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简体版
43看书 > 都市 > 重燃2006:我的文艺时代 > 第77章 你看过《梁祝》吗?(4000字)

“这个速度,简直是火箭升空般的迅猛啊!”

张有为戴着那副略显陈旧的耳机,声音虽轻,却难掩内心的激动。

他的双眼紧紧盯着电脑屏幕,那上面跳动的数字如同魔法般令人眩晕。

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他的作品竟然累积了如此惊人的点击量。

更是一路高歌猛进,直接冲上了排行榜的第二名!

他心中暗自盘算着,这惊人的点击量,换算成实实在在的收益,少说也能有个三千大洋进账。

回想起上次,那令人瞠目结舌的一千万点击量,虽然只换来了区区一千一百元的收入,但那份成就感却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

现在这数字再次飙升,怎能不叫人心潮澎湃?

这样的排名,卖出的版权收益也会更高。

正当张有为沉浸在喜悦之中时,一个念头突然闪过脑海。

将他拉回现实。

给杨笠雪的歌,他还没想出个头绪来呢!

想到这里,他不禁有些焦急,眉头也紧紧皱了起来。

他百度了下,发现央妈三套的《星光无限》节目还未开播。

不知道杨笠雪在京都现在怎么样了。

张有为觉得,还是明天打电话关心下杨笠雪好。

问问她对歌曲的具体要求和截止日期。

这样他也有个创作的方向。

当然,他也想顺便打听一下分贝网上的收益是否已经提现。

毕竟,现在他的存款已经全无,身上还是得备点现金才踏实。

接着就要写作了,键盘打字肯定是比手写快的。

张有为要将思绪化作文字。

他果断地关闭了百度,转而打开了Word文档,准备将自己的创意倾泻而出。

他的心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要让胡伟峰成为《倾心》杂志的主编。

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张有为深知自己必须拿出更有分量的作品。

短篇故事虽好,但他总觉得自己在驾驭上欠缺火候,难以达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效果。

相比之下,长篇故事则给了他更多的发挥空间。

文抄公可不是盖的。

然而,短篇故事也并非全无优势,只是短篇故事这么多年来,想迅速引起读者的喜爱太难,都没啥新意。

短篇,这个文学领域中的轻骑兵,确实容易滑向低级趣味的边缘,成为一时的笑料或谈资。

但正是这份轻松与即时性,让它拥有了触动人心的独特力量。

一个精妙的比喻,一句直击心灵的台词,或是那个恰到好处的转折点,都能在瞬间点亮读者的心灯,让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慰藉或启发。

但是短篇毕竟是短篇。

如志怪短篇,虽能凭借奇幻与未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却往往因缺乏深度共鸣而难以留下长远的印象。

张有为想要探索的,是一条既能满足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又能触动人心底柔软之处的道路。

他希望故事能激发读者的思考,不仅仅是关于故事本身,更是关于生活、爱与梦想。

他希望每个故事都能像一颗种子,悄悄种在读者的心田,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生根发芽,最终绽放出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花朵。

既要注重情节的紧凑与新颖,也要深入挖掘人物内心的丰富世界。

短篇故事,无论是两性、志怪、言情、幽默等故事。

他都想不到能够让读者一看就吸睛,迅速引发读者讨论的。

必须有极长的铺垫才能把后续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

他要给胡伟峰一个更大的惊喜,一个更加惊世骇俗的故事!

脑海中开始闪现,一篇篇的故事流转。

张有为忽然微微一笑。

指尖在键盘上起舞!

《梁祝》开头,一个少女披头散发地趴在房顶。

她握着一个罐子,里面装着一只展不开翅的蝴蝶。

天灰蒙蒙的,阴云不散。

紧接着,是看到英台的老父亲,一个涂脂抹粉的男人,愤懑地表达着对畸形官场的疯狂渴望。

“欧阳家族就是因为抹得红光满面,官运才那样的亨通!”

