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大唐诗祖陈子昂 > (长篇小说)袁竹著第二十四章

公元684年,唐中宗嗣圣元年、唐睿宗文明元年、武后则天光宅元年。这一年,是一个时代更迭、风云变幻的序章。

甲申之春,东都洛阳城仿佛被大自然赋予了无上的恩宠,每一寸土地都沐浴在绚烂而不凡的春光里。晨曦初破,金色的阳光穿透轻纱般的薄雾,温柔地拂过古老的城墙,将这座千年古都唤醒。桃花笑春风,柳絮舞晴空,万物复苏的景象不仅是大自然生命力的展现,更似乎在冥冥之中预示着一位才子的崛起,即将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城中,玉带般的洛水悠悠流淌,映照着两岸的繁华与宁静,也映照出人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茶馆酒肆间,文人墨客聚集一堂,吟诗作对,畅谈天下大事,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而在这股文化浪潮中,一位年轻才子的名字即将响彻云霄,他便是陈子昂。

陈子昂,年方二十六,风华正茂,怀揣着满腔热血与凌云壮志,已于头年的冬日抵达了这座古老而繁华的都城。

在温柔的春日里,天空如洗过的蓝绸,几朵白云悠然游走,似乎也在为这即将上演的传奇添上一抹期许。青石板路上,陈子昂缓步而行,他身着一袭淡雅青衫,衣袂随风轻扬,如同春日里最清新的一抹绿意,与周遭的繁花似锦相得益彰。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踏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与不懈追求。

他的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那是对知识的渴望,对梦想的执着,更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憧憬。他的心中,已绘就了一幅幅壮丽的蓝图,那里有金榜题名的荣耀,有为民请命的担当,更有以笔墨安天下的宏愿。

春日的暖阳,不似夏日之烈,它温柔地洒落在陈子昂身上,金色的光辉与青衫交织,仿佛是大自然最精致的手笔,为他量身打造了一件无形的战袍。这战袍,不仅温暖了他的身躯,更点燃了他心中的火焰,让他在这场即将到来的科举之战中,拥有了无坚不摧的力量。

沿途,花香袭人,柳丝轻拂,孩童的欢笑声与远处书院的朗朗读书声交织成一首春日的交响曲。青年偶尔停下脚步,望向那些无忧无虑的孩童,眼中闪过一丝温柔与怀念,那是对过去纯真岁月的怀念,也是对即将踏上征途的淡淡离愁。但很快,他便收敛心神,继续前行,因为他知道,前方有更广阔的天地等待着他去征服。

终于,到达了科举考试之地。考场之上,气氛凝重而庄严。陈子昂步入其中,目光如炬,心中已无丝毫杂念,只有对试题的精准把握与对答案的深思熟虑。他笔下生花,字字珠玑,每一笔都凝聚着他多年的心血与汗水,每一字都闪耀着智慧与才华的光芒。

考试结束,陈子昂走出考场,春日的暖阳再次洒落,这一次,它不仅仅是金色的战袍,更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奖赏。他抬头望向远方,眼中闪烁着更加坚定的光芒,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这段经历都将成为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而他,也将继续以笔为剑,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勇往直前。

这一次的科考,陈子昂挥毫泼墨,对答如流,其文章言辞犀利,见解独到,字字珠玑,令考官们刮目相看。榜示一出,便高中进士。

唐高宗驾崩于洛阳的噩耗在上年十二月已经诏告天下。朝堂之上,风云变幻,武则天虽已手握大权,但反对之声依旧此起彼伏,尤其是关于唐高宗遗体的安葬之地,更是成为了两派势力激烈交锋的焦点。

武则天,这位雄心勃勃的女皇,心中早已绘就了一幅将洛阳打造为帝国新政治中心的宏伟蓝图。她力主唐高宗在洛阳下葬,以此作为巩固洛阳地位的重要一步。然而,这一提议却遭到了众多老臣的强烈反对,他们坚持认为作为一国之君,唐高宗应归葬长安,以彰显其正统与尊贵。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年轻的陈子昂并未因自己新晋进士的身份而退缩。相反,他凭借着对时局的敏锐洞察和对武则天的深刻理解,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大胆上书《谏灵驾入京书》。在这篇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的奏章中,陈子昂不仅表达了对唐高宗的深切缅怀之情,更从国家大局出发,深刻阐述了支持武则天决策的重要意义。

