晦十分敏捷地往旁边一闪,一面高叫道:“陛下不让我去,我就自己偷偷溜出去,反正总有办法上车的!”

刘裕无语,也知道这种事他真的做得出来。

想举起手拍人,见他眸光明净,清亮如水地望过来,这一掌到底还是没忍心拍下去,长叹一声道:“你就这么想去大理?”

谢晦听出他语气松动,心中暗喜,便是一通天花乱坠:“幼安一个人应付不来,我去帮他嘛。大理区区小邦,只需王钺一挥,卷旆席甲,顷刻而下,能有什么危险,陛下不要再担心了……”

最终,刘裕被他闹得没办法,还是让他当了远征军的军师。

送行那日,他进行了登坛拜将的仪式之后,就把谢晦和辛弃疾二人叫到一边,几番殷切叮嘱,递上了锦囊。

“过金沙江之后拆开,如有不妥,及时求助。有一点切记,无论遇见什么首先保全自己,不计代价。”

他沉声道:“莫要莽撞冒进,千军可易,汝当安然归来。”

辛弃疾听陛下字字语出诚挚,不由眼眶一热,紧握着锦囊点了点头:“陛下放心,我会的。”

谢晦眨眨眼,还沉浸在第一次自己出征的兴奋中,十分敷衍地挥了挥手:“知道了知道了!”

刘裕依旧放心不下,忽而利落地翻身上马:“朕送你们一程。”

说来也怪,他自己每次征战,从来都是飒沓扬鞭,一往无前,生死无惧。

怎么到了送家里的小朋友出征,就觉得哪哪都担忧得不得了,恨不能亲身上阵,直接为他们扫平一切。

嘿呀,真是操碎了心。

他毕竟是千古一帝,很快就压下了这一丝复杂的心绪,转而说起了本次覆灭大理的种种注意事项。

“大理势必凭借金沙江、大渡河两道天堑,布下重兵,据险而守。”

“朕已下旨让虞允文出兵配合,自晏当路出理塘、中甸,乘隙捣虚,则沿线的三赕等地闻有大兵陈境,势必心思浮动,庶几弹指而下。”

“汝将主力留在金沙江边与夷军对峙,典一支奇兵绕开龙首、龙尾二关,直入羊苴咩城。国都既定,滇东乌蛮三十七部即可传檄招抚。”

“这样,便能以最小的代价,完成最快速的闪击,一剑封喉。”

谢晦一开始还在认真听着。

一路打马出城,驾临长风,在江边飞奔疾驰。

浙江亭的轮廓已被远远地抛在后面,刘裕仍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还在抓着他唠唠叨叨。

他终于不高兴地说:“陛下快留步吧,再送就到澜沧江了!”

这小没良心的,刘裕直接被气笑了,抬手捏捏他的脸,转头盯住辛弃疾:“你好好照顾宣明,莫让他受伤。”

“喂”,谢晦不满地嘀咕道,“我不需要人照顾,你干嘛不让我照顾幼安?”

刘裕:“……”

人家什么武力值,你什么武力值,心里就没点数吗!

辛弃疾也觉好笑,点头应下:“陛下放心。”

刘裕又道:“打仗稳健一点,别没事就莽莽撞撞,单骑冲阵敌营,这种行为很危险。”

辛弃疾眉心不禁一跳,全天下最莽的人分明就是陛下你吧。

谁家皇帝打仗的时候,一个人挥舞长刀,反过来追着五千个敌兵跑啊。

然而,面对刘裕核善的眸光,他终究还是从心地说:“好的,陛下,我记住了。”

刘裕满意地点点头,目送他和谢晦并肩策马绝尘而去,直到身影再也看不到,才慢慢转身回了宫。

……

次日,刘裕收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

金世宗完颜雍听闻江南换了皇帝,想要试探一下新帝的态度,派使者来催今年的岁币了!

使者来了,使者又走了,走得很痛苦。

刚在朝堂上说出了“岁币”两个字,就被一名文官突然暴起,重重一拳轰在了脸上。

众人惊讶地目视动手之人,竟是右相魏杞。

几位御史当即就抽出了笏板,准备弹劾他。

成何体统,竟然在朝堂重地大打出手,真是有辱斯文!

