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清朝当咸丰 > 第84章 肃正

咸丰帝奕宁坐在龙椅之上,面容严肃,目光如炬,仿佛能洞悉人心深处。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密函,那是关于内务府近期丑闻的详细报告,每一页都充满了令人震惊的细节。

"朕要你们彻查内务府,从总管到基层小吏,一个都不放过!" 咸丰帝的声音低沉而坚定,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决心。

暗卫书生站在一旁,身姿挺拔,他的眼神冷冽而坚定,仿佛能看穿一切谎言和阴谋。他微微点头,表示明白皇帝的旨意。

"是,陛下,我们会全力以赴,查明真相。" 廉公站在另一侧,他的脸上带着几分坚毅和愤怒,对于内务府的腐败现象,他早已深恶痛绝。

清风则站在一旁,他的眉头紧锁,似乎在思考着如何着手调查。他的眼神深邃而明亮,仿佛能洞察人心。

"朕要知道,谁贪了多少钱,刮了多少百姓血汗!" 咸丰帝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他对内务府的腐败行为感到无比愤慨。

"陛下,我们一定会查明真相,让那些贪官污吏受到应有的惩罚。" 暗卫书生的语气坚定而有力,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廉公和清风也纷纷表示支持,他们的脸上露出了坚定的表情,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暗卫书生、廉公和清风开始了艰苦的调查工作。他们深入内务府的各个角落,与各级官员进行交谈,搜集证据。他们不畏强权,不惧威胁,只为了揭露事实的真相。

随着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许多令人震惊的事情。

一些官员竟然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将国库的钱财据为已有。他们还发现,一些官员为了谋取私利,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导致一些地方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和灾难。

咸丰帝得知这些情况后,愤怒异常。他下令将涉案的官员全部逮捕,并进行严厉的审讯。他还亲自过问案件的审理情况,确保每一个罪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紫禁城的深处,夜色如墨,一场悄无声息的行动正在上演。暗卫书生带着他的精锐队伍,悄然接近目标,一名涉嫌贪污腐败的高级官员——内务府总管。

他们穿越了曲折的回廊,避开了巡逻的士兵,来到了那名官员的府邸前。暗卫书生示意队员们保持安静,然后轻轻推开了沉重的门。

府邸内一片寂静,只有微弱的灯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暗卫书生带领着队员们迅速穿过庭院,来到了内务府总管的卧室前。他示意队员们准备行动,然后深吸一口气,猛地推开了房门。

床上的内务府总管被突如其来的动静惊醒,他瞪大眼睛,满脸惊恐地看着眼前的陌生人。暗卫书生冷冷地看着他,没有说话。

“你…你们是谁?” 内务府总管结巴着问道,他的声音颤抖而微弱,“你们要干什么?”

暗卫书生拿出一份密封的文书,扔在了内务府总管的床头。“看看吧,这是不是你贪污的证据!”

总管接过文书,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但还是强装镇定,“只是这个还好,才1万两银子的证据!”

他试图辩解,但暗卫书生已经转身离开,留下了一群手持铁链的士兵。

“你们不能这样对待我!”内务府总管大声喊道,“我是朝廷的大臣,我有权利知道你们的身份!”

暗卫书生没有回头,他的身影在夜色中逐渐消失。他知道,这次行动只是他众多任务中的一个,他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而内务府总管,最终被带到了紫禁城的牢房中,等待着他的命运审判。

随即在紫禁城的深处一座阴森的地牢中,暗卫书生静静地坐在一张简陋的木桌旁,他的眼神如鹰隼般锐利,紧盯着眼前颤抖不已的内务府总管。

四周是冰冷的石墙和昏暗的灯光,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抑和恐惧。

内务府总管是一个身材肥胖的中年太监,他的脸色苍白,汗水顺着额头流下,滴在破旧的囚服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惊恐和不安,他瞪大眼睛,盯着暗卫书生,仿佛要看穿他的内心。

“你…你是谁?” 内务府总管的声音颤抖而微弱,他试图保持镇定,但内心的恐惧却让他无法掩饰,“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正二品大员,皇上的管家,你们竟敢抓我?”

暗卫书生微微一笑,他的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你的身份和地位并不能成为你犯罪的挡箭牌。”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你涉嫌贪污受贿、滥用职权,这些罪行都是不可饶恕的。”

内务府总管听了这话,脸色瞬间变得更加难看。他试图挣扎,但双手被粗糙的绳索紧紧绑住,使他无法动弹。

“你们这是诬陷!” 他大声喊道,“我从未做过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你们一定是在陷害我!”

暗卫书生不为所动,他从桌子上拿起一叠文件,扔在了内务府总管的面前。“这是你的犯罪证据,你自已看看吧。”

内务府总管接过文件,匆匆浏览了一遍,白银1万两、白银5万两,珍珠15颗,夜明珠3颗等等的贪污证据。他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手中的文件也掉落在了地上。

“这…这怎么可能?” 他结巴着说道,“这些证据都是伪造的,你们一定是在陷害我!”

