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退位让贤 > 第三百九十一章 大将军所言极是!大明审判庭,赔偿的关键!

拉玛菩提二世听闻此言,先是面露茫然之色,随即,眼眸中闪烁起如星光般的诧异与好奇。

他着实没有想到,这位看上去粗犷豪放的大明将领,竟能说出如此富含哲理的话语。

当然,至于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拉玛菩提二世完全摸不着头脑。

阿瑜陀耶素有“地上佛国”的美誉,他作为皇室中人,自幼便潜心修习佛经。

对于佛经中的知识,可谓是烂熟于心,了如指掌。

然而,阿瑜陀耶所尊崇修习的,乃是小乘佛教。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上座部佛教,亦或是南传佛教。

与中原地区盛行的大乘佛教,尤其是禅宗那种喜好打机锋的风格截然不同。

更何况,朱寿所言并非禅宗佛语中的机锋妙语,而是道家典籍里的高深学问。

这段时间,随着大明与暹罗缔结同盟,暹罗国内掀起了一股学习大明文化的热潮。

拉玛菩提二世身为一位力求“英明”的国王,自然也投身其中,不甘落后。

他居住的宫廷之中,已然摆满了从各地精心搜罗而来,以及大明使团特意赠送给他的各类儒家经典。

道家的典籍亦是数量可观,不在少数。

但无奈学习的时日尚短,许多知识还没来得及深入钻研。

因而,拉玛菩提二世只觉朱寿这一番话充满了哲理的韵味,又不解其意。

不愧是来自大明的“文明人”啊!

即便是一名看似“粗鲁”的武将,竟也能说出这般精妙之语。

比起暹罗的武将,简直强了千倍万倍。

在这一瞬间,这位暹罗国王的心中,对大明的崇拜与向往,陡然再增添了几分。

那些大明人口口声声宣称自己受过圣人教化,与海外蛮夷不可相提并论。

这话听在耳中,着实有些刺耳,让身为暹罗国王的他心里不太痛快。

可细细思量,似乎又确实有那么几分道理。

暹罗确实应当多多学习他们的“圣人之言”,或许将来也能变得和大明人一样“文明”与“智慧”。

拉玛菩提二世内心已然暗自盘算,学习大明文化一事,力度必须继续加大。

暹罗朝廷需全力推动,不仅要鼓励贵族,官员投身其中,更要带动普通百姓,一同研习大明的文化知识。

尤其是那些蕴含智慧的“圣人之言”。

对于那些冥顽不灵,紧抱着陈旧腐朽的暹罗历史文化,蓄意阻碍学习大明文化进程的官员,一定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当然,拉玛菩提二世断不会承认自己对朱寿的话一知半解。

在他看来,倘若承认自己听不明白,岂不是显得自己这个国王无知又愚昧?

竟连一名大明武将都比不上,那他作为暹罗国王的威严与体面何在?

这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

于是,拉玛菩提二世神色一敛,佯装陷入沉思。

片刻后,猛地连连点头,高声说道:“大将军所言极是,深合吾意!”

朱寿缓缓回头,目光如炬,深深地看向拉玛菩提二世。

他的嘴角不受控制地微微上扬,可瞬间又被他强行压制下去,双手负于身后,迎着猎猎风声,傲然挺立,摆出一副高深莫测,仙风道骨的姿态。

实际上,刚才那番话,是他特意虚心向随行外交使团中的读书人请教来的,只为在暹罗国王面前展露一番学识,好好“风光”一回。

朱寿虽识得些许文字,可说到底只是个没读过多少书的粗人。

对于刚才那句话的深意,他自己也是一头雾水。

这些日子,朱寿眼见随行之人都在不遗余力地传播大明文化,在暹罗人心中成功树立起文明、有涵养的形象,心中不禁有些着急。

身为大明的舳舻侯,堂堂军务大臣,更是大明远征军的最高统帅,他绝不能让暹罗人将自己看作没文化的莽夫,从而轻视自己,进而轻视整个大明。

思前想后,朱寿才下定决心向读书人请教,被传授了几句谁都听不明白的“玄机妙语”。

方才便抓住时机,在暹罗国王面前好好“炫耀”了一番。

从拉玛菩提二世此刻的表情神态来看,此次“表演”效果显著。

果然,蛮夷终究是蛮夷。

他们又怎能真正领会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的精髓呢?