魏杞却指着金使,满腔悲愤溢于言表:“此人化成灰我都认得,当初我出使金廷的时候,便是他对我百般羞辱,毫无底线!”

御史支吾道:“就算这样,也不能如那乡野村夫般直接打人吧。”

魏杞怒喝:“你说得倒轻巧,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如今本朝与金国,早已经局势倒转,攻守易形了!”

御史还待再说。

刘穆之早听得不耐烦,挽起袖口,上去就给了使者一个大嘴巴子。

北府众人见家长都动手了,自然是一拥而上。

期间,更掺杂着魏杞的门生、各路义愤填膺的官员,见缝插针,浑水摸鱼,对金人使者施以拳打脚踢。

正义的铁拳如擂鼓般密集落下,很快就送他上了西天。

期间,刘裕就坐在上首,支颐笑看着这一幕,一点阻止的意思也没有,冕旒下,他的目光清澈温和,仿佛还带着一丝怀念。

穆之还是一如既往的能动手,就绝不废话。

当年面对桓玄贼子的时候也是如此,文人一怒,看起来可凶了呢。

天幕前,朱祁钰目光从直播上移开,对着于谦看了又看。

于谦被看得一阵莫名其妙。

就见朱祁钰拍着心口,仿佛松了一口气,喃喃道:“原来诸天万朝,不是只有我家朝堂会发生这种事”

宋祖家的臣子也是一样的武德充沛,那他就放心了!

于谦:???

待金使没了最后一口气,刘穆之正准备退回原位,敛衽告罪。

忽见刘裕一扬手,向自家宰相微微含笑道:“打累了吧,来人,给丞相赐座。”

百官绝倒。

陛下啊,你心偏得没边了!

刘裕微笑着冲那名御史点点头:“爱卿还有什么话想说吗?”

御史忍不住打了个寒颤:“……没有没有。”

再给他十倍的胆子,他也不敢当着刘裕的面得罪刘穆之,真的会死的。

“拖下去,尸体送还江北”,刘裕冷冷地扫了一眼地上那团不成人形的东西,“我大宋不收垃圾。”

“至于这隆兴和议割让出来的土地,自然要尽数收回——”

他话锋微微一顿,果见老相公魏杞满脸紧张,下意识越众而出,一句“陛下万金之躯,切不可亲征冒险”,已然到了嘴边。

没办法,他也是看过《宋书》的人,被刘裕那一串战绩亮瞎了眼。

生怕自家天子一冲动,又要上前线。

咦,为什么说又?

魏杞心中浮现出一丝不详的预感,难道自己已经提前为未来感到心累了吗?

不成想,刘裕这次压根不按常理出牌,手指在剑锋上轻轻一扣,淡然道:“殿前都指挥使李显忠将军,自符离之溃,心中常怀介介,本次正是一战扬威、雪彻前耻的良机,就由你走上一遭,将商州之地收回来吧。”

此言一出,魏杞长舒一口气,由衷道:“陛下圣明!”

李显忠更是感动得热泪盈眶,愿肝脑涂地以报,绝不辜负陛下期许。

唯独刘穆之总觉得哪里不对。

思来想去,还是在晚上单独去找了刘裕。

他进宫不需通报,自由来去。

彼时,刘裕正在吃晚膳,很简朴的清粥小菜,一边阅读公文,抬眸望见人,灿然一笑:“穆之你来啦,一起吃点。”

“都当皇帝的人了,就不能吃点好的”,刘穆之叹气,从身后拿出食盒,“看,我给你带了烧鸡。”

刘裕顿时眼前一亮,握住他的手使劲晃了晃,充满了感动:“就知道你惦念着我……啊,这人间有你是多么美好!”