他写道:“陛下英明神武,洞察秋毫,欲以洛阳为基,开创盛世新篇,此乃顺应天时地利人和之壮举。唐高宗陛下虽驾鹤西去,但其精神与遗志,当由陛下继往开来,发扬光大。洛阳乃天下之中,四通八达,便于治理,且陛下在此经营多年,民心所向。若能将高宗陛下安葬于此,不仅可彰显陛下之仁德与远见,更可借此契机,进一步巩固洛阳之地位,为帝国之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陈子昂的这篇奏章,如同一股清流,穿透了朝堂上的喧嚣与纷扰,直击武则天的内心。她被陈子昂的胆识与才华所折服,更为其深邃的政治眼光和坚定的支持态度所感动。虽然最终因种种原因,唐高宗还是被送回长安下葬,但陈子昂的这篇《谏灵驾入京书》却让他在众多年轻士子中脱颖而出,深得武则天的欢心与赏识。

从此,陈子昂的名字开始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他的才华与智慧也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与赞誉。而他与武则天之间的这段故事,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一段佳话。

高宗皇帝的灵驾即将西行,前往长安,最终归葬于宏伟的乾陵之中。这一举国哀悼的时刻,也成为了陈子昂展现其非凡才华与胆识的舞台。他毅然上书《谏灵驾入京书》,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国家社稷的深切关怀与对先皇遗愿的独到见解。

谏灵驾入京书

梓州射洪县草莽愚臣陈子昂谨顿首冒死献书阙下: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至诛夷而无悔,岂徒欲诡世夸俗、厌生乐死者哉?实以为杀身之害小,存国之利大,故审计定议而甘心焉。况乎得非常之时,遇非常之主,言必获用,死亦何惊?千载之迹,将不朽于今日矣。伏惟大行皇帝遗天下,弃群臣,万国震惊,百姓屠裂。陆下以徇齐之圣,承宗庙之重,天下之望,遇遇如也,莫不冀蒙圣化,以保馀年,太平之主,将复在于今日矣。况皇太后又以文母之贤,协轩宫之耀,军国大事,遗诏决之,唐、虞之际,于斯盛矣。

臣伏见诏书,梓宫将迁坐京师,銮舆亦欲陪幸。计非上策,智者失图,庙堂未闻有骨鲠之谋,朝廷多见有顺从之议,愚臣窃惑,以为过矣。伏自思之,生圣日,沐皇风摩顶至踵,莫非亭育。不能历丹凤,抵濯龙,北面玉阶,东望金屋,抗音而正谏者,圣王之罪人也。所以不顾万死,乞献一言,愿蒙听览,甘就鼎镬,伏惟陛下察之。臣闻秦据咸阳之时,汉都长安之日,山河为固,天下服矣,然犹北假胡宛之利,南资巴蜀之饶:自渭入河,转关东之粟;窬沙绝漠,致山西之宝:然后能削平天下,弹压诸侯,长辔利策,横制宇宙。今则不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秦之首尾,今为阙矣。即所馀者,独三辅之闲尔,顷遭荒馑,人被荐饥。自河而西,无非赤地;循陇以北,逢青草,莫不父兄转徒,妻子流离,委家丧业,膏原润莽:此朝廷之所备知也。赖以宗庙神灵,皇天悔祸,去岁薄稔,前秋稍登,使羸饿之馀,得保沉命,天下幸甚,可谓厚矣。然而流人未返,田野尚芜,白骨纵横,阡陌无主,至于蓄积,犹可哀伤。陛下不料其难,贵从先意,遂欲长驱大驾,按节秦京,千乘万骑,何方取给?况山陵初制,穿复未央,土木工匠,必资徒役。今欲率疲弊之众。兴数万之军,徵发近畿,鞭朴羸老,凿山采石,驱以就功,但恐春作无时,秋成绝望,凋瘵遗噍,再罹饥苦,倘不堪弊,必有埔逃,子来之颂其将何词以述?此亦宗庙之大机,不可不深图也。况国无兼岁之储,家鲜匝时之蓄,一旬不雨,犹可深忧,忽加水旱,人何以济?陛下不深察始终,独违群议,臣恐三辅之弊,不铸乡前日矣。

