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大人一看就是老农民,这头舞得比我都好!”
皇帝亲自拿着头,在田里挖着。
陈涛身边的老农老黄,着一口所剩无多的黄牙,对皇帝竖起大拇指。
种田,这位大人看起来很专业。
陈涛瞪了老黄一眼,老黄嘿嘿笑,提着头上去帮忙了。
朱标见皇帝出手,也拿着锄头帮忙,可是他务农的本事明星啊不行,手忙脚乱。
陈涛在一边哈哈大笑,但老朱却笑不出来。
他挖开一个坑,挖出许多跟刚才吃着的不太一样,但明显是一个东西的果实。
这果实,自然就是陈涛说的地瓜。
老朱陷入深深的震撼之中,原因不是其他,而是他这一头下去,挖出来东西他自已都觉得害怕
太多了,这玩意地上看只是绿油油的,不像是菜,也不像是粮食。
可地下根系,分明有密密麻麻的一堆,肉眼测算,起码有十几斤。
“它真能亩产五千斤?梦
“嗯,年亩产没有问题,此物不挑田地,就算贫之地也可种植!
“种物种下,夏天三四个月可以收获一次,秋冬半年可收!”
“如果地力肥沃,五千斤以上!”
陈涛简单地将关于地瓜的亩产说出来,这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数据。
地瓜和土豆,对于古时候的中国来说,可谓是绝对的大杀器。
这天下的地是有限的,能产出的粮食也是有限的。
他记得前世读过的史料,华夏的封建王朝的人口,一直维持在七八千万左右,一旦天下的人口超过这个数量,必然
会爆发战争。
王朝更选,百姓尸横遍野,活下来的人休养生息,等待下一次乱世。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天下的土地,只能供养这么多人。
当人口达到上限,必然是乱世。
而当土豆和番薯在数百年后进入华夏之后,华夏的人口马上打破上限。
到清朝之时,华夏人口早就破亿,甚至有几亿
它们对于天下格局的影响,绝对是国运级别的。
他得到番薯和土豆之时,正好是双亲去世的时候,因为要守孝,陈涛随便在一些地方留种
却不曾想到,如今竟然刚好用上。
“你们楞着干什么,给联.我挖!”
“去找把秤!”
皇帝也明白陈涛什么非要将他拉过来,因为这确实不可思议。
如果陈涛在应天府告诉他,他有一种能亩产五千斤的粮食,皇帝听完肯定给他一耳光子。
但现在,他有预感,能改变大明国运的东西出现了。
183那些保护皇帝的侍卫,闻言手忙脚乱,赶紧从地上拿起头,抢不到锄头的,就用手去挖地
在大家伙热火朝天的劳动下,
一亩地楞是给皇帝干出来了。
朱标和检校们,累得趴下大口喘气,皇帝却还有余力。
不过他看着堆积如山的番薯,已经头皮发麻了。
“秤,给我把秤找过来1”
虽然因为面具的原因,看不见老朱的脸,但他却能听到他几近疯狂的嘶吼。
早有灵活的侍卫,从上元县给老朱找了秤过来。
“给联称重1
“联要看看,这里有多少斤?”
过了几个时辰,侍卫们气喘吁吁,却终于将这些地瓜称完。
“醛慕告大人,这些东西,一共三千九百七十六斤!
“嘶!”
朱标和皇帝,同时抽了一口凉气,惊骇回头,望着陈涛。
他们眼中的震惊,惊恐,让陈涛非常受用。
“木儿,你给我说说,我们大明的粮食一般亩产多少?”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突然询问身边的朱标。
朱标是太子,平时就帮皇帝处理国事,而如今他在的身份又是在【户部】,对于天下钱粮,略有了解。
他说:
“叔父,良田产出一年药四百斤左右!”
“像这等贫睿的土地,最多两百斤!
“若是平均,大约三百四十斤!”
老朱神色复杂,看着那些番薯。
陈涛这里的田地,是最为贫痞的土地,若是平时,根本就不适合种粮食。
这大概也是天下明明闹饥荒,他这里也无人光顾的原因之一
可谁想到,也是这贫的土地,竟然产出了比水稻小麦高产十倍以上的东西!
这东西,绝对能改变大明的国运
皇帝曾经在路上,猜想过陈涛能给他什么惊喜?
但是哪怕最离谱的猜想,都不如眼前亲眼所见带来的震撼万分。
这个小子,简直就是大明的福星。
“叔父,有这番薯,不但今年的灾难可解决!
“就连明年的缺粮问题,我们也能解决了!”
“儿我刚才看了一下这番薯,他比粮食似乎更耐存储,如果做为军粮,运输方面,也能省去大量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