刘穆之顿时被逗笑了,眉眼微弯,依稀流动着一层温润的水泽:“莫贫嘴了,吃你的吧。”

但那缕笑意亦是转瞬即逝,只因他忽然想起《宋书》所载,自己死后刘裕是如何的悲恸欲绝,万般怀念。

“帝每感事怀人,实深凄悼。”

“瞻其茔域,九原之想,情深悼叹。”

“契阔屯泰,旋观始终,金兰之分,义深情密,是以献其乃怀,布之朝听。”

刘穆之在《宋书》列传第一章,史书里离刘裕最近的位置。

他想起自己的死亡事件,倏然感到了一股异常的紧迫感。

时不我待,天命将终啊……

以他的权限,调动几个本朝太医来看病还是没问题的。

但就连这个时代最好的医者也束手无策,只说是,丞相鞠躬尽瘁,油尽灯枯,静养或可延寿。

可是,刘穆之轻轻闭了闭眼。

已经走到了这个地步,偌大的帝国命悬一线,岂能再停下静养?

刘裕正在啃鸡骨头,蓦见他如此神色,不由眉峰紧蹙,坐直了身子,正色道:“怎么了?是谁欺负你?孤找他算账去。”

刘穆之无语了片刻:“你说这话的时候,如果不把沾满油光的手搁在我衣袖上,我还是很感动的。”

刘裕讪讪放开手,赶忙拿毛巾给他擦了擦:“到底怎么了?是朝中的谁又在搞事?”

刘穆之摇头:“我无事,只是有点困,你莫要乱猜。”

“噢,那你快去休息”,刘裕近来那么多事要忙,压根没来得及看《宋书》,哪能猜到缘由。

当即不疑有他,开始赶人。

刘穆之不想回去一个人待着,索性叫人把公文送来,就地批阅。

他状似不经意地问:“这次收复失地,你不打算亲征?”

刘裕面上一派镇定自若,对答如流:“李显忠乃是不世之将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穆之感叹道:“很久没见到明公单骑冲阵的模样了,我很有些怀念。”

刘裕面不改色,一拂衣袖:“是啊,可惜那都是我年轻时候做的事,我现在已经成熟了许多。你看,我前几日还在教幼安要稳健一点呢。”

刘穆之似笑非笑地看着他:“真的?”

刘裕眼神坚定:“真的。”

自己怎么就这么不信呢,刘穆之对他看了半晌,一时也没发觉什么异常。

再质疑就比较伤感情了,只得暂且按下不表。

回头找到人在军中的陆游,再三叮嘱。

他本想找王镇恶,但转念一想,刘裕如果要亲征,这家伙不仅不会劝阻,反而还会在旁边殷勤递刀,摇旗呐喊。

陆游才是全军最忠实可靠的老实人!

“穆之先生放心”,他听刘穆之说明来意,深感自己责任重大,信誓旦旦地表示,“如果陛下真的打算去前线冒险,我一定会劝阻他的!除非踏着我的尸体过去!”

刘穆之见他语气坚决,端的是掷地有声,不禁放下心来。

陆务观,大约就是北府最后的良心了吧。

结果万万没想到……

第二天,他一整天都没看见刘裕,第三日准备找对方议事,却发现殿中早已人去楼空!

北府精锐都跟着走了数千人,全部轻装简行,只携带了极少量干粮辎重。

这也是刘裕常规的操作了,以战养战,在新占领区获取资源补充军队,以避免后勤补给线过长带来的困扰。

刘穆之见到这一幕,当即便是眼前一黑。

他拉住唯一留下的北府精英沈林子,颤声问道:“陛下人呢?”

沈林子倒不是不想跟着去打仗,而是火.器研究到了最要紧处,根本抽不开身。

他因为没能赶上这趟热闹,一脸遗憾:“应该已经到抗金前线了吧,唉,真倒霉,我怎么就只能在这里干看着呢。”

刘穆之倒吸一口凉气:“不是说让李显忠收复商州吗?”

沈林子奇怪地看着他:“是啊,李显忠收复商州,陛下自己收复唐州、海州、泗州、鄧州、秦州,顺便再看看其他地方能不能一起打下来——有什么问题吗?”

刘穆之:“……”

有什么问题?

分明处处都是问题!

他扶住额头,艰难地问道:“陆游何在,我不是让他拦着点吗?”

“哦,你说他啊!”沈林子一拍手,“他确实拦了,但陛下说,素闻务观是打虎英雄,难道就不想驰骋江北,驱策豺狼虎豹,捉几只回来玩玩?”

