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转电、脱插、自检的一系列传感器,信号灯正常。
18个分系统的控制台技术员均报告正常。
此时,钓鱼台大楼内鸦雀无声,只能听见电子计时器嘀嘀嗒嗒的响声,和无数心脏怦怦跳动的声音。
李圳南和明毅这两位港商,拱手抱拳像是拜关老爷一样,紧张期待的给火箭加油。
淇水湾、东郊椰林、南锣渔港、龙石公园一带的观景台,也都挤满了翘首以盼的游客们。
在这个中秋团圆的佳节,观看一场从地球飞往月球的火箭发射,似乎相得益彰。
童骁的目光死死盯住计时器,时间一秒秒从眼前流逝,直到那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到来!
倒计时10秒,一切顺利。
倒计时3秒,五台刑天发动机的点火序列启动——
启动气瓶阀门开启、涡轮泵起旋;
燃气发生器内,tea-teb点火剂一触即燃,完成了预燃烧的小火花;
随着这股微弱的热量传递给燃烧室,那些被高压氦气泵进来的液氧煤油,在小火花的持续刺激下轰地点燃!
熊熊燃烧的滔天大火,要将一切可燃物都吞噬进去;
高速运转的涡轮泵,也驱动着推进剂源源不断的灌入其中,并维持着火焰!
人类最初用来照明的煤油灯,如今已成为火箭起飞的高能燃料,在液氧的助燃下,它们之间迅速发生着化学反应、释放热量;
而封闭式的燃烧炉内,热量无处可去,只能不断积累、膨胀,直至将室压升高到1.2万kpa为止……
倒计时0秒。
五台发动机室压均已达标,起飞推力已建立;
传感器检查一切正常,与此同时童骁也拍下了发射按钮!
主控台的母线电源,发出的电信号立即沿着细长的电缆传递给火箭,而发动机建压完成的电信号也传输给了火箭。
人工判断可以发射、电脑判断可以发射。
双保险验证完成。
两股电信号如同天造地设、珠联璧合,一起接通了发射台牵引/释放系统的‘释放’电源,四双筷子似的牵引臂放开了火箭。
童骁说道:“火箭发射!”
时间刚好是8点整。
积压在推力室中的磅礴热量,在1.2万kpa室压的逼迫下,以极高的速度朝尾部喷管射出去。
途经拉瓦尔结构的管道不断加速,最终轰然一声。
先是一股狂暴的气流和热浪吹向导流槽的水池,溅起数米多高;
接着是恐怖的热焰,在消防水幕的喷洒中,如同巨人的一双铁拳狠狠砸进水洼,惊涛般的涟漪迅速荡漾开来,让无数的水花四散出去……
霎时间,只听发射场一阵惊天巨响,在雷鸣般的引擎声中,五条火龙共同喷向发射台!
火柱触地后又朝四面八方弹射出去,如同一朵盛开的荷花,越开越大、越开越旺。
打铁花似的火焰好似无数的荷花瓣,托举着这枚火箭冉冉升起,与地心引力作战。
此时,钓鱼台的气氛俨然凝固了,按下发射键的童骁动作也凝固住了,大拇指仿佛有千钧的力量挂在上面。
李圳南和明毅等港人,也凝固的张着嘴巴不动了。
刚刚火箭点火的那一声长啸,仿佛龙吟,让他们陡然生出一股心悸感,然后便是惊奇——这居然是人类这种渺小的生物,所能掌控的力量?
直到几秒后,童骁才从凝固状态切换成狂喜状态,随着大地震动的节拍在广播中喊道:
“火箭起飞成功!”
“起飞to,9月13日08时00分00秒,飞行姿态良好!”
在电闪雷鸣的音爆声中,在牛顿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的法则加持下,这枚携带着三颗探月星的火箭冲天而起、直刺月球。
“呢个火箭太犀利了,你们好牛!”
相比秦宇、陈娇龙、高翰林这些‘久经沙场’之人的镇定,李圳南和明毅两人激动的大喊一声,差点跳起来。
广播里继续播报着:
“程序转弯!”