暗卫书生冷笑一声,“我们不会用伪造的证据来陷害任何人。这些证据都是经过严格核实的,你无法抵赖。”

内务府总管沉默了片刻,然后突然改变了态度,“好吧,我承认我有错,但我也是被迫无奈。”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哀求,“请你放过我,我愿意交出所有的赃物,只求你能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

暗卫书生摇了摇头,“你的罪行已经严重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我们不能轻易放过你。” 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坚定,“你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为你的罪行付出代价。”

内务府总管听了这话,脸色变得更加绝望。他知道,自已已经无处可逃,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判。

暗卫书生看着他的表情,心中不禁有些感慨。他知道,这个男人曾经也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因为贪婪和权力的诱惑,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他也明白,这个世界上充满了各种诱惑和陷阱,只有坚守原则和底线,才能避免走向毁灭。

他深吸一口气,收起了复杂的情感。他知道,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让个人的情感影响到他的职责和使命。

“你应该为自已的行为感到羞耻。” 暗卫书生的声音再次变得坚定而有力,“但你也应该庆幸,至少你还有机会去弥补自已的错误。”

说完,他转身离开了牢房,留下了内务府总管独自面对黑暗和绝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暗卫书生带领手下开始了对内务府和内务府总管家的彻底清查。他们翻遍了内务府总管家的每一个角落,从仓库到账房,从密室到走廊,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线索的地方。

经过连续几天的奋战,他们终于找到了许多重要的线索和证据。在一处隐蔽的地下室里,他们发现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和珠宝玉石,这些都是内务府总管多年来贪污所得的赃物。

内卫查抄内务府总管家得银90万两,金5万两,珍奇异宝无数,房产50余处,田地8000余亩。

此外,他们还在墙的夹缝里发现了许多密封的书信。这些书信中记录了内务府总管与其他官员之间的勾结和交易,以及他们如何共同贪污和滥用公款。

这些书信成为了定罪的关键证据,让内务府总管的罪行无所遁形,内务府总管惊惧不已,口吐胆水死于狱中。

当暗卫书生将这些证据呈交给咸丰帝时,咸丰帝的脸色变得极为严峻。他看着这些堆积如山的证据,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这…这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咸丰帝的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这些官员怎么能如此胆大妄为,竟然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贪污腐败?”

暗卫书生沉默了片刻,然后回答道:“陛下,这是人性的弱点。在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下,有些人会失去理智和道德底线。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

咸丰帝听了这话,点了点头。他深知暗卫书生的话是对的。

他决定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来打击贪污腐败,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他还下令对内务府进行彻底的改革,清除内部的不良分子,恢复其原本的职能和形象。

内卫清风、廉公接着整顿内务府七司广储司、都虞司、掌礼司、会计司、营造司、营造司、庆丰司、慎刑司上下官吏得银400万两,金60万两,古玩字画、珠宝玉石不计其数,房产120多处,这和银两700万两之巨。

内卫清风:“廉公,你看这些账目,每一笔都像是用血汗钱堆砌而成。我们必须彻查到底,这些钱财从何而来,又流向何处。”

廉公:“没错,清风。这些财物的背后,必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我们要揭开这些秘密,还内务府一个清白。”

两人走进广储司郎中家密库内,只见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琳琅满目。

清风:“这些财物,足够富可敌国了。我们必须查清楚,这些财富是怎么积累起来的。”

廉公:“我们要从源头开始查起,一查到底。不能让这些财富继续流失,更不能让这些贪官继续逍遥法外。”

反腐风波愈演愈烈,大有牵连前朝数十个大大小小官员的势头。咸丰帝又惊又怒,有喜有悲,不知如何是好,都不敢再往下查了,奕宁怕朝廷震动,边疆不稳,于是决定压下势头,缓缓查。

“陛下,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崆鹤向咸丰帝奏报,抬头看向咸丰帝,“这些官员的贪腐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但他们的身份和地位又使得事情变得复杂。

我们需要谨慎处理,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

咸丰帝:“朕明白你的担忧,但朕更担心的是国家的稳定。朕不想因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引起不必要的动荡。”

内卫崆鹤:陛下,您的顾虑是对的,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些潜在的威胁。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确保国家的安全。

咸丰帝:朕知道你的意思,但朕认为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保持现状,不要再深入调查了。朕会加强对朝廷的监管,确保一切都在控制之中。

内卫崆鹤:陛下英明,但臣还是建议您能够考虑一下臣的建议。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消除这些潜在的威胁,以确保国家的长期稳定。

咸丰帝:朕知道你的忠诚和关心,但朕已经做出了决定。朕不想再讨论这个问题了。你可以退下去了。

内卫崆鹤:遵旨,陛下。

咸丰帝沉思:“即使朱元璋在世,怕是也不敢查了吧!哎,几乎换空朝廷。”

几天后在紫禁城的深处,咸丰帝奕宁坐在御书房中,手中紧握着那份关于贪腐官员被抄家的奏折。

御书房内,烛光摇曳,映衬出他沉思的脸庞。窗外,夜风轻拂,带来了远处宫殿的淡淡香气,却无法吹散他心头的阴霾。

“有一说一,抄家来钱太快了。”他喃喃自语,声音低沉而充满了无奈。他知道,这背后是无数百姓的血汗钱,是他们辛勤劳作却无法得到的回报。

他想起了那些曾经权倾朝野的官员,他们如何利用权力为自已谋取私利,如何剥削百姓,让他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当这些官员被揭露,被抄家时,他们又是如何悔不当初,如何痛不欲生。

“如果有些皇帝纵容贪腐,让他们剥削百姓,然后没钱时这样反贪一下,岂不是吃的饱饱,不过这样的话皇帝才是最大恶的。”他继续自言自语,声音中透露出对某些皇帝的失望和愤怒。

他想到了乾隆皇帝和和珅的例子,那是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乾隆皇帝晚年时期,国库空虚,而和珅却手握重权,富可敌国。他们之间的勾结,让百姓遭受了巨大的苦难。而当乾隆皇帝去世,和珅被抄家时,人们才发现他已经积累了如此庞大的财富。

