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兴奋地一拍桌子,果然有这个人啊。
朱玉汝则是被吓了一跳。
“陛下,可是我那师弟犯事儿了?”
不由得朱玉汝不这么想啊,如果不说犯事儿了,一个医生,怎么会被朱元璋惦记呢。
总不能是因为医术吧,太医院里那么多医生呢。
朱玉汝猜对了,还真是因为医术,只不过不是他师弟的,是他师弟儿子的。
至于太医院的医生,咋说呢,大部分都已经被磨平了棱角。
毕竟是给皇家看病,看好了是本分,看不好就是你的不对了。
天天提心吊胆的,哪里有精力研究医术啊。
再一个医生要实践的,大量的实践。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医院,最顶级的医术高明不高明不知道。
但是常见的那些疾病的治疗肯定差不了尤其是一些普通的手术。
毕竟人家实践机会多啊。
就说割痔疮,别的医生一个月做十台手术,人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生一个月做三十台。
就算一开始不行,长期实践下来,肯定也远远超过了。
毕竟每个月多做的二十台也不是白做的。
无他,唯手熟尔。
太医院的医生天天干啥,看书,然后等着皇帝的家人有个头疼脑热的就去看看。
长期不实践,医术只会退化的。
不管是为了朱元璋一家,还是为了大明百姓,这个医院都非建不可了。
到时候就把医院分成两部分,理论和实践。
理论这边就负责研究,整理。
实践这边就负责接待病人。
碰到疑难杂症,拿到另一边,大家一起研究,然后将成果记录下来。
朱元璋尽量让自已看起来亲切些。
“朱郎中不要害怕,朕只是听说你师弟医术很不错,想邀请他来应天府。”
“朕准备成立一个医院,招贤纳士,共同研究医术。”
朱玉汝作为医学世家,此时听到朱元璋的话,竟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就没见过几个皇帝重视医学的,大概也只有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医生吧。
朱吾适则是随手掏出一本本草纲目递给了朱玉汝。
这本书还是他给老五买医书的时候捎带手买的。
“老人家你看这本书,里面详细记载了各种草药。”
朱玉汝翻开本草纲目,好奇地问道。
“李时珍是谁啊?”
李时珍:被薅秃了的那个。
也不等朱吾适回答,朱玉汝自顾自地看了起来。
朱吾适等他看了几页后,才再次开口说道。
“我是这么想的,成立一个医院,召集一批医术高明的大夫,大家通力合作,把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医术系统地整理成册。”
“大家都藏着掖着的,说不定啥时候就失传了。”
“整理出来的书籍是要流传千古的,负责编撰的医师自然也会流传千古。”
朱玉汝闻听此言,激动地手都哆嗦了。
他父亲虽然名噪一时,但是能否流传千古还真不好说。
要是把父亲一生的医术都记录下来。
想到这里,朱玉汝坚定地说道。
“大人请放心,我朱家绝不藏私,师弟那里,我也会尽量说服他的。”
“还有其他一些医师,但凡是跟我朱家有交情的,小老儿我一定极力邀请他们。”
完美,这就是朱吾适想要的结果。
医学世家跟医学世家肯定是有交流的。
直接让朱元璋下令也不是不行,但是总有些威胁的意味在里边。
找个同样是医学世家,还德高望重的人来组织,大家心里也舒服。
朱元璋下命令,那叫皇帝让你干,不干就是不给面子。
同行邀请,那就是共创盛举。
兴致勃勃的朱玉汝再三提醒朱吾适别忘了答应他的显微镜后,就回去写信去了。
他负责写,朱元璋找人给他送。
送走了朱玉汝,朱元璋决定跟朱吾适一起去为医院选址。
蔡总和马皇后两人只好自已去溜达了,两人都是明事理的女人,知道朱元璋是忙正事儿,也没有生气。
朱元璋和朱吾适出了皇宫,边走边聊。
“贤弟啊,咱们什么时候对北元发动总攻啊,咱已经等不及了。”
本来朱元璋接受了朱吾适的建议,准备等到武器装备,粮草全部准备到位。
直接对北元发动总攻,朱元璋也看过历史了,知道他一共发动了十三次北征。
每一次都要劳民伤财的,所以他也希望能够一举歼灭北元。
北元就是朱元璋心里的一根刺,如果不尽早拔掉,他很难受。
朱元璋的想法其实是,明年就行动。
历史上洪武十三年二月至三月,朱元璋对北元进行了第三次北征。
导火索就是,北元国公脱火赤,枢密院知院爱足率领上万人在和林屯扎,疑似有南侵动向。
朱元璋就命令西平侯沐英率军把他俩给铲平了。
大明的历史变了,北元的没有变。
明年脱火赤和爱足肯定还会有同样的动作。
朱元璋想的是,要不要在灭掉他俩以后,顺便把北元的老巢端了。
北元此时的老巢在距离乌兰巴托不远的地方。
朱吾适想的则是,一支军队干脆直接打到贝加尔湖,然后向东南,把野猪辫子给灭了。
然后另一支军队则是在鸭绿江等着。
两军会师之后,修整一番,直接把朝鲜半岛收入囊中。
接下来就是汉化,贸易。
“那就让老六全力赶制新式武器吧,争取在明年二月份之前将北征的部队都给武装好。”
“粮草的话,实在不行我从现代弄一批压缩饼干先用着。”
“不够的话就一路行军一路抢,反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抢了也没什么负担。”
“还有就是这个医院,要早点儿弄起来了,到时候先研究外伤。”
“然后培养一批军医,毕竟要深入敌境,没有好的医生,有个头疼脑热的都要人命。”
“咱们大明现在缺的就是人,损失一个都受不了。”
“等到占了朝鲜半岛后,把那边的人移一批到中原,把中原的流民移一批到那边。”
“等过些年汉化成功,世人只知大明,谁还记得高丽王啊。”
朱元璋如小鸡啄米般点头。
“贤弟说的不错,就这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