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嘉和纪事 > 第两百四十四章 请君入瓮

皇后在从太医那里得知皇帝病重垂危的消息后,马上命人唤来了皇宫禁卫军统领,吩咐他将整座后宫都封锁了起来。

与此同时,她还勒令一同听闻此消息的贵妃和娴妃绝不能向外透露半点有关泰和帝病情的消息。

但是不知为何,仅仅一夜过后,皇帝陛下被入宫觐见的两个皇子妃气得旧伤复发,性命垂危的消息就传遍了整个新京。

皇后听闻此事后,将贵妃和娴妃喊过去狠狠地申饬了一顿,命她们回去后待在自己的宫中关禁闭,什么时候皇帝醒来,她们什么时候才能出来。

这怎么能行?皇帝昏迷不醒,甚至随时可能丧命,朝臣为了大齐社稷,自然会竭尽全力推选出储君来稳定朝局。这个时候,才是争储最关键的时候。

贵妃和娴妃分别是七皇子府和五皇子府在后宫之中最大的助力,此时正是她们出力为自家皇孙争取朝臣支持,谋夺储位的最佳时机,她们怎么可能愿意在这种情况下被幽禁在自己宫中?

所以,贵妃和娴妃不停地跟皇后争辩,说这消息根本不是她们透露出去的。如果真是她们散播的,她们怎么可能把气晕皇帝的罪名安在自己儿媳头上?还说,她们忧心陛下安危,身为陛下的妃嫔,理应留在陛下身边时时照看。

可惜的是,皇后根本不愿听贵妃和娴妃的辩解。皇帝昏迷不醒,如今这皇宫之中是皇后掌握着至高的权力。她名正言顺、师出有名,轻而易举地就让贵妃和娴妃“主动”关起了禁闭。

处理完贵妃和娴妃,皇后便抽出空来应付一波又一波上书求见泰和帝的朝臣。

虽然泰和帝已经十几年不上朝,鲜少露面,但朝中的文武百官都知道泰和帝只是不当面应付朝臣,该泰和帝处理决策的政务都会通过韩相送到他的手上。

所以,泰和帝即便不露面,大齐上上下下的治理还是由他在掌舵。

如今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泰和帝在宫中昏迷不醒,后宫被禁卫封禁。不仅,朝中大部分的文武百官见不到泰和帝,就连百官之首的韩相爷也被堵在了门外。

若这般情形只是维持个一两日倒还好,韩相爷本就可自行决定决断大多数的朝政。即便有他决断不了的也可以退后两日,等皇帝陛下醒来之后再做处置。

可若是皇帝陛下迟迟不能醒来,或者干脆从此一睡不醒,那麻烦就大了。

自泰和帝登基已有二十余年,这么多年来泰和帝始终未曾立储。拖到现在,唯二有望继承皇位的皇子还都出了事。更糟糕的是,大齐眼下内有宗室在青州掀起叛乱,外有北漠摄政王虎视眈眈。如果泰和帝在这个时候驾崩,那大齐将彻底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之中。

但凡稍微有点儿远见的朝臣都能看明白这一点。而唯一能将麻烦和风险降到最低的便是尽快立储!

泰和帝不省人事,立储之事自然指望不上他。文武百官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韩相爷。

可偏偏在这个时候,韩相爷断断续续、缠绵不断的风寒之症突然加重。太医看过之后,说韩相爷年迈体衰,偏偏又思虑过甚,得知皇帝陛下重病之后惊怒攻心,以致高烧不止,神志不清,短时间内竟然是连话都说不出了。

这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任谁也想不到,大齐权势最大的两个人物居然前后脚病倒了。皇帝出了事也就罢了,现在连韩相爷都指望不上了。

韩相爷这一病,大齐朝堂先乱了起来。

乾元殿里,文武百官为了立储一事吵得不可开交。

靖宁侯冯远征在一众拥趸的支持下率先提出立七皇子府的皇孙为储君。然后不出意外地遭到了支持五皇子府的势力的反对。

双方在乾元殿内唇枪舌剑,互相攻讦,谁也说不过谁,谁也不肯想让。

这般混乱的场景看得那些保持中立态度的官员直摇头。且不说两座皇子府的那几位皇孙的资质如何,以他们此时尚未及冠的年龄,如何能驾驭得了这些在朝堂之上混迹多年的老臣?

到时候,恐怕无论是哪座皇子府的皇孙被立为储君,都得看他们手下的这些臣子的脸色行事。大齐皇权岂不是被这些汲汲营营、贪慕权势之人踩在脚下?