“哀哉哀哉,兴,百姓苦。”咸丰帝再次感叹道,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的光芒。他知道,作为皇帝,他有责任保护百姓的利益,有责任维护国家的稳定。他不能让贪腐继续蔓延,不能让百姓继续受苦。

他深吸一口气,放下了手中的奏折,站起身来。他走到窗前,推开窗户,让夜风吹进来,吹散他心头的沉闷。他抬头看向天空,心中默默许下了一个誓言:他要尽自已最大的努力,清除贪腐,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夜晚,咸丰帝奕宁的心中充满了决心和勇气。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将勇往直前,为了国家的繁荣和百姓的幸福,他将不惜一切代价。

在这场风波过后,内务府的风气得到了一定的整治。

那些曾经贪污受贿、鱼肉百姓的官员们,如今都已经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而咸丰帝也深刻反思了自已的统治方式,决定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以防止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这场风波虽然给朝廷带来了短暂的动荡,但最终却促成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内政肃清,咸丰帝奕宁决定与美国修订《望厦条约》,以寻求更为平等的外交关系。

一天,咸丰帝召见美国大使,表达了修订条约的意愿。他指出,《望厦条约》对清朝极为不利,希望双方能够进行平等协商,达成新的协议。

当新来的美国大使走进咸丰帝的宫殿时,他被宫殿的宏伟气势所震撼。

咸丰帝坐在龙椅上,威严而庄重。他开门见山地表达了自已的意愿:“我希望与贵国修订《望厦条约》,因为该条约对我们大清国不公平。”

美国大使听后,心中不禁一惊。他知道清朝在近几年里在军事上取得了一些胜利,但他并不认为这足以让清朝在谈判桌上占据优势。

他试图保持镇定,回答道:“陛下,《望厦条约》是双方经过友好协商签订的,我们认为它是公平的。”

《望厦条约》是6年前清钦差大臣、两广总督耆英与顾盛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会谈所签。在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采用讹诈的手法,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抱着“一视同仁”的宗旨,接受了美方所拟定的条约草案。

7月3日,双方正式签订《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因签约地在澳门望厦村,所以又称《望厦条约》。

咸丰帝听后,微微皱眉。他知道这次谈判不会轻松,但他也决心要为国家争取到应有的权益。他开始列举条约中对大清不利的条款,并阐述自已的观点。

咸丰皇帝奕宁坐在龙椅之上,眉头微皱,他的目光落在眼前的奏折上,脸上露出一丝凝重之色。他开口说道:“中美《望厦条约》共三十四款,并附有海关税则。其中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也就是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而且在许多方面危害中国更厉!你们看看这一条——协定关税。”

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咸丰皇帝身上,听着他的讲述。

咸丰皇帝拿起奏折,语气严肃地念道:“‘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他放下奏折,摇着头说:“这简直就是对我朝主权的侵犯!我们原本就已经失去了关税自主权,现在更是连调整税率的权力也被剥夺了!”

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咸丰皇帝接着说:“其次是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这意味着美国人在中国犯了法,却要由他们自已来审判!这不仅让我国的司法主权受到严重侵犯,更是对我国人民的不公!”

他的声音带着愤怒和无奈,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受到了他内心的忧虑。

咸丰皇帝叹了口气,缓缓地说:“此外,还有其他条款,如片面最惠国待遇、文化教育特权等等,这些都是对我朝利益的侵害啊!”

众人沉默不语,心中都感到沉重。

咸丰皇帝感慨地说:“如此下去,我朝如何能繁荣昌盛?我们必须想办法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

还有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

再者说,这条约严重侵犯了我朝的领海主权。贵国兵船可随意出入我朝港口‘巡查贸易’,而我方港口官员还必须‘友好’接待。

此外,停泊在我朝港口的贵国商船,我朝竟然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管理。虽然条约中有约定十二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但同时也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也就是说,如果日后我朝给予他国某项优惠政策,贵国也要同等享受。不是朕说,贵国与英国相比,谁更硬呢?凭什么贵国能得到连英国都没有的特殊待遇!”

美国大使听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心里明白咸丰帝所说句句属实,但仍然试图辩驳道:“陛下,这些条款并非完全不公平。实际上,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间的贸易往来。”

咸丰帝再次冷笑一声,反驳道:“促进贸易?如今贵国的商品如潮水般涌入我朝市场,而我方的货物却受到各种限制。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吗?”

美国大使沉默片刻,然后说道:“陛下,或许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这些条款,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咸丰帝微微点头,表示同意。“那么,大使先生,你有何建议?”

美国大使思考了一下,说道:“陛下,我们可以就某些条款进行修改,例如降低关税、放宽贸易限制等。同时,我们也愿意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以显示我们的诚意。”

此时的美国大使心中不禁对奕宁强硬的态度感到惊惧。他一开始蔑视清朝在近期军事上取得的胜利,但是转念一想,清国连英国人都打的赢,更何况美国,如果继续强硬下去,可能会对美国在华利益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他决定向总统詹姆斯·K·波尔克报告此事,并建议同意清政府的请求。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双方就修订条约的具体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咸丰帝强调,新条约必须体现出真正的平等互利原则,不能再让清朝处于被动地位。

而美国大使则表示,美国愿意在平等的基础上与清朝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共同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最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修订后的《望厦条约》得以签订。

新的条约不仅解决了之前条约中存在的不平等内容,还为两国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新条约的规定,美国放弃了之前享有的海运特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美国将不再享有在中国境内优先运输货物的权利,也不再能够自动获得中国给予其他国家的最优惠待遇。