这句话一出来,围观群众眼睁睁看着陆游他变色了,变成了激动的粉红。

“他冲得可快啦,要去给陛下当先锋呢,多少人横刀跃马都赶不上!”沈林子笑着说。

刘穆之撑着最后一口气,艰难地问道:“陆游不是承诺说,陛下出征,除非踏着他的尸体过去吗?”

“是这样的,他连夜雕刻出了一个木偶人代死”,沈林子一阵翻找,“啊哈,在这里了……穆之先生,你怎么了,莫昏啊!”

刘穆之:他迟早会被刘裕气死!

说好的稳健一点呢,寄奴的嘴,骗人的鬼!

……

另一边。

刘裕背着自家谋主,悄悄溜到了前线,略微有一丝心虚。

但他转念一想,不对啊,自己这也是为了穆之好。

一方出征在外,另一方在家里干等着多担心啊,就像他为谢晦和辛弃疾送行一样。

瞒住不告诉,不就没事了!

而且他就是小小地打一下,保证见好就收,很快就回来……有什么可担心的。

刘裕这样想着,于是便毫无负担地率军冲锋了起来。

北府兵带着各种火.器新玩具,宛如猛虎出山窜入羊群,锐意拼杀,一路将敌人砍翻。

哎嘿,这边是海州,防守很薄弱,赶快占领。

那边的秦州看起来也很容易打的样子,快点快点。

渡淮水啦,还是熟悉的感觉,熟悉的快乐!

不久后,刘裕望着远处高大巍峨的开封城,城墙已历历在目,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这就是本朝的旧都吗?如此轻易就打过来了,进展好像有点太快了。”

身后的陆游:“……”

何止有点快,咱们这一路和飞过来有什么区别!

……

大理国。

滇中天气炎热,阳光灿烂,辛弃疾举着紫竹伞,和谢晦一道坐在城头的长阶上吃冰雪丸子。

“年轻真好啊。”

虞允文率军和他们汇合,远远地望见这一幕,清肃面容上微微露出一丝笑意。

蜀军气势强盛,令行禁止,谢晦不由为之侧目:“这还是我看见的第一支能打的赵宋正规军。”

当然,他在心底补充道,也是唯一一支。

虞允文出镇蜀地,担任四川宣抚使兼知枢密院事。

长期修兵缮甲,刷新军政,积蓄粮草,赈济数十万流民,备战练兵都颇有成果。

都说他是书生拜将,谢晦一开始还以为他是小爷爷谢玄,或者伯祖爷谢安,那种温润修雅、芝兰玉树的风格。

结果等人走到了面前,才发现……

夭寿啦,虞允文怎么长这么高!

他一步步靠近,简直就像一根巨型萝卜拔地而起,遮天蔽日!

足足得有两米吧,看着就有安全感,一拳下去可以把敌将的血量全部打崩!

“这属于文官的基本操作”,辛弃疾很淡定地说,“孔子身高也有九尺六。”

谢小玉闻言闷闷不乐。

世上那么多高个子的人,怎么就不能多他一个了?

“我感觉,他甚至可以用一只手把我提起来……”

“不妨自信一点”,辛弃疾拍拍他,“把「我感觉」去掉。”

谢晦没什么力气地瞪了他一眼,复又缩回了伞下。

“举好”,他咬着冰雪丸子,声音慵懒地说,“我的头脑仿佛都被炎炎烈日晒得融化了。”

辛弃疾也觉得这南疆天气,委实晒得叫人扛不住,只得把伞往他那边倾斜了些许,遮住阳光,温声安慰道:“莫担心,我们已经成功会师,等会加紧进兵,打进国都,就可以去宫中避暑了。“

这时候,和高个子一起同行的好处就体现了出来。

虞允文往面前一站,顿时投落下一大块阴影,仿佛整个世界都清凉了。

他正要说话,忽觉身后有异。

一回头,什么都没看见,几疑是自己的错觉。

虞允文面色平静,向二人拱手行礼:“征北将军,谢司马,有劳久候……”

征北将军,就是刘裕给辛弃疾的封号。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南西北四征将军,并不常设,而是作为战争爆发期间,出兵灭亡他国主将的最高称号。

如杜预献计灭吴,为征南将军;邓艾灭蜀,为征西将军;桓温覆灭割据蜀地的成汉李氏政权,也是征西将军。

所以,辛弃疾这个「征北」,自然不是为了大理国这种小角色设立的,而是为了日后北伐灭金。

虞允文话说到半截,猛然一转头,这回终于被他逮住了人。

只见一名英武不凡的少年将军,站在他身后的阴影里,正在亦步亦趋,躲避烈日。

他每动一下,少年也紧跟着他的影子动一下,见他回头,还满面笑容地举起手挥了挥:“嗨?”