且天子以四海为家,圣人包六合为宇,历观邃古,以至于今,何尝不以三王为仁,五帝为圣?故虽周公制作,夫子著名,莫不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百王之鸿烈,作千载之雄图。然而舜死陟方,葬苍梧而不返;禹会群后,殁稽山而永终:岂其爱蛮夷之乡而鄙中国哉?实将欲示圣人之无外也,故能使坟籍以为美谈,帝王以为高范。况我巍巍大圣,轹帝登皇,日月所临,莫不率俾,何独秦、丰之地,可置山陵;河、洛之都,不堪园寝?陛下岂可不察之?愚臣窃为陛下惜也。且景山崇丽,秀冠群峰,北对嵩、邙,西望汝海,居祝融之故地,连太昊之遗墟,帝王图迹,纵横左右,园陵之美,复何加焉?陛下曾未察之,谓其不可,愚臣鄙见,良足尚矣。况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以聪明之主,养淳粹之人,天下和平,恭己正南面而已。陛下不思、洛之壮观,关、陇之荒芜遂欲弃太山之安。履焦原之险,忘神器之大宝,徇曾闵之小节,愚臣闇昧,以为甚也。陛下何不鉴诤臣之策,采行路之谣,谘谋太后,平章审辅使苍生之望,知有所安,天下岂不幸甚?昔得平王迁周,光武都洛,山陵寝庙,不在东京;宗社坟茔,并居西土:然而《春秋》美为始王,《汉书》载为代祖,岂其不愿孝哉?何圣贤褒贬,于斯滥矣?实以时有不可,事有必然,盖欲遗小存大,云祸归福,圣人所以为贵也。夫“小不忍则乱大谋”,仲尼之至诫,愿陛下察之。若以臣愚不用,朝议遂行,臣恐关、陇之忧,无时休息。

臣又闻太原蓄钜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国家之宝,(一作资)斯为大矣。今欲舍而不顾,背以长驱,使有识惊嗟,天下失望。倘鼠窃狗盗,万一不图,西入陕州之郊,东犯武牢之镇,盗敖仓一杯之粟,陆下何以遏之?此天下之至机,不可不深惧也。虽则盗未旋踵,诛刑已及,灭其九族,焚其妻子,泣辜虽恨,将何及焉?故曰:“先谋后事者逸,先事后图者失。”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斯言不徒设也,愿陛下念之。臣西蜀野人,本在林薮。幸属交泰,得游王国,故知不在其位者,不谋其政,亦欲退身岩谷,灭迹朝廷。窃感娄敬委辂,干非其议,图汉策于万全,取鸿名于千古,臣何独怯,而不及之哉?所以敢触龙鳞,死而无恨,庶万有一中,或垂察焉。臣子昂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

这份奏章,言辞犀利,逻辑严密,宛如匠人精心雕琢的一把锋利匕首,直剖社会之弊,不留余地。它不仅仅是对时局的深刻剖析,更是对人心、对世道的一次勇敢质问,每一字一句都透露出陈子昂那超凡脱俗的洞察力与不畏强权的铮铮铁骨。

当这份奏章呈至武后案前,这位历史上罕见的女性统治者,以她独有的敏锐与智慧,瞬间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千钧之力。武后,这位权倾天下的女帝,她的眼神在字里行间穿梭,时而凝重,时而闪烁,最终被陈子昂那非凡的才华与无畏的勇气深深打动。

她惊叹于陈子昂的才情,更敬佩其敢于直面问题、勇于担当的精神。在权力的巅峰,她见过太多的阿谀奉承与畏首畏尾,而陈子昂的这份奏章,如同一股清流,穿透了官场的重重迷雾,直抵她内心深处。

于是,武后决定在紫微城明堂金銮殿上亲自召见陈子昂,她渴望亲眼见证这位年轻才俊的风采,亲耳聆听他对于国家、对于未来的独到见解。这不仅是对陈子昂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武后作为一代明君,渴望广开才路、集思广益的体现。

一场不同寻常的君臣会面悄然铺陈开来。春日的阳光透过琉璃瓦的缝隙,斑驳地洒在金碧辉煌的紫微城明堂大殿之上,为这庄严的场合添上了一抹温柔的色彩。殿内,香烟袅袅,龙涎香的气息与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期待交织在一起,预示着一场思想碰撞的盛宴即将上演。

才华横溢、心怀天下的青年才俊进士陈子昂,身着一袭素雅儒衫,步入这权力与荣耀交织的殿堂。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国家的热忱与对未来的憧憬,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历史的脉络之上。