而且作为补偿,美国同意向中国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金,用于支持中国的科技发展。中国得以利用这笔资金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技术,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新条约规定中国允许美国商品继续进入中国市场,但中国有权对这些商品征收关税。

这一规定既保障了中国的经济利益,又确保了美国商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征收关税,中国可以调节进口商品的数量和价格,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新《望厦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解决了之前条约中的不平等问题,还为两国在贸易、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望厦条约修订后的一天,恭亲王奕欣踏入咸丰帝的宫殿,他的脚步显得有些沉重,仿佛背负着千斤重担。

他低头行礼,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道:“陛下,关于购买阿拉斯加的事宜,我们已经按照约定支付了全部款项,共计五百万两白银。”

咸丰帝手中紧握着一份奏折,上面记录着这次交易的每一个细节。他抬起头,看着恭亲王奕欣,沉声问道:“那么俄罗斯方面有什么回应吗?他们是否同意接收这笔款项?”

恭亲王奕欣点了点头,回答道:“是的,俄罗斯方面已经同意接受这笔款项,并且要求我们派遣使者前往阿拉斯加进行验收查看边境。”

咸丰帝听后,眉头紧锁,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次交易对于清朝来说意义重大,不仅是领土的扩张,更是对国家实力的一次展示。

然而,他也明白这次交易背后的风险和挑战。他抬头看着恭亲王奕欣,认真地说道:“这件事情你必须亲自处理,确保一切按照约定进行。同时,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万一出现意外情况。”

恭亲王奕欣躬身应诺,回答道:“遵旨,臣一定会亲自前往阿拉斯加,确保交易顺利进行。”

咸丰帝点了点头,挥了挥手,示意恭亲王奕欣退下。

恭亲王奕欣退出宫殿后,心中不禁感慨万分。他知道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但他也坚信自已能够完成皇帝的委托,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自已的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恭亲王奕欣积极筹备前往阿拉斯加的事宜。他精心挑选了一支强大的使团,包括翻译、地理学家、军事人员等,以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

同时,他也与俄罗斯方面保持密切联系,确保双方的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而奕宁开始挑选阿拉斯加将军的人选,最终奕宁下定了决心,任命陈玉成成为阿拉斯加将军。

此时陈玉成站在咸丰帝的面前,他低头行礼,声音洪亮而有力地说道:“陛下,臣已接到您的命令,将率领新训练的北极军前往阿拉斯加。”

咸丰帝听后,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的目光中透露出对陈玉的信任和期待。他说道:“玉成,你是我的得力干将,我相信你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任务。

记住,阿拉斯加对于我们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你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一切顺利进行。”

陈玉成躬身应诺,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回答道:“遵旨,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咸丰帝又转向身边的大臣们,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他说道:“现在,我宣布陈玉成为第一任阿拉斯加将军,关天培之子关奎龙、王锡朋之子王承泗为阿拉斯加副将军。

你们都是大清帝国大学毕业的国家的栋梁之才,我相信你们能够携手合作,共同开创阿拉斯加的新篇章。”

在场的大臣们纷纷表示赞同和支持,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敬佩和自豪的表情。陈玉成、关奎龙和王承泗三人则相互对视一眼,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了坚定和信心。

他们知道,他们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和期望,他们将共同努力,不辜负皇帝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

而奕宁之所以选择陈玉成一方面是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魅力,陈玉成在成为阿拉斯加将军之前,已经在多次战役中证明了自已的军事才能。

他精通兵法,善于运用策略,能够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迅速作出决策。

陈玉成的领导魅力也是他成功的关键。他能够激励士兵们奋勇作战,同时也注重与士兵的沟通和团结,使得军队在战斗中更加凝聚和高效。

其次陈玉成的个人品质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他忠诚于国家,勇于担当责任,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下属关心爱护。

他还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这种精神激励着他带领团队不断前进。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陈玉、关奎龙和王承泗三人紧密合作,他们共同制定了阿拉斯加的发展计划和战略部署。

他们带领着曾国藩新训练的北极军,同恭亲王团队乘坐北洋舰队船只穿越茫茫大海,历经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阿拉斯加。

他们穿越雪原,到达了阿拉斯加总督府。在那里,他们与俄罗斯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交涉和协商,对边境进行了仔细的勘察和测量。

在那里,他们与当地的居民和商人建立了友好的关系,共同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

在他们几个的领导下,阿拉斯加逐渐在未来则成为了一个繁荣而富饶的地区。

归家随之安定,奕宁决定发展火车

在历史的长河中,36年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英国的矿山技师德里维斯克创造出了一项伟大的发明——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

由于那时的火车以煤炭或木柴作为燃料,人们便亲切地将其称为"火车"。这个名字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篇章之中,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

火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拥有自已专属的轨道,仿佛是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根据用途的不同,火车可以大致分为货车、客车以及客货混运车三种类型。

每一种类型都承载着特定的使命,为人类的交通和物流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时间来到25年前,世界迎来了第一条采用机车牵引且同时办理客运和货运业务的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火车运输正式进入了实用化阶段,开启了交通运输史上新的一页。

而在10年前的2月22日,康瓦耳的工程师查理·特里维西克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列真正在轨上行驶的火车。这辆火车配备了四个强大的动力轮,为空车状态下提供了高达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