这就嗨起来了,虞允文无语,很快认出了对方是谁:“檀将军这次竟也随军出征了?”

陛下在诏书里没告诉他啊。

檀道济挠了挠头,嘿嘿憨笑道:“本来倒也没有打算出征,我就是练兵累了,随意找了个库房睡觉。谁知一觉醒来,已经夹在一堆粮草中被运出了临安城外。”

虞允文:“……”

谢晦倒是感慨了一番:“早知道还能这样瞒天过海,我也混在库房里过来算了,何必当初在宫中如此大费周章。”

辛弃疾微笑道:“那你过不了多久,就能看见陛下御驾亲征滇南了。”

谢晦:“……”

非得来这么揭穿他吗!

彼时,当檀道济从粮草堆里,摇摇晃晃挣扎爬起来的时候,众人惊呆了。

还以为屯田用的稻草人成精了!

他们能怎样,都出发了好一段距离,总不能把人强行送回去吧,只得将檀道济一起带上。

好在檀道济不是什么拖后腿之人,而是实打实的强援。

他是刘裕培养出来的军事接班人,未来注定要继承北府兵,成为帝国的万里长城。

从他的封号“冠军将军”,就知道刘裕对他抱有多高的期望了。

现在是冠军将军,未来北伐立功,他就是冠军侯。

完全成长起来的檀道济,在武庙都是第一流的神级存在,也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现在这个虽然是少年版本,各方面稍差点意思,但也足够大理国喝一壶了。

谢晦缓慢整理了一下衣袖,道:“阿和,这样待虞相公太失礼了,快过来。”

“好热,我不去”,檀道济吐了吐舌头,不情不愿地说,“现在虞相公话了吧。”

北府众人早在阴凉处歇下了,谢晦二人是为迎接虞允文,才在此处硬扛着太阳。

将部众安顿好,纷纷进了城去。

沿途所见,人来人往,一片声息繁华,丝毫不见乱象,更有一位大胆的百姓跑到近处,手提一篮水果,要塞给谢晦。

谢晦显然已经习惯如此场面,伸手接了一枚果子,微微含笑谢过:“多谢卿。”

那人呆呆地瞅着他笑颜皎洁,眉眼如画,忽然扭头大喝道:“谢郎君今天收下我的果子了!”

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从哪里哗啦啦涌出一大群人,男女老少皆有。

手中拿着各种瓜果小吃,霎时一阵噼里啪啦,宛如雨点般飞来,全部往谢晦的方向抛:“啊啊啊谢郎快看我!”

谢晦抬眸一笑,众人又是一阵捂着心口,倒吸凉气。

甚至还有人拉住身边人,语气急切地说:“他真的看我了!你快掐我一下,如此美梦,可曾还在人间?”

如此场景,看得虞允文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跟不上时代:“原中的掷果盈车……不对,盈人吗。”

辛弃疾本在一旁为谢晦撑伞,都被热情的人群挤到了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道:“滇南民风彪悍,素来与中原大异。”

虞允文倒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

征服新地盘之后,最怕的就是出现叛乱与动荡。

谢晦的战后安抚工作无疑做得很好,百姓安居如常,并无一丝一毫的抗拒心理。

辛弃疾一面随着汹涌的人潮,被裹挟向前,一面向虞允文介绍。

“宣明每到一处,都重廉吏,除贪酷,明察暗访。”

“得知各地知府、土司有贪暴者,寻即问斩。又将田租从半数减为一成,劝课农桑,各济资粮,由是民情大悦。”

虞允文闻言,心中好生钦佩:“谢司马治理有方,与民同乐,实乃英才。”

辛弃疾欣然同意:“是啊,这一次出行,我只负责作战交兵,余下一概诸事尽皆交予宣明。”

这就是坐拥ssr辅助的快乐,谁有谁知道!

