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历史 > 开局虎门销烟,我是道光帝? > 第六十一 章 生死存亡

在江苏的海岸边,曾国藩望着日军仓皇撤退的方向,脸上满是悔恨与懊恼。他紧握着拳头,心中的不甘如潮水般涌动。他恨自已不能乘胜追击,将日军彻底击败,为国家雪耻。他明白,大清的海军力量确实不足,无法与日军的军舰抗衡,这让他感到无比的无奈。

曾国藩站在那里,海风拂过他的面庞,却无法平息他内心的波澜。他回想起这场战争的点点滴滴,那些激烈的战斗场面,那些牺牲的将士们,心中充满了悲痛。他悔恨自已没有更好的战略,没有更强大的武器,让日军有机会逃脱。他懊恼自已不能为国家带来更大的胜利,不能让百姓们过上安宁的生活。

“若我大清有强大的海军,何至于此!”曾国藩长叹一声,声音中充满了无奈和自责。他知道,这场战争只是暂时的胜利,日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而大清的未来,依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与此同时,在新疆,左宗棠本想深入沙俄腹地,给沙俄以沉重的打击。然而,刚一进入沙俄边境,他就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况。沙俄在本土作战的能力确实强大,他们的军队训练有素,武器装备精良。左宗棠的部队在与沙俄的战斗中遭遇了巨大的困难,无奈之下,他只能撤回新疆本地。

在得到调令后,左宗棠本应前往江苏支援曾国藩,但李道光又发出了一手调令,将他调往广东。左宗棠带着人马日夜兼程,疲于奔命。他心中明白,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他必须听从调令,为保卫国家尽自已的一份力量。

而在广东,虎门的局势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英法联军的炮火不断轰击着虎门,这座曾经坚固的要塞如今摇摇欲坠。李道光亲自带着人在虎门驻守,他的身边是关天培和陈连升。他们三人带领着正义部队,拼命抵抗着英法联军的进攻。

李道光身中两枪,但好在没有伤及要害部位。他被一个叫张成的亲兵背着往后逃,龙袍上全都是血污。关天培和陈连升也身负重伤,但他们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带领着士兵们边打边撤。

英国人步步紧逼,炮火声不绝于耳。他们的军舰在海面上游弋,不断向虎门发射炮弹。虎门的城墙在炮火的轰击下逐渐崩塌,清军的伤亡也越来越大。

陈连升在炮火中被炸飞出去,但他还有一口气。他艰难地爬行着,试图回到自已的岗位上。士兵们见此情景,赶快抬起陈连升就往后跑。关天培带着人不断往后撤,边打边退。外面,张国梁和冯子材拼命想往里杀,但英军人数太多,武器也太先进,两人怎么冲也冲不进来。

枪林弹雨中,清军不断倒下。他们用自已的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但面对英法联军的强大攻势,他们显得如此无力。李道光、关天培、陈连升以及虎门剩余不到两千的清军,全都成了瓮中之鳖。

在这危机的时刻,大清又会面临怎样的命运呢?

李道光心中充满了绝望,但他并没有放弃。他知道,只要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放弃抵抗。他下令士兵们坚守阵地,等待救援。

关天培和陈连升也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他们虽然身负重伤,但他们的眼神中依然充满了坚定。他们知道,自已的使命就是保卫国家,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而在外面,张国梁和冯子材也在不断寻找突破的机会。他们知道,时间紧迫,一旦虎门失守,后果将不堪设想。他们带领着士兵们一次次地发起冲锋,尽管伤亡惨重,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此时,大清的命运悬于一线。全国各地的百姓们都在关注着虎门的局势,他们为清军的英勇抵抗而感动,也为国家的未来而担忧。

在朝廷中,大臣们也在紧急商议着应对之策。他们知道,虎门的失守将对大清的统治造成巨大的冲击。他们纷纷提出自已的建议,有的主张求和,有的主张继续抵抗。

在这关键时刻,李道光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决定向全国发出求援信号,号召各地的百姓和军队起来抵抗英法联军。他知道,只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这个决定得到了大臣们的支持。他们纷纷行动起来,起草诏书,向全国发布求援信号。全国各地的百姓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响应。他们有的组织起来,筹集物资,送往虎门;有的拿起武器,加入到抵抗英法联军的队伍中。

在这股强大的力量的支持下,虎门的清军士气大振。他们知道,自已不是孤军奋战,全国人民都在支持着他们。他们重新组织起来,加强防御,准备迎接英法联军的下一轮进攻。

而在外面,张国梁和冯子材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援。他们带领着士兵们再次发起冲锋,这一次,他们的攻势更加猛烈。英军在他们的攻击下,开始出现了混乱。

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大清的命运究竟会如何呢?是继续沉沦,还是奋起反抗,迎来新的曙光?这一切都取决于全国人民的团结和努力。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大清能否在这场危机中挺过来,书写新的历史篇章。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