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这国号和年号叫啥
朱元璋的话说得有点重。
但胡大老爷却觉着没什么不对的。
从古至今,乃至到了后世,打工人和老板之间那都是少不了勾心斗角、斗智斗勇的。
如果老板是个好糊弄的,你觉着打工人会不会想着给自己捞点好处或者偷偷懒、磨磨洋工什么的?
毕竟,我堂而皇之的当着你面糊弄你了,你还看不出来,那怪谁?
谁不想日子过得舒坦一点?
所以,就眼前这三兄弟的蠢样子,这要是冒冒失失的跑去异国他乡图谋什么开疆拓土、海外建国,那怕是一头扎进了狼穴啊。
还是送上门的肥肉的那种。
“你们别觉着咱看不起你们,咱既然答应你们仨兄弟自立建国,那咱自然希望你们马到功成。”
“毕竟,说到底你们也是咱的孩子,也是咱朱氏子孙,咱难道不希望你们好?”
“可你们如今的表现,太飘了!”
朱元璋再次满脸愁色的重重一叹气。
“唉,你们只想着从咱、从你大哥身边学东西,可你们想过没有,你们跟咱、跟你们大哥,其实出身、经历都是有差别的。”
“咱就不说了,咱当过佃农,种地放羊咱都干过就不说了,咱还一路走南闯北看过着天下真正的情况。”
“而你们大哥因为比你们年长,那时候跟着你们娘,那也是到处见识过乱世疾苦的!”
“可到你们这儿,你们以前年纪小,没看到什么,更没体会过什么,你们从儿时起便是过的好日子,你们压根不知道民间究竟是什么模样!”
“咱之前对此并无其他看法,毕竟当个藩王,懂那么多干啥?”
“可如今你们想要建国啊!”
“方方面面、上上下下都要你们来操心了,你们觉着,你们之前懂的那点东西,你们所见识的那点见识,足够?”
三兄弟这会儿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似的。
眼见着三兄弟搁那儿埋着脑袋貌似在琢磨,朱元璋也没多想,转而看向了胡大老爷。
“惟庸,你这光催咱给你弄人手来,难道你就没准备点人手?”
“咱可不相信你一早就盯上了咱!”
胡大老爷理所当然的点点头:“你还别说,这事儿我还真就是打算慢慢来的。”
“人手的话,我倒是联系了几个。”
“更多的,我打算自己培养。”
“也不用多长时间,就一年的短训班就行。”
“一年时间用来熟悉相关的知识,考试合格,便到王府里来实习。”
“而后经过一年的实习,若是通过了,便留下正式踏入官场。”
“若不成,则视表现要么打发走人,要么放到学校里头重新去学习去。”
朱元璋一听这个,来兴致了。
“你居然还打算办学校?”
“岂不是说,你这个学校就是培养官员的?”
“咱这么些年,还是头一回听说专门培养官员的学校呢!”
“你这学校准备的咋样了,让咱见识见识?”
胡大老爷哭笑不得的拦住了当即就要往庄子里走的朱元璋。
“重八,你急啥啊!”
“学校不学校的,无非就是个名头而已。”
“地方,到处都是,到时候看招生人数多少,放到哪里都行。”
“而教育的内容的话,主要就是几科,公文写作、数学、政务常识!”
“其中政务常识现在甚至都没法开,因为还要等咱们定下咱们王国的一应规矩之后,再编写教材!”
朱元璋了然的点点头。
“哦,原来是这么个安排啊。”
“那咱倒是明白了。”
“都是你过往跟咱提过的,官员必备的素质。”
“只不过,咱也有个问题哈。”
“咱给你封了个海王,取得是远走海外开府建牙的意思,可你这藩国,总不能叫海国吧?”
“你国号叫啥?”
“国号?”
胡大老爷一听这问题,顿时一愣。
还别说哈!
一直都是胡家庄胡家庄的叫着,哪怕封了个海王,成了大明最最顶尖的王爵了,胡大老爷实际上也没啥实感。
如今被朱元璋这么一提起,他才想起。
哦,是哦,咱这个王国到底叫啥名字还没定下呢。
而一想到国名,胡大老爷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的说道。
“华夏!”
“嗯?华夏?好家伙,惟庸,你这口气挺大啊!”
“咋地,你是打算将来造反打回来不成!”
朱元璋玩味的看着胡大老爷,等着对方的一番解释。
不怪朱元璋这么说啊。
华夏二字,既是汉族的别称,同样也是九州大地的代称。
说白了,这名字一出,胡大老爷这华夏国简直比大明更像是正统了。
这特么岂不是摆明了有想法?
这还得了?
面对着‘咄咄逼人’的朱元璋,胡大老爷当场翻了个白眼。
“别闹!”
“怎么就造反了!”
“咱这叫不忘故土、不忘出身!”
“将来咱华夏国的子孙后代,哪怕远隔重洋,也不能忘记我汉家风骨。”
“穿的得是左襟右衽、说得得是咱汉家官话、读得得是咱汉家经典……”
“说白了,这叫留根!”
朱元璋闻言笑眯眯的点点头。
“你要这么解释的话,倒是没啥问题。”
“嗯,不能忘祖!”
“这法子好!”
“那你的年号呢?”
“你是打算用大明的年号还是?”
别看朱元璋一脸笑容,可胡大老爷却知道,这老小子这还是在试探自己呢。
若是老实人,这会儿该老老实实回答,就按照大明的年号来。
可胡大老爷固然怕死、想摆,但他却不会再这个时候,违心的去编造一个答案。
“年号方面,我有个想法!”
“我想重新编年,以后永不换年号了!”
“嗯?”
朱元璋脸上的笑容当即就消失了,皱着眉头看向了胡大老爷。
“啥意思?”
“永不换年号?”
“你是想让子子孙孙都记着你?”
胡大老爷摇摇头:“我是觉着这年号老换太麻烦。”
“而且,也不方便去记录和传播。”
“所以,我打算以始皇帝登基那一年为元年,一路修订编年史下来。”
“而以后,就按照这个年号一路记录下去。”
“这年号,就叫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