“澹州光学、雷达跟踪正常,遥测信号正常,飞行正常!”
“第一摄影棚,阵地长焦镜头拍摄正常!”
金色的阳光洒在火箭上,箭尾拖着长长的白烟,由五台50吨级刑天发动机共同发力,终于挣脱了地心引力的桎梏。
它咆哮着、狂奔着、风驰电掣地冲进钴蓝色的天空。
白色巨龙在穹顶翱翔。
钓鱼台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外面的观景台更是山呼海啸的欢呼声。
随后,在街头巷尾的人声鼎沸中,攒动的人头开始默契地朝着陆场涌去。
有了星火二号、星二乙、星三乙的先期验证,搭载着五台刑天发动机的星火三号,此次的陆地回收显得从容不迫多了。
并且相较于之前,只能压榨单台发动机潜力的情形已经消失了。
星火三号的最大推力可以是最大500%,即50x5的250吨推力;
同样也可以是最低20%,即50x0.2的10吨推力!
即使燃料箱越烧越空、重量越来越轻,最后只剩二、三十吨的铝合金空壳,刑天都能从容不迫的调节变推比,带它返航。
20%~500%的火箭变推比,这是无数火箭公司梦寐以求的技术。
同样也是除了超音速反推技术、栅格舵技术、着陆腿技术外,即刻飞行能实现火箭回收第4个不传之秘。
没有任何新闻报道,也没有在专利局做任何技术专利或知识产权的登记。
秦宇很了解友商的山寨能力,一旦申请专利就等于公开了copy渠道,因此选择了彻底保密。
除轨道伙伴公司的两位合作伙伴,外人根本接触不到核心机密,只能望洋兴叹。
星火三号也没辜负所有远道而来的游客们的期望,在发射两分多钟后,收到了箭载计算机发出的关机指令。
【t+00:02:26】
【飞行高度70公里,飞行速度6000km/时】
星火三号消耗大部分的燃料,成功离开了稠密的大气层,浑身轻松起来,并在此处进行了一二级的爆破分离。
4秒后,在爆破螺栓的微弱火光、以及分离结构的推动下,一二级分离完毕,两者在惯性作用下飞行到80公里的高度。
下一刻,二级火箭的刑天发动机点火,朝着更高的太空飞去,彻底远离了一级火箭;
而一级火箭则做‘减速滑行上升’运动,利用余速爬向抛物线的最高点。
在此过程中,火箭的冷气推进器进行了上百次的密集喷气,在牛顿作用与反作用力的规则下,箭体朝着氮气的反方向开始调转。
随即,开始了‘鲤鱼打挺’!
箭载计算机利用陀螺仪和北斗定位等装置,经过周密的程序计算后,在当前坐标与着陆坪之间,迅速规划了一条约上百公里的返回航线,并启动首次点火!
五台发动机同时喷出火舌,并在颠簸的大气流中不停喷射氮气,调整自己的姿态。
原本朝发射方向的抛物线轨道,也随着鹞子翻身后,不停的发生变化。
这一过程涉及到更加复杂的流体力学工程,以及动力学的计算,相当于一级火箭要在天空翻一个‘巨大’的跟头。
在这个跟头结束前,火箭会继续沿着新的抛物线爬升,并且朝着返回的方向飞行。
这一幕场景似曾相识,但看起来要比上一代的星火二号吃力许多,毕竟那才是枚30吨推力的小玩意,而这是250吨推力的大块头!
箭载摄像头和地面摄影棚的长焦画面,看的所有人紧张不已,生怕哪个环节出错,导致这枚火箭翻身失败、坠落下来。
好在钓鱼台指挥大厅的屏幕上,通过接收传感器数据、模拟生成的火箭飞行图,始终没有报过故障。
看起来一切顺利。
火箭翻身的红色实时轨道,与电脑程序生成的绿色理论轨道,几乎严丝合缝的叠加在一起。
众人捏了一把汗的同时,也松了口气。
过去约两分钟后,秦宇才拍拍紧张不已的李圳南、明毅两位,说道:
“最危险的阶段已度过,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