魏晋时,男子以阴柔为美,争相涂脂抹粉,成了地位的象征。

这在今天看来不合主流的审美,在当时却是极为推崇。

原本在以往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里,才貌双全的祝家小姐,成了冥顽不化的叛逆丫头。

她站在厅里接受父亲的训斥,素面朝天,天真得近乎于傻。

与此同时,她苦心经营官场的父亲,正不停地用一种莫名的膏脂,搓揉已快没了颜色的面皮。

他的目标,是马家。

在《梁祝》里要将传说中完美的祝英台,塑造成这样一个形象。

是为了淋漓尽致地表达出,终极意义层面对自由的渴求,为了让这个可怜的女子,能合乎情理地摆脱束缚。

在传统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英台因渴望求学而女扮男装来到书院。

在《梁祝》中,祝家则是为了塑造一个合乎礼教的媳妇,而将英台送进书院。

这样的设置,会将人物命运的被动性加深许多。

一个涉世不深的少女,能懂得些什么呢?

祝母让她怎样,她便怎样。

让她绑上腿,莲花碎步规规矩矩地行走,走到了房间门口,也不懂得转弯。

祝母说:“再走你就出去了”。

英台便当真搬开了挡在前方的木头架子,走出门去。

她真的出去了,再没回来。

这处漂亮的隐喻,从走出家门起,她冥冥之中已踏上不归路。

然而情节发展到这里,色调还是明快的。

两位主角的相遇也很有诗意。

青葱幽静的山间,抚琴的梁山伯徐徐回首,看见雀跃走过的新同学,眼中有着说不出的温润和干净。

第一天,按师母的悉心安排,祝英台夜宿书房,朦胧中听见了书生诵读诗书时的声音。

这首诗,选择《诗经?陈风》中的《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月出》歌月怀人,朱熹谓“此亦男女相悦而相念之辞”,又是一处绝妙的伏笔。

延续了在家时混世魔王的风格,祝英台到了书院,也没给大家省心。

原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框架中,祝英台学问出众,这里则体现为反面——啥啥都不会。

而正因为这样,走下神坛的祝英台,才多了可爱,多了人性。

小高潮出现在一个黄昏,英台和山伯举琴被罚站。

同窗玩闹冲撞,打碎了山伯的琴。

英台即刻夺过碎琴,捧在手中,低语曰“我赔得起”。

先生勃然大怒,命她继续罚站。

天渐渐黑了,梁山伯携琴,在树下席地而坐。

他拨弄着琴弦,想安慰这个“兄弟”,自己却始终心烦意乱。

先生之前教琴时曾说,梁山伯弹琴,缺情;所谓情,发自心肝脾肺肾。

梁山伯这个呆头鹅不明白了,情是什么?要怎么从心肝脾肺肾发出情?

此时已经入夜,丛林茂密,流水淙淙,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似皆为伴奏。

如同顿悟一般,琴声顺势而出。

经久不衰的旋律,在古琴音调中多了几许古老的情味,美得别出心裁,将今人之怀入故人之手,的确是将“情”的生发表达得更加理所当然。

这场戏十足是“情味”这个词的绝妙表达,愉悦,又不知所措。

琴声持续了很久,从山林、到梁山伯手中的琴,再到房间里一语不发的祝英台。

这是一个觉醒的夜晚。

那个沉默而正在觉醒的祝家小姐。

她的傻,她的幼稚,她的冥顽不灵,在这个夜晚消失殆尽,代之以殷勤的期待和重重的忧虑。

前半部分的无厘头与戏谑彻底到此为止,悲剧一步步铺开。

到这里,进度开始加快。

原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夺人所爱的马家从未出现,却时刻像一朵巨大的阴云,笼罩着原本应该纯粹的故事。

如同原本的故事线索,祝父称病,要求女儿归家。

按照原本的故事情节,梁山伯入祝府提亲后才知晓祝英台为女子。

而《梁祝》并没有将悬念挂到那时候,他们在送别的路上,就已经交换了彼此的勇气。

水乳交融,好不惬意。

再次迈进家门的祝英台,已经不是傻孩子。

车如流水马如龙,马家提亲了,她固执地等她的梁公子前来。

他来了,带着寒酸的聘礼,坐着竹轿,避着马家声势浩大的下礼队伍,甘心收下祝母所有的奚落,来了。

在心力交瘁之时,又被祝母劝阻。

“你以为愤怒,就能改变你和英台的命运?

