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钓鱼台指挥厅的大屏上,望着伴随多日的天鸽系列卫星,陆续脱离摆渡车1号后,控制权交由皖省和澹州两地的深空实验室后,众人心中不由得怅然。
共同在200公里绕月轨道飞行两圈半后,天鸽02星率先离轨,冲向了位于月球背面的拉格朗日l2点,并绕其做halo轨道的钟摆运动,为鹊桥二号中继星进行技术验证。
而天鸽01星作为揽月五号的先锋星,除少量的观测任务外,大部分的动能都将用于寻找月球合适的着陆采样点。
天鸽03星则是对月遥感卫星,主要任务就是持续不断的进行探测,利用极地轨道的特性,在一月内将月球表面整体观测一遍……
完成两百三十万公里护送任务的摆渡车1号,箭上电池约剩130小时的余量,满打满算大概还能执行五天半的飞行任务。
这点电量,显然是无法执行更遥远的地月l2点探索任务了,最终秦宇的指示传达下来:
“五天后,调整摆渡车1号绕月轨道。目标:撞击月球西半球的月海——风暴洋!并通知皖省、澹州两地的深空实验室,做好天文观测准备!”
这是一桩振奋人心的大事,而即刻飞行也很快在官网更新了一张海报:
海报中,一枚火箭、两颗卫星正在环月飞行,而下方的月球表面坑坑洼洼,遍布着陨石坑,与无数月海、月溪交织成一幅叹为观止的画面。
正上方是一排大字——‘飞向月球第16天’!
底下——坐标西经284°、北纬10°。
以及:‘你好风暴洋,我是摆渡车1号,今日申请降落。’
摆渡车1号即将撞击风暴洋的消息,随着官网的海报迅速席卷大江南北,并在外网引起一阵轰动,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很多人都密切关注着这起撞击活动,并好奇即刻飞行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
对此,即刻飞行官方并未给出任何答复,秦宇只简单的给李圳南和明毅两位朋友,讲明了利害:
“有句话叫物尽其用,毕竟要发射一枚航天器,千里迢迢从230万公里外的地球抵达月球,可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发生的事。”
“而剩余130小时的电量,显然不足矣支撑摆渡车1号飞往63000公里外的地月l2点、并探索halo轨道,那么等待它的就是燃料耗尽。”
“与其把摆渡车1号扔在环月轨道当垃圾、阻碍后来者的探索,不如拿它来撞月球。而此次撞击的风暴洋,也是征求宇航局的建议后,做出的抉择!”
“未来揽月五号的着陆采样点,风暴洋便是其中之一的候选地,我们此次撞击,就当是冲锋陷阵了……”
李圳南奇怪道:“为什么一定要撞上去呢,这不就是玉石俱焚吗,把航天器撞得粉身碎骨,能有啥意义?”
秦宇摇了摇头,“月球上的着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硬着陆、一种是软着陆。譬如阿波罗11号的载人登月任务,这种缓慢着陆的方式,便是软着陆。”
明毅道:“那像摆渡车1号这样,头铁的撞击月球表面,便是硬着陆吧?”
秦宇嗯了声,回答说:
“很多人会觉得硬着陆是一种失败,实则不然。月球上的尘土是很轻的,当摆渡车1号以自由落体的方式,撞击风暴洋时,那里的月表就会溅起一团尘埃。”
“这时,皖省、澹州两地的深空实验室,就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观测这片地区,并收集这团烟尘的影像、做光谱分析,从而推断出风暴洋含有哪些矿物,以确定是否值得揽月五号着陆采样……”
李圳南打了个响指,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啊!”
明毅提了一串疑问:“风暴洋到底是个什么地方呢,究竟是海洋还是陆地,为什么还会有月尘?又为什么叫月海?如果是海的话,岂不意味着有生命?”
秦宇摇了摇头,“月球早在30亿年前就已经死了,现在只是一块稍微大点的‘陨石’而已,根本不可能存在生命。至于海洋……月球上几乎找不到一滴水,科学家给这些陆地取名月海,大概是希望能找到水吧。”
指挥厅的一块屏幕上,展示了一些由摆渡车1号传回地面的照片、视频资料。
尽管这些内容多达1.3tb,但由于箭载摄像头的像素有限,远不像卫星携带的ccd立体相机那么清晰、而且还压缩了100倍,因此显得有些模糊。
但也足够众人了解月球掩藏在皎洁之后的真实面貌了。
秦宇指着几张照片的画面说道:
“这些坑坑洼洼的表面,就是月球的陨石坑。其中直径超过1米的,就有多达3万亿个;直径超过1千米的,大约3.3万个。”
“月球迄今为止没能找到液态水,但地形命名却大多跟水有关,如月海、月溪、月沼、月湖等,可见科学家们多渴望发现第一滴水。”
“像照片上这些暗黑色的斑块,它们就是月海,其实是一大片的平原;月溪是穿插在平原之间的大裂缝,每一条都是长数百千米、宽几千米……”
李圳南大致明白了,“因为越缺什么,就越想在名字里补充上什么。”
明毅说:“可我看照片上这些黑色斑块,也就是月海的数量,好像挺多的,为什么选择的是名为‘风暴洋’的月海撞击呢,其它月海不行吗?”
秦宇道:“因为当摆渡车1号绕飞130小时、耗尽电量后,只剩两个选择,要么去撞我们看得见的月球正面、要么去撞背面。显然正面更合理,而130小时后能抵达的月球正面,便是风暴洋。
作为月球上最大的一座月海,它的面积足足有500万平方公里,有充分的场地供我们实施撞击。”
李圳南问道:“为什么月球背面这么难撞击,是因为我们根本看不到吗?”
秦宇点头:“事实上,别说我们了,从45亿年前月球诞生至今,地球就从没见过它的背面。”
明毅奇了怪,“这是何故,月球故意躲着咱们?”
秦宇摇了摇头,指着全息投影的两颗星球说:
“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现象,月球和地球一样,会进行自转,而它自转一圈的时间,大约是27.3天;不像地球,仅需24小时就能自转一周。”
“而神奇之处在于,地球会绕太阳公转,一圈是365天;而月球也会绕地球公转,一圈是27.3天……”
“换言之,月球自己转一圈的时间,和绕地球转一圈的时间,一模一样!”
他比划着一条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轨道,
“假如把这27.3天,分割成一个360°的角,那么每天月球围绕着地球在轨道转了360/27.3=1.3°。巧合的是,这一天下来,它自身也旋转了1.3°。”
“也就是说,无论月球转到哪里,它都能保证始终用一个面朝着我们,也就是所谓的‘正面’。”
“除非发生某些超级灾难,否则再过数十亿年,它也依然是这个姿态!”
明毅恍然大悟道:“所以各类教材书上,写到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其实都是一个地方。而每个月海、月溪、月湖的位置,无论我们何时用望远镜去看,只需要观测原来的位置就行了……”
李圳南说:“那这样的话,月球背面岂不是几十亿年来寒风刺骨,过着永无天日的生活,像阴森森的地狱一样?”
秦宇摆了摆手,“月球正面和背面,与月球的白天黑夜,是两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