因为心怀这种担忧,多数中立的官员并未头脑发热地掺和进两座皇子府之间的争斗中去。

可一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这个时候,不知道是谁提了一个建议,说立储一事既是国事也是皇家的家事。如今皇帝陛下无法拿主意,但皇后身为一国之母,理应出面署理此事。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不少中立官员的支持。于是,大家纷纷上书求见皇后。

此前,文武百官上书求见泰和帝,被皇后以泰和帝需要安心静养恢复为由拒绝。这次朝臣们上书求见的皇后,她总不能再拒绝了吧?

朝臣们推测的不错,皇后的确没有直接拒绝他们的求见。不过,她也不是什么人都见。

皇后筛选了一些平日里与两座皇子府走的比较远,性子刚直,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官员接见。

那些官员在见到皇后之后,自然会在第一时间向她询问泰和帝的情况。

皇后虽然不会明言泰和帝性命垂危,命不久矣,却会在话里话外暗示这一点。那些朝臣便更加感受到立储的急迫性。

而当那些朝臣在该立何人为储一事上征求皇后的意见时,皇后都会以太祖遗训后宫不得干政为由推拒。

自然会有朝臣替皇后开脱,说立储一事也算是皇家家事,皇后身为皇家主母,自然有权在此事上发表意见。

皇后几番推拒不过,就会语焉不详地展露自己的态度。

她并不会明说两座皇子府的皇孙们她都不看好。却会像拉家常一般说起此前泰和帝对两座皇子府的皇孙们不堪大用的评价。

然后,再把传来传去已经传成事实的,泰和帝是被两个皇子妃气得旧伤复发的消息,拿到明面说一遍。

如此一来,她的态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凡有点脑子,听得懂人话的朝臣,都该听得出皇后并不乐意立两座皇子府的皇孙为储君的意思。

如果把两座皇子府排除,那储君人选就只能从大齐皇室之中遴选了。

当被问及皇室之中有哪位宗室子弟可堪大任时,皇后会率先把简郡王萧均衡大夸特夸一遍。

大齐的文武百官对简郡王萧均衡可谓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家都知道简郡王颇受帝后喜爱,在老王妃逝世后,更是被接入宫中长伴泰和帝左后,算得上是简在帝心。

陌生则是因为简郡王鲜少露面,更几乎不与他人交际,多数官员只闻其人,连见面都不曾有过,更不用说与其相交了。只是听说简郡王不仅长得一表人才,文韬武略也样样精通,是个不多得的人才。

而简郡王最近一次为世人所知便是被泰和帝委以重任,在新任定国公卢明远的陪同下巡视各州,筹措北境战事军需。

从这一点来看,似乎不论是泰和帝还是皇后都对简郡王萧均衡青眼有加。如此一来,选这位做储君似乎也并无不可。

而在朝臣们已经开始盘算该如何推动立简郡王为储时,皇后紧接着就会补上狠狠一刀。

皇后会非常遗憾地告诉他们,简郡王萧均衡在彭城郡沛县执行公务时遭歹人袭击,身受重伤并中了奇毒,性命随时可能不保。

惊闻这个噩耗之后,一些自负聪明的朝臣就会将简郡王遇袭一事,与近期朝野上下掀起的立储风波联系起来。

皇后便会顺着他们的思路说简郡王这孩子定是被人当做了争储路上的绊脚石,这才遭次不幸。

而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谋害简郡王萧均衡的,除了两座皇子府和他们背后支持者外还能有谁呢?

一旦有了这个想法,那些朝臣就彻底陷入了皇后的陷阱之中。他们不自觉地就与皇后站在了一个阵营,那就是反对立两座皇子府的皇孙为储。

而宗室之中,生死未卜的简郡王萧均衡肯定是不会再被考虑了。可除了他之外,还有什么人能胜任储君这个位子呢?

到了这个时候,皇后才终于图穷匕见。她会提出一个让朝臣们都意想不到的人选,那就是广陵郡王府的世子萧均朔。

朝臣们之所以不会想到让萧均朔来当储君,一来是因为萧均朔并非顺宗皇帝血脉,与泰和帝的血缘关系较远。二来则是因为大家早已默认萧均朔会在广陵郡王百年之后继承宗正寺卿的位子,继续执掌宗室内务。

皇后则表示,广陵郡王府乃太宗一脉,而顺宗皇帝的皇位本就是从太宗那里继承的,如今再还回太宗一脉,也未尝不可。

再说,广陵郡王这个宗正寺卿早已不问世事,宗正寺大小事务全是萧均朔这个宗正寺少卿来打理,他上任之后的这数年间,把宗室内务管理得井井有条,足以看出他是个有能之人。

因此,选萧均朔做储君未尝不可啊。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