武后,这位历史长河中璀璨夺目的女皇,端坐于那张象征着至高无上权力的龙椅之上,周身环绕着凤冠霞帔的华彩,宛如天际最绚烂的云霞落入凡尘。她的面容,在繁复的珠翠映衬下,更显庄重而神秘,威严之中又不失一份温婉,仿佛春日里既带寒意又含暖意的微风,让人敬畏之余又心生亲近。

她的目光,深邃如夜空中的星辰,闪烁着智慧与洞察的光芒。那双眼睛,仿佛能穿透层层伪装,直视人心最深处的秘密与渴望。它们时而锐利如鹰,洞察着朝堂之上的风起云涌,时而又温柔似水,流露出对苍生万民的深切关怀。在这样的目光注视下,即便是最狡猾的政客也不禁心生寒意,而忠诚的臣子则能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与鼓励。

更令人惊叹的是,武后的眼神中似乎还蕴含着一种超越时代的力量,那是一种对未来的预见与把握。她仿佛能够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眺望那尚未到来的岁月,从中捕捉到一丝丝关于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线索。正是这份对未来的深刻洞察,让她在治理国家时能够高瞻远瞩,制定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政策与决策,引领着大唐王朝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此刻,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武后的心中既有对这位年轻才俊的期待与好奇,也有对即将展开的对话的慎重与考量。她知道,这场会面不仅关乎个人的荣辱得失,更将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命运与未来。因此,她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与冷静,以应对可能出现的任何挑战与变数。

“陈卿家,朕闻你才华横溢,心怀社稷,今日特召你入宫,欲闻高见。”武后的声音沉稳而有力,穿透了大殿的每一个角落,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陈子昂深吸一口气,跪拜行礼后,缓缓起身,目光直视武后,言辞恳切而激昂:“陛下,臣陈子昂,蒙陛下圣恩,得以进言。先皇高宗皇帝在位时,国家昌盛,百姓安居乐业,此乃陛下继承之大业,亦是我等臣子应尽之责。然时移世易,国家之治,需与时俱进。臣以为,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重农桑,兴水利,以固国本;强兵备,修武备,以御外侮;更需弘扬文教,兴学重教,以化民心。此乃臣之浅见,望陛下垂听。”

言毕,大殿内一片寂静,只余下陈子昂的声音在空中回荡。武后闻言,心中波涛汹涌,她未曾料到,这青年才俊竟有如此深刻的见解与宏大的抱负。她凝视着陈子昂,眼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赞赏,也有几分难以言喻的忧虑。

“陈卿家所言,字字珠玑,句句肺腑。朕心甚慰,国家得卿,实乃幸事。”武后缓缓开口,声音中多了几分柔和与赞赏,“卿家地籍英灵,文称暐晔,朕授卿秘书省正字之职,望卿能继续发挥所长,为朕分忧,为国效力。”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皆哗然,纷纷投以羡慕与敬佩的目光。陈子昂心中亦是激动不已,他深知这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认可,更是对国家未来的期许。他再次跪拜,声音坚定:“臣定当竭尽所能,不负陛下厚望,不负国家重托。”

随着陈子昂的退下,这场君臣会面也缓缓落下了帷幕。然而,这场会面所激起的涟漪,却远远没有平息。它像一股清流,注入了大唐的政坛,也悄然改变着这个时代的走向。而陈子昂,这位以笔为剑、以心为国的青年才俊,也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下属于他的辉煌篇章。

秘书省正字,虽品秩不高,仅为正九品下,甚至低于下县县丞(下县县令官秩从七品下),但这却是一个与书籍、文化紧密相连的职位,负责校对典籍、刊正文章,对于热爱文学、渴望施展才华的陈子昂而言,无疑是一个理想的起点。

从此,陈子昂的名字开始在文坛上闪耀,他的才华与风范吸引了众多海内词人的追随与敬仰。他们纷纷以陈子昂为榜样,学习他的文风与气节,整个文坛风气为之一变,呈现出一种崭新的气象。陈子昂的成就,不仅在于他个人的文学造诣与仕途发展,更在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影响,推动了唐代文学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陈子昂的仕途似乎就此一帆风顺,然而他深知,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以笔墨为剑,批判时弊,更要以智慧为盾,守护这片江山社稷。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没有了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