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明圣祖:我的奋斗 > 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会

科举制实行了几百年了。

这时候,忽然说不合适,那朝里的官员,没有一个能淡定的。

就是邹元标自己,都怕皇帝忽然搞一大堆的工农商精英入朝...

皇帝又不是没干过。

只是,皇帝将这些人放到了圆明书院。

没有往朝里引。

要是皇帝有更进一步的想法,那大明瞬间就会被撕裂成两半。

果然,没过几天。

风向变了!

有大儒驳斥了方从哲的说法,明确了科举制的优秀性!

他问了方从哲一个致命问题:“你说要选拔精英,那如何选拔?”

“推举?”

“那和察举制有什么不同?”

“我大明要倒退到魏晋时期吗?”

“不推举,考试吗?”

“那不还是科举!”

“朝中现在的科举制不能满足你们吗?”

“农户子弟不能参加科举?”

“工匠子弟没有上升之路?”

“还有商人,陛下都为商人开了这么的大口子了,你们还想进一步渗透国家?”

几问,让方从哲身后的豪商们大汗淋漓。

方从哲都差点儿被大儒怼的下不来台。

还好,这位大儒是皇帝提前沟通过的。

他在怒喷一阵后话锋一转:“当然,你们现在吃饱穿暖,想要更多的利益,是正当的。”

“没什么不能理解!”

“可这种利益,你们也得正当来求!”

“为大明立功!为陛下效力!”

“而不是在这里凭着一张口,伸手就要!”

“老大人教训的是。”方从哲赶紧配合。

不能让这位大儒继续喷下去了,否则,后面的人就坚持不住了。

大儒见着方从哲大眼色,意犹未尽的咂咂嘴,说起正事。

“我曾听闻,泰西之地有一部门,名议会。”

“这议会,就是你们说的,让社会各阶层都进来,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但这议会,是不是符合大明的水土,还要我们继续探索、辩论。”

“没有说,谁想要干什么,那就能干什么的!”

“是、是!”见这位大儒终于说出了议会。

方从哲赶忙做出请教状,继续让这位老大人在议会的问题上深说!

至于这位大儒怎么做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的,那当然是东厂的功劳!

当然,方从哲在其中也出了一点小小的力。

在这样一来一往的大讨论中,议会这个泰西机构的名字,第一次传遍了大明。

有不少人,也开始真正了解泰西的政治、文化,尽管还是免不了天国上朝的骄傲。

但从连看都不想看,到愿意了解,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当江南论战的结果传到京城时,京中不少人松了口气。

未来的政治格局,看来不会有大转变。

就算有,那也是修修补补的。

全天下的人,都拥来做官,大明的官僚组织会有危机感。

但一个议会,还是入大明体系的议会...

官僚组织能够接受。

这就跟‘开窗’一样。

先说把屋顶掀了,等他们高呼“接受不了”的时候。

再告诉他们,那‘开个窗吧’。

这样的落差之下,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还行,能接受。

而要是一上来就‘开窗’,那很多事就不好做!

没人愿意分享手中的权力。

除非,他能穿透历史迷雾,看到更久远的未来!

议会的种子已经埋下,权力进一步下放的目的,已经达到。

剩下的,就是让相关利益方自己去争取。

朱由校保障好,让这新生的胚芽不要泯灭即可。

天启五年,大明又迎来一个丰收的年头!

尽管大明境内的气候变得有些差,不如之前的年头。

但新工具的发明、新种子的培育,加上新作物的传开!

大明每个省、府、县的官仓,都呈现了丰盈之状!

百姓被免辽响,留在手中的收获也更多了。

现在,他们有余钱到集市上扯件花布,也有余力,让家中幼子吃饱,老人吃好!

朱由校合上户部的奏章,说道:“诸位臣公辛苦。”

“下一旬多放两天假,好好休息休息。”

“另外,再加俸一月,以示嘉奖!”

“谢陛下!”户部尚书的脸上露出笑容。

尽管皇帝交代的任务让户部忙了一个多月,但这最后的奖励,就足以让户部同僚开心了。

更别说,户部这次也算是小小露了一下脸。

他们采用新型的‘阿拉伯数字’进行运算,统计人员没有变化,但相应的时间减少、效率提升!

这可是户部的政绩!

以后那数字推广开,户部就是绕不过去的一环!

总会绑在一起,被人提及!

“阁老,”朱由校揉了揉眼睛后,看着喝茶的邹元标说道:“户部的奏章,你也看了。”

“你觉得,朕提出的‘永不加赋’,现在合适吗?”

说起这个,户部尚书就没法儿‘笑嘻嘻’了。

前些年,才刚减了辽响,没了五百万两!

现在,又要在户部身上割肉...

要不是邹元标还没发话,户部尚书都要直接反对了!

没这么欺负人的!

就逮着一个户部收拾!

但户部尚书不知道,朱由校对户部的‘收拾’不仅于此。

他这次除了要推出‘永不加赋’,还要把收税权,也从户部拿出来!

单独成立税监,以此来进一步优化帝国财政。

邹元标放下茶杯,细细思索。

从整体的帝国赋税来看,是向好的。

哪怕这两年逐渐没了辽响,但工商税补了上来!

帝国的总税收还是增加的。

这时候,推行“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没什么。

只是,皇帝为什么要这样做?

为什么要在开拓财源的同时,一边不断削减传统税收...

不用怎么转弯,邹元标就明白了皇帝的意图——减负!

为大明帝国最大的群体——‘农民’,减负!

削减辽响是这样,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还是这样。

皇帝想把农民身上的担子去一去,想要减少民变的概率,

如此,那这条政策就该实施!

“臣以为,”邹元标回道:“可以试行。”

“阁老!”户部尚书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情绪激动:“这怎么能行呢,朝廷的辽响才去了!”

“往后丁口赋又不加,那我大明哪儿来的钱修路,哪儿来的钱造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