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临淄,稷下学宫。
这座庄严的学术殿堂,屹立在临淄城的稷门一侧,于葱郁的林木之间,仿佛历史的见证者,静静诉说着传承千年的智慧风华。
整座以木制榫卯相连接建成的学宫,飞檐翘角,雕梁画栋。一跃成为临淄城中仅次于皇宫的宏伟建筑。屋顶覆盖着青色的瓦片,虽然学宫建成不久,但迎面而来的,还是一片古朴的气息。
以学宫令郑玄为首,车骑将军刘彦相扶,副手孔融在后,以及郭嘉、戏志才、诸葛亮,还有后面一大片闻讯从四面八方而来的儒生。
众人依次步入学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开阔的大广场,石径蜿蜒,仿佛步入了一片净土。
出于对学宫之中,人数最多、势力最大的儒家门生的考虑,在这片宽阔的广场两侧,一座高大的孔子像巍然屹立,他手持书卷,目光深邃,栩栩如生,传递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教诲。
在孔圣人之后,另有两座雕像,一座是次于孔子,被称为亚圣的孟轲。另一座则是儒家三巨头之一,曾经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荀况。
另一侧,在儒家三巨头对面,是公认的农家先祖,尝百草的神农。被后世封为武成王,作为武庙主祭的姜尚,姜子牙。纵横家祖师,教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四个大才的鬼谷子。以及轩辕黄帝时期,有名的神医扁鹊。
学宫内部,一间间讲堂错落有致,每间讲堂都相当的宽敞明亮,墙上挂着历代大家的画像,似乎激励着学子们,要他们向这些圣哲学习。讲堂内,书架林立,典籍满室,这其中的藏书,多是郑玄、孔融等人,多年的收藏,都贡献给了学宫。
广场之上,有一座稍高的台,卢植、蔡邕等人,已经在上面等候多时。刘彦扶着年迈的郑玄,朝着台上走去。
郑玄登台而立,挣脱一旁刘彦的手臂,原本佝偻的脊背也挺直起来,苍老的手整理着衣衫,他郑重开口说道。
“诸君,今日吾等聚首此地,此乃千秋盛事,亦我汉室之希望所系。学宫之立,非徒以壮丽观瞻,实欲承先贤之志,育英才以匡扶汉室也。
“昔孔子兴学于鲁,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皆以仁义礼乐教化天下。今吾等亦欲效法先贤,广纳四方之士,不问出身贵贱,唯才是举。学宫之中,当以儒学为本,兼收并蓄百家之言,使诸生得以博览群书,融会贯通,以成其大器。”
“吾辈当以育才为任,使诸生明理义、知廉耻、识时务、通权变,为汉室之栋梁,国家之柱石。愿诸君勉力以赴,共襄盛举,使学宫为汉室复兴之基,英才辈出之地!”
“吾虽年迈,然心犹壮,愿与诸君共勉之,只为汉室之兴,天下苍生而已。”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老夫愿效圣人言语,为学宫、汉室之兴旺,竭尽心力,死而后已!”
“愿吾等心意,得上天庇佑,则汉室之隆,指日可待也。”
郑玄言毕,朝着台下众人深鞠一躬。众皆起立,掌声雷动,以表对郑玄之敬意。
随着郑玄、孔融、卢植、蔡邕四个大家,分别发表演说之后,才轮到刘彦这个稷下学宫背后真正的话事人。
而他要说的,可以说推翻了自古到如今的选拔人才的制度。
先秦时期,各国的人才多是自荐,或是他荐。比如那位最出名的兵家先师,在渭水边直钩垂钓的姜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人才也多如此。
秦国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是他人举荐给穆公,穆公才以五张黑羊皮的价钱换来百里奚。而后来与百里奚并称为“二相”的蹇叔,也是百里奚所举荐。
后来自秦孝公开始,如商鞅、张仪、范雎、李斯等,多是以自身本事取得君王的注目,得以进入朝堂。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并没有一个正式的选拔人才的制度。而真正选拔人才制度的产生,也就是后来汉朝所创立的察举制。
察举制,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其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制的选人权力在地方长官手中,地方长官出于私心举荐门生故吏、好友亲朋,甚至营私舞弊、朋比结党,就成了察举制最大的弊端。
这也就是汉末三国时期,为何世家士族林立的一个原因。
针对察举制的弊端,汉顺帝阳嘉元年,对察举制进行改革,引入考试,史称阳嘉新制,被视为科举制的萌芽。察举制经过汉顺帝改革后,已接近科举制的门槛。
而刘彦要做的,就是在青州范围内,彻底的废除察举制。将选拔人才的上升通道,从世家手里抢过来。
自从刘彦来到这个世界,出于他自己本事有限,以及时代的框束。他根本没办法搞出一些超脱时代的东西来。比如什么火药、热武器一类的东西。
但是科举制这个制度,在汉代已经有了些许苗头,汉顺帝对于科举制的改革,就是这一点的铁证。如今刘彦把科举制彻底摆上台面,就如同和天下所有世家打擂台。原本选拔人才的上升通道,都被世家所掌握着。而如今天下大乱,世家已经无法一家独大,像原来那样掌握半壁天下。
按照刘彦的计划,稷下学宫每年都会招收大量的学生,进行教育。在一段时间,可以是几个月,也可以是数年的时间之后,进行层层的选拔考试。就如同科举制那般,一层接着一层的考试筛选。
经过这些考试,筛选出来的可以分配官职。被淘汰、未被录取者,可以选择继续在学宫进修,亦或是充入底层吏员的队伍,再或者是分派下去游走四方,教化青州境内的民众。从而源源不息的循环下去。
这才是刘彦真正的目的。
喜欢三国:刘备辅翼,助他再造大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