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时候你就是他们的老师。”
朱允通一听,当即便有些犹豫
当老师不仅仅需要学识,还需要自信。
而朱允通恰恰最缺之的,就是自信。
朱标与朱元璋的忽略,朱允的欺负,让这个五岁的孩子已经忘记了什么才是自信。
“皇兄,我怕教不好,误了其他人。”
朱允通有些尴尬地说道。
“没事,你是整个大明除了我之外,数理化学的最好的人。”
朱皓英说道:“教一群小屁孩足够了。
到时候我给你一根戒尺,让你体验一下吕本的感觉。
哪个学生不听话,你就用戒尺抽他。”
被朱皓英这么一鼓励,朱允通便觉得好多了。
至少,他在数理化方面是有十足的自信的。
解决了老师的问题之后,朱皓英又找到了之前那帮给自己干活的农户。
这五百个农户,基本上都是金陵城城郊或者城外的百姓。
而且都是东郊。
朱皓英的科学部基地,刚好也落在了金陵城的东郊。
实际上距离不是很远。
当朱皓英向他们表达想要在科学部开设课堂,让他们的孩子来上课的时候。
这些农户立刻便答应了。
即便朱皓英直接了当地告诉了他们,学的不是儒学。
而是学科!
他们也义无反顾地决定将孩子送到科学部的课堂。
土农工商。
这是封建时代亘古不变的地位顺序。
地位虽然是这么排的,但对于他们这些贫农来说,过的生活可能比商人的生活质量还要低。
如果孩子能够去科学部的课堂上课。
那么便能从最低层,一跃而上成为士这一阶层。
还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吗?
五百个家庭里面,无论男女,朱皓英直接收到了一百二十个学生。
年龄大概从四岁到八岁。
约定好次日的上课时间之后,朱皓英从系统之中拿出了一百二十套教材,全部给了朱允通。
让他第二天上课发给那些孩子。
处理完这一切之后,朱皓英才回到东宫府中休息。
奉天殿,朱元璋看着探子,冷冷地说道:
你说什么?咱的好大孙要在科学部开设课堂?”
“是的,千真万确。
那名探子身回道。
“老师呢?他从哪里(吗李赵)请老师?
朱元璋觉得很郁闷。
大明已经有了国子监,皇子们上课,也有大本堂。
你为什么特立独行弄一个科学部课堂出来?
“回下,老师是三皇孙殿下。”
那探子低下头,不敢看朱元璋的眼睛。
“什么?”
“老师是.允通?”朱元璋根本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确定消息属实吗?”
“确定,奴才跟着皇长孙殿下,听到了两位皇孙殿下聊天庆。”
那探子说道:“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皇长孙殿下让三皇孙殿下给农户的孩子们上课。”
朱元璋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给朱皓英贡献了一大波淘气值点。
朱允通,老师!
农户孩子,学生!
科学部,上课!
这些词汇让朱元璋一阵头疼。
“咱的好大孙,又要整什么么儿子了?”
晶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