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明圣祖:我的奋斗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天津新城

而此次税改,就将这个问题明确下来!

宗室、勋贵,一样需要缴税!

宗室、勋贵们虽然祖上有功。

但是,大明也为宗室、勋贵们提供了现在的环境!

没有大明、没有皇帝,他们哪儿来的安生赚钱的日子。

所以,缴税,天经地义!

对于掏宗室、勋贵群体口袋这件事,大明官僚们很是热衷。

天知道,看着这帮家伙一车一车的往家里拉银子,他们有多眼红!

现在能有个正当理由了,那还不盯死!

文官笑,勋贵哭。

朱由校看着这一副众生相,面无表情。

这次是勋贵。

下次就是文官了!

官绅一体纳粮,总要找个合适机会实行的!

大明里面,连皇帝本尊都在缴税,怎能允许一帮特权阶级继续游离于律法之外!

“东风压西风,西风压东风。”

“且等几年,且看几年...”

放下车帘,朱由校对外面的宫福说道:“起架吧。”

朱由校又要出巡了。

这次,他去的还是天津。

孙承宗那边练兵初见成效。

天津也要扩大城墙范围,建设新城。

朱由校都得去看看。

上一次到天津,还是好几年前。

那时,虽然关心,但也不能久留。

朝中毕竟没有太子,叔王监国,只能暂时顶一顶,做个橡皮章。

重要的决定都要快马找到朱由校的。

而且,那时不仅是看一个地方,也在推进北直隶的改革过程。

这次,时间充裕。

小慈烨也长大了,作为太子,虽然还在喝奶,处理不了国事。

但小家伙待在乾清宫,那就比瑞王、桂王等诸王一起还让朝臣放心。

同时,天下大事都在轨迹上前行,重要的方向抉择,少了许多。

朱由校能空出更多的时间,来关心一些自己一直挂念的事。

比如新军,比如天津新城。

在看小站新军之前,朱由校路过天津新城。

他驻跸于初见规模的工地上,问道:“预计工期大概多久?”

天津知府李邦华回道:“陛下,天津新城在去年提出规划,今年大规模施工。”

“城墙合拢,预计在六年后。”

“城内各坊建设,会一批批起来。”

“最早的一批,今年年底就能住人。”

“臣想得,先将一些大型市场搬迁过来,给城内腾出一些空间。”

“而且大宗货物多是在天津城做个中转,城内城外,都影响不大。”

朱由校转了转手上的扳指。

这个速度,对大明来说不算慢。

甚至,已经提升了好多。

毕竟,大明现在的土法水泥获得了改良,建城、建房子,快了不知道多少。

但相比于后世的几十天一栋楼,还是太慢了!

朱由校有心说上两句。

但他也知道,这怪不了李邦华,也怪不了现场的大匠、工人。

有限的技术手段,让这个时代的建设一直很慢。

朝中三大殿,由于坚持典制、古法,这都修了三年了,还是个大架子。

更别说,天津是在外面新建一座新城。

哪怕朱由校特批,天津新城的建立,一切以方便为主...

但人力的效率终究比不上工程机械!

压下诸多情绪,朱由校说道:“具体进度,你们把握。”

“不过,就像你说的,新城各坊可以分批建立。”

“建立一批,就使用一批。”

“最大化的利用时间。”

“是!陛下。”李邦华答道。

尽管他知道皇帝说的是‘废话’。

但皇帝就是在用这样的‘废话’来强调:时间!时间!时间非常重要!

略过工期这个让人烦心的话题,朱由校又问起现场役工的情况。

尽管大明富了不少。

民间各家各户也没有说再那么担心粮食。

但徭役,大明还没有废除。

而且可预见的,在未来二三十年内,也不会废除。

朝廷能支撑一些工程建设的材料费用。

但是加上人工,朝廷就要少开很多项目...

小冰河期愈发激烈,极端天气的变幻在加剧。

有时候,有一个水利工程,就能救一县之地。

有时候,有一条方便的路,就能让救灾的行动快上一步。

朝廷大建设的脚步不能停,那么徭役的存在就是有必要的。

朱由校能做的,就是提高工程现场的条件。

严抓不当回事的人!

同时,规定好役工的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并且在一些危险工种上给予补贴。

就这,已经让很多百姓称朱由校为‘圣’了!

在他们的认知中,从来没有哪个皇帝会像当今圣上一样,在乎他们的命。

大明的百姓,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纯良的一个群体。

儒家的千年教育,将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那一套理论,刻在每个大明人的骨子里。

这会让明人在面对苦难时,有超乎想象的忍耐力。

也会让明人在接受好处时,有着某些民族很难理解的感恩之心!

在可预见的时间里,这一代的明人是境遇变化最大的。

他们之中,对朱由校迷信的,也会是最多的!

故,朱由校不能让他们失望!

“徭役新法实施后,我们这里就迅速跟进了。”李邦华一边引着朱由校视察,一边介绍:“在‘衣’方面,我们与恒顺号联系,每年春夏冬,各采购一套麻衣。”

“冬季麻衣特制,两层,塞入棉花。”

“‘食’方面,多购海鱼、生猪,保证每顿里面有些油水,至于肉汤,不限量。”

“‘住’方面,也采用统一管理,去除原先的窝棚,以二层砖房为主。”

李邦华介绍的东西,朱由校都看到了。

说实话,相比于后世的工地,连一成都比不上!

硬性条件达不到,就更别说什么环境、卫生了。

但是,就这条件,已经是数得着的好地方了!

不少役工在下工后吹牛打屁:“要是再有工钱,都不以为是服徭役,是过来享福的!”

大明这一代百姓对生活的要求,真的很低!

吃饱、穿暖...

现在吃饱的目标基本达到。

朱由校就一直在为穿暖而奋斗!

棉花的大规模种植,羊毛衣的推广,都是他做的努力。

不过,后世人手一件的羽绒服,他还搞不出来...

石油化工的发展,依旧是一片空白。

这一切,都锁在‘蒸汽机’这个科技点。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