即使在载重情况下,它依然能够保持每小时8公里的稳定速度,相当于人类快步前行的步伐。

在京城的皇家科学院内,一间宽敞明亮的工坊中,一群身穿蓝色工作服的工程师和学者们正紧张而兴奋地围着一列崭新的蒸汽机火车,车身反射着阳光,熠熠生辉。

这列火车是由大清动力学院的工程师查理·磁里维西克指导,著名科学家徐寿和其他工程师研制而成。他们的努力和智慧使得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了现实。

随着一声尖锐的汽笛声划破寂静的空气,火车缓缓启动,轮子与铁轨间发出铿锵有力的节奏。它的锅炉中燃烧着煤炭或木头,产生的热量转化为蒸汽动力,驱动着车轮转动。

烟囱中冒出的浓烟与蒸汽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工业革命的生动画面。

火车逐渐加速,烟囱喷吐出滚滚浓烟,蒸汽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但它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优雅姿态,在铁路上奔驰而过,留下一道道模糊的轨迹。人们纷纷惊叹于这项伟大发明所带来的变革力量。

“看啊,它动了!”徐寿的6岁的儿子徐建寅激动地喊道,声音清脆而响亮,充满了兴奋和好奇。他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他小小的身躯站在那里,眼神中透露出对科学探索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憧憬。

“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徐寿抚摸着自已精心设计的车轮,感慨万分。他的手轻轻触摸着那光滑的表面,感受着金属的质感,心中涌起一股自豪之情。这个车轮不仅仅是一件机械装置,更是他多年来辛勤努力的结晶。

查理·磁里维西克,这位来自遥远国度的工程师,也忍不住发出感叹。他用那带着浓厚口音的中文说道:“这是中西科技交流的美妙成果,我们共同创造了一个奇迹!”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合作的赞赏和对未来的期待。

就在这时,工坊的门缓缓打开,两位身着华丽朝服的御前大臣——端华和载衡,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进来。他们人一踏入工坊,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他们瞪大了眼睛,脸上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

“这真是太神奇了!”端华惊叹道,语气中充满了惊喜。他的目光紧紧盯着正在运转的火车模型,仿佛看到了国家未来的繁荣景象。

“是啊,我们的国家终于有了自已的火车,这将大大促进各地的交流与发展。”载衡附和道,他的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你们的努力和创新将为国家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这正是我大清需要的进步现象!”端华赞叹不已,“有了这样的交通工具,国家的物流将会大大提升,我们的边疆也将更加稳固。”

载衡则更加务实,他走到控制台前,仔细观察着每一个操作细节:“徐寿和磁里维西克先生的辛勤工作,为我们大清带来了荣耀。

我们必须确保这个发明能够安全可靠地服务于帝国,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将它推广到全国各地。”

查理·磁里维西克站在一旁,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他对徐寿说:“你们的智慧和勤奋,让这项伟大的工程得以实现。”

徐寿谦虚地回应:“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探索。更重要的是,这项技术能够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这才是最有意义的。”

随着火车的远去,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大清帝国铁路时代的开启,更是科技与创新精神的胜利。

随着蒸汽机火车的速度逐渐加快,达到每小时25公里,整个工坊内的气氛达到了高潮。工程师们互相拥抱庆祝,学者们则开始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设计和提高效率。

在这个时刻,大清帝国的科技梦想似乎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而这辆蒸汽机火车,不仅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一座桥梁。

这时端华想起得给奕宁报喜,于是让人回紫禁城报道此事。

不久后一位太监小心翼翼地走进御书房,跪在地上禀报:“启禀皇上,大清动力学院送来急报,徐寿与查理·磁里维西克工程师合作研制的蒸汽机火车已试验成功,时速可达二十五公里。”

奕宁放下手中的奏折,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哦?竟有此事?此乃国之大喜,速召诸臣入宫商议。”

不久,几位重臣陆续进入御书房,其中包括李鸿章、杨秀清等知名官员。奕宁示意众人坐下,开口道:“朕方才得报,我大清终于有了自已的蒸汽机火车,此物不仅能大幅提升运输速度,亦能彰显我朝科技之进步,实乃振奋人心。”

李鸿章起身拱手道:“陛下圣明,此火车之发明,确实为我大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若能广泛应用于各地,必将极大地促进商业流通和国防建设。”

杨秀清也附和说:“诚如李大人所言,此火车若能在战时迅速调动兵力,对我朝抵御外侮大有裨益。”

奕宁点头微笑:“二位所言甚合朕意。朕决定拨款支持铁路建设,并命徐寿和查理·磁里维西克继续研究改进,务必使火车更加完善。

同时,朕希望诸位爱卿能共同努力,将此技术推广至全国,使我大清真正步入强国之列。”

众臣齐声应诺:“臣等遵旨,定不负陛下厚望。”

随着这场会议的结束,大清帝国似乎看到了一线现代化的曙光。奕宁的喜悦和决心,以及诸臣的支持,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当奕宁皇帝正沉浸在对蒸汽机火车成功的喜悦之中,此时,一名侍卫快步走进御书房,跪拜在地,禀报道:“启禀皇上,美国发明家萨缪尔·摩尔斯先生已成功在北京紫禁城至天津之间铺设了电报线路,消息传递瞬间可达。”

奕宁闻言,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他站起身来,激动地说:“好!好!电报线之建成,犹如为我大清添上一双千里眼,万里耳。

此乃国之大幸,民之大福。速速传令,赐予摩尔斯白银一百五十两,上等绸缎三十匹,以表彰其功。”

侍卫领命而去,不久,摩尔斯被引入御书房。他身着西式礼服,举止彬彬有礼,向奕宁深深鞠躬。

奕宁亲切地说:“摩尔斯先生,您为大清带来的电报技术,实乃开天辟地之举。朕深感欣慰,特此赏赐,以示嘉奖。”

摩尔斯双手颤抖着接过赏赐,激动得语无伦次,“谢皇上恩典,能为大清服务,是我莫大的荣幸啊!”

