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女帝我来当 > 分卷阅读463

如今昭国已占据长安,未来几年我会派大量的人修整长安,以后昭国更是会定都长安。

所以长安的城池规模也会扩大几倍,基本全部都要重新修建。

但设计规划长安这件事情,我还没有选好人,蔡公愿不愿意加入?”

此言一出,蔡邕睁大了眼睛,让他现在参与权势斗争,他确实没兴趣,蔡邕只想专心治学修史。

可若是规划修建一个崭新的长安,蔡邕的心瞬间被挑动了。

“大王是不是在故意转移话题,想要以此来作为交换,让我同意文姬继续做这件事情?”

那真的是想多了。

杨秋只是觉得蔡邕是个全才,艺术审美又很好,所以哪怕不能参与全部的长安修建规划,但也能参与一下设计。

不过此时看着蔡公这样怒气冲冲的样子,杨秋忍不住笑着说了这样一句话。

第143章 第 143 章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蔡公觉得这首诗如何?”

汉朝已经有七言诗了,但非常少,这时候的汉朝流行的是五言诗。

蔡邕听完这首诗就莫名感受到了诗词当中透露出来的凌厉杀气, 恰好诗词写到了长安, 而最近昭国攻破长安时间又正好是是九月。

难道这是在描绘这是攻打长安的行动, 但是仔细一回想诗词里面的内容,似乎又不太对。

“大王, 《西京杂记》记载, 九月九日, 佩茱萸, 食蓬饵,饮菊花酒, 云令人长寿。《四民月令》有记载,九月九日可采菊花。

此诗言九月八,所以应是指菊花盛开之时,但我又觉得这首诗并非描述菊花盛开之景, 反倒有一种凛冽的杀气扑面而来。这是大王所做之诗吗?”

杨秋摇头, 原本她是没想到这首诗的,只是蔡邕提到了蔡文姬的事情,这让她突然就想到了黄巢的故事。

“是一个叫做黄巢的人所做此诗。蔡公若好奇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不妨坐下来慢慢聊,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杨秋没有讲具体的唐朝背景, 只是讲有个叫黄巢的人屡次考试不中,没办法进入朝堂做官, 所以他选择了另外一种方法。

“攻打到长安,其实比考进长安要容易得多, 所以黄巢选择了用这样一种方法。

蔡公看到朝堂危险,到处尔虞我诈、波云诡谲,遂想让身边的人都能远离危险,希望文姬能够去担任一个清闲安全的官职。

然于某些人而言,他们穷其一生,亦难获官身。蔡公所视危险之地,实有大把人甘愿前往担任。

我并未强迫文姬做此事,只是予她一个选择之机。此起点,乃许多人毕生难及之所。

蔡公,文姬心中自有抱负,也有野心。既然已经步入官场,便不可指望朝堂永为安宁之地。

即便让文姬去他处为官,蔡公以为便无危险?至少在接下来这一两年内,恐怕我身边诸多之人皆会遭遇刺杀。

长安之事,天下人皆有揣测。未来报复之人必众,而我的心腹之人皆将面临更为凶险之境。

若蔡公容不得一丝危险存在,那让文姬直接不出仕为官,其实才是安全之策。”

这世上可没有只享受好处而不承担危险的的事情。

蔡文姬的起点是非常高,但面临的危险也比其他人大多了,因为监察司未来就是刺探百官秘密的地方。

这种地方肯定不会受到官吏的欢迎,要万一做的事情牵扯利益太大,那更是可能遭受各种报复刺杀。

而蔡文姬依然选择了这一个机会,那是因为她也想掌握权力。

若是错过这次机会,未来昭国的有才之人越来越多,那时候就可能要从乡间小吏做起,熬个十几二十年才有可能步入朝堂中心。

蔡文姬很清楚这一个机会来之不易,所以她早就已经做好了承受风险的准备。

因此,当杨秋把这段话以及黄巢的故事说完之后,蔡邕似乎也理解了女儿的执着。

他本来就是知道女儿那边劝说不成,这才来杨秋这边抱怨。

而现在,蔡邕被劝服了。

若是只图安稳,那又何必步入官场?

他女儿的志向如此远大,他不过只是因为年纪大了,犯了年纪大的人通病,只求安稳,

“请大王见谅,吾今日实乃冲动之举,此事文姬并不知晓,乃吾自作主张。

忆吾年轻之时,亦是不顾危险,向天子进谏,后流放至并州,方收徒孟举与文远。

人人皆有年少之时,文姬尚年轻,吾又怎能限制其未来?

岂能让她在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竟因父亲那可笑之求,而毁了其原本光明未来?是吾错矣。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