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明圣祖:我的奋斗 > 第一百零三章 京官生活

只是,朱由校没打算逼反太多,而是采用拉一批打一批的政策。

与温和者合作,与中间派谈条件。

至于走极端的人,那就让秦良玉来杀鸡儆猴!

见皇帝对这处理意见没有看法,邹元标继续说道:“陕西,情况复杂。”

“陕南、关中、陕北,必须采用不同的政策与方式。”

“臣意,先充实榆林边军,然后自贫瘠的陕北开始展开!”

“关中,则需派重臣坐镇!”

邹元标的处理,很有条理。

先后顺序、重点边角,都照顾到了。

朱由校在心里对比了下,自己明年对大明的安排,没再说什么。

就按邹元标他们设想的道路走即可。

陕北的旱灾、蝗灾、水灾,还有个几年。

这几年的时间,足够朝廷在陕西完成布局。

那么,民变的大规模星火,就不会爆发。

还有河南!

如果说,明末的农民起义爆发地点是陕北。

那壮大、一发不可收拾,就是在河南实现转变的!

连年的旱灾、水灾与兵灾,让河南这个粮食大省收成锐减,人没吃的了,除了奋起一搏,还能有什么办法!

故,朱由校虽然一直在打开沿海。

但是,对陕北、河南这两地,都是分外关心。

番薯、玉米、土豆,在皇庄第一年试种完成后,朱由校立刻就派了心腹运到这两地!

哪怕赚不到钱,哪怕亏损严重,甚至到了当地还有很多人不信...

朱由校都没有停下!

他必须保证,这两个地方的人,有一口吃的!

只要有一口吃的,人的忍受力,就是非常大的。

他们不会扯着旗杆造反,把朱由校推下皇位。

而朱由校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来推行改革,完善财政,一步步领着这个国家前进。

这次之所以叫邹元标来,也是因为他看着升任的人,大部分都是沿海省份的官员。

而升任的位置,又都是京官或者辽东...

内陆省份少得可怜!

朱由校需要在这时候提醒提醒自己的内阁,大明是两京一十三省,而不是只有沿海的这些省份!

做官,也不能一直挑肥拣瘦的。

只想吃肉,不想耕田!

而邹元标明显领会到了自己的意思。

四川暂时放下,陕北边镇提上日程,河南更是被改变战略,成为天启三年的重点攻克项目!

这就足够了。

后面官员的调整,相信邹元标会给自己个满意结果的。

放下这个略显紧张的话题,朱由校和邹元标又话起了家常。

不知怎么的,就说到了如今底层京官的境遇。

‘居京城,大不易!’

居然成了这些京官们相互调侃的话...

朱由校愣了一下后,朝邹元标问道:“这种调侃,是最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还是就一直有这种说法?”

邹元标也愣了,他没想到,仅是听过的几句闲话,居然惹得皇帝这么大反应。

回忆了一下之前的记忆,邹元标慎重答道:“陛下,过去就有这种说法。”

“臣在科举后,初上任那些年,就听同僚们打趣过。”

“不过,近两年可能是由于商贾之事多了,物价略有上涨,然后...”

“牢骚更多?”

说最后两句话的时候,邹元标也有些不确定。

因为,他也很难去关注到京中微末小官的生活境遇。

他通常关心的,也都是战略问题!

跟皇帝谈起‘居京城,大不易’,还是说起朝中俊杰,然后又回忆起自己之前的生活...

偶然提起的。

“好吧,我们两个对这个问题都不算了解。”朱由校笑着摇了摇头,然后对侍立在侧的曹化淳吩咐道:“通知户部,让他们出个报告。”

“调查一下各品级京官在京城的生活水平。”

“每月发给他们的俸禄,能不能覆盖生活成本。”

“告诉户部尚书,这很重要!”

“关系到朕会不会给他们涨俸问题!”

“户部尚书要是不想被同僚们堵门,就好好做。”

“另外,通知东厂协助。”

呃,原来是这意思!

邹元标半提着的心放下了。

他还以为,自己说话说错,害了那些小年轻,让陛下对他们印象不好呢。

原来,陛下是关心京中官员整体的生活问题。

不过,也确实该关心!

随着大明进一步发展商业,推行开海、工坊化,肉眼可见的,官员们会面临越来越多的诱惑。

这时候,要给一部分不愿贪腐的人,提供足够的底气!

孩子能进学,妻子能抹得起脂粉。

自己能有片瓦之地,在京城立足。

还有每月的俸禄,能保证一家生活后,再有些盈余、积蓄。

这都是小问题,但长远来看,又都是大问题!

要是不重视,那么某些本来有底线的人,也迫于生活的窘迫,不得不把手伸到不该伸的地方。

到时,就不是治病救人了。

而是一开始,就没给机会!

在吩咐这件事后,朱由校和邹元标又说起了别的问题。

这次,邹元标不说朝堂中的那些后起之秀了,只提自己家的晚辈。

而朱由校,很开心的提起了自己的两个孩子。

虽然两个小娃娃都还不会走,不会说话。

但朱由校每次处理完朝政,都会忍不住去看看他们。

希望、未来,以及梦想的寄托。

让朱由校在大明,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人。

一个帝国首相,一个帝国皇帝,两人就育儿经验交流了数个时辰。

一直到要进膳了,还是意犹未尽。

朱由校拉着邹元标,到后宫很是实践了几个育儿方法,搞得邵心秋、张嫣,欢喜之余又有些紧张。

天启三年,大朝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讨论该不该涨俸,或者说,该涨多少!

在户部尚书火急火燎的把调查报告给了朱由校之后,朱由校就安排内宫管事核算了。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官员的俸禄的确有些低了。

尤其是一些农家科举出来的士子,生活没有演吃卯粮,但也算得上拮据。

造成这种原因的,朱由校都没想到。

那是因为东厂的大规模铺开!以及廉政司的成立!

在这两个决策下达之前,京官们虽说俸禄不多。

但逢年过节的,都有各种孝敬...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