奕宁微笑着点点头,接着说道:“摩尔斯先生,朕有一事相问,不知您是否愿意将公司迁至大清,以便更好地协助我国发展电报事业呢?朕有意收购您的公司,让电报技术在大清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造福我大清百姓啊。”

摩尔斯闻言,心中一动,但没有立刻表态。他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回答说:“皇上,对于大清的未来,我充满信心。

而且,我也非常愿意将我的知识和经验带到这里来。但是,关于公司的搬迁和收购事宜,我还需要回国后与我的合伙人商讨一下,毕竟这关系到许多人的利益。不过请放心,我会尽快给皇上一个答复的。”

奕宁听了,满意地点点头,“很好,朕期待着与您的进一步合作。大清需要像您这样的人才,共同推动国家的进步。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够让大清变得更加强大,让我们的文明之光照亮整个世界!”

摩尔斯再次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感激之情,然后在侍卫的引导下缓缓离开了御书房。奕宁望着他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他知道,无论是蒸汽机火车还是电报技术,都是大清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而他,作为一国之君,必须把握住这些机遇,引领国家迈向辉煌的新时代。

随即奕宁似乎又想到了什么,他摊开一幅世界地图,他的目光聚焦在欧洲的一个小国——普鲁士。

他听闻那里有一位杰出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名叫维尔纳·冯·西门子,他在电气工程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

奕宁皇帝转向身边的大学士洪秀全,说道:“朕听说普鲁士有位名为西门子的工程师,其在电气领域的造诣非凡。朕欲将其招揽至大清,以助我国电气事业发展。”

大学士洪秀全恭敬地回答:“陛下英明,西门子先生的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臣建议派遣懂得德语的学子前往,以示诚意。”

奕宁点头同意:“善哉。朕记得大清大学中有两位德语系的学生,海固和海富,他们的德语流利,且对西方科技颇有研究。就让他们作为使者,前往德国邀请西门子先生。”

不久,海固和海富两兄弟被召至御书房。奕宁皇帝对他们说:“你们二人德语娴熟,对西方科技也有所了解。

朕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交给你们:前往德国,找到西门子先生,向他传达朕的邀请,希望他能来大清共谋发展。”

海固和海富兄弟跪拜在地,齐声答道:“陛下厚爱,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皇恩。”

奕宁皇帝继续说道:“你们此行不仅要表达朕的诚意,还要详细了解西门子先生的技术和业务,以及他在电气工程方面的最新成果。朕希望大清能够借助这些先进技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海固抬头回答:“陛下放心,臣等必会深入了解,将最准确的信息带回大清。”

奕宁皇帝满意地点头:“好,你们即刻准备,择日启程。朕期待着你们的佳音。”

海固和海富兄弟再次叩首,然后退出了御书房。他们知道这是一次重大的使命,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前途,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他们开始紧张地准备行程,搜集有关西门子和德国电气行业的资料,以便能够更好地完成这次外交任务。

随着海固和海富兄弟的出发,大清帝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和求知的面貌。

派出学者后时间到了4 月 7 日,天气阴沉,细雨纷飞,整个紫禁城都被笼罩在了一片烟雨蒙蒙之中。

雨丝如细针般密集,纷纷扬扬地洒落下来,形成了一道道细密的水帘。雨滴打在琉璃瓦上,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交响乐。

这些晶莹剔透的雨滴顺着瓦片滑落,如同银珠般跳跃着,最后滴落在地上,溅起一朵朵小小的水花。

雨水滋润了紫禁城的每一寸土地,让原本就色彩鲜艳的建筑更加明亮动人。朱红色的宫墙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艳丽夺目,仿佛燃烧的火焰一般。

精美的雕梁画栋在雨雾中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而美丽的感觉。

宫女和太监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手持油纸伞,小心翼翼地行走在雨中。他们人的步伐轻盈优雅,生怕踩到水坑溅起水花弄脏了自已的衣服。

雨水在地面上汇聚成一条条小溪流,沿着青石板的缝隙流淌,最终流入宫中的排水沟渠。

在这样的雨天里,紫禁城的氛围变得格外沉静和庄重。有些大臣会选择在宫殿内静静聆听雨声,品味茶香,享受这难得的悠闲时光;

而那些忙碌的官员们,则会快步穿行于雨幕之中,争分夺秒地处理政务。

紫禁城的每一个角落都被雨水滋润,无论是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树,还是那些精心修剪的花草,都在雨中展现出勃勃生机。

雨水不仅洗涤了尘埃,也似乎洗净了人们心中的烦忧,让这座古老皇城的每一砖每一瓦都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紫禁城内的御书房,外面下着倾盆大雨,雨水敲打着窗户,发出沉闷的响声。屋内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檀香气息,让人感到宁静和安心。

然而,此刻的奕宁皇帝却眉头紧锁,脸上透露出一丝忧虑。他静静地坐在书案前,手中拿着一份黄河流域的地图,目光专注地凝视着上面的线条和标记。

“这雨势,若是在黄河流域……”奕宁皇帝喃喃自语道,声音低沉而凝重。他的思绪仿佛随着雨声飘向远方,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洪水泛滥、百姓受灾、田地淹没。

这些景象让他的心沉甸甸的,充满了担忧。

突然,奕宁皇帝猛地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决断。他放下手中的地图,对着门外大声呼唤:“来人!”

