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嘉和纪事 > 第一百零八章 身份揭晓

在流苏突然丢出了一记响雷之后,他们三人讨论的话题的方向不可避免地转向卢明远始料不及的地方。

胥琰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后,也做好了将一切对卢明远和盘托出的准备。

所以在卢明远急切地向他寻求真相时,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讲了出来。

这真是一个漫长的故事,但因为故事中的女主角,也就是韩竞的女儿、胥琰的生母、如今北漠的王太后,她前半生的经历太过于跌宕起伏、丰富多彩,以至于卢明远始终听得津津有味。甚至在胥琰讲完后,他还颇有些意犹未尽。

卢明远有种莫名的兴奋,他忍不住把自己也带入进去,光是想想就觉得刺激无比。

他激动地问胥琰和流苏:“所以,北漠的王太后竟然是我大齐在北漠安插的天字头一号谍子!?”

胥琰考虑了一下,回道:“倒也可以这么说,只是……”

“只是?”

“只是如今的北漠王太后已经远远不是大齐所能掌控得住的了。”流苏接过话茬解释道,“事实上,她跟普通的谍子完全不同。她有自己的理想,也不愿一直受制于人。

所以她不声不响地剔除了那些大齐安插在她身边,可以辖制她的人。同时还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势力。

等到皇帝陛下和韩相爷发现她的意图时,她已然羽翼丰满。除非撕破脸皮,鱼死网破,否则根本不可能让她再如以往那样言听计从。

但那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所以最后只能对她的种种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至少还可以从她那里获知北漠王庭的重要情报。

但后果便是,前几日北漠王庭出现那么大的变故,大齐竟未能提前获知消息。

从最终的结果来看,在此次变故中谁是受益最大之人不言而喻。她成了北漠王太后,她的小儿子成为新的北漠王,身在大齐的大儿子也获封明王。

如此一来,让人很难不怀疑这位新晋王太后是不是在这场王庭之变中做了些什么。”

流苏看向胥琰:“是也不是,宁安郡王殿下?”

“从大齐的角度来看,流苏姑娘所言的确并无不妥。”胥琰话锋一转,“但对我母后而言,她所做的那些只是为了能在北漠好好地生存下去。

她为何要剔除那些大齐安插在她身边之人?那是因为那些人行事疏忽大意,暴露了自己也差点连累到她!

她为何要在北漠苦心经营自己的势力?那是因为她若是无权无势,她连自己都无法护住,更遑论保护我们兄弟二人。

看似是大齐在背后一步一步将我母后推到如今这个位置,实则全靠她这么多年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算计。

我想问问流苏姑娘,换做是你,你愿意在历尽磨难登临高位后,还为他人操控吗?”

流苏毫不犹豫地回道:“有何不可?受别人帮扶取得成就后反将帮过你的人一脚踢开,这难道不是忘恩负义?”

“停停停!”眼见着流苏要跟胥琰吵起来,卢明远赶快站出来制止,“二位,咱们今日要说的重点不是这些,而是彭城洪灾案啊!这会儿都跑题了十万八千里了。

流苏姑娘,你说了半天还是没解释清楚,为何胥琰不适合参与到调查洪灾一案中啊!”

流苏冷哼一声,本不愿多说,但看在萧均衡的面子上还是跟卢明远解释道:“案子查到现在,您也应该清楚这背后牵扯的势力错综复杂,它们在大齐根深蒂固。

如今这位有着北漠明王,以及韩相爷不遗余力促成赐封的大齐宁安郡王这双重身份,已经站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被无数的势力关注着。

如果他再搅和进彭城洪灾案中,势必会让那些幕后势力高度关注。新京传来消息,已经有一些嗅觉敏锐的势力因为宁安郡王殿下成功拜访韩相爷,而怀疑他与韩相爷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关系或交易。他们正耗费大量的资源来刺探其中的秘密。

所以,这个时候让宁安郡王保持低调才是最优的选择。否则,若真让那些势力穷追不舍,查到了他另一层身份的蛛丝马迹,那无论是对他,对他身后的北漠王太后和新王,还是对大齐来说都将是巨大的灾难。”

卢明远在流苏说完后认真思考了片刻,而后问道:“流苏姑娘,你刚刚说的这些,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新京的指示?”

