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婶婶说的是,我以后一定会听话。”贾琏懒得再跟这几个人虚以为蛇,直接告辞,“祖母,婶婶,上学的时间快到了,我该去义学了,就先走了。”
“好好读书,不要在学堂上捣乱。”贾母叮嘱道。
“是。”贾琏行了个礼,带着丰儿离开了。
等贾琏离开了,贾母摇摇头:“跟他老子一样不喜欢读书,只知道吃喝玩乐。”
贾元春笑着说:“祖母,琏弟现在才十岁,还小,喜欢玩也很正常。”
“十岁还小什么,珠哥儿十岁的时候就去考县试了。”
“祖母,琏弟和我不同,我从小就不喜欢打闹,喜欢看书。而琏弟从小就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耍,不喜欢读书很正常。等过两年,他长大了就会收起性子好好地读书了。”
贾母摆摆手:“他这个性子和他爹一样,长大了也不会好好读书。”
王夫人:“以我们家的条件,琏哥儿不好好读书也没关系,到时候捐个钱买个小官。”她巴不得贾琏不好好读书,这样珠哥儿以后就能十拿九稳地继承荣国府爵位。
第六回
从贾母的院子出来,贾琏碰到了贾政,向他行了个礼。贾政关心地问了几句,就让他走了。
今天早上的运气不错,二叔一家人全都看到了,对他们有了一定地了解。
不待见他的贾母、假惺惺地王夫人、看似温和却轻视他地贾珠、看似亲切却有点心机的贾元春、假正经地贾政。
这一家人没有一个人简单,以后还是少和他们来往。
贾府义学在贾家外面,离贾家不远,一里路的路程。这义学是贾家始祖建立的,怕家族中有子弟因为贫穷无法请先生教学,所以特意办了这个义学,让家族中的子弟来这里上学。
通过原主的记忆,目前在义学上学的人不多,全部加起来大概就十来个人。
一想到自己要和一群萝卜头一起上学,贾琏就很心塞,这感觉就像大学生去幼儿园上学一样。
当然,他也可以不来义学上学,让家里请一个先生专门教他,这样就不用去义学。但是,他觉得贾赦不会专门去给他请一个先生。
贾家始祖对家族子弟的教育很重视,可是到了最近两三代,对家族子弟的教育越来越不看重。就拿现在来说,贾琏他们一群孩子上学,想来就来,想不去就不去,先生不会管。
原主虽然不喜欢读书,但是每天还是会按时地去上学,不像其他人那样经常逃课、旷课。和别人相比,贾琏算是个乖学生,即使他上课一直都在睡觉。
丰儿把贾琏送到门口就回去了,她毕竟是一个女孩子,不能随随便便出门。再三叮嘱贾琏,如果他觉得累了,或者不舒服就回来。
贾琏见这小丫头跟个老妈子一样叮嘱他,无奈失笑:“好好好,都听丰儿的。”
丰儿意识到自己说的一大堆话,有些不好意思地红了脸,羞怒地瞪了一眼贾琏,然后转身跑回去了。
贾琏带着四个小厮出府,浩浩荡荡地去上学了。
贾府义学在荣国府后面,附近没有其他人家,环境还算清静,是个适合读书的地方。
走进学堂,四周打量了下,地方不算大,但是也不小,和以前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学堂差不多,几间房子,每间房子里摆几张桌椅,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
因为贾府子弟的年纪不同,所以并不是大家都在一个学堂里上学。
自从贾珠四年前离开了义学,贾琏就成了义学里年纪最大的孩子。
义学里和贾琏年纪差不多大的孩子没几个,和他同班的人只有四个,贾珖、贾璎、贾琛、贾璘。这四个都是贾家远亲的子弟,因为家里没钱请先生,就来贾府义学上学。他们五个算是义学里年级最高的学生。
贾琏按照原主的记忆,顺利地找到他的教室和座位。他是班里最后一个到的,其他四个人已经到了。看到他来了,都朝他跑了过去,问他的伤势怎么样了。
“已经好了。”
“那就好,之前你摔伤了,我们想去看你,但是管家说你伤得重,不能见客,我们只好回来了。”贾珠离开义学以后,贾琏就成了义学的老大,这里的孩子都巴结,讨好他。
“我没事了。”他一个二三十岁的成年人,真的不想应付这些萝卜头。
四个人还想在说什么,见先生拿着书走了进来,都乖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准备上课。
进来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留着山羊胡,一身儒雅地气质。
见到贾琏来了,先生关心地问了句他的身体情况。
“要是觉得累了,或者不舒服,就提前回去休息。”
“是。”
“现在开始上课。”
这位先生叫李道清,曾经是一名举人,有点学识。之所以到贾府义学来教书,是因为贾府给束脩的高。他本来就是寒门子弟,家里砸锅卖铁地提供他读书,他也争气二十出头就考中了举人。大概是考中了举人耗尽了他一生的运气,接下来的会试就落榜了。他一次一次地考会试,一次一次地落榜。无数次落榜,让他深受打击,本来就因为读书变得不好的身体,变得越来越不好了。
考了无数次都落榜了,年纪越来越大,家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他就放弃了会试,准备谋个官职。举人是可以做官的,只是他没钱买不到官,只能请以前的同窗帮忙,谋了一个七品的小官——京县县丞。
做了几年,觉得没有什么意思,就辞官回家了。这时候贾府义学需要教书先生,而且给的束脩非常高,比他做县丞的俸禄还要多。他这些年身体越来越不好,没有什么精力去做官了,倒不如做个教书先生,清闲又能养活一家人,所以就到贾府义学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