片刻后,一名太监匆匆走进屋来,跪在地上行礼道:“陛下,有何吩咐?”

奕宁皇帝脸色凝重地对太监说:“速传工部尚书、河道总督以及几位资深河工前来议事。”

太监恭敬地回答道:“遵旨,奴才这就去办。”说完便起身退下了。

没过多久,工部尚书、河道总督和几位河工就匆匆赶到了御书房。

他们一同行礼道:“臣工部尚书(河道总督)叩见陛下。”

“小人叩见陛下。”

奕宁皇帝挥手示意众人免礼:“平身。朕今夜忽有所感,黄河恐怕要有大患。

朕预知九月黄河丰县北岸将会决口,最初的时候缺口会有四五十丈,之后还会继续扩大到百余丈,届时黄河之水势必泛滥成灾,淹没六十个州县。”

听到这个消息,工部尚书和河道总督都惊讶得面面相觑,显然对于这样突如其来的消息感到震惊不已。河道总督忍不住问道:“陛下,此等大事,不知陛下是如何得知的呢?”

奕宁皇帝一脸凝重地说:“此乃天机,不便细说。朕今日召尔等前来,便是要与诸位爱卿共商大计。”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朕意欲即刻派遣一批能干之人前往黄河,加紧疏浚河道,巩固堤防,以防万一。”

工部尚书立刻拱手道:“陛下英明,臣等必竭尽全力,确保黄河安澜。”

一旁的河工甲也上前一步,坚定地说:“小人愿亲赴前线,督导疏浚工作,誓保黄河无虞!”

奕宁皇帝满意地点点头,说道:“好,朕信你们。工部尚书,你负责统筹物资调配;河道总督,你亲自带队前往丰县,务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堤防加固工作。”

工部尚书和河道总督齐声应诺,表示定当全力以赴。

奕宁皇帝继续说道:“此外,朕还将下诏,动员沿线州县百姓协助预防抢险救灾。我们必须做好万全准备,绝不能让黄河的灾难再次降临。”

众人齐声表示遵旨,随后迅速行动起来,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

奕宁皇帝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瓢泼大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已的预知能够帮助大清避免这场灾难,保护百姓免受水患之苦。

而大臣们则对皇帝的预知能力和果断决策感到钦佩,也为有这样一位深谋远虑的君主而感到自豪。

清朝时期,黄河泛滥的情况相当频繁,可以说是历史上黄河泛滥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

黄河因其泥沙含量极高,素有“中国之患”、“悬河”之称,因为其河床高于周边地面,一旦决堤,洪水会迅速蔓延,造成大面积的灾害。

其泛滥成灾的问题一直是中国历代王朝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清朝,尤其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然国家经济较为繁荣,但在黄河治理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即便如此,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黄河泛滥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主要由于黄河流经的地区多为黄土高原,土壤结构疏松,易被水流冲刷,加上黄河泥沙含量极高,容易造成河床淤积,抬高水位,增加决堤的风险。

还有清朝时期,黄河流域经常遭遇极端天气,如连续的暴雨、洪水等,这些自然灾害会导致河水暴涨,超出正常河道的承载能力。

再如过度的人类活动,如过度开垦、森林砍伐等,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泥沙入河增多。此外,战争和政治动荡时期,黄河的治理往往被忽视,堤防维护不足,增加了决堤的可能性。

以及人祸贪污腐败等,还有因为黄河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利、地质、气象等多个领域,治理难度极大。清朝虽然有一定的治理措施,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据统计,仅在清朝统治的近三百年间,黄河就发生了数百次的决堤和改道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可以说清朝时期黄河泛滥是非常频繁的,这也是清朝政府必须不断应对的严峻挑战。

众人去后,奕宁皇帝的书房内,窗户紧闭,但窗外依旧是连绵不断的春雨。奕宁皇帝坐在书桌前,眉头微皱,手中拿着一支毛笔,却迟迟没有落笔,他似乎正在思考着什么重要的事情。

“水利和自然科学……”奕宁皇帝喃喃自语道,“这两门学问对于治理黄河至关重要。朕竟然忘记了在大清帝国大学中设立相关专业,真是疏忽啊!”他轻轻摇了摇头,露出一丝自责之色。

奕宁皇帝放下手中的毛笔,站起身来,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雨景。他深深地吸了口气,仿佛要将窗外清新的空气吸入肺腑之中。

过了一会儿,奕宁皇帝转身回到书桌前,按下电铃召唤侍从。很快,一名侍从迅速进入书房,跪地行礼道:“陛下,有何吩咐?”

奕宁皇帝神情严肃地说道:“速传大学士、吏部尚书以及几位重臣前来议事。”

侍从恭敬地回答:“遵旨。”然后起身退出书房。

不多时,大学士、吏部尚书以及几位重臣陆续来到书房。他们走进书房,见到奕宁皇帝,纷纷跪地行礼:“臣等叩见陛下。”

奕宁皇帝摆摆手,示意他们起身,并让他们各自落座。

奕宁皇帝端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如炬地凝视着前方,然后缓缓开口道:“朕近日深思熟虑,发现我大清帝国大学中缺乏水利与自然科学这两门专业。朕打算立刻设立这两个专业,以培养专门人才,为国家效力。”

下方的群臣纷纷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大学士拱手说道:“陛下英明!此举必定能为我国水利事业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吏部尚书也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微臣认为,除了增加新的专业外,我们还应该加强学术交流,吸收海外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这样可以拓宽学子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

奕宁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爱卿所言极是,朕也正有此意。此外,朕深知贪污腐败对国家造成的危害,因此朕想在暗卫之外再设立一个反腐败部门,专门负责监督官员,杜绝腐败现象。”

众大臣听到这里,脸上都露出钦佩的神色。大学士激动地说:“陛下高瞻远瞩,反腐倡廉乃是国家之幸事啊!”