你以为很不满,胡人就会忍让南边的汉人?

要怨就怨自己生错了地方、怨自己生错了时代!

生在这个我们汉室没落的时候,人人都这么虚伪、迁腐和势利!

要怨就怨你们太多想法,年少无知到了以为你们不喜欢就可以改变周围的人,以为靠你们两个就可以改变这个时代。”

楼台相会时,梁山伯看着盛装的祝英台,愣住了。

他想象过这个场景,但绝没有这么具体,这么真实。

畅叙旧事,苦中作乐,可那苦是消不去的。

不消太久,她被母亲唤去试喜服。

左等,不来,右等,不至,梁山伯的眼神渐渐黯淡下来。

贴身的丫鬟来说:“小姐让你放心。”

梁山伯笑了:“我当然是放心的。”

这里借用了宝黛二人的经典对白,“你放心”千言万语都在这三个字里。

当祝英台长发飘飘地站在父亲堂前,眼中多了不曾有过的从容和坚定,也多了少女的妩媚。

她提笔用写下那首《月出》,父亲大为满意,女儿终可成为一个体面的媳妇。

可只一句话,就让一切都走向了对立面。

“我不嫁。”

在这个暴雨之夜,梁山伯被祝府家丁乱棒打去,性命垂危。

祝英台则被关进家门,所有的窗户被木板严实地钉上。

当最后一缕阳光被斩断时,她仿佛看见了当年那个卧在房顶看蝴蝶的小女孩。

当她颤抖着双手展开山伯的来信,一个字也没有,只有触目惊心的血迹,绽开如奇诡的花朵。

祝英台撕心裂肺地扑打着坚固的门板哭喊。

楼下人来人往,没有人表现出听见了的样子。

其中最具魏晋风度的若虚和尚,是祝母旧日的恋人。

他就是梁祝这个故事的前传,也似乎意味着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未来。

若虚和尚曾去过祝府,想为二人求一条生路。

若虚和尚:“这池里的鱼,你应该放生。”

祝母:“放他们出去,外面环境恶劣,适应不了,它们会死的。”

若虚和尚:“变得不适应,是因为他们来自大海和溪流,世上根本不应该有池塘。”

祝母:“说的很潇洒,你能放下就不会出家当和尚了。”

祝母更不敢尝试的,是一代代人建立起的生存秩序的崩溃。

她接受过命运的安排,她以为只要不死,祝英台也会像她一样。

梁山伯撒手人寰了。

祝英台出阁那天,她独对妆镜,泪流成血。

路上是狂风大作,黑云压城。

她跪在山伯坟前,大雨洗去脸上浓厚的脂粉,又见那个清秀娇俏的女子,洗尽铅华,一如懵懂无觉的昨日。

只有他们,才能这样毫无伪装地默默相对。

她一袭白衣,微笑着在狂风里向前。

所有人在狂风中都像是小丑,蠕动,后退。

只有她在前进着。

若虚和尚在书房中,找到祝英台当年闲来无事画下的一对蝴蝶,纸已经黄得发脆。

他在这同样黄得凄艳的晚霞中,缓缓撕碎这张命符一样的画纸。

秋风疾扫,尽数吹走了纸屑。

而最后的两片,在僧人宽厚的手心里化为两只蝶,一前一后,翩跹入夕阳。

南朝民歌有“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之句。

相比普通版本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梁祝》在情感的真实性上,更接近这样坦荡赤诚的风格。

搞笑的前半部分,使故事多了几分生趣。

对人性和爱情肌理的细腻考察,又使得叙述格局,从小儿女之情中跳出,一跃而为命运悲凉的发声。

所谓一咏三叹,如是。

也应了那句:“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

在故事中,从头到尾马文才都没有出现,因为造成梁祝悲剧结局的从来不是马文才。

而是那个“朱门对朱门,竹门对竹门”,封建压迫的枷锁时代。

张有为敲打完故事,打开了胡伟峰的邮箱,把《梁祝》拖入附件。

在邮箱标题处打道:“你看过《梁祝》吗?”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