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薄的三张稿纸在全班人的手中穿来穿去,时不时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讨论声。
听着听着,林振江也疑惑起来。
难道他写的真的有这么好?
听着他们激烈的讨论声,林振江渐渐明白了这是为什么。
并不是他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要知道他的写作巅峰就是在高中时期,满分六十分的语文作文他拿个45分到50分就差不多了。
而在他们的称赞中,林振江听到最多的词就是“新奇”、“想象力丰富”、甚至还有什么“平淡的幸福感”。
同样的一个人写的一篇文章,不可能在短时间有这么大提升,那么原因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时代不一样了。
像他这样的写作手法很常见,但是在信息交流没有那么便捷的年代就很少见了。
除了这一点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林振江的文化基础是未来时代耳濡目染所学的一切,相较于现在,自然是会有一些别开生面的感觉。
语言是在演变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越古越好。
胡适在1916年写下了中国第一首新诗《两只蝴蝶》,在当年相较于古典诗词是非常的新奇。
但是现代人仔细一看内容:“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就会觉得这首诗只有小学生水平。
一个时代的文章,总是从最开始的尝试、不成熟向着完善、成熟发展。
而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林振江的文章不管是在无意间还是有意间,总是带有这样新奇、幸福的感觉。
就在林振江思考间,那边的稿纸已经转手多次,里面的文字不知道被多少人朗读过。
张爱婴就带着林振江的稿纸走了过来。
“振江哥,你这个写的实在是太好了,你这个是要拿去交任务的对吧?”
“是要交任务,”林振江如是说道,“怎么了?你是觉得哪里还有可以修改的地方么?”
“不是的!”
张爱婴涨红了脸,“这个水平哪里是我能修改得了啊……我就是想着,你要是拿去交任务的话,应该是需要重新抄一遍的吧,毕竟你这个上面还有很多修改。”
“我想着,就是能不能让我帮你抄,我的字还算可以的,我抄两遍,把写的最好的那一遍给你,然后就是差点那一遍留给我。”
林振江没想到张爱婴是打了这个主意。
这个稿子上面全都是各种各样的修改痕迹,甚至还会有错别字,这样的草稿肯定是不可能拿去交任务的。
幸好现在二简字还没有实施,要不然林振江认字、写字都成困难。
原本他已经想好找个时间好好抄一抄,没想到张爱婴居然愿意帮忙抄写。
“那真的是太谢谢你了,不过抄两遍也太累了,一遍就可以了。”
“不是的……”张爱婴声音变小了,“我就是想要自己留一份。”
“你留这个干什么?”林振江有些不解。
旁边的吴霞直接跳了出来,双手搭在张爱婴的肩膀上,笑嘻嘻的问道:“对啊对啊,留着干什么?”
张爱婴气鼓鼓的把吴霞推开,脸上像是有飞霞。
“多看看,说不定我也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林振江感觉自己再多说几句,张爱婴的脸上就要可以煎鸡蛋了,便点了点头,“可以的,那真的是太麻烦你了,不过我这个还要给吴老师看一下。”
张爱婴小声的“嗯”了一声,随后拉着吴霞的手飞快的朝着自己的座位跑了回去。
林振江看着她的两条胖乎乎的麻花辫在空中晃来晃去,忍不住笑了起来。
回到自己的桌上的张爱婴悄悄回首一望,正好看见林振江低头整理稿纸微笑的样子,整个人仿佛被烫了一下,像是受惊的小鹿,赶紧转了回去。
振江哥真的是不仅聪明,而且还这么有才华呢……
在办公室里喝水的吴历山接过林振江的稿子,准备快速的看一遍,结果刚看完第一行,吴历山就放下了手中的水杯,双手捧着稿子仔细读了起来。
空气中的细微灰尘在瓦片漏下来光中跳舞,仿佛是稿子中跳跃出来的文字精灵。
林振江不知道在旁边站了多久,吴历山终于放下了稿子。
“嗯——”
吴历山用手敲了敲桌子,“这是一种以前没有看到过的角度。”
林振江一时间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到底是写的合适还是不合适。
不管怎么说,这篇文章归根结底是任务。
“老师,那这里面有哪里不合适的地方么?”
吴历山又拿起搪瓷杯喝了一口水,说道:
“以前这样的文章我也是叫人写过的,通篇都是‘思想’、‘语录’,或者说着自己在学习中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如何刻苦之类的。”
“格式基本上都是先写语录,然后再写自己的支持,最后是自己的学习、生活、未来工作这样的。”
“这个是最常见的写法。”
林振江明白了,“所以是要改么?”
“不是,”吴历山放下水杯,“你写的很好,常规的写法你再怎么写,中间也是空的,你这个脚是走在地上的。”
“三突出和三结合做得很好,没有实际写出来,但是这个字里行间都是。”
“这样吧,你把这个题目改一下。”
林振江朝着稿子的题目看去,只见上面就是简单的四个大字“巡诊路上”。
但是一时间,他也想不出合适的题目。
“老师,那改成什么?”
吴历山沉吟一会,开口道:“赤脚医生在路上,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这个标题合适,你回去就这样改。”
林振江回想了一下自己的文章内容,确实觉得这个题目很合适。
这时,吴历山又从抽屉里抽出了6张一模一样的稿纸,排在桌上:
“这里一共是六张纸,你草稿写了四张出头,上面的删删改改痕迹还是挺多的,真的抄起来应该是三张刚刚好。”
“多给你三张,别抄错咯。”