奕宁皇帝皱起眉头,忧虑地说道:“然而,朕也担心,如果这个反腐部门自身不干净,如何能够有效地监督其他官员呢?

所以朕想要寻找一种方法,确保这个部门的清正廉洁。各位爱卿,你们可有什么好的计策吗?”

吏部尚书:“陛下,臣认为应设立独立的监督机制,定期对该部门进行审计,并公开其工作成果,以接受民众的监督。”

奕宁皇帝:“此计甚好,朕准了。此外,朕还将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确保反腐部门官员的品德与能力兼备。”

众臣齐声称颂,纷纷表示将全力支持皇帝的决定。

奕宁皇帝:“好,此事便如此定夺。朕希望诸位爱卿能同心协力,共同打造一个清廉高效的大清帝国。”

众臣:“臣等定不负陛下厚望!”

奕宁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心中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随着雨势渐小,紫禁城内的气氛似乎也因为皇帝的决心而变得明朗起来。

奕宁皇帝深知,治理国家需要智慧和勇气,而他正准备带领这个古老的帝国迈向一个崭新的时代。

奕宁这时又想到原来的反贪部门的失职,于是再次叫回吏部尚书。

奕宁皇帝语气中带着责备:“吏部尚书!那个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理应是最能洞察贪腐之人。然而,朕至今未见他们呈上一道有关反贪的密折,这岂不是失职?”

吏部尚书慌张起来:“陛下,臣以为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或许正在搜集证据,准备呈报。毕竟,反贪一事非同小可,需谨慎行事。”

奕宁皇帝不满:“谨慎?朕看他们是怕得罪人,不敢直言。朕设立这些监察机构,就是为了肃清官场,若他们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要他们何用?”

吏部尚书低头认错:“陛下圣明,是臣等疏忽。臣即刻传令督察院和六科给事中,要求他们深刻反省,并立即展开行动,不得有误。”

奕宁皇帝严厉:“告诉他们,朕不仅要看到他们的反省,更要看到实际行动。若是再有拖延,或是敷衍了事,朕绝不轻饶。”

吏部尚书诚惶诚恐:“臣明白,臣一定传达陛下的旨意,并亲自督促他们加紧工作,务必让陛下满意。”

奕宁皇帝稍显缓和:“好了,你去办吧。朕希望下次听到的,是他们切实有效的反贪成果,而不是空洞的承诺。”

吏部尚书鞠躬退下:“臣遵旨,臣告退。”

随即雨停了,奕宁来到紫禁城内户部尚书的办公处所。阳光透过云层洒下,照亮了整个紫禁城,显得格外庄严神圣。

奕宁皇帝踏入户部尚书的办公场所,他的步伐稳健而有力,每一步都显示出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严和自信。

户部尚书恭敬地站在一旁,双手捧着一本厚重的账簿,神情肃穆,眼中透露出对皇帝的敬畏之情。

奕宁皇帝坐在主位上,目光锐利地盯着户部尚书,声音低沉而严肃地问道:“朕命你统计查抄贪官所得的金银财宝,如今进展如何?”

户部尚书微微躬身,语气恭谨地回答道:“启禀陛下,经过严密查核,目前统计全国上下反贪所得白银约二千五百万两,黄金二百万两,另有古玩玉器、房契地契无数,具体价值尚在评估之中,但数量仍在持续增加。”

奕宁皇帝听闻此言,不禁面露惊讶之色,他眉头微皱,语气沉重地说:“如此之多!这几乎可以比肩国家的税收了。看来,贪官污吏确实是我大清的一大顽疾啊!”

户部尚书点了点头,表示认同,他说道:“陛下所言极是,贪腐之风一旦蔓延,必将腐蚀国本。幸得陛下英明神武,大力反腐,方能取得如此成效。”

奕宁皇帝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既然如此,朕有一计,你拿出其中一百万两白银,发放给全国各级官员,作为激励,让他们知晓清廉自守的重要性。”

他顿了顿,接着说道,“另外一百万两,用于救济那些遭受贪官剥削严重的百姓,以示朝廷对他们苦难的同情与补偿。”

户部尚书微微躬身,眼中闪过一丝赞赏之意:“陛下英明!”

奕宁皇帝继续道:“还有一百万两,用于黄河疏通。”他的目光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滔滔黄河水被驯服的景象。

户部尚书连忙点头称是,语气恭敬:“陛下仁慈,此计不仅能让官员们感受到皇恩浩荡,更能安抚民心,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他心中暗自感叹,这位年轻的帝王真是睿智非凡。

奕宁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认可。户部尚书立刻表示将立刻去办理此事,并保证会公正办理,确保每一两银子都用到实处。

奕宁皇帝微笑着,对户部尚书的能力表示信任。最后,他挥手示意户部尚书退下,自已则转身回宫处理其他事务。

户部尚书恭恭敬敬地送别了皇帝,然后迅速开始着手安排各项事宜。他深知这三百万两银子的意义重大,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每一笔开销都经得起推敲。

同时,他也意识到,这是一个向天下人展示新帝决心和智慧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奕宁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在朝野上下掀起一阵清廉之风,同时也为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百姓带去了希望。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一位皇帝对国家和人民深厚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