“这是我自己的建议,并非新京的指示。就算我们有专门的通信渠道,新京也来不及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并送信到这里。”

“原来如此。”卢明远转而问胥琰,“阿琰,你觉得流苏姑娘的建议如何?”

“流苏姑娘的建议的确有几分道理。但是,我如今已经站在风口浪尖上,即便低调行事,恐怕也难逃离有心人的视线。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想,我行事越高调,就有越多的人或势力要的调动资源调查我,那对于你们而言不正是反过来摸清他们底细的机会吗?”

“阿琰说得有理!”卢明远的想法跟胥琰不谋而合,“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的动作也多,声势越大,背后之人越会沉不住气,到时候就是我们的机会。

流苏姑娘,你的提议很好,只是当下天下大势变化莫测。一味的求稳并不容易破局。

我相信,把胥琰也扯进洪灾案中,同时也会把大齐上下有心之人的目光也集中到这起案子上。这肯定会幕后之人施加不小的压力,逼迫他们出手尽快了解此案。

到时候,我们黄雀在后,说不定能事半功倍。”

流苏见卢明远和胥琰都下定了决心,自知人微言轻,便默认了他们的选择。转而开始向他们介绍她手中掌握的跟洪灾一案相关的其他情报。

其实,流苏和她师父这十几年来查到的东西并没有卢明远他们想象的那么多。

当年的那场滔天洪水埋藏了太多证据。即便有流苏这个当事人在,也因为她年纪太小,无法提供多少有用的信息。

所以,她们大多时候都如同无头苍蝇一样,没有明确的方向,全靠运气行事。

直到偶然得知了徐家湾的百姓和彭城刘氏旷日持久的纠纷,她们才终于找到了案情的突破口。

她们查到,虽然这表面看上去只是彭城刘氏为了催收其借与徐家湾百姓度过洪灾的钱粮所引发的纠纷,但种种迹象表明,彭城刘氏此举却像是早有预谋。

洪灾发生后不久,彭城刘氏就先后派出了多名刘姓族人管事到几处洪灾最严重的地方。他们做的事也非常一致,那便是在当地县衙赈灾不济的乡里大肆宣扬彭城刘氏愿意出粮出钱帮助受灾的百姓度过难关的善举。

一如刘十二在方县对徐家湾百姓做的那样,他们也都让拿了钱粮的百姓签字画押,言明等洪灾之后大家的日子缓过劲儿来会收回借出的这些钱粮。

但大部分人并不像刘十二那样还未到约定的时间就迫不及待地派人催账,还勾结县衙用尽手段来打压意图反抗的百姓。所以,刘氏在其他几处地方收抵的田产虽然远少于方县,却也并没有闹出地方百姓跟刘氏杠上这样的麻烦事,相反,刘氏还在彭城郡内外赢得了不错的名声。

这也是徐家湾百姓屡屡喊冤,却始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原因之一。因为旁人看到别处同样借了钱粮的百姓对此甘之如饴,对刘氏也感恩戴德,只有徐家湾的百姓不停闹事,只会觉得徐家湾百姓贪得无厌。

不过,如果不是刘十二把事做绝,引起徐家湾百姓的激烈反抗,流苏她们什么时候能找对方向还不一定呢。

她们在察觉到彭城刘氏的所作所为或许早有预谋后,又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打入刘氏内部去调查。

果不其然,她们查到在洪灾发生之前,彭城刘氏突然大肆采买了大量的粮食,还去钱庄承兑了大量银钱。

刘氏对外宣称由于连日阴雨,刘氏族长担心散落在外的刘氏族人房屋受损,生活不济,决定暂且将彭城郡内迁居在外县的刘氏族人召回族里。正好恰逢老族长七十高寿,让所有族人齐聚一堂,共同为老族长贺寿。

很快,刘氏散落在外的旁支偏脉的族人都被请回了主家。此后不久,洪灾就突然爆发,彭城郡各县上下损失惨重,而那些本应和其他百姓一样损失惨重的刘氏族人,却都因为齐聚主家而恰好幸免于难。

洪灾发生后,刘氏以供养召回的族人为由筹集的大量粮食、银钱便被顺理成章地借给了受灾的百姓。这一切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自然,世人知道后无不夸赞刘氏当家人心系族人,刘氏族人在洪灾中受损最小便是因果福报。

但流苏她们在调查到这一切后,更觉得洪灾前后发生的所有的巧合和理所应当,无不是彭城刘氏包藏祸心的蓄意谋划。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