明明不懂,却还要装作一副了然于心的样子,这让朱寿忍不住想笑出声。

但此刻他正扮演“高人”,只能强忍着笑意,将这份得意藏于心底,表面上仍摆出一幅高深莫测的样子。

实际上,为何不立即出兵,朱寿心中早有周密的考量与谋划。

这些蛮夷,不过是一群未开化的懵懂之徒,又怎会懂得真正的用兵之道?

大明远征军的战力,自然是冠绝四方,锐不可当。

可这一带尽是茂密的森林,树木枝繁叶茂,草木肆意丛生,构成了天然的复杂屏障。

明军抵达暹罗已有一段时日,消息灵通的勃固必定早已获知了明军的动向,也必然清楚明军战力的强大。

只要勃固的统兵大将不是个彻头彻尾的蠢货,就绝对不会重蹈暹罗之前的覆辙,贸然派遣大军与明军展开一场正面的“决战”。

最明智的策略,应当是将军队分散开来,隐匿于树林之中,凭借着地利之便,用箭矢远程攻击,或是发动突然袭击,不断地骚扰、袭扰明军与暹罗军。

尤其是袭击军队赖以生存的粮食等后勤补给线!

一旦补给线被截断,军队所需的粮食等物资供应不上,整个战局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真正有经验的将领都明白,战事凶险莫测,未虑胜,先虑败。

这是战争的至理,也是生死存亡的关键考量。

朱寿身为领兵多年的宿将,身经百战,经验极为丰富,深谙此道。

在战前拟定预想方案时,他绝不会大意轻敌,将敌人的领兵将领想象成一个毫无谋略的傻瓜。

而是要将敌人的将领,设想成最精明、最狡猾的对手。

每一个计划,每一步推演,都是以应对这样的强敌为前提,精心筹备战争预案。

当然,真到了战场上短兵相接之时,一旦对方露出破绽,敌军将领显露出愚蠢之举,朱寿必定会毫不犹豫地抓住这转瞬即逝的机会,给予敌人致命一击。

但在开战之前,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对对手给予十二分的重视,绝不敢存一分一毫的轻慢之心。

狮虎缚兔,亦当尽全力,何况是面对未知的敌人。

要确保大军深入勃固之后的后勤供应万无一失,就必须在暹罗与勃固的边境线上,提前屯积大量的作战物资,做好充分的准备。

故而,朱寿才果断下令军队在此安营扎寨。他的目的很明确,就是等待更多的粮食等物资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并在此地妥善屯积起来。

如此一来,物资补给线的路程就会大幅缩短。

而且,万一进入勃固境内后,后勤补给线不幸被切断,大军也能迅速分兵回头清理,或者干脆以最快的速度撤回,保存实力,以待时机。

除此之外,还有第二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作为与暹罗长期处于交战状态的敌对国家,朱寿坚信,勃固在暹罗必定构建了自己庞大且隐秘的情报网络。

他们肯定对暹罗与明军交战的结果了如指掌,也深知暹国为何如此迅速地与大明缔结同盟。

大明远征军令人胆寒的强大战力,毫无疑问,已在勃固朝廷里心中形成了一座沉甸甸的心理大山。

要让这种威慑力广泛传播,深入人心,时间的发酵,必不可少。

时间越长,传播越广,对他们造成的压力就越大。

更何况,朱寿率军刚抵达暹罗不久,便凭借着敏锐的嗅觉和高效的行动力,已迅速与早已在此精心布局的大明情报局情报工作人员接上了头。

军务处下属的军情处也没闲着。

他们如同一群隐匿在暗处的高明猎手,正四处奔走活动。

在勃固的百姓和士兵当中,他们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明军的神威无敌。

让明军的赫赫威名如风暴般席卷勃固。

如果能让勃固从上至下,无论是朝堂之上的高官显贵,还是市井之中的普通百姓,亦或是军队里的士兵,都对明军的强大心生畏惧,不敢轻易与明军开战,那便能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果。

如此事半功倍的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此时的朱寿,对勃固朝廷内部的具体情况还知之甚少。

只能凭借自己多年带兵打仗积累的丰富经验来进行判断。

此前,大明征伐女真三部的战争,为他提供了宝贵的作战思路。

那场战役中,女真三部被大明军队的天威震慑,军心大乱。

最后变成了“夹道欢迎”明军。

说不定,勃固也会像女真三部一样,被大明军队的强大气势吓得肝胆俱裂,主动选择投降!