他们一路行来,势如破竹,避开金沙江天险,将数个重镇连根拔起。

每到一地,旋即收缴官印,封锁消息,佯若无事状。

故前线各城,往往毫无防备间,即被北府兵雷霆攻击,驰入攻克。

过了中甸之后,局势为之一改。

盖因再往前的白蛮土司,与大理朝廷不过关系羁縻,遥示笼络,绝非死忠,亦无为国赴死决战之心。

谢晦搞了一套心理战术,兵锋所向,往往提前传檄招降,「我宋大兵将至,诸宜奉表来归,各安天命」云云。

各地土司本无战意,遥见北府千乘万骑,一片联云蔽日浩浩荡荡,更觉闻风丧胆。

既然打不过,那就只有加入。

北府入滇,秋毫无犯,庐舍稼穑俱全,当地居民心中感佩,更加卖力地倒戈荷戟,为王前驱。

区区三月时间,就如秋风扫落叶,荡平滇中、滇西全境,仅剩首都一座孤城,以及还在观望的乌蒙三十七部。

临近的吐蕃康区首领收到大理国求救文书,朝廷中扯皮一番,终于决定出兵救援。

结果刚进入大理境内,就被早有准备的谢晦,派檀道济伏兵将其一锅端了。

在这个即将灭亡大理的节骨眼上,谢晦本不欲节外生枝,想着先将吐蕃被俘的几名大将加以厚礼,遣送回去,来日再图。

却不料,吐蕃俘虏是个没骨气的,没扛住压力,直接就将吐蕃国内的情况如倒豆子般尽数说出。

当然,这和谢晦手段的强硬,大概也有那么亿点点关系。

总之一句话,吐蕃现在大分裂,几十个首领各自为政,这回来援的是多康部落,与宋朝毗邻,实力却不算最强。

谢晦心念如电转,心说这能不趁他病要他命?已然想出了一道鲸吞全局的计划。

遂将吐蕃俘虏先关押在一旁,暂且按下不表。

……

大理国都羊苴咩城,傍依苍山与龙首、龙尾二关,是实打实的天堑雄城,易守难攻,难以攀登。

辛弃疾提议:“不如效邓士载暗渡阴平之事,携一支飞军,翻山越岭,从无人区径趋城下。”

“我亦如此认为”,虞允文赞许地点点头,“蜀军备战多年,早已习惯山地作战,白蛮首领新降立功心切,又熟悉地势情形,正可助一臂之力。”

谢晦凝眉思索一阵,则是补充了一点:“按照路线规划,不应径直兵临城下,而是要停在大理城的背部,以地道挖掘法填塞火药,迅速轰倒东面城墙,即可长驱直入,占领全城。”

这种打法,突出一个“奇”字。

趁大理国王还没反应过来,迅速将城池拿下,免得他跑路。

否则的话,大理又没有什么“君王死社稷”的说法。

正康帝一旦意识到大势已去,妄图逃窜,带着残余小朝廷,流亡在云南的茫茫群山野水之间,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工作量!

几人都同意了谢晦的意见。

正想问问檀道济,转头一看,大宋战无不胜的冠军将军正趴在桌边,拿小木枝戳弄着一群蚂蚁,兴致勃勃地说:“快爬快爬,我给你们引路!”

几人:“……”

算了,问这个憨憨也问不出什么来,就这样吧。

辛弃疾倒是忽然想起一事:“陛下的第二个锦囊我们还没看,是否要翻阅一下?”

第一个锦囊在渡金沙江的时候就已经翻阅过了,里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安抚百姓、建设民生的指点。

现在这个锦囊,应该对应的就是攻打国都之事。

谢晦打开一看,只见纸张上赫然写着:“宣明亲启:遇见困难不要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解决,你智计卓绝,无往而不利,生命中有多少艰难险阻都闯过来了,何况大理荒僻小邦!先做个深呼吸,吃一颗粽子糖,闭目休息一会,再重新回来看待这个问题……”

洋洋洒洒一长串。

刘裕在这张纸上,赫然抄了满满一纸的心灵鸡汤。

辛弃疾:“……”

观众们:“……”

这和我们设想中的锦囊妙计根本不一样!

