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是何思量?”
“文和听说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吧?”
杨秋微微一笑,给出了答案。
她所给予的可是定向种子,把抗寒抗旱的棉花种子弄到南方湿润的地方去种植,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更何况,光是种植棉花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水力纺织机器,还需要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及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和熟练的工人。
这可不是仅仅有个种子就能超越昭国的。
因此,杨秋此言一出,贾诩立刻明白了杨秋送给那群关东人的大坑。
“所以那高产红薯,是否亦有问题?吾听闻红薯确为高产,似乎可种植于任何土壤。”
贾诩又提出了另一个疑问。
这个问题让杨秋露出了一个不怀好意的笑容。
“过一两年你就明白了。”
贾诩瞬间领悟,这又是一个大坑。
大王果然具备政治上的阴险,这让贾诩感受到了同类的气息。
于是,贾诩瞬间觉得自己有很多建议可以提一提了。
他相信自己这些想法说出来,大王绝对不会觉得他丧心病狂。
第116章 第 116 章
“大王, 昭国兵甲充足,若欲问鼎天下,必先解周边之危。
若不然,待汉有乱之时, 若周边之危未解, 一旦兴兵, 后方恐为敌所袭。
故在此之前,当思何时可收复河套平原, 大王以为如何?”
贾诩首次献策, 目光灼灼, 言辞直指目前要害。
周边之敌确为昭国心腹大患, 虽然杨秋用各种手段让匈奴暂时没有乱起来,也将鲜卑打跑了, 并且还和轲比能合作分化了鲜卑。
但这不代表这群人就会老实,而杨秋的同化政策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生效的。
故而,一旦这群人内部生乱, 或有人以利益诱之, 他们便可能在大后方给昭国添麻烦。
届时,若匈奴、鲜卑、乌桓人等全部被挑动起来,昭国军队断不能出兵南下。
“为何先是河套平原?”
杨秋微微皱眉,心中疑虑。
昭国周边的胡人分布于三个方向,而河套平原现今主要被南匈奴占据。
杨秋并非不想收回此地, 只是那边的汉人已极为稀少,即便打赢这场仗, 也无人能够迁移过去。
如此一来,便相当于打了一场无用之仗。
毕竟打仗需考虑经济效益, 把匈奴人赶跑,自己却无人占据这个地方,纯属白费力气。
若打服了匈奴人,却仍让他们住在河套平原,那岂不是闹着玩?
所以这个问题杨秋此前也思考过,最后发现暂时只能采用制衡之策。
若匈奴真的发生内乱,再出兵给予教训,这已是目前代价最小的和平方式。
但显然,贾诩似乎有不同的见解。
“阴山以北,有一部分鲜卑部落聚居。阴山以南,则匈奴部落众多,更有羌族杂居其中。此地实乃蛮夷混居之所。”
这话让杨秋缓缓点头,没错,河套平原如今就是这般难搞,基本都是胡人居住。
若是杨秋现在有大量的人口可以迁徙,倒是可以打一场仗把人口迁移过去。
关键是她自己现在都缺人,所以她打仗并非搞歼灭战,而是尽量把对方抓过来做事儿。
矿洞里面的挖矿工人至今还有很多俘虏呢,为了让这群人老实干下去,杨秋也给了他们希望,只要表现老实上进,五年之后都能脱离出来。
这世界上任何人都不能被逼到绝境,不然他们一定会反抗。
所以对待周边的鲜卑人,还有匈奴人,赶尽杀绝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这群人现在也没闹事儿,目前还属于合作关系。
这要突然发兵,其实也不是很合适,毕竟就算要打仗,也总得师出有名。
“蛮夷杂处之地,冲突向来频繁。大王所忧者,不过信义二字。
今昭国与匈奴、鲜卑、羌人皆为盟友,自不可骤然兴兵。然若彼等自乱,为夺地盘而争斗不休,因利益而拼杀至你死我活,彼此内耗甚剧,族人死伤惨重。
待那时,这群蛮夷之人自然会要求昭国主持公道,昭国自当锄奸扶弱,助盟友稳定部落族人生活,使河套平原重归和平。”
贾诩言辞笃定,杨秋不由得深深的看了一眼眼前的人,这是真敢想啊。
“文和所言极是,然关键在于,何以使其内乱不止?又何以于其内乱之后掌控河套平原?想必文和已有良策,不妨细细道来。”
此话一问出来,贾诩脸上原本的平和瞬间消散。
他微微凑近杨秋,低声在其耳边开始献策。
杨秋开始还在认真聆听,到后来心中都不由得感叹起来。
不愧是你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