反正军队停下来等待粮食运送过来是既定之事,趁此机会让消息充分发酵,试探一下勃固的反应,不过是顺手为之,并不影响整体的作战方略。

虽然大明军队身经百战,不惧与勃固正面交锋,但若是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不用开战,便赢得胜利,这无疑是朱寿求之不得的。

朱寿心中这般思索着,目光缓缓落在了那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

他没有继续提及战事,而是话锋一转,脸上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说道:“你们暹罗盛产胡椒和苏木,这些可都是我大明极为需要的珍贵物资。”

“若是愿意与我大明的公司签订长期的商贸合约,倒是可以用这些特产作为抵押,向大明银行申请一笔贷款。”

“一来呢,这笔贷款可以用来赔偿我军此次出征的军费。”

“二来嘛,也能为暹罗的发展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资金支持,帮助暹罗早日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此言一出,拉玛菩提二世先是浑身一震,脸上闪过一丝诧异,眼神中满是疑惑,实在不明白这位大明的大将军为何会在此时突然提及与战争毫无关联之事。

不过,他反应极快,刹那间,脑海中念头飞转,瞬间反应过来,不禁喜出望外。

自《明暹友好互助协议》签订之后,双方都在紧锣密鼓地推动条约的具体落实。

大明官员雷厉风行,迅速成立了专门的审案庭。

这个审案庭肩负着特殊使命,专门审理大明人与暹罗人相关的案件。

此前,那些迫害大明百姓的暹罗奴隶主被定罪,大多都是由大明的审案庭经手审理。

哪怕暹罗官府先行审理完毕,只要案件涉及大明百姓,案宗案卷就必须移交到大明审案庭,接受严格的复核。

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大明的审案庭还会亲自重审案件。

依《明暹友好互助协议》的规定,涉及大明人的案件,审理结果以大明官方为准。

暹罗官府无权对任何一个大明人进行审理,定罪。

若有大明人违反暹罗的律法,也只能将其移交给大明,按大明的法律来审。

暹罗官方审的,都是给暹罗官方给自己人定罪的案子。

就算是这样的案子,大明仍然会介入,因为虽然被定罪的是暹罗人,可案件的双方,有一方是大明人。

据说大明的审案庭审理案件极为注重证据,判案秉持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并不会一味偏袒大明百姓。

暹罗的百姓若觉得自己受到了大明人的欺压,同样有权前往大明的审案庭递状子告状。

只是到现在为止,这样的情况还从未发生过。

这些事情的落实飞速,然而,在给大明军队的军费赔偿和大明向暹罗提供贷款的问题上,双方的谈判进展却极为缓慢。

暹罗方面着实没想到,大明军队人数虽不算多,可军费开支算下来竟如此高昂。

但大明方面将每一项开支都罗列得条理清晰、明明白白,似乎也并非故意为难,“敲竹杠”。

可依暹罗朝廷的财政收入,确实拿不出这么多钱。

更别提,还有对之前被迫为奴的大明百姓的赔偿。

按照大明的算法,赔偿不仅包括奴隶期间应得的劳动报酬,还有身体伤害的补偿。

甚至连奴隶心灵所受的创伤都有相应赔偿,目的是慰藉这些大明百姓,帮助他们顺利回归正常生活。

暹罗朝廷对此并没有异议,也承诺愿意赔偿。

只是一时间,根本凑不出足够的钱。

如此一来,唯一的办法便是按照大明使臣的提议,向大明银行贷款,分期偿还,支付利息。

对此,暹罗方面倒是没有任何反对意见。

但贷款需要抵押,在究竟用什么东西进行抵押这一关键问题上,双方的谈判又陷入了僵局,一直毫无进展。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