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女帝我来当 > 分卷阅读253

大商队。

但她对此乐见其成,因为她能卖出高昂价值的商品,从而吸血这些士族豪强的财富。

虽然目前看似这些士族豪强在挣钱,但以后他们就会明白,这其实是杨秋在悄然攫取他们的财富。

一旦形成技术差距,以后这些人就只能成为原料生产地,而杨家军做的就是高附加值的生意,他们挣的是辛苦钱。

搞经济这事儿,也不能说这些士族豪强完全不明白。

他们都不是傻子,经济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但有时候剥削和稳定性大于一切。

为何非要搞士农工商这个阶级区分?

其实,商人不事生产只是最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阶级区分之后,能够以最小的成本来管理社会。

所以重农抑商,整个社会的经济都寄托于这一年的粮食产量,遇到一点自然灾害经济就得崩溃。

而杨秋走的道路则不同,她有后世的经验,深知发展生产力才是最重要的,但这需要大量的人才和物力。

因此,在杨秋治下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教育,尤其是军队中的兵卒,他们的教育被杨秋抓得很紧。

之前的每日识字任务、肉食奖励,以及每个月的考核奖赏,都激发了一部分兵卒的上进心。

但杨秋觉得还不够,所以她正在和几个武将商量一件事情,那就是退役的年龄设置。

在汉朝,兵役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

最开始是沿袭了秦朝的制度,全民皆兵,但后来转变了,兵役是成年之后到五十六岁之间,只要有两年履行了义务就行。

当然,打仗的时候可能会临时征调兵卒民夫,但普通人大概只有两年的兵役义务。

比如说汉武帝时期的匈奴之战,征调了几十万的民夫在后面运送粮草,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战争,确实是倾国之力。

所以其实普通人最累的不是兵役,而是徭役,因为徭役年年都有,这种现象要持续到五十六岁才会停止。

当然,制度上的规定已经很艰难了,实际的施行过程中肯定还会出现各种压榨人的措施。

如今东汉的军队主要是募兵制,也就是给钱就打仗,没钱随时都可能反叛。

而杨秋现在的兵卒是和土地绑定的,看起来好像结合了府兵制,但其实差距又很大.

因为兵卒并没有在春日时候回去种田,而是继续在军营里面训练,然后随同军队四处作战。

但这又不是完全的募兵制,因为募兵制的缺陷也很大,容易导致地方军阀势力的产生。

不过那时候,杨家军只是个草创团队,所以也没规定当兵要当多久,反正是先募集足够多的兵卒,把他们训练得更加勇猛了再说。

只是如今占领了这么多的土地,在几方汉军投降之后,士兵的人数也超过四万了,那么有些事情也该进入讨论流程了。

那就是这些兵卒的未来。

有些人有勇武之力,甚至有军事天赋,可以在军队里面不断升职。

以后也能走上军官的位置,不一定最后能够当上将军,但军队里面还是有很多中层军官的职位可以晋升。

但对于绝大多数兵卒而言,他们的实力可能真的不能建立功勋,更不能被选拔成为精锐的兵卒,在战场上面作为突围军。

所以面对这一群升又升不上去、留着又有点用的兵卒,杨秋想和自己的人讨论一下他们的退役年龄和退役要求。

如果这群人能够识字算数、懂得基本的管理能力,到时候就可以退役之后回去当一些小吏。

因为地盘扩大了,最缺的就是这种底层的胥吏。

如果不能当胥吏,以后退役了也可以有其他出路,比如说看守每个县的粮仓,又或者去工坊里面做一些事务。

再或者参与杨秋现在正在和众人讨论的监察组织。

这监察组织一部分可以以后作为对官吏的巡查,另一部分则会变成维护治安的稽查,这些体系未来都会缺人。

所以杨秋打算让兵卒退役之后有另一条出路。

当然,实在是没能力的、想要回家种田的,这当然也没什么关系。

但杨秋现在需要鼓动军队里面年龄大的这批人认真学习识字算术,以填补基层的大量管理人员空缺。

毕竟以前那批人欺上瞒下习惯了,杨秋很多都不能用,只有少部分人能继续用。

“将军,三十五岁如何?如果到了三十五岁依然没有晋升更高的军阶,留在军队里面也没有了勇武之力。

而这个岁数的兵卒若能参加考试当选胥吏,又或者将军说的巡查人员,倒也是一条出路。”

在这个时代,本来平均寿命就只有四十多岁,这几年又天灾人祸连连,事实上平均寿命还降低了。

所以三十五岁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