刘裕:拜托拜托,你们懂不懂“北伐十策,晦有其九”的含金量啊!

朕平日行军打仗,有时还要依靠小玉出谋划策,根本没有写锦囊妙计的必要!

将他夸一顿,多多提供情绪价值就完事了!

谢晦本人倒是丝毫不觉得意外,勾起唇角,微微笑了,明眸中闪烁着愉快的光芒,从锦囊中倒出几颗粽子糖,分给众人。

“挺甜的”,他含笑道。

辛弃疾点点头,表示同意:“看来陛下也是算准了我们行军至此,正好遇上端午。”

“那还等什么”,檀道济顿时两眼放光,握住刀柄,就要冲出去典兵,“快点打完仗,进城吃粽子吧!”

“且慢”,谢晦忽然制止道,“我想到一法,可以兵不血刃拿下国都。”

众人:“……”

真的吗,我不信!

谢晦在军中威望甚高,倒也无人直接提出质疑,他环视一圈,缓缓吐出三个字:“崇圣寺。”

辛弃疾思索半晌,不得要领,懵逼地抬头看向对面,见虞允文同样满脸问号,顿时放下心来。

嗯,看来掉线的不止他一个。

谢晦告诉众人:“听闻大理崇尚佛法,有九位皇帝先后在崇圣寺出家,其中就包括正康帝的父亲、太上皇宪宗皇帝,如今居于寺中,法号广弘。”

辛弃疾心一跳,隐约觉察到了什么,身子前倾,迫切地询问:“然后呢?”

谢晦一抚掌,扬眉微笑道:“当然是将他掳来,命其招降大理朝廷,料想正康帝也不敢当众射杀亲父。”

辛弃疾:“……”

观众们:“……”

谢小玉,你这一招好特么邪性啊!

挟太上皇以令帝都,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叫门天子」,不费一兵一卒,即可赚开城门?

谢晦又道:“当然,就算正康帝真的狠下心来,斩杀宪宗,我们也不亏。”

“崇圣寺中,还有不少段氏的皇亲国戚、以及相国高家的人,足有数十人之多。”

“届时,将这一群人尽数驱赶到国都城外,正康帝能杀爹,难道别人也都愿意杀爹死战吗?不出数日,城中必定人心浮动,我们在营地里坐等那些二五仔上门投靠,就可以了。”

辛弃疾:“……”

观众们:“……”

他可真是个天才,他的思路难道就没有瓶颈吗?

天幕前,朱祁钰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缓缓将目光投向了于谦,对他看了又看。

于谦一回生,二回熟,也已对他的间歇性发作习以为常,报以一个疑问的目光。

朱祁钰充满疑惑地说:“宣明真的不是有意为之吗?”

明明从头到尾没他的事,明明谢晦根本不知道后世的大明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总感觉本朝的故事好像频频被cue呢?

只能说.

这就是赶巧撞上了吧。

辛弃疾虽觉大理宪宗皇帝应该不至于这么荒谬,主动当带路党。

都已经出家了,佛家不都讲究看淡生死,四大皆空嘛。

但出于对谢晦的信任,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这个计划。

结果发现……

真对不起,太上皇就是有这么离谱。

辛弃疾刚一拔出剑,拿性命威胁了两句,宪宗就麻溜地举起双手,表示愿意配合。

不仅在羊苴咩城下帮忙叫门,招呼亲儿子快点投降。

甚至还现身说法,表明朕归顺大宋之后,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你们一个个都不要再负隅顽抗啦!

正康帝:“……”

大理官员:“……”

好想给他一箭啊,不带这么阵前动摇军心的!

本来就打不过,被太上皇喊了这么几嗓子,顿时更加人心动摇,入夜后,就有文武公卿缒城而出,前往北府大营乞降。

又过了数日,相国高量成派人来接洽。

也不知谢晦同他们交流了什么,许下怎么样的条件。

他们回去之后,就把正康帝绑缚到城头上,肉袒衔璧,牵羊出降。

辛弃疾直到率领大军进入大理帝宫,内心都充满了恍惚,不是吧,就这样灭国了?节奏这么快的吗?

