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其他 > 女帝我来当 > 分卷阅读561

统治之后,颁布新的律法不听从后再进行管理,而不是一开始就进行屠杀掠夺。

所以庞德公这边提出要来长安之后,军队那边就直接放行了。

花费了接近半个月的时间,一行人才终于到达长安。

而庞德公年纪已经很大了,所以休整了好几天才算是恢复精力,中间又见了诸葛亮等一些荆州人,之后这才来拜访杨秋。

“承蒙挂念,长安一切皆安。大王圣明,关中之地于其治下,尽显繁华昌盛之象。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真乃太平之景。

老朽至此数日,佳肴美馔,目不暇接,更遇诸多故旧。见他们才学精进,可知长安实乃钟灵毓秀之福地。

老朽在荆州之时,便闻大王令郑公主持盐铁之论。数月以来,长安贤达之士皆踊跃参与,共襄盛举。

如此盛事,老朽虽年迈,亦难抑好奇之心,遂前来一观,望大王莫笑老朽孟浪之举。”

杨秋在心中笑了一声老狐狸,倒也不拆穿对方的真实意图。

“听说庞公带了几位年轻俊才过来,长安学子甚多,不妨让这些年轻人多交朋友。

若有兴趣,亦可以参与辩论,少年人当意气风发,挥斥方遒,长安学风宽容,我也希望多一些荆州的学子们参与。”

此言一出,庞德公笑了,然后说了这样一句话。

“少年人未经世事,学识到底是浅薄了些。好在长安学风宽和,不管是今文经还是古文经,似乎都能在此处辩驳研讨。

而且长安太学里的大儒名士,既有秉持今文经学的,也有钻研古文经学的,由此可见大王在经学这一方面颇为宽容。

过去几日,我特地查看了昭国过去几年科举考试的题目,发现其中既有今文经学的见解,也有古文经学的观点。

大王这是要推动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相互融合吗?”

此言一出,杨秋忍不住笑了一声,终于说到正题了。

“庞公以为,今文经古文经之争是为了什么呢?”

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争的就是谁成为官学,谁拥有权柄,谁有解释权。

在这个过程当中,学习不同经学的家族也被牵涉到其中,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

有些话杨秋也没有明说,因为她不是专业人士,但是套路都是一回事儿。

庞德公叹息。

荆州的世家大族投降,不止意味着接受昭国的统治,还意味着方方面面的改变。

除了田亩赋税制度的改变,官吏选拔制度的改变,甚至还意味着各大家族家学的改变。

因为很可能以前学的就没有用了,这都不叫镇痛了,这叫翻天覆地。

所以庞德公过来,其实也是想要为子孙后代找到一条明路。

“荆州之地距关中甚远。往昔这些年,虽说商贸往来频繁,然经学交流却相去甚远。

倘若荆州子弟日后参与科举,恐难与关中之地的学子相较。

如此一来,荆州之地的年轻子弟愈发式微,荆州之人又该当如何?”

这就是荆州人最担忧的事情,投降这种事情,其实他们没什么心理负担。

毕竟就算反抗,大家也知道没有赢的机会,还不如投降之后牟取最大的利益。

但是以前投降了,官还是他们当地的人做,商贸还是他们当地的人控制,不过是有了一个中央朝廷而已。

到时候派来的大官会是中央朝廷的人,下面的人不还是他们荆州人吗?

投降影响不大。

但是昭国已经建立十多年了,就算大家厌恶,就算大家抱着侥幸。

其实私底下都偷偷了解过昭国的政治制度,也都知道昭国建立了一套崭新的制度。

在这套制度当中,以前的选官制度彻底被粉碎,圈子里面的互相介绍,家族之间的互相推荐,在昭国这边通通都不可行。

这就让荆州人很忧愁了。

他们也能接受昭国的赋税制度,到时候少挣一点钱,因为钱对世家大族来说,那是最次要的事情。

所有家族看中的就是做官之路是否还通达?

也就是说以后还是否能掌握权力,只要还能走向权力,钱这种事情完全不用愁。

“庞公担忧我已明白。其实此事我早有考虑,长安周边学风浓郁,可对于益州、幽州、辽东郡等地而言。

学子们距长安甚远,不晓朝廷政策,来到长安后,也不太熟悉科举考试内容,这确为难题。

未来科举榜单会涉及名额分配,不过此事当在天下统一之后再行商议,如今尚不合适。

当然,若要使学子们未来能够知晓朝廷政策与考试内容,朝廷也在筹划一事。古文经与今文经争论多年,结果不过两败俱伤。

然而,谁为真经,谁为假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