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努力播种,让所有女人都怀孕,展现出母性最强的是貂蝉,她把所有孩子都视如己出,恨不得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带在身边。
要不是实在带不了,陈家只怕连保姆都不用请,貂蝉一个人就够了。
而像吕雯这种玩心大的家伙,对孩子就是放养式的,尤其是看到貂蝉喜欢带孩子,干脆把孩子扔给她带,当母亲的做起了甩手掌柜。
貂蝉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陈安说:“我会改造下马车,在带上大夫,这次出行的安保级别是最高的,御医也会随行。”
想到御医,陈安皱起眉头,宫中御医是家族传承,而医术是需要大量经验积累的,御医的行医经验肯定没有外面的郎中多,还是叫上一些民间郎中妥善。
家中的行囊安排有甄宓和杜夫人安排,陈家上下的安保工作有吕布和小六负责。
至于刘协那边,自有一套标准,陈安不必担心,他要担心的是群臣的反对。
果然,第二天朝会,刘协论功行赏,正式将陈安封为齐王后,向文武群臣说了他要去一趟西域的事情,尤其是伏完,声音最大,跳的最狠,并且暗戳戳阴阳怪气陈安。
陈安没好气的冲他翻了个白眼,你女婿都同意了,你没事阴阳我干屁?当我脾气很好呢?
除了付刘协的岳父伏完外,公开反对的还有杨修他爹杨彪,孔融等等。
这些人反对,其他人都不意外,毕竟皇帝的安全无小事,万一出事就不好了,至于蛊惑刘协前往西域的人是谁,他们心里都清楚,只是伏完可以指责,杨彪却不能指责。
可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被陈安从徐州拉回来的荀彧,还有原先是其他人部下的张昭等人也站出来旗帜鲜明的反对。
场面一时间变的很有意思,君王和陈安联合,对抗台下的文武大臣,泾渭分明。
和刘协前往西域的事情,陈安没有提前告知荀彧,他站出来,有些怪罪的看了陈安一眼说:“陛下,天下安危系您一人于身。那西域情况不明,且路途遥远,万一出事,后果不堪设想。”
除了几个心思歪的,出来劝解的人大多是这个想法,担心刘协出事。
对陈安虽然有所抱怨,但没有将矛头指向他,毕竟他们都清楚,陈安对权力其实没什么特别的热衷,要不然拿下江东后,他就回来主持朝政了,而不是在江东搞什么船只设计。
陈安干的这件事在杨彪他们看来,简直就是脑子进水。
也是因此,他们安排了不少人在重要位置上,陈安回来后也知道,却没有任何反应。
面对一个不热衷于权力,却权势滔天的人,他们实在没办法发什么牢骚。
除了几个没捞到什么好处的人。
刘协说:“此次朕出巡西域,已经做好完善的准备,诸位不必担心。朕离开后,朝政由荀彧,贾诩,张昭,诸葛亮四人负责,诸位爱卿可向他们汇报。”
这下文武群臣都不乐意了,开什么玩笑,处理政务这么大的事情,就给他们几个外人负责?
荀彧且不说,世家子弟,而且也确实有能力,贾诩有能力但名望不够。
张昭是个什么玩意?一个小地方上来的新附之人,也想管他们?
至于最后的诸葛亮?呵呵,毛长齐没有。
刘协选的四个人,除了荀彧外,其他三个人没有一个得到伏完等人的认同。
刘协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激烈的反对,立马回想起当初被曹操逼迫的时候,他手足无措,下意识看向陈安,希望陈安给他帮助。
陈安什么都没做,也什么都没说,对他点点头,鼓舞他说话。
刘协明白陈安的意思,给自己加油打气,我是皇帝,我是陛下,他们应该听我的。
他深吸一口气,刚提起一点底气,紧接着被伏完一句话打了回去。
“陛下,这四人于朝廷毫无功绩,不能担此大任?”
“这……”
陈安叹了口气,刘协还是太年轻了,或者说太没有底气了,他先天知道自己压不住这些人,说话前先胆怯三分。
还得自己上。
陈安咳嗽一声,两侧的武士喝道:“肃静。”
刚才吵吵闹闹的大厅立马安静,伏完敢喷刘协,敢阴阳怪气陈安,可不敢和他正面对抗。
杨彪等人更是不敢,别看他们在重要部门安插了许多自己人,但他们很清楚,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陈安不理会他们,只要陈安说句话,他们这些小动作会被瞬间清理。
支撑陈安的,给予陈安这些底气的是他的能力,是他掌控的军队。
刘协看到这一幕更是暗暗叹气,他在认真思考陈安之前说的话,或许当个虚君,把权力给别人也不是一件坏事。
“诸位,这里是朝堂,不是菜市场,上面是陛下,不是你们家里可以随意呵斥的孩子,你们吓到陛下了。”
荀彧首先站出来给刘协认错,紧接着是很识趣的杨彪。
伏完也不情不愿的道了歉,在他看来,陛下可不就是他家的孩子吗,是他女婿。
刚才义愤填膺的臣子们给刘协道歉,陈安示意刘协继续讲。
刘协话锋一转说:“刚才这四位臣子,是朕和齐王商议后决定的,朕意已决,齐王的意思也很坚定。诸位若是反对,先说服齐王,再来和朕说。”
陈安心说自己被刘协当锅甩出去了,但刘协做的很好,陈安悄悄给他竖大拇指,刘协会以笑容。
“我知道诸位有不同意见,我就来解释一下为什么选他们四人,荀文若的才能和经验自是不必说,诸位有目共睹。
贾诩与他共事多年,二人极有默契,相互配合,事半功倍。至于张昭和诸葛亮,想必诸位没怎么听过,但他们在刘备和孙权阵营时,做的便是荀文若的工作,经验丰富。
他们在声望和资历上自是远不如诸位,但在能力上强于诸位。
选拔人才不看资历,不看声望,只看能力,所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其核心道理,一是公心,二是能力。
我话讲完,诸君可有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