只能说,太上皇这个群体,真是一种神奇的存在。

不管是李隆基、赵佶,还是今日的宪宗皇帝,都让观众们大开眼界。

“倒也不必如此震惊”,谢晦见辛弃疾一脸迷茫,伸手在他眼前挥挥,“这只是本位面覆灭的第一个国家而已,未来还有很多,你可以等灭金的时候再震惊。”

他的神色很是云淡风轻,“灭金”两个字也轻飘飘的。

正因其平静,更让人觉得心神动摇。

从前看起来高不可攀、犹如万里关山难越的那个目标,如今也在一步步靠近。

前路云开雾散,旭日朗朗,似是一片光明。

辛弃疾深吸一口气:“你说得对,这只是第一步而已,接下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这次谢晦给他当军师,处处心有灵犀,合拍至极,世上简直没有比这更好的搭档了。

于是微微躬身,伸出手,朗然笑道:“往后千里万里,还望小玉和我同行。”

谢晦轻笑,乌衣轻轻一掠,翩然走到了伞下:“你还真是有事叫小玉,无事谢宣明。”

啊这,辛弃疾茫然道:“我哪有?”

“你哪里没有”,谢晦眨眨眼,眸中一池流光浮动,寒玉生烟,绮色的冰雪映着天边云霞。

忽而握住了他的手,“行啦,别愣着了,我答应你——快去翻阅卷宗!”

辛弃疾想起那一堆要做的事,顿觉头大如斗:“好。”

“还有我,还有我!”

檀道济宛如一个大憨包,从远处咚咚咚飞奔过来,把自己的爪子也搭在了上面,“我也要加入你们的作战小队!”

和谢晦一起打仗实在是太快乐了,他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陛下一直不肯放宣明出来了!

辛弃疾无语了片刻,语气温和地问他:“阿和,你来就来了,为何还拖着一大蛇皮口袋的翡翠?”

“哦”,檀道济一拍脑门,“瞧我这记性,这是故相国高量成方才送什么……以后同朝为官,请多关照。我猜他也给你们府上送了。”

辛弃疾也想起这一茬,问谢晦:“你当初许给高家什么条件,才让他们同意把正康帝绑了,开城出降?”

谢晦神色淡然:“我答应给他封大宋国公,赠王礼,食邑五千户,世袭罔替。”

辛弃疾为这个优厚的条件吃了一惊:“难怪……由不得高量成不心动。”

他颇有些忧心忡忡:“只是如此一来,高家愈发位高权重,恐怕不利于我们宋廷对大理的掌控。”

“想什么呢”,谢晦惊奇地看了他一眼,“我只说封国公,又没说死的活的。死后赠的国公不是国公吗,给他王礼下葬,庙庭配飨五千户,还不够荣光无限?”

辛弃疾:“……”

他为高量成点蜡,顺带问了一句:“那约定的「世袭罔替」?”

果然,谢晦露出了一抹「你知道的」笑容:“当然是全家上路,再续亲缘。”

这也是北府人的优良传统了,一路灭五国杀六帝,凡是有继位可能、会产生威胁的皇室子孙,向来是一个不留。

高家人从前当过皇帝的,后来才由段氏复辟,自然也属于这个范畴。

谢晦说到这里,由衷地感叹道:“有时,我觉得自己太过仁慈,就算高量成已经必死无疑,我还在认认真真地敷衍他,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死后封王的仪典,这该死的仪式感啊。”

忽见辛弃疾伸出手,在半空中做抓取状,仿佛在摸索着什么,而后指尖按在他心口。

谢晦不由惊讶道:“你做甚?”

辛弃疾微笑着告诉他:“我在帮小玉寻回离家出走的良心。”

谢晦:“……”

胡说,他分明是最正直不过的人,天地可鉴!!

作者有话要说

小玉和幼安的灭国进度(1/n)

其他国家(瑟瑟发抖中):大魔王!!你们不要过来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