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王,我大清历代先祖都是几日一朝啊?”金少青没头没尾地问了一句。
六王回道:“回皇上,都是十日一朝!特殊时期五日一朝!”
“既然如此,朕也没有违背祖宗之法啊?”
“当然,皇上这是因为南巡劳累所致,之前皇上可是每天都上朝啊!其勤勉则是有目共睹的!”
六王笑眯眯地说道。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啊?”金少青又问道。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躬身道:“圣上勤勉,还请保重龙体。”
金少青点点头道:“阿桂!”
“奴才在!”
“朕命你把这几日去打扰皇太后的官员都抓起来,一一审查,看看他们都是何居心?”
殿上的文武官员都交头接耳,因为站在朝堂之上的官员就有去皇太后那递折子的。
阿桂心里一动,这是要自已交投名状了?
金少青看着底下的官员议论纷纷,微微一笑,继续说道:“顺便查查里面有没有奎海的同党!”
轰!
仿佛一声惊雷,劈在了文武百官头上,大殿之上顿时鸦雀无声,就连六王的表情也异常严肃。
阿桂也是脸色一凝,不过还是单膝跪地道:“奴才遵旨!”
和珅也被皇上的一系列手段弄懵了,既然要保奎海为什么还要把这件案子交给阿桂?
要是不保奎海,那又为什么让阿桂去清理皇太后的人呢?
正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金少青又说道:“和珅!”
“奴才在!”
“朕命你严选天下的能工巧匠汇聚京城,从朕的内帑拨银,于国子监建立十三经功德碑,为皇太后的寿礼,以表朕的孝心!”
“奴才遵旨!”和珅赶紧跪下接旨。
文武官员心思一动,好家伙,皇上这是连削带打啊!
不但惩治这几日奏请皇太后出来主持朝政的官员,死死地把皇太后按在寿康宫享里养老。
最关键的是,皇上竟然从自已的府库里拨银子给皇太后建功德碑,以全孝道。
天下人谁还能说皇上的不是?
有人欢喜有人忧啊,皇上这手段足以称得上是高明,这下皇太后那边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
以后就抱着枕头睡觉就行了,不用再想那些有的没的了。
和珅也是满心佩服,这招一出,以后朝堂之上再无阻碍,皇上自可一言而决啦!
而自已的地位也必须是水涨船高!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
六王笑着起身拱手道:“皇上圣明!”
和珅看到六王又想起刘墉来,美好的心情瞬间消失的一干二净!
金少青继续说道:“既然朕十日一朝众位爱卿有意见,那以后就先暂定每日一朝吧?众位爱卿的休沐放衙时间另行安排!”
“皇上圣明!”
朝中的文武百官一起躬身赞道。
和珅偷偷地往龙椅上看了一眼,正好看见皇上看向他,和珅心里一惊,刚想低下头。
没想到皇上竟然给他使了个眼色。
和珅心思电转,直接出班奏道:“启禀皇上,奴才以为圣上日理万机,每日一朝还是有些辛苦了,圣上如果龙体有恙则天下震动,还请圣上三思啊!”
虽然和珅没有领会皇上的意图,不过急中生智,自已先拍个马屁再说。
阿桂听到后则是面露不屑,只会拍马屁幸进的小人,你比你小舅子差得太远了!
金少青心里夸赞和珅,这马屁拍的正是时候嘛!
果然,和珅刚开了个头,一帮官员都纷纷出班启奏,请皇上保重龙体啊,皇上勤勉乃是历代皇帝的楷模啊。。。等等一大波马屁在来的路上。
金少青道:“既然如此的话,那就这样吧,把上朝的时辰改为辰时三刻吧,朕与诸位爱卿也不用受早起之苦了!”
“皇上圣明!”
文武官员一齐躬身道。
虽然说这上朝的时辰有些违背祖制,但是从十日一朝改为每日一朝了,这么勤快的皇上,谁还能说什么?
再说改了时辰以后自已也不用起大早了,对众人都是有利的,这时候谁还敢站出来反对?不怕被群殴吗?
下朝以后,各位官员都急匆匆地回府了,他们可没忘记,接下来阿桂是有大手笔的!
不过众位官员们还有些侥幸,认为阿桂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毕竟他可是皇太后的人啊。
。。。。。。
“什么?皇上今日上朝了?而且要惩治“打扰”哀家的官员?”
“回禀皇太后,传出来的消息是这样的。”
“好了,知道了,你下去吧。”
“嗻~”
“皇上驾到!”
报信的小太监刚想回去,被这句话直接吓得惨无人色。
皇太后也皱了皱眉。
还没等他有所动作,皇上已经进来了,他只能低头垂手立在一边。
“儿臣请母后大安,母后万福金安!”
“皇儿请起。”
“谢母后。”金少青恭敬地说道。
又装作不经意间看到旁边的小太监。
“咦?胡胜,看他的穿着好像是乾清宫的值守太监,怎么来母后这儿了?”
胡胜上前先给皇太后行了一礼,随后问道:“皇上问你话呢,如实禀报!”
小太监吓得直接跪在地上了,浑身哆嗦着说不出话来。
金少青看向皇太后,不解地问道:“母后,这个小太监可是母后安插在儿臣身边的眼线?”
皇太后身边所有的太监宫女全部都被这句话吓得跪下了!
人人都一副惊恐的样子,因为皇帝对皇太后说出这样的话,结果如何且不论。
一个不好,她们这些人全部都会死!
不管是他们知道的太多了,还是最后失败的一方拿他们撒气,结局基本注定了。
皇太后的神情也是为之一变,不明白为什么皇上对她的态度突然大变。
“皇儿这是何意?哀家不明白!”
皇太后这句话并非托词,而是她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
阿桂为什么会倒戈?她都把他妹妹送进宫当皇后了,还不知足?
而且皇上对自已的态度,怎么和以前相比完全是天上地下?
皇太后虽然面无表情,但是微微颤抖的双手显示出她并不平静。
“母后,朕是皇上,整个大清由朕一言而决,朕绝不会让大清出现天有二主,乾坤倒转之事。
非是儿臣不敬,乃是儿臣怕动摇国本!母后就安安静静地待在寿康宫享享清福吧。”
“胡胜!”
“奴才在!”
“传朕旨意,寿康宫的太监宫女们都记录在册,每日点卯,吩咐他们要要好好伺候太后,如有怠慢,定斩不饶!”
“嗻~”
给了这些太监宫女们一个活路,金少青也不在乎皇太后的脸色,直接回去了。
PS:“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和《孝经》。
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的“十三经刻石”为乾隆年间所刻,因此也被称为“乾隆石经”。
“乾隆石经”上近63万字是工匠们照着一个人的笔体所刻。
此人名叫蒋衡,字湘帆,江苏金坛人,雍正年间国子监的一名贡生,也是清代著名书法家。
蒋衡在游历长安时,见到唐朝的“开成石经”,发现内容有谬误之处,而且残缺,深以为憾,就决心自书一部“十三经”。
为了专心抄经,他两次推掉做官的机会。
从雍正四年(公元1726)起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历时12年,蒋衡工工整整、一丝不苟地抄完了这套十三经,此时他已67岁。
乾隆四年(公元1739)当时江南河道总督高斌将蒋衡手稿献给乾隆皇帝,乾隆甚是喜爱。
52年之后,乾隆皇帝下旨在太学刊刻十三经,因念蒋衡尊经之功,特命以蒋衡所书十三经为蓝本动工刻石。
钦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刘墉、彭元瑞等为副总裁。
历经四年,“十三经”完工,加上一块御制告成碑,共计190块,立于太学六堂之中,并以墨拓本颁行全国各省。
“乾隆石经”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教科书。
之后,乾隆皇帝对参与刻经的官员进行嘉奖。
其中彭元瑞与刘墉负责考订蒋衡所书经文,他们据宋、元善本将其中的俗体字改回古体字,同时还考证了经文的古今异同,受到皇帝赞赏。
彭元瑞被赐太子太保衔,和珅却为此记恨,命人一夜磨去碑上经彭元瑞改过的古体字。
直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和珅被赐死之后,嘉庆皇帝才命纪晓岚、董诰等人将和珅磨去的文字补齐。
至此“乾隆石经”才得以还其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