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游戏竞技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90章 千古阳谋推恩令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军队埋伏于丛林草莽之中,占据制高点,三年不动刀兵。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皇权在握。为进一步削减诸侯势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阳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将各诸侯国例行的长子继位,改为由长子、次子和第三子共同继承家业。

一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改变,为什么举重若轻地彻底根治了藩国隐患呢?

主父偃(卒于公元前126年),齐国临淄人。大家不要搞错了,主父是一个复姓,单名一个偃字。他早年学习纵横之术,这在汉武帝时代是得不到重用的。直到公元前134年,他才因为大将军卫青的举荐,被汉武帝勉强拜为郎中。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因贪污成性又被诬谋反,大儒公孙弘劝汉武帝杀之以安定民心,翌年被处死。

主父偃因深谙人性策划了推恩令,也因人性而死于非命。

主父偃向汉武帝分析了古今诸侯国的异同:古之诸侯国土地不超过百里,而现在大的诸侯国土地千里,境内连绵几十座城池,很容易拥兵自重,对抗朝廷,所以需要削弱他们的实力。但如果强行削减土地和藩军,很快就会激起反叛。

削藩会反,不削藩也会反,主父偃的这个判断,和前朝贾谊、晁错的判断差不多。现状如此,该怎么应对呢?

主父偃的意见和晁错一样,也认为必须削藩。但是他的方法和晁错不同,晁错是强削,主父偃是推恩。这个措施显然稍微借鉴了汉文帝的相关政策。

诸侯王其实也面临着和皇帝类似的难题。富贵人家,妻妾成群,子女也多,每个孩子都需要好好生活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同为亲生骨肉,如果只由嫡长子继承家业,其余的子女却得不到尺寸封地,这怎么能彰显仁爱孝道呢?因此,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布诏令,命诸侯推广恩德,把土地分割给其他子弟,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嗣则封为列侯。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正式颁布推恩令,把一直让自己头疼脑热的麻烦事甩锅给了诸侯王:如果同意分封土地,诸侯国就会被越分越小,很快不再对朝廷构成威胁;如果不同意分封,不仅皇命难违,更麻烦的是,除了正妻和嫡长子,其他妻妾和王子们都不答应。同样都是儿子,凭什么亲大哥能吃肉,他们却连汤都喝不到?

想起兵反叛,那更是不可能的。诸王子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反对推恩令,拼了命去争取明显对自己不利的结果呢?

这就是推恩令的妙处。

诸侯王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咬着牙谢主隆恩。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却以推恩之名赢得了仁政之誉,还在事实上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样的好事,简直在梦里都能笑醒。

但他不打算就此罢手。鱼刺再小也还是刺,卡在喉咙里就该拔出来,否则迟早会红肿发炎喉咙溃疡。很快,汉武帝又逮着了一个机会。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平定四夷,派人招安南越国王。南越国丞相吕嘉不愿归汉,起兵杀死了南越王赵兴和汉朝使者。汉武帝大怒之下,下令发兵征讨南越国,同时诏令各藩国起兵相助。结果,诸侯无人响应。这就离了大普,相当于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想杀人了有人把刀塞到手里。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消灭南越国并设置南海九郡之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褫夺了一百零六位列侯的爵位。没人敢发表意见,他们犯错在先啊,有什么不满的呢?

诸侯彻底老实了。只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权力斗争历来如此。皇权之外,还有相权,还有诸侯、外戚、宦官等各大政治势力相互制约。

汉武帝之世,相权已被削弱,诸侯势力也被压制,那么,外戚和宦官势力将不可避免地崛起。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军队埋伏于丛林草莽之中,占据制高点,三年不动刀兵。

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终于皇权在握。为进一步削减诸侯势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推恩令。这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阳谋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将各诸侯国例行的长子继位,改为由长子、次子和第三子共同继承家业。

一个看起来无足轻重的改变,为什么举重若轻地彻底根治了藩国隐患呢?

主父偃(卒于公元前126年),齐国临淄人。大家不要搞错了,主父是一个复姓,单名一个偃字。他早年学习纵横之术,这在汉武帝时代是得不到重用的。直到公元前134年,他才因为大将军卫青的举荐,被汉武帝勉强拜为郎中。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因贪污成性又被诬谋反,大儒公孙弘劝汉武帝杀之以安定民心,翌年被处死。

主父偃因深谙人性策划了推恩令,也因人性而死于非命。

主父偃向汉武帝分析了古今诸侯国的异同:古之诸侯国土地不超过百里,而现在大的诸侯国土地千里,境内连绵几十座城池,很容易拥兵自重,对抗朝廷,所以需要削弱他们的实力。但如果强行削减土地和藩军,很快就会激起反叛。

削藩会反,不削藩也会反,主父偃的这个判断,和前朝贾谊、晁错的判断差不多。现状如此,该怎么应对呢?

主父偃的意见和晁错一样,也认为必须削藩。但是他的方法和晁错不同,晁错是强削,主父偃是推恩。这个措施显然稍微借鉴了汉文帝的相关政策。

诸侯王其实也面临着和皇帝类似的难题。富贵人家,妻妾成群,子女也多,每个孩子都需要好好生活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同为亲生骨肉,如果只由嫡长子继承家业,其余的子女却得不到尺寸封地,这怎么能彰显仁爱孝道呢?因此,主父偃建议汉武帝颁布诏令,命诸侯推广恩德,把土地分割给其他子弟,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嗣则封为列侯。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正式颁布推恩令,把一直让自己头疼脑热的麻烦事甩锅给了诸侯王:如果同意分封土地,诸侯国就会被越分越小,很快不再对朝廷构成威胁;如果不同意分封,不仅皇命难违,更麻烦的是,除了正妻和嫡长子,其他妻妾和王子们都不答应。同样都是儿子,凭什么亲大哥能吃肉,他们却连汤都喝不到?

想起兵反叛,那更是不可能的。诸王子都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冒着杀头的风险反对推恩令,拼了命去争取明显对自己不利的结果呢?

这就是推恩令的妙处。

诸侯王只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吞,咬着牙谢主隆恩。汉武帝不费一兵一卒,却以推恩之名赢得了仁政之誉,还在事实上分割了诸侯王的国土,削弱了他们的势力。这样的好事,简直在梦里都能笑醒。

但他不打算就此罢手。鱼刺再小也还是刺,卡在喉咙里就该拔出来,否则迟早会红肿发炎喉咙溃疡。很快,汉武帝又逮着了一个机会。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为平定四夷,派人招安南越国王。南越国丞相吕嘉不愿归汉,起兵杀死了南越王赵兴和汉朝使者。汉武帝大怒之下,下令发兵征讨南越国,同时诏令各藩国起兵相助。结果,诸侯无人响应。这就离了大普,相当于瞌睡了有人送枕头,想杀人了有人把刀塞到手里。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消灭南越国并设置南海九郡之后,随便找了一个理由褫夺了一百零六位列侯的爵位。没人敢发表意见,他们犯错在先啊,有什么不满的呢?

诸侯彻底老实了。只不过按下葫芦浮起瓢,权力斗争历来如此。皇权之外,还有相权,还有诸侯、外戚、宦官等各大政治势力相互制约。

汉武帝之世,相权已被削弱,诸侯势力也被压制,那么,外戚和